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化理論為方法、化理論為德性”對高校黨史課教學的借鑒意義

      2021-11-30 14:15:48王向清雷定京
      湖南科技學院學報 2021年6期
      關鍵詞:馮契學史德性

      王向清 雷定京

      “化理論為方法、化理論為德性”對高校黨史課教學的借鑒意義

      王向清 雷定京

      (湘潭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 湘潭 411105)

      作為當代著名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家,馮契對我國高校的黨史學習教育進行了許多思考。他主張聯(lián)合各科教學來開展高校黨史學習教育;主張“化理論為方法、化理論為德性”,促使學習者在黨史學習中總結方法、陶冶德性;提出培養(yǎng)平民化的自由人格的基本途徑并將之貫徹于高校黨史學習教育的育人實踐。這些探索與實踐,為推進高校黨史學習教育提供了理論的指導與實踐的范式。

      馮契;化理論為方法;化理論為德性;黨史學習教育

      2021年2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出席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并在會議上發(fā)表了重要講話。講話指出,黨中央于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一百周年之際做出決策,在全黨廣泛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目的是使全體黨員真正做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并且黨中央召開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能很好引導全黨“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皩W史明理”主要關注的是認識論方面的問題;“學史增信”和“學史崇德”主要關注的是價值論方面的問題;而“學史力行”主要關注的是實踐論方面的問題[1]。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高度體現(xiàn)了黨史學習方面認識論、價值論與實踐論的結合。我國著名已故哲學家馮契亦曾提出過“兩化論”:“化理論為方法,化理論為德性”[2]20。學界普遍認為,“兩化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我國思想政治教育之實際相結合的產(chǎn)物,更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基本原則。而高校黨史學習教育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極為重要的一環(huán),因而筆者擬從哲學視域探析高校黨史學習教育該如何做到“化理論為方法、化理論為德性”。

      一 “通過各科教學”開展高校黨史學習教育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中提出了黨史學習教育的四點要求:“學史明理”是指通過學習中共黨史,明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之理;“學史增信”是指通過學習中共黨史,增強“四個自信”意識;“學史崇德”是指通過學習中共黨史,由衷產(chǎn)生崇尚欽慕革命先烈高尚品德之情;“學史力行”是指通過學習中共黨史積累經(jīng)驗教訓,以便于更好地開展實踐解決現(xiàn)實問題。具體落實到高校黨史學習教育方面,為何要將“兩化論”與新時代黨史學習教育的四大要求聯(lián)系起來?因為“學史明理”“學史增信”抑或是“學史崇德”,最終的目的還是要做到“學史力行”,故馬克思主義的種種理論必須要與現(xiàn)實生活緊密聯(lián)系。在高校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最終目的還是希望高校師生能通過學習黨史塑造正確觀念、培育理想信念、陶冶高尚情操、積累經(jīng)驗教訓。這就要求師生們要學會從黨史中總結理論方法,最后運用于實際。那么如何才能將“兩化論”與新時代黨史學習教育的四大要求聯(lián)系起來?馮契先生的“兩化論”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借鑒。

      首先,多學科聯(lián)合教學是開展高校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方式。早在1949年上海解放之初,馮契先生就曾與同事們一同開展上海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程改革的活動,并且在此期間他還曾擔任了復旦大學、大夏大學等高校的“新民主主義論”“社會發(fā)展史”等課程;華東師范大學籌備成立之后,馮契先生又主動請纓,承擔思想政治課教學的任務。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馮契先生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jīng)驗,亦發(fā)現(xiàn)了不少亟待解決的問題。在他看來,思想政治課教學必須解決這三個問題,即為誰培養(yǎng)人才?怎樣培養(yǎng)人才?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才?經(jīng)過長期的艱辛思考,他提出應當“通過各科教學來培養(yǎng)學生”,而“辯證唯物論的世界觀”是展開思想政治教學的基礎,最終目的是“確立共產(chǎn)主義的道德”[3]320?!巴ㄟ^各科教學來培養(yǎng)學生”即是將思想政治教育貫徹到多個學科課程的教學活動中,譬如馮契曾開設過辯證唯物主義原理、歷史唯物主義原理、社會主義發(fā)展史、新民主主義論、中國近百年哲學思潮等課程。這表明馮契先生在課程設置上較注重學科綜合性,馮門學子張?zhí)祜w教授后來也曾在回憶錄中證實了這一點。他回憶說,當時的華東師范大學政教系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共黨史、政治經(jīng)濟學、哲學作為四門主要專業(yè)課,而將中西文學、中西歷史、教育學、心理學作為輔翼。不囿于學科的開放性培養(yǎng)模式,終究造就了一大批優(yōu)秀人才[4]312。何應燦教授曾回憶說,正是馮契先生“通過各科教學來培養(yǎng)學生”,使得他在大學四年間“對四門政治課(中共黨史、聯(lián)共黨史、政治經(jīng)濟學、哲學)”產(chǎn)生了“特別的興趣”[4]320。事實證明,馮契先生“化理論為方法、化理論為德性”的思想,確實有助于培養(yǎng)高校師生學習黨史的興趣,亦確實有利于高校師生通過黨史學習來增強信念、提升德性。

