黎月娣
摘要:多年以來,我國傳統(tǒng)教育思想與體制始終作為主導,致使教育成為了一種學生與教師的對立,隨著時間的推移,傳統(tǒng)教育模式的弊端逐漸凸顯,素質教育的價值逐漸明晰,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由此生根發(fā)芽,從兒童主體地位出發(fā),站在兒童的角度來教學,了解學生所想,用充滿童心的眼光來創(chuàng)新教學,確定走向童心的教學思路,以此來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中的難題,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诖?,本文以走向童心為主題,探究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質量提升的方法,旨在扭轉學生在教育當中的被動地位,使學生的思想得以更徹底地解放。
關鍵詞:走向童心;小學語文教學;課堂教學
“雙手扶持千木茂,慈懷灌注萬花稠”,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更是教師一輩子奮斗的目標。從關系社會論角度進行分析,學生是學海當中迷失的小舟,而教師則是在學海當中為小舟指引迷途的引航者。因此教師更應該充分的發(fā)揮出主導地位,走進童心,用愛來關注學生的成長,以此保留學生成長過程中的童心,體現(xiàn)兒童的教育主體地位,以此發(fā)展兒童來真正的體現(xiàn)“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思想。
一、走向童心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理念提出背景
受到中國傳統(tǒng)教學思想的束縛,填鴨式教學模板桎梏了一代又一代學生思維的良好發(fā)展,以教師為核心的教學方法,更是大大制約了學生的學習主觀性,以此被動學習,“強制”學習使得當代兒童無法在教育中獲得自由,更無法享受到接受教育的樂趣。直至十七大會議中“育人為本”的思想正式被提出,從此,現(xiàn)代教育進入新的發(fā)展階段,現(xiàn)代教育也面臨著重大變革,以兒童的視角來審視教學中的不足,讓兒童真正的體驗到“主人公”的地位,在教育中落實“育人為本”思想,以此全面提升當代教學質量。
二、走向童心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理論依據
(一)在中國優(yōu)秀文化中吸取精髓
老子曾提出“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兒童擁有赤子之心,因此從教于兒童則是最佳時機。民國思想家李贄也提出“童心者,真心也”,這種童心不僅要讓兒童所具備,教師也要具備,師生共同配合,以此保留此種童心,讓兒童在該擁有的環(huán)境中健康的成長。此外在中國眾多杰出教育家也紛紛主張童心彌足珍貴,在當代賈平凹也層要拜兒童孫涵泊為師,更有其他學者也提出要向兒童學習的思想觀念。
(二)借鑒西方先進的教育思想觀念
在西方的教育中最早在文藝復興時期提出了發(fā)現(xiàn)兒童的觀念,這種思想引領著西方教育教學不斷的進行兒童教育探索。教育家洛克也提出賦予兒童自由,讓兒童享受教育的思想。
(三)在人本思想中領略語文課堂教學的本質
在我國十七大明確的提出了“育人為本”的教學思想,從育人為本的本意分析來看,其核心理念只有一個:一切為了學生的發(fā)展。該理念充分將和諧社會“以人為本”的發(fā)展思路與教育教學相融合,敦促現(xiàn)代素質教育由傳統(tǒng)的師本教學轉化為升本教學。在此其中,小學語文教育作為傳播中國優(yōu)秀文化的前沿陣地,充分的理解以人為本觀念,并貫徹新課改核心理念,打造生本第一課堂,對學生身心科學發(fā)展,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多元化認知養(yǎng)成而言意義重大。
三、走向童心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探索
走向童心種種思想一直深深的影響著我,不論是在實習時期,還是從教時期,這種思想貫穿著整個任教過程之中。而當師范院校時的懵懂的想法與實際從教相互碰撞之時,我也逐漸懂得童心并非簡單的鼓勵學生在課堂之中發(fā)言,而是要真正的與學生做朋友,讓學生可以從心底里接納教師,不保留的展示童心,才能讓教師懂得什么是童心,以及如何保持這份童心。
(一)融合教材從學生的角度開展教學
教材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探索的明燈中,如何在教材中發(fā)現(xiàn)文化,結合兒童的視覺來展現(xiàn)教材中的知識,這些都將是小學語文教師應著重思考的問題。因此本人提出融合教材,并從學生的角度來開展教學,搭建教師語文全新的生態(tài)視覺,深刻的挖掘文化內涵來渲染氛圍,為兒童學習營造出良好的環(huán)境。對此,本文研究了小學一至六年級的教材,針對其中典型課程提出自身的看法。
(二)豐富活動充分的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
從語文教學的本質出發(fā)分析,語文教學實際就是一種文化傳播的過程,在言語之中汲取中國優(yōu)秀文化的精髓,也是以豐富的文化底蘊為出發(fā)點進行知識探索的一種活動。而為了體現(xiàn)“育人為本”的思想,進行“走進童心”深層次的探索,在開展小學語文教學活動時要就要不斷的豐富語文教學活動。書本與課堂。讓學生在活動中找到自我,在探尋中發(fā)現(xiàn)語文知識學習的新天地。
(三)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提高學生參與興趣
懷揣著如兒童般的童心去探索小學語文教學,運用童心去創(chuàng)先教學方式,以此結合學生的契合點來達到吸引學生的目的是語文教學的關鍵。因此說永葆童心是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的前提,學生受到年齡因素的限制,其注意力時間有限,因此要抓住興趣。當前教學中教師為了吸引學生興趣而運用了眾多道具,但從兒童的角度出發(fā),這些道具用途在最初就已經被學生所“識破”,這就會大大降低教學質量。因此,教師要站在兒童的角度分析教學方法。教師充分應用自主教學、探究式教學、疑問式教學,以便其在做好教學的主導者的同時,充分尊重學生學習主體地位,讓其在自主學習中逐步了解文化,逐步熱愛文化,逐步應用文化。可以說,實現(xiàn)教學趣味化的方法有多種多樣,無論是寓教于樂,還是利用“六大解放”來還學生自由,都是無可厚非的豐富教學手法的關鍵。
(四)發(fā)揮語文引導作用搭建學生正確價值觀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更要關注學生的成長。常規(guī)教育中皆以“長輩”的身份來臆斷學生不要做某事,雖然學生可以遵守,但卻不明白其中的道理,而當學生真正遇到問題時還會犯錯,這種事情在小學屢見不鮮。因此作為語文教師要發(fā)揮語文引導作用,結合中國優(yōu)秀文化來搭建學生正確價值觀。
結論:綜上所述,在傳統(tǒng)的教學之中,兒童的地位一直未能受到有效的重視,教師皆以教育者的角度來執(zhí)行教學,甚至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堅持教學。而以“大人”的角度實施教學,將會存在眾多的教學漏洞,導致兒童學習本位的丟失,更導致兒童在各種“規(guī)定中”失去自我。因此必須要貫徹落實“育人為本”教學思想,確定走向童心的教學思維,以此充分的發(fā)揮兒童主體的教學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