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太倉市科教新城南郊小學 滕月芳
蘇州市義務教育學業(yè)質量監(jiān)測語文學科內容維度之一“寫作”,主要包含寫作的“內容、語言、結構、其他”四部分。在監(jiān)測報告中發(fā)現(xiàn),本校四年級學生的寫作“內容、語言、結構、其他”與本區(qū)域學生的寫作“內容、語言、結構、其他”的差值分別為-4.2、-2.6、-2.7、-1.4。從蘇州市義務教育學業(yè)質量監(jiān)測數(shù)據中這幾個差值來看,當前我校四年級學生語文習作能力較弱。
為此,我們做了進一步的調研分析。一是對四年級學生進行了問卷,大多數(shù)學生怕寫作文,不會寫作文。學生每次談到作文,就露出一副哀怨的表情;每次動筆寫作,就會緊縮眉頭,冥思苦想。習作中,套話、假話、空話連篇,更有部分學生錯別字百出、詞不能成句、句不能成文。作文對他們而言是一種負擔,這樣的狀態(tài)離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有很大的距離。二是對四年級課堂習作教學進行了調研,教師習作教學只重視數(shù)量,不重視質量;只重視結果——是否完成,不重視過程,缺少作前指導,更沒有作后講評。這些都是導致習作總體狀況不容樂觀的因素。分析學生的具體習作發(fā)現(xiàn),他們的習作關鍵能力存在以下問題:
第一,寫作內容方面,學生審題立意、習作選材的能力差。學生不會審題、立意不高、不會選材的原因很多,如生活體驗的缺失、生活積累的缺乏、生活觀察的缺少等。
第二,寫作結構方面,學生對整篇文章的框架心中無底,主要體現(xiàn)在對總分總結構、開頭引出話題、結尾總結點題等表達形式未掌握。
第三,寫作語言方面,學生語言組織、語言表達的能力差。學生不能將語言表達清晰、表達生動,缺乏對規(guī)范語言、生動語句的積累,無法做到厚積薄發(fā),這與學生的課外閱讀積累、課內言語表達形式的習得有密切的關系。
第四,其他方面,學生寫作中的書寫、標點使用能力差。提筆即練字的理念在學生心中沒有生根,沒有養(yǎng)成習慣。書寫不端正、不美觀,錯別字多,標點使用不正確,等等。
葉圣陶說:“沒有一門技術是不需要經過歷練的,小學作文的指導訓練亦是如此?!睘榱烁纳屏曌鹘虒W現(xiàn)狀,并解決學生語文習作能力低下的問題,我們對習作教學以及學生習作能力進行追蹤研究,教師指導學生跟著課文學表達,注重學生習作關鍵能力的培養(yǎng)。
一篇習作的好與差,首先就看審題立意與選材。審題不對,選材有偏頗,整篇作文就毫無價值,可以說是一篇廢文;立意不高,文章就顯得膚淺,無法得高分。可見,審題立意、習作選材是提高學生習作水平的關鍵能力之一。
而每一篇文章的題目就是“題眼”作文題也是有“題眼”的。我們充分利用“題眼”,培養(yǎng)學生的審題立意及習作選材的能力。
如統(tǒng)編版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田園生活”主題中的《鄉(xiāng)下人家》一課,揭示課題后,教師緊扣“題眼”,引導學生審題,提出問題一:“如果要求你以‘鄉(xiāng)下人家’為標題寫一篇文章,你會圍繞哪個關鍵詞寫?準備寫什么?”學生對課題往往是習慣性地讀過就結束,沒有更多的思考。這一設計,促使學生更多地關注課題,對題目進行解讀與思考,發(fā)現(xiàn)要圍繞題眼“鄉(xiāng)下”來寫,可以寫“鄉(xiāng)村景致及甜美生活”。教師抓住契機,繼續(xù)追問,“你選擇描寫鄉(xiāng)村景致與甜美生活,想表達什么樣的情感?”這樣的問有難度,延展了學生的思維。同桌討論后,學生說:“想要表達自己對鄉(xiāng)村美景的贊美,對鄉(xiāng)村生活的熱愛?!痹诖嘶A上,再來學習課文,學生發(fā)現(xiàn)作者描寫了鄉(xiāng)下人家的“門前鮮花圖、屋后竹筍圖、雞鴨成群圖、門前晚餐圖、月夜蟲鳴圖”,原來自己的想法和作者的想法大體相同。經常性地進行此類訓練,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更重要的是學生的審題立意、習作選材能力也會得到培養(yǎng)。