      其次,歷史唯物主義是開展高校黨史學習教育的哲學基礎。早在1921年,毛澤東就在致蔡和森的一封書信中提出,“唯物史觀”乃是中國共產(chǎn)黨“哲學的根據(jù)”[5]11。馮契先生秉承了毛澤東的這一光輝論斷,認為唯物史觀(即歷史唯物主義)既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哲學根據(jù),亦是高校黨史教學的哲學依據(jù)。1959年至1960年,適逢中宣部組織開展全國高校政治理論教材編寫建設工程,馮契教授抓住時機,主動承擔起了上海地區(qū)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教材的編寫工作。當時我國高校使用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大多是對蘇聯(lián)教材《聯(lián)共(布)黨史教程》一書的模擬。馮契先生在經(jīng)過一番熟慮深思后,認為新中國成立之后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使用的教材決不能完全照抄蘇聯(lián)。他認為真正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特別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是關于人的學說。因而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代表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將人的自由健康發(fā)展、自由人格的培養(yǎng)作為教育的目的,必須圍繞人的實踐、人的認識、人的發(fā)展來展開。同樣,黨史教育也要緊緊圍繞共產(chǎn)黨員的思想探索、革命實踐來展開,要對照世界社會主義五百年的發(fā)展歷史來展開,不能生搬硬套蘇聯(lián)教科書的固有模式。馮契先生后來就曾在《中國近代哲學的革命進程》中說過:“當時的中國人主要是通過蘇聯(lián)的著作來學習馬克思主義的,而對馬克思主義所賴以產(chǎn)生的西方文化背景及其歷史發(fā)展缺乏全面系統(tǒng)的研究,這便不可避免地帶來一些消極的影響,如把階級斗爭觀點絕對化,過分強調集中和夸大領袖的作用,把《聯(lián)共黨史》……視為神圣的經(jīng)典等。”[6]519如果只是生搬硬套他國的理論書籍,不根據(jù)中國共產(chǎn)黨歷史上的具體情況研究、分析問題,就有可能會造成思想上的混亂。另一方面,馮契認為雖然思想政治教育與研究離不開唯物史觀,但唯物史觀的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所不同,其研究自有獨立性。馮先生認為歷史唯物主義固然是中國共產(chǎn)黨歷史研究的哲學基礎,黨史研究離不開歷史唯物主義,故他同時又認為歷史唯物主義的教學過程中不宜“多講政治學、策略、科學社會主義方面的內容”[7]253-254。因為歷史唯物主義主要是從哲學高度研究人類社會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而中國共產(chǎn)黨歷史、科學社會主義史、政治經(jīng)濟學等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則更注重研究社會主義五百年史中的具體問題,二者互為輔助,不可混淆。

      再次,共產(chǎn)主義道德是高校黨史學習教育的最高培養(yǎng)目標。1955年,馮契先生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應當是幫助學生建立“共產(chǎn)主義的世界觀”[3]312。不久之后,馮先生又補充論述了這一論斷,他認為以黨史教育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目標,主要是引導青年了解社會主義發(fā)展的方向,幫助青年樹立辯證唯物論的世界觀與共產(chǎn)主義的道德觀[3]319。一方面,要引導青年了解社會主義發(fā)展的方向,就必須要讓青年了解社會主義國家是怎樣建立的、中國共產(chǎn)黨是怎樣開展新民主主義革命及社會主義建設的、社會主義發(fā)展的基礎是什么等系列問題。這就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必須采取多學科聯(lián)合的教學手段,使得青年學生對于黨史及社會主義發(fā)展史有較為全面的了解。另一方面,要幫助青年學生樹立辯證唯物論的世界觀與共產(chǎn)主義的道德觀,就必須堅持黨史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教育中的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哲學基礎。

