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世民
教學內容
人教版小學數(shù)學二年級上冊第39、39頁:《角的初步認識》
教材分析
角與日常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十分密切,身邊的諸多物體都有角的存在,教材的主題是讓學生通過對校園中的實物進行觀察,從實物中接觸抽象圖形—角。教材中并不要求學生掌握有關角的定義,只需要對角的形狀有所認識,了解角的名稱,并通過折角、做角等操作認識角的特征。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對角有初步的了解;清楚角各部分的名稱;會對角的大小進行比較;能夠正確辨認角并借助尺子畫角。
能力目標:通過對角的觀察、操作與分析,對學生的操作能力、思維想象能力以及觀察能力加以培養(yǎng)。
情感目標:結合生活情景加深對角的認識;感受角與實際生活間的聯(lián)系。
教學重點
了解角各部分的名稱;可以熟練用尺子畫角
教學難點
幫助學生將幾何角從實物角中抽象出;掌握角的大小與邊長短無關
教具
三角板、活動角、多媒體課件與紙張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教師:同學們,今天我們玩猜圖形的游戲,大家猜一下信封里面是什么圖形?(將五角星放入信封中并漏出一部分向學生展示)
教師:大家見過這個圖形嗎?
學生:沒有
教師:那么今天就來學習—角。(板書:角的初步認識)
二、結合實際,感知角
1.尋找角
教師:角通常會躲在我們的周圍,同學們是否可以在校園中找到角?并向同學分享自己找到的角。那么現(xiàn)在哪一位同學想把找到的角與大家分享?
(集體交流:鐘表上的角、桌面上的角等)
2.觀察角
教師:我們已經在校園中找到無數(shù)個角,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角的存在,現(xiàn)在我們一起來看生活中隨處可見的角吧。(多媒體課件展示)
教師:那同學們知道角是怎么組成的嗎?
三、抽象圖像,形成表象
1.觸碰角
教師:大家拿出三角板,摸一下三角板中存在的角,并向同桌指出。
教師:原來角是這樣的,那這是角嗎?(指向黑板中的一點)
學生:這只是個點,并不是角。
教師:那你們摸一下這個點,有什么樣的感覺?(尖尖的)
教師:對,這個點僅僅是角的一部分,稱作頂點。角除了擁有頂點,還具備什么?
學生:還有兩條線。
教師:現(xiàn)在摸一下這兩條線,有怎樣的感覺?(直直的)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清楚角是兩條直線和一個頂點構成。
2.認識角
教師:現(xiàn)在同學們已經知道角是由兩部分組成:頂點和直線。那么我們就借助角的知識來解決問題。(展示課件)
教師:角爺爺請賓客參加自己的生日宴會,要求賓客必須是角成員。但是這些圖形爭先恐后說自己的角,同學們幫助角爺爺判斷下哪一個圖形才是真正的成員,哪些圖形是假的,為什么?
設計意圖:通過對角的分辨,可以正確認知角的概念。
四、實際操作,感受角
1.制作角
教師:同學們幫助角爺爺正確區(qū)分角成員,現(xiàn)在老師向你們分配任務:哪位同學可以將不規(guī)則紙片做成角?
設計意圖:通過讓學生動手制作角,并將制作過程清晰復述出來,能夠加深對角的理解。
2.繪畫角
教師:現(xiàn)在我們已經對角有了初步的認識,并動手制作了一個角,那么同學們可以準確的畫出角嗎?(相互交流)
教師:同學們想不想知道老師是如何畫角的?(展示課件)
教師:課件中老師通過直尺進行畫角,但也可以借助三角板畫角(示范:先將頂點化出,接著畫兩條邊,并用弧線標出角號)
教師:同學們可以嘗試下自己畫角。(將學生所畫的角進行展示)
3.比較角
向學生發(fā)放課前做好的活動角
教師:同學們,拿起活動角,嘗試著讓角變大或者變小。
(學生操作)
教師:現(xiàn)在這兩個角哪個大哪個???(向學生展示大小不一的兩個角)
教師:兩條邊張開的越大角就會大,如果兩條邊張開的越小則角就會變小。
小結:角的大小與邊長短無關。
課堂總結
本節(jié)課通過尋找角、觀察角、觸碰角、認識角、制作角以及繪畫角等活動對角有了初步的認識,現(xiàn)在請同學們想象下心中角的形象是什么樣的?有幾個頂點?有幾條邊?都是什么樣的?讓學生之間通過溝通分享心中的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