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qū)思賢實驗小學 廖玲玲
隨文練筆是一種有效的讀寫連接形式,長期的隨文練筆訓練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們深化對文本內容的理解,而且能打磨學生語言、豐富學生的習作手法,幫助學生們完成從閱讀積累到習作技能的正向遷移,發(fā)展學生的綜合語言能力。小學高段是學生綜合語文素質提升的關鍵階段,重視對小學高段語文教學中隨文練筆教學的優(yōu)化,是滿足學生階段性成長要求的需要,也是提升語文文本研讀課堂價值的要求。
教材和理念的更新推動了教學活動的變革,自新課改推進以來,隨文練筆在小學語文界的熱度一直沒有消減。
很多一線教師都會在設計例文精讀引導活動時,加入隨文練筆環(huán)節(jié),他們認為這樣可以有效減輕單元習作教學難度,讓學生在完成單元習作任務時,更加得心應手,這便更好地落實了單元習作要素,提升了語文課堂的實用性。因此,大部分的語文老師都贊成并且愿意將隨文練筆活動推廣到語文教學之中。這種態(tài)度在支撐隨文練筆活動不斷地擴張發(fā)展的同時,也暴露出了不少問題。
(1)教師在選擇隨文練筆滲透點時,依托的標準過于簡單。比如,有的老師會直接根據(jù)所要教學的問題是什么就組織什么樣的活動,如果所教文本是一篇記事文,就會要求學生寫一件小事。這個思路乍看是沒有什么問題的,但仔細分析你就會發(fā)現(xiàn)這個訓練點太大、大粗略,既沒有切合新課標要求,也沒有融合教材理念,更沒有重視對隨筆訓練活動的系統(tǒng)化、聯(lián)系化探究,不能達到“螺旋式”上升的教學效果。
(2)練筆形式過于單一,沒有制訂強有力的隨文練筆指導計劃或策略。根據(jù)新課標要求,在第三階段的習作指導過程中,教師的指導重點是記實作文、想象作文、讀書筆記和常見應用文習作,練筆形式卻是以最簡單的仿寫為主,練習的內容多為記實作文中的語言練習,不能滿足學生渴望從習作訓練中拓展習作思路的要求。
(3)練筆的修改反饋機制不完善。比如,在語文練筆過程中,有些老師喜歡將評價環(huán)節(jié)放置到課下,給出的練筆評語也是一些毫無新意的套話,不能對學生的作文進行個性化的點評;即便是能夠針對學生作文進行針對性點評的老師,他們針對的點也多為語言方面,很少提出全文內容、謀篇布局方面上的評價,作文評價與修改過程根本不能觸及習作之根本。
隨文練筆活動的開展,符合新課改要求和新教材編訂原則,組織隨文練筆活動有利于凸顯“語用”訓練,讓小學高段語文課堂呈現(xiàn)出別樣的風采。那么在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我們如何才能成功組織隨文練筆活動呢?我結合自己的教學經(jīng)驗從以下三個層面進行了總結。
綜合語言運用是支持隨文練筆活動組織的靈魂,故要想讓小學高年級的隨文練筆活動具有靈魂,我們就需要對文本中的語用訓練點進行精準的提煉,在這一提煉的過程中,我們需要參照如下標準對文本中的“語用訓練點”進行系統(tǒng)篩選和比較。
(1)課標。新課標給不同年齡段的孩子設定了不同的習作訓練要求,要想遵循這一要求推進隨文練筆活動,我們就需要將小學高學段語文隨文練筆活動的訓練點固定在新課標對第三學段孩子的習作訓練要求范圍內,然后根據(jù)文本、教材、學情等因素進行具體選擇。這樣不僅可以更好地達成能力提升效果,還能增強隨文練筆活動的系統(tǒng)性,讓隨文練筆能夠以一種成體系的、有依托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在學生們面前,規(guī)避語用訓練點重復率高、語用訓練上升性不強的問題。
(2)文本。在隨文練筆指導過程中,文本是學生感知、研究的主要對象,文本解讀所得是學生要消化、再現(xiàn)的主要材料。而即便是同一主題下的文本,也會是各有突出、各有側重的。所以,在解讀文本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根據(jù)文本語言、文體的不同來選擇語言訓練點。
如在部編版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教學過程中,我根據(jù)《古詩三首》的文本訓練特點,確定語言訓練點為“詩文具體場景”擴寫;依據(jù)《祖父的園子》文本特點確定語用訓練點為“通過景物描寫抒發(fā)個人情感”。兩篇文本處于同一單元,依托同一主題,但具體文體不同,給我們進行隨文練筆提供的文本轉化點也不同,我們選擇的語用訓練點也就不同。