      二 學黨史以總結方法,學黨史以陶冶德性

      1982年6月,馮契先生在致?lián)从燕嚢窠淌诘囊环鈺胖?,補充論述了“化理論為方法”及“化理論為德性”兩個命題的內涵。馮契認為,這兩個命題“意思是理論與實踐的聯(lián)系要在兩方面深入下去,一方面哲學要成為方法論,另一方面要以科學的世界觀培養(yǎng)新人”[7]287。這說明馮先生也正是以哲學的視角來學習黨史的,他將中國共產(chǎn)黨歷史作為中國近代哲學革命進程的一種歷史性參照,認為中國共產(chǎn)黨的成立使得工人、農(nóng)民的革命運動蓬勃發(fā)展了,同時黨在“文化領域里也展開了更猛烈的斗爭”[8]405。因而要想對中國近代哲學進行一番深入的學習,必須先了解中國共產(chǎn)黨的歷史。馮契先生曾對鄧艾民教授說過:“我的思想路子還是順著這兩方面(化理論為方法及化理論為德性)前進的?!盵7]287-288為什么馮契要順著“兩化”理論,在哲學教學的同時闡述中國共產(chǎn)黨的相關史實,并將之化為方法和德性?因為正如前文所述,通過“各科教學”講好中國近代哲學、講好黨史故事,只是教學手段;高校的思想政治課教學還得要牢牢抓住主心骨,通過一條主線將“多學科聯(lián)合”的教學手段貫穿起來。故遵循馮契的“兩化”理論思路,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一理論對于高校黨史教學同樣具有借鑒意義。

      (一)學黨史以總結方法

      馮契先生以哲學視野考察整個中國共產(chǎn)黨歷史,其目的在于說明中國共產(chǎn)黨人將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思想“逐步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正確地解決了古今、中西之爭,科學地回答了中國向何處去的問題”。我們須通過了解中國共產(chǎn)黨歷史,進一步深化對中國近代哲學的理解,以形成正確的方法論及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寶貴經(jīng)驗。這與習近平總書記所倡導的從“學史明理”到“學史力行”有異曲同工之妙。因而我們要“化理論為方法”,通過學習黨史以總結方法、積累經(jīng)驗。

      “學黨史以總結方法”要求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師真正能“化理論為方法”,這就需要教師在黨史教學過程中,努力通過自己的教學活動,將黨史課闡釋的史實、理論化為認識方法、思維方法、工作方法。高校黨史教學的“化理論為方法”,要求教師努力做到以下三點:

      首先,在教學內容上,保持相關史料、史實的客觀性、準確性。這不但要求教師在講述黨史相關內容時須認真甄選史料,更要求教師能真正做到從實際出發(fā),在認真考察、調研的基礎上對相關史實做出正確的評價。教師不能在黨史教學的過程中摻雜過多的情緒化論述,更不能將未經(jīng)證實、甚至是歪曲捏造的史料教授給學生。依照辯證唯物主義理論,教師的教學活動亦是彰顯人的理性思維之計劃性、目的性及主動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因為教師在向學生教授黨史之前,必然將調動主體思維對黨史這一整體對象進行宏觀把控。因而教師必須深入把握中國共產(chǎn)黨歷史的整體面貌,而不是僅僅對黨史略作一瞥、僅知皮毛。這便是馮契先生所倡導的“通過各科教學來進行政治思想教育是全體教師的共同任務”,這說明帶頭運用多學科教學手段講好中國故事,不僅是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師的重要任務,而且更是全體高校教師的重要任務。因而全體教師在開展黨史學習與教學的活動中,要注意整體把握中國共產(chǎn)黨歷史的全部事實之總和,而不能僅將個別史實作為黨史教學的依據(jù);要注意運用科學方法研究黨史、運用科學教學手段講好黨史故事,而不能僅憑主觀感受講述歷史;不但要在講述中努力充分地反映中國共產(chǎn)黨歷史的整體面貌,更要向學生展現(xiàn)中國共產(chǎn)黨歷史發(fā)展的本質規(guī)律與趨勢。

