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娜 孫睿 彭馨瑤
獨居老人是指長期單獨生活且不與自己的子女、配偶、親屬等一起居住的老人。獨居老人的身體機能下降,身邊無人照料,使養(yǎng)老機構成為他們?yōu)閿?shù)不多的選擇之一。探討?zhàn)B老機構獨居老人主觀幸福感和影響因素,有利于了解養(yǎng)老機構獨居老人的心理健康狀況,從而提高獨居老人生活滿意度。
從2020年10月至2020年11月,筆者隨機選取徐州市吉山老年公寓的獨居老人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60歲以上;1人居住且入住時間大于6個月;有良好的溝通能力,能獨自或在幫助下完整回答問卷的所有問題[1]。
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法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調查。調查問卷由老年公寓的獨居老人現(xiàn)場填寫,填寫完成后,由專人負責收集。共發(fā)放問卷16份,回收有效問卷15份,有效率94%。年齡:59歲至88歲,平均78.8歲;學歷:小學及以下8例(53%),初中5例(33.3%),高中/中專2例(13%),大專及以上0例(0%);身體健康:患有慢性病8例(53.3%),相對健康2例(13%),癱瘓5例(33.3%);子女個數(shù):擁有一個子女的4例(26.7%),兩個的2例(13%),三個及以上的9例(60%)。
1.一般資料調查表
調查的主要內容是年齡、性別、學歷、選擇機構養(yǎng)老原因、身體狀況、婚姻狀況、子女數(shù)量、子女看望頻率、退休前職業(yè)、經濟狀況。本研究對獨居老人進行問卷調查,包括獨居老人的性別、學歷、年齡、養(yǎng)育子女數(shù)量等。
2.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評工具
本研究用于渺編制的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評工具,該量表考慮了我國老年人的心理、行為特點,具有較高的信度和效度,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評工具共有20道題,測評分數(shù)越高代表獨居老人的心理狀態(tài)越好[2]。
數(shù)據(jù)分析應用SPSS 18.0進行全過程統(tǒng)計?!獂±s代表計量資料,統(tǒng)計樣本t。檢驗水準均取a=0.05,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15名機構獨居老人SWB得分在8分—44分,平均(26.40±13.083)分,正性因子得分(10.47±5.909)分,負性因子得分(8.07±7.514)分。其中幸福感高的老人5例(33.3%),幸福感中等的老人7例(46.7%),幸福感低的老人3例(20%)。
相關數(shù)據(jù)顯示,15名機構獨居老人的心理健康自評得分在23分—56分,平均(41.87±12.264)分,5個維度的得分分別是:適應(7.33±1.952)分、認知(17.60±5.026)分、人際(3.67±1.915)分、性格(10.93±2.604)分、情緒(25.20±3.299)分。其中,存在重度心理問題者6例(40%),中度心理問題者1例(6.7%),輕度心理問題者3例(20%),無心理問題者5例(33.3%)。
以一般資料中8項為因子,其中SWB、正性因子和負性因子得分為因變量。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不同身體狀況、子女個數(shù)對機構獨居老人SWB、正性因子和負性因子得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養(yǎng)老機構獨居老人SWB的單因素分析/(—x±S)
以SWB、正性因子和負性因子得分作為因變量,身體狀況(患有一般疾病=1),患有慢性?。ǜ哐獕骸⒏哐?、高血脂、糖尿病=2,相對健康=3)、子女個數(shù)(無子女=0,一個=1,兩個=2,三個及以上=3)以及心理健康各維度為自變量,做多元回歸分析(見表2)。
表2 對養(yǎng)老機構內部獨居老人SWB相關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
在養(yǎng)老機構中,獨居老人SWB處于中等水平,但心理健康狀況較差。目前,大多數(shù)學者對機構獨居老人的研究主要都從生活處境、經濟支持、醫(yī)療保障等方面出發(fā),較少關注心理層面。經調查發(fā)現(xiàn),訪談的15名老人SWB得分(26.40±13.083)分;養(yǎng)老機構中老人的SWB水平中等,但我們仍需關注老人的心理健康狀況。主要原因是入院獨居老人入住后缺乏家庭的情感支持、身體存在健康問題、無法適應生活環(huán)境的轉變以及養(yǎng)老機構的服務質量差等[3]。
1.身體健康狀況
這項調查顯示,僅有13.33%的老人身體相對健康;高達86.67%的老人身體狀況不佳。在訪談過程中發(fā)現(xiàn),身體相對健康的老人更加熱愛生活,集中表現(xiàn)在:積極回應訪問者所提的問題、需求更容易得到滿足、與機構工作人員和其他老人之間保持良好的互動;身體相對較差的老人則對生活消極對待。養(yǎng)老機構應更加關注老人的心理狀況,及時排解其不良情緒,尤其注意遇到突發(fā)事件的老人,幫助其正視現(xiàn)狀。
2.情緒
情緒會對機構獨居老人的主觀幸福感有顯著影響。具有良好的情緒調節(jié)能力的老人SWB不會受到較大的影響。一位被訪者說:“公家拆了我的房子,錢還沒給全呢,這我都不著急,早晚都會給。我不想因為這個讓自己不開心。”這位老人在訪談過程中并未有負面情緒的表現(xiàn),而另一位被訪者則因為自己的子女周末沒來看自己,就郁悶傷心。在訪談過程中,總是向我們訴說對子女的思念之情,多次提及兒子上個周末沒有來看望自己。該機構的工作人員補充說,這幾天飯都沒吃好,除了睡覺和吃飯時間,一直坐在門口看她的兒子有沒有來,看起來十分悲傷。由此可見,負面情緒會大大降低老人的主觀幸福感。為此,機構應重視老年人的心理狀況,定期對其心理健康狀況進行監(jiān)測,如有必要,請專業(yè)人士介入,避免出現(xiàn)更嚴重的情況。
3.認知
老年人認知功能的老化主要表現(xiàn)在智力和記憶兩方面。鮑爾特斯和威利提出一種新的理論設想,即“老年人智力可塑性”的觀點。該理論認為,老年人的智力可以塑造和提高。為此,養(yǎng)老機構可以根據(jù)這一理論,通過訓練提高老人的智力水平,呼吁老人多參與各類有益的活動,多與人溝通交流。對于記憶能力的訓練,則需要養(yǎng)老機構采取措施,多做腦力活動,延緩記憶力的下降。這些措施都會對提高獨居老人的SWB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4.性格
積極向上的性格對老人的SWB有正向的作用。研究數(shù)據(jù)表明,豁達開朗的獨居老人負性因子更低。對自身生活滿足度較高的被訪者大多是樂觀的狀態(tài),他們大多不在意未來的狀況,認為活在當下更為重要,對生活中諸如喪偶和身體狀況變差等問題,具備良好的接受能力。為此,養(yǎng)老機構應關注老人在機構內的精神狀況,可定期對老人的精神健康狀況進行監(jiān)測,必要時請專業(yè)人員進行干預,以避免更嚴重的情況發(fā)生。與此同時,也要組織多種多樣化的娛樂活動,給獨居老人更多的人際交往和接觸新興事物的機會,相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老人的負向情緒,提高其主觀幸福感。
隨著家庭養(yǎng)老的社會化,機構養(yǎng)老越來越成為大眾的養(yǎng)老選擇,政府要增加對養(yǎng)老機構的政策支持,加強養(yǎng)老制度的保障建設。機構自身應建立與需求相匹配的多級護理服務體系,隨時關注老人的身心健康,進行增權賦能,豐富老人的機構生活,從而提高老人的SWB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