如果把一篇作文看成人體,主題是靈魂,選材是血肉,那么框架結構就是骨髓??梢?,整篇文章的結構是非常重要的。四年級學生對文章的框架建構心中無底,不會對內容進行組合與架構,也不清楚應該以怎樣的表達形式來呈現(xiàn)。我們借助“導圖”的形式,引導學生緊緊圍繞一個中心線索,把有關內容主次分明、有條有理、有頭有尾地組織起來,學習文章框架的建構以及形式的表達,呈現(xiàn)一篇完整的作文。
如統(tǒng)編版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習作單元),安排了精讀課文《海上日出》《記金華的雙龍洞》和習作例文《頤和園》《七月的天山》。學習這四篇文章的目的就是要讓學生會寫自己游覽過的某處印象深刻的地方。教師引導學生通過繪制“導圖”,體現(xiàn)文章的主題、立意及選材,感受課文按一定順序寫景物的方法,并借力“導圖”了解每篇課文的內容是如何組合的,作者在表達上有哪些形式,從而培養(yǎng)學生框架建構、形式表達的能力。這樣的學習,讓學生明白習作前一定要對自己準備寫的習作進行框架的建構。
課文就是一個例子,學習了這些例子的框架建構及表達形式,接下來就要去模仿、遷移。教師在“初試身手”——介紹植物園或附近的一處景物、“習作”——《游》中有意識地進行強化訓練,學生先設計“導圖”,將自己的選材、組材、構思等都呈現(xiàn)在“導圖”上,在完成“導圖”的基礎上再著手習作。這樣有準備的習作,比拿起筆來毫無頭緒地寫出的,質量高多了。
語言組織規(guī)范,作文才能文從字順、表達清晰;語言表達優(yōu)美,進行多方面的描寫,運用恰當?shù)男揶o,作文才能具體生動。教師引導學生對文本語言的細節(jié)描寫、修辭手法等進行品析,讓學生明白一句話除了要知道“寫了什么”,還要了解是“怎么寫的”,更要弄明白“為什么這樣寫”。通過品析佳句,積累佳句,模仿佳句,從而提高語言組織、語言表達的能力。
如統(tǒng)編版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自然之美”主題中《觀潮》一課,有這樣一段話:“那條白線很快地向我們移來……再近些,只見白浪翻滾,形成一堵兩丈多高的水墻。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zhàn)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痹诮處煹囊龑拢瑢W生反復品讀,發(fā)現(xiàn)文本通過“再近些”“越來越近”等關鍵詞,清晰地表達了由遠及近的寫作順序。通過對比閱讀,學生還發(fā)現(xiàn)作者連續(xù)運用了三個比喻“形成……猶如……如同……”,弄明白了這樣寫能讓讀者直觀形象地感受到大潮來時的壯觀氣勢。在此基礎上,學生進行背誦積累,仿寫遷移,訓練學生用上表示順序的詞語、比喻的修辭手法寫一寫“上課鈴一響,校園頓時安靜了”這一場景。
又如:統(tǒng)編版語文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成長的故事”主題《我們家的男子漢》一課中這樣寫道:“我把他抱了起來,他勇敢地抓住窗框,兩只腳有力地蹬著車廂,攀上了窗口……他推開那些妨礙他的手,抓住一雙最得力的,躥進了車廂,淹沒在擁擠的人群里了。”引導學生邊閱讀邊批注,體會到了一個勇敢、沉著應對生活挑戰(zhàn)的“小男子漢”形象。發(fā)現(xiàn)描寫一個人物時,可以運用連續(xù)性的動詞來體現(xiàn)人物特點及形象。除了連續(xù)性的動作描寫,還有語言、心理、神態(tài)等描寫方法,都是可以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加以品析、積累、模仿的,并在習作訓練中進行遷移運用。
這樣系列化的訓練,學生從學習、積累到模仿,從不會到會,語言的組織能力、表達能力不斷提高,所寫的語句既通順又優(yōu)美。
在研究的過程中,我們還設立語文寫作的能力指標,將作文內容、語言、結構、其他作為評價標準。而對其他的指導,如書寫的規(guī)范美觀、標點的正確使用,可以在修改作文時潛移默化地滲透。教師基于學生習作關鍵能力開展寫作教學的研究,從文本的語言表達內容、言語表達形式、表達結構入手,引導學生從寫片段走向寫篇章,從模仿走向創(chuàng)造,不斷提升學生的寫作語言表達能力,培養(yǎng)學生習作的關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