      其次,在教學形式上,堅持講述與啟發(fā)并進。馮契先生認為,中國近代哲學的革命進程,主要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進程[8]409。馮契提出,中國共產(chǎn)黨歷史,實際上就是一部科學認識中國國情、找到中國革命正確道路的歷史。要真正講好黨史,就要深入了解中國近代哲學史上馬克思主義者,特別是“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chǎn)黨人”,怎樣依據(jù)“馬克思主義的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最終“正確地回答了‘中國向何處去’的問題”[8]411。因而高校黨史教學的重點,亦是通過合適的教學方式,講好中國共產(chǎn)黨人如何解決“中國向何處去”問題。高校教師應使用講授方式講好黨史故事,這就要求教師運用通俗易懂的口頭語言向學生生動地講授黨史。教師通過口頭講授的方式,對學生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尚且不夠,高校的黨史教學還需給予學生一定的思想啟迪。因而高校教師在講授黨史課程時,更應運用啟發(fā)方式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所領悟。那么學生應當在黨史學習的過程中領悟什么呢?馮契先生說:“回顧我黨歷史,可以說革命事業(yè)的勝利都是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結果,而遭到挫折和失敗總是因為違背了這個原則?!盵8]415故高校黨史課程教學的主要作用,更應表現(xiàn)在給予學生思想啟迪,使得學生能聯(lián)系現(xiàn)實情況,在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征程中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力量,為新時代的社會主義建設做出更多貢獻。這便是馮先生所說的,使得“學生熱愛自己的學?!薄皩W生在為爭取自己的班級成為先進的集體而作種種努力”[8]165,這便表明學生在黨史學習的過程中得到了思想啟迪,在思想內蘊上也與習近平總書記所倡導的“學史力行”相一致。

      再次,在教學方法上,堅持邏輯性與歷史性的統(tǒng)一。邏輯是人們運用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形式把握外在對象的順序、層次和關系等;而歷史既指客觀對象的歷史展開,也指人們的認識活動對它的反映。邏輯與歷史的一致既指邏輯思維的發(fā)展與客觀對象發(fā)展的歷史一致,也指邏輯思維的發(fā)展與人類認識的發(fā)展過程一致。在黨史教學與研究領域,中國共產(chǎn)黨的發(fā)展邏輯反映的是黨自身的主流性、必然性、本質性特征。馮契認為,中國共產(chǎn)黨的發(fā)展邏輯,主要表現(xiàn)在黨從中國革命的實際情況出發(fā),立足現(xiàn)實而依靠本國的新生革命力量及人民群眾的努力幫助,使得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理論與中國的具體實際情況相結合,“獨創(chuàng)性地找到適合中國情況的前進道路”這一歷史進程中[8]414。因而中國共產(chǎn)黨的歷史,正體現(xiàn)了邏輯性與歷史性的統(tǒng)一。中國共產(chǎn)黨的發(fā)展邏輯蘊含在近代歷史的發(fā)展進程中,而中國共產(chǎn)黨的歷史又具體展現(xiàn)了真正符合中國現(xiàn)實發(fā)展的邏輯。

      (二)學黨史以陶冶德性

      馮契先生認為,學習黨史可以陶冶德性。這主要表現(xiàn)為人們在學習黨史的過程中,能自覺努力“為達到黨員標準而奮斗”[8]165,要想達到共產(chǎn)黨員的標準,還需“明確生活的目的”,培養(yǎng)“共產(chǎn)主義的理想和信念”[8]144。如果說“學黨史以總結方法”,在思想內蘊上主要切合了習近平總書記所提倡的“學史明理”及“學史力行”;那么“學黨史以陶冶德性”則重在彰顯“學史增信”“學史崇德”。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要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yǎng),做到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盵9]而高校黨史課程的教學,更應注重對學生德性的陶冶。

      其一,黨史學習所陶冶的“德性”,是平民化自由人格與共產(chǎn)主義人格的有機結合。馮契先生曾經(jīng)說過:“培養(yǎng)自由人格的基本途徑,歸結到最核心的一點,就是要化理論為德性。”[10]308雖然馮契先生在這里強調的是化哲學理論為德性,但對于黨史教育同樣具有借鑒意義。為什么要注重共產(chǎn)主義人格的培養(yǎng)呢?因為在革命年代,“黨以及黨所領導的群眾組織成為最主要的培養(yǎng)人、教育人的組織,黨教導大家在革命烈火中間,在與工農(nóng)的結合中間來鍛煉、培養(yǎng)自己”[10]308。因而這些革命英雄,在戰(zhàn)爭年代所彰顯的高尚共產(chǎn)主義人格及其精神,當然值得后來者去學習、繼承并發(fā)揚。但是僅有共產(chǎn)主義人格是不是就足夠了呢?答案是否定的。那么,為什么還需要平民化的自由人格呢?因為高揚培養(yǎng)共產(chǎn)主義人格的旗幟,固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這方面的巨大成就也帶來了副作用”,即“對于學校教育來培養(yǎng)人有所貶低”,而“平民化的自由人格”是近代學校教育對培養(yǎng)新人的新要求[10]308。一方面,我們需要樹立共產(chǎn)主義高尚人格激勵大家努力為之奮斗;另一方面,我們也需要樹立一種普通人也能達到的平民化自由人格。在馮契先生看來,黨史教育活動的展開,特別是黨的政治宣傳方面的工作,固然需要樹立共產(chǎn)主義人格的典范來激勵大家,特別是激勵廣大共產(chǎn)黨員;但另一方面,黨史教育活動的開展也要面向普通民眾,使人在革命教育中理解實踐,在革命實踐中接受教育[10]311。