(3)教材。“雙線并行”是部編版語文教材各個教學單元設計過程中堅持的基本原則。隨文練筆活動在一定程度上與語文教材編者的單元編訂意圖相重合,而編者的意圖又是通過單元導學部分和單元練習來系統(tǒng)展現(xiàn)的。所以,要想選出最佳的高年級語文隨文練筆活動語用訓練點,我們就需要深入解讀語文教材,揣摩編者的意圖。
比如,部編版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人文主題為感知四大名著,語用訓練要素為學習古典名著閱讀方法;學寫讀后感。而在每篇精讀課文的后面,編者也設定了能夠體現(xiàn)該單元教學目標的習題,如《草船借箭》課后練習中的第一題中提出了關于文本故事概括方法的指導要求;《景陽岡》課后練習中的第三題提出了關于如何聲情并茂地轉述文本經(jīng)典情節(jié)的習作指導要求等。通過對單元導語和具體課后習題進行分析,我們就可以輕松得出該單元精講文本中的語用訓練方向,而且能緩步提升,逐漸達到單元語用訓練要求的效果。
由此可見,關注教材要求是關注課標要求確定語用訓練點選擇范圍之后的范圍縮小手段。關注教材要求對于提升小學高段語文教師在隨文練筆中語言訓練點選擇的多樣性和系統(tǒng)性,具有較大的促進作用。
(4)學情?;A學情與教學要求之間是理想與現(xiàn)實的關系,在語文教學中從來都不缺少“理想很豐滿,現(xiàn)實很骨感”的問題。因此,要想讓隨文訓練中的語用訓練點選擇具有科學性,我們就有必要在關注課標要求、教材要求、文本實際的同時,關注本班學生的實際學情,依據(jù)學生的習作水平選擇習作訓練點。
知道要“練什么”只是隨文練筆活動成功推進的第一步,隨文練筆是否能夠達成高年級學生習作水平提升目標的關鍵在于我們是如何組織隨文練筆活動的,是否形成了清晰系統(tǒng)的隨文練筆層次。而在高年級語文中隨文練筆活動組織過程一般分為三個層次。
(1)學習。在找到了準確的、科學的語言訓練點之后,教師們需要針對該語言訓練點合理地組織語言訓練學習活動,讓學生們能夠發(fā)現(xiàn)作者是用怎樣的習作方法來達成訓練效果的。只有深度分析了作者的寫法,形成了個性化的閱讀感悟,學生們才能將個人的所感所悟進一步應用到隨文練筆中。
(2)運用。運用環(huán)節(jié)隨文練筆活動中的主打環(huán)節(jié),依托現(xiàn)實文本積極調用多種形式展開隨文練筆訓練,不僅可以趁熱打鐵,幫助學生們在運用中消化閱讀所得,也能提升課堂語用訓練活動的豐富性與實踐性。
(3)總結。教師對學生的隨文練筆訓練并不能止步于練筆,更需要對練筆活動進行進一步的總結。比如,在練筆結束后,我們可以請學生當堂朗誦個人作品,然后通過對作品進行評析,來確定該練筆活動是否較好地落實了課堂語言訓練點,進而以教師講評的方式帶領學生們進一步明確語言訓練點,消化語言訓練內容。
反饋環(huán)節(jié)是教師對學生練筆情況的掌握環(huán)節(jié),也是教師對學生練筆活動的二次引導環(huán)節(jié),做好二次引導,課堂語用訓練層次才會取得進一步的提升。那么在隨文訓練中我們到底該怎么評呢?
在隨文訓練評價過程中,我們需要把握四個原則。
一是生本性原則。要落實這一原則,我們就需要在反饋點評的過程中,將學生擺放到教學評價的中心點,以學生基礎為評價的主要依據(jù)。
二是針對性原則。要落實這一原則,就需要在教學評價過程中不落俗套,不套用模板化的評價語言。
三是多元性原則。要落實這一原則就需要從多個角度、多個方位對學生作品進行評析。
四是鼓勵性原則。要落實這一原則就需要在評價反饋的過程中,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作品中的閃光點,多給學生一些鼓勵。
綜上所述,要想在小學高段語文教學中成功推進隨文練筆活動,我們就必須清晰準確地把握隨文練筆“練什么”“怎么練”“怎么評”,讓隨文練筆活動能夠以系統(tǒng)性、實用性、多樣性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在學生們面前,讓學生們能夠在隨文練筆中掌握習作方法、拓展習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