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昆山市石浦中心小學校 林曉峰
數學閱讀能力能夠幫助小學生規(guī)范使用數學語言,加強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提升數學思想、方法掌握能力,在學生獨立思考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方面具有明顯優(yōu)勢。因此,教師要將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作為小學數學課程教學的重要內容。根據《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1 版)》的相關要求,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新課程理念及其新興教學思想,為學生提供更充足的數學閱讀能力成長空間,讓學生產生數學閱讀興趣,學習數學閱讀方法,得以發(fā)展數學閱讀能力。
小學數學教師開展數學教學活動時,需要關注對學生各種能力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比如:數學閱讀能力、數學思維能力、數學自主探究能力等;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學生解決問題時出現的錯誤主要是由于對數學信息的提取失誤,也就是常說的“馬虎了”。在問題解決環(huán)節(jié),學生簡單閱讀題目之后就會盯住文本中的關鍵信息,若學生對關鍵信息提取失誤,或者漏掉了某一點關鍵信息,就會影響學生的問題解決思路與結果,降低學生為解決有效性。因此,教師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讓學生能夠正確提取數學題目信息,有效分析數學問題,加強對數學題目與問題解決方向的理解,讓學生更高效地參與數學學習活動。
教師要始終將“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數學思想作為教學核心思想,圍繞學生展開閱讀能力培養(yǎng)規(guī)劃,形成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yǎng)方案。
結合小學數學二年級《認識線段》課程知識內容,本節(jié)課包含一些數學概念與定義,這些均可以作為數學閱讀材料。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是:“認識線段,理解線段的特征,掌握測量、繪畫線段的方法”“建立線段表象認知”。為了更好地達成教學目標,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熱情,教師以“線段的概念”為基準,為班級學生播放動畫片,讓學生觀看“貓和老鼠”的3 分鐘追趕小片段,同時展示出“湯姆與杰克一起跑過的這條直直的路線可以看成線段,直線上兩點間的有限部分可以稱之為‘線段’”;此時班級學生已經紛紛陷入“動畫線段情境”中,教師以“湯姆”的名義展示線段的有關語言,讓學生更好地感受其中含義,促使學生在閱讀趣味語言的過程中更直觀、深切、深刻地感受線段,更好地掌握線段的概念,同時形成趣味數學閱讀經歷,為之后參與更多的數學閱讀活動打下良好基礎。
要想有效培養(yǎng)小學生數學學習能力,教師需要有目地引導學生掌握數學讀題的方法,鍛煉學生的快速讀題能力,讓學生能在題目中精準聚焦關鍵詞,準確判斷題目內涵與問題寓意,提高學生的答題正確率。
結合小學四年級應用題的“解決問題”,教師讓學生解決以下問題:
甲車間前三天每天生產20 個零件,乙車間前兩天各生產18 個零件,問:乙車間第三天至少生產多少個零件才能超過甲車間?
面對這一問題,教師提出:“誰能夠說出這道題目的問題解決方向?”
學生回答:是要計算“乙車間第三天”的生產量。
教師:僅僅是這樣嗎?是不是需要保證乙車間的生產總數量大于甲車間?
把燕麥粒淘洗兩遍,然后加水浸泡,先在冰箱冷藏室里放一夜,等它吸足水分,再帶著泡燕麥的水和大米一起煮熟。也可以直接用壓力鍋煮熟或用豆?jié){機打成漿。
學生:是的!
教師:那你們認為關鍵詞是什么?
學生:“各生產”“才能超過”。
教師:那你現在的問題解決思路是?
學生:①計算甲車間三天生產量為20×3=60;②計算乙車間前兩天生產量為18×2=36;③甲車間與乙車間差一天的生產量差是60-36=24。也就說至少要生產24+1=25 個零件,乙車間才能夠在總數上超過甲車間!
在教師的引導下,班級學生利用題目文本信息中的關鍵詞解決問題,體驗到了快速解決問題的樂趣,班級學生紛紛利用這種“找關鍵詞”的方法閱讀應用題題目,大大提升了學生的題目閱讀效率,提高了問題解決準確率。
在實際過程中,教師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夠達成的,這需要學生參與大量的數學題目閱讀、概念學習與數學文本閱讀,形成豐富的閱讀經驗,才能夠支撐學生閱讀能力的發(fā)展。在小學1-6 年級教材中,數學知識涵蓋了小數、運算方法、幾何、簡單的統(tǒng)計、時間認識等多方面知識,其數學文化底蘊十分豐富,教師可以借助立足于各課時知識內容,引進相應的數學文化元素,比如:數學故事、數學名人事跡等,讓學生閱讀,促使其對于數學有全新的體驗。
結合上述的“解決問題”數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引入“陳景潤”的故事,提出“我來帶領大家一起走入數學家的世界,這些數學家在數學研究的過程中也不是一帆風順的,也是在不斷地遇到困難、解決困難”,之后,教師可以給學生發(fā)放“陳景潤利用理發(fā)的空余時間去圖書館研究數學問題”的故事的文本,讓學生閱讀。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在學習概念知識、解決問題、交流數學心得的過程中均會面臨數學閱讀問題,需要閱讀各種運算法則、計算公式、應用題等,此時教師需要傳授一些經典的閱讀方法,讓學生根據方法閱讀數學材料,提升學生閱讀的精確性與有效性。
在小學數學六年級的《正比例和反比例》——認識正比例的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傳授以下閱讀方法:重點閱讀數學內容,掌握數學本質。在完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課程導入與小組交流之后,教師帶領學生總結正比例與反比例的概念。在學生閱讀概念時,教師提出問題:“‘比值一定相等’與‘隨一個量的增加而減少’有什么區(qū)別呢?”“若將概念的名稱遮掩掉,你能夠分清哪個是正比例的概念,哪個是反比例的概念嗎?如何區(qū)分的呢?”通過提出這兩個問題,引起學生的思考,促使學生能夠直接找到閱讀重點為“‘相等’與‘相反’”。之后,教師進行總結:在閱讀數學材料時,若你不能夠理解其中的復雜語句,那么就直接尋找重點內容,比如:“比值一定相等”“隨著增加而減少”這種內容,從而把握文本信息中的數學本質,這樣才能夠快速達成數學閱讀的目的,提升閱讀效果。
要想有效培養(yǎng)小學生數學學習能力,建議教師靈活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搭建課前課后的自主閱讀平臺,為學生搭建更自由的自主閱讀空間。
根據《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學內容,教師可以根據課程知識內容,明確本單元的知識點分別為“正比例與反比例的概念”“正比例與反比例的意義”“正比例與反比例的圖像”“正比例和反比例練習”等內容,對這些知識內容進行整合,定期發(fā)布單元大任務單和課時導學單,讓學生關注微信訂閱號“數學悅讀”,每周分別完成數學知多少、新課加油站、動手做數學、思維大挑戰(zhàn)四個模塊,為學生提供充足的閱讀資料,讓學生通過課前閱讀與課后閱讀預習課程內容、鞏固學習成果、強化數學閱讀能力。此外,教師還可以將“數學悅讀”全面融入課堂教學活動,形成“課前、課上、課后于一體”的“數學悅讀”模式。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同時形成閱讀經驗,鍛煉學生的閱讀能力。
綜上所述,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是小學數學教師開展數學教學活動的主要目標之一,是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必備素養(yǎng)之一。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不僅能夠讓學生具備一種學習素養(yǎng),其培養(yǎng)過程能夠讓學生逐漸熱愛數學閱讀、拓展學生知識面,加強學生的數學思想深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