      其二,黨史學習所陶冶的“德性”,最重要的是培養(yǎng)青年人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馮契認為,社會主義的新青年,不能盲目樂觀、驕傲自大,也不能頹靡不振、毫無斗志。他認為黨史教育活動屬于“足以激發(fā)青年人的想象力和革命熱情的活動”,故“應大力提倡”[8]149。為什么學習黨史、陶冶德性,就要培育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呢?因為黨史教育不可能只局限于“一個抽象的、空洞的概念”,而是必須要由“生動的感性形象充實起來,然后才能在人們的靈魂里生根,成為真實的有力量的信念”[8]149-150。這種信念一經(jīng)確立,便能夠內化于心中、外化于實踐,成為真正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三 學習黨史總結方法、陶冶德性的基本途徑

      怎樣更好地學習黨史總結方法、陶冶德性,培養(yǎng)青年人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培育青年人的平民化自由人格呢?馮契先生認為,要采取生動活潑的黨史教育方式幫助青年形成理想、確立信念;要正確處理好個人與集體的關系;要砥礪自己的意志,為達到黨員標準而奮斗。

      首先,要采取生動活潑的黨史教育方式幫助青年形成理想、確立信念。馮契建議可以在黨史教育活動中采取課內與課外、集體學習與自主學習相結合的多種形式,來進行相關的學習。譬如引導學生自主地閱讀馬克思、恩格斯、毛澤東等革命領袖的傳記故事;組織學生誦讀諸如蔡和森、楊靖宇、黃繼光、雷鋒、歐陽海等英雄模范人物的故事,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組織學生觀看相關電影;組織學生參觀革命紀念館、祭拜烈士陵園等。最重要的是,在組織這樣的活動時,要注意把“生動活潑的教育方式”和“自我教育的方式”相結合,這樣才能“對于青年人的理想的形成和信念的確立”提供幫助[8]149。這些活動的最終還是要幫助青年同志明確生活的目的,培養(yǎng)共產(chǎn)主義的理想和信念。因為一旦幫助青年樹立了理想和信念,繼而就能幫助其確定生活的目的,最終這些理想和信念就能轉而對青年的現(xiàn)實生活產(chǎn)生影響。馮契先生說:“理想給現(xiàn)實生活以飛躍的翅膀,信念就是革命的發(fā)動機?!盵8]146他強調,培育共產(chǎn)主義的理想和信念,對于現(xiàn)實生活能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而且這種同共產(chǎn)主義理想的培養(yǎng),對于平民化自由人格的培植也有益處。

      其次,要正確處理好個人與集體的關系。馮契先生還提出,要正確處理好個人與集體的關系,就是要正確地理解個人與集體,培養(yǎng)對祖國、對人民的熱愛。黨史教育中所表彰的英雄模范人物,與資本主義社會中那些秉持個人主義觀點、為個人野心而奮斗的“模范”,畢竟有著本質區(qū)別。普通的百姓,大多都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平凡崗位上努力工作,但他們畢竟不全是英雄模范。作為人民群眾的一員,青年同志在工作過程中沒有爭取到先進、模范的榮譽,卻也不必氣餒。為此,馮契指出:“為了使我們的青春美麗、生活美好,就必須正確地認識自己的工作在整個社會主義事業(yè)中的作用”[8]159。這就要求我們要以集體主義的思想,來處理個人與集體的關系。一方面,要將個人的奉獻與集體的貢獻相統(tǒng)一,不要做損害集體利益的事,更不要一味堅持個人主義,以至于最后發(fā)展成為個人悲??;另一方面,個人在集體實踐中接受教育,也要“強調人的尊嚴、人的主體性”,堅持“人道原則”[10]311。

      再次,要砥礪自己的意志,為達到黨員標準而奮斗。馮契先生強調,青年同志要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鍛煉自己的意志。他指出,某些青年同志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習中,特別是黨史教育學習活動中,對于實現(xiàn)社會主義、共產(chǎn)主義十分贊同,但在具體實踐中卻有“懶漢思想”。這是他們在學習中,沒有真正學到革命先烈艱苦奮斗的革命拼搏精神。馮契指出青年要真正實現(xiàn)個人理想,必須要“用氣力”,這就要砥礪革命意志,培養(yǎng)高尚的革命精神[8]153。他列舉了蘇聯(lián)著名作品《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作者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的故事激勵青年:作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奧斯特洛夫斯基在健康的時候為蘇聯(lián)的社會主義事業(yè)費盡了力氣,在健康完全損壞、雙目完全失明的情況下還寫作出了優(yōu)秀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有人說,奧斯特洛夫斯基的身體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其實根本不是這樣。馮契指出,我們只有堅持堅強的革命精神才能戰(zhàn)勝困難,而現(xiàn)實困難又能在極大程度上磨礪我們的意志。因而普通青年同志應當磨礪自己堅強的革命意志,嚴格以黨員標準要求自己;而青年黨員則要向奧斯特洛夫斯基這樣的模范黨員看齊,努力做到為人民服務。

      結 語

      全面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為的是從黨的百年偉大奮斗歷程中汲取繼續(xù)前進的智慧和力量,這不僅需要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論述和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的基本精神,貫徹落實《習近平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黨的歷史的重要論述》,還需要繼承發(fā)揚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各大高校所形成的黨史學習教育之優(yōu)秀傳統(tǒng)。這些優(yōu)秀傳統(tǒng)不僅能夠為目前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提供參考方案,而且還能為目前高校的黨史學習教育活動提供思想文化方面的借鑒。新中國成立以來,華東師范大學在課程思政建設和高校黨史學習教育方面,取得了較為突出的貢獻,馮契先生功不可沒。重新回顧馮契先生的“化理論為方法,化理論為德性”理論,對于當今的黨史學習教育活動具有極其重要的理論意義。

      [1]習近平.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J].黨建,2021 (4):4-11.

      [2]馮契.馮契文集:第1卷[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1996:20.

      [3]馮契.馮契文集:增訂版第11卷[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4]楊海燕,方金奇.智慧的回望 紀念馮契先生百年誕辰訪談錄[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5]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書信選集[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11.

      [6]馮契.中國近代哲學的革命進程[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519.

      [7]馮契.馮契文集:第10卷[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1998.

      [8]馮契.馮契文集:第9卷[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1998.

      [9]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 2018-05-03.

      [10]馮契.馮契文集:第3卷[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1996:308.

      G642

      A

      1673-2219(2021)06-0096-05

      2021-06-21

      湖南省教育廳高校“雙一流”建設項目“化理論為方法、為理論為德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雙重任務”的階段性成果。

      王向清(1960-),男,湖南邵陽人,湘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哲學。雷定京(1997-),男,湖南郴州人,湘潭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理論。

      (責任編校:咼艷妮)

      猜你喜歡
      馮契學史德性
      論亞里士多德的道德德性與實踐智慧
      西部學刊(2024年1期)2024-02-19 10:58:58
      柳亞子書法
      百名支書感黨恩 學史力行話振興③
      百名支書感黨恩 學史力行話振興④
      百名支書感黨恩 學史力行話振興①
      學史明理 學史增信 學史崇德 學史力行
      ——普洱學院開展黨史學習教育
      從德性內在到審慎行動:一種立法者的方法論
      法律方法(2021年3期)2021-03-16 05:57:34
      馮契對“中國向何處去”問題的哲學回應
      論馮契哲學方法論的創(chuàng)造性運用
      托馬斯·阿奎那的德性論
      倫理學研究(2016年5期)2016-02-01 12:46:17
      峨眉山市| 北流市| 商城县| 祁门县| 渝中区| 鄂伦春自治旗| 靖远县| 高陵县| 富阳市| 泽库县| 广汉市| 奉化市| 宜都市| 定州市| 五河县| 武冈市| 石狮市| 边坝县| 澄迈县| 盐亭县| 安徽省| 共和县| 高青县| 淄博市| 夏河县| 隆德县| 平和县| 茌平县| 包头市| 泾阳县| 将乐县| 中方县| 上蔡县| 潜江市| 江津市| 桂平市| 乐山市| 邵武市| 靖安县| 凤城市| 永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