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昌良
1985年,18歲的我走上講臺,從此便與《江蘇教育》結(jié)緣。尤其是1992年參加江蘇省“教海探航”征文競賽并獲得一等獎后(當時只設(shè)一等獎),我開始關(guān)注“教海探航”這個平臺。在這個平臺中,我先后成長為江蘇省特級教師、教授級高級教師、“江蘇人民教育家培養(yǎng)工程”培養(yǎng)對象……是《江蘇教育》和“教海探航”給了我精神食糧。
1992年,江蘇省“教海探航”征文競賽頒獎典禮在江蘇省泗洪縣舉行。學校教導(dǎo)處王主任讓我寫一篇文章參加征文競賽,我?guī)е拔夷苄袉??”的疑問寫了一篇文章。當時,作為教導(dǎo)處副主任的我喜歡上公開課,正熱衷于和大家一起開展集體備課、磨課,于是我就寫了關(guān)于農(nóng)村學校教研組建設(shè)的內(nèi)容。寫好之后,我慕名到泗洪縣實驗小學請張強校長給我的文章提一提修改建議。張校長是我縣有名的教科研能手,張校長肯定了我的選題,并說這篇文章若修改得好就有可能獲獎,他還提出了很多詳細的修改建議。我信心倍增,按照張校長的建議又修改了整整3天,字字斟酌、句句考究、認真謄抄。
當年9月,我的論文獲得了江蘇省“教海探航”征文競賽一等獎。這在農(nóng)村學??伤闶潜ㄐ孕侣劊业弥⒑蠛喼睙嵫序v。參加那年江蘇省“教海探航”征文競賽頒獎典禮之后,我時常將證書拿出來看一看,滿懷喜悅與憧憬。從此,“教海探航”以及《江蘇教育》便成為我成長征途中的一盞明燈。
從那時起,我開始引導(dǎo)教師讀《江蘇教育》雜志,每學期舉行一次教師閱讀分享會。我每次帶頭分享閱讀體會,每年還匯編教師閱讀體會文集。后來,我無論是做中層干部、副校長還是校長,始終都沒有忘記自己的教師身份,一直堅持上課、參與教學研究,做到以專業(yè)發(fā)展為圓心,以閱讀與寫作為半徑,畫著自己的教育生活之“圓”。
此后的每一年,我都會借來江蘇省“教海探航”征文競賽的一等獎文章反復(fù)研讀。我的寫作之路從此“一發(fā)不可收拾”,我在《江蘇教育》等全國各類報刊上發(fā)表諸多教育教學論文。我仔細打磨每一篇論文,帶上“讀者意識”進行審視,和優(yōu)秀論文比較,直到自己滿意為止。是江蘇省“教海探航”征文競賽給了我成長的動力,是《江蘇教育》教我“睜開了雙眼”。
在我獲得江蘇省“教海探航”征文競賽一等獎后,我便在全縣小有名氣了,大家都說我是科研型教師,加之工作實干、勤讀、善寫,1993年我走上業(yè)務(wù)副校長的崗位,1995年我便成為鎮(zhèn)教育助理兼中心小學校長,1998年我成為全縣首批三個名校長之一,1999年我擔任泗洪縣實驗小學校長。2002年,我又經(jīng)過公開競聘成為宿遷市實驗學校校長。2008年,我調(diào)任無錫市鳳翔實驗學校校長。2006年、2017年,《江蘇教育》又分別在《專題》與《獨家報道》欄目報道我在江蘇兩所學校的辦學成就。
從2005年到2017年,這十多年我和“教海探航”的聯(lián)系更加緊密,既是讀者、作者,又是評審專家組成員。尤其是我多次受邀成為江蘇省“教海探航”征文競賽的評委,我倍加珍惜這個機會。參加評選活動是一次高強度的研修,幾天內(nèi)要閱讀評判數(shù)百篇文章,是一次次的淬煉與提升。評審期間,我會將閃光的思想觀點加以記錄,回來后認真思考消化。江蘇省內(nèi)許許多多教師的新思想、新表達加速我這一年教育思想拔節(jié)。
30年來,《江蘇教育》與“教海探航”一直是我的“良師諍友”。2017年秋季,我作為“基礎(chǔ)教育杰出人才”被引進廣州。一到廣州市華僑外國語學校,我就訂閱《江蘇教育》,時常帶領(lǐng)教師閱讀《江蘇教育》,傳播《江蘇教育》與推介“江蘇教育”。我一直因自己是江蘇教育人而驕傲。2018年,我出版了《教師成長的秘密:漫步于校本培訓(xùn)的阡陌》一書,我在書中多次寫到“教海探航”的故事。在廣東的許多教育場合里,我都介紹了江蘇省“教海探航”征文競賽的“高貴與壯美”,得到許多廣東教育同行的羨慕和贊譽。
是江蘇這一片教育沃土滋養(yǎng)了我,我永遠愛著江蘇教育,我把自己當作江蘇教育“南中國的使者”。2021年,我寫了一篇與30年前參加江蘇省“教海探航”征文競賽同題的文章,表達我對“教海探航”的信仰。今后我還準備發(fā)動廣州的教師參加江蘇省“教海探航”征文競賽。
這些年,我變的是工作崗位,不變的是對教育的虔誠、對江蘇教育的信仰。誠摯祝愿我們江蘇教育在中國教育發(fā)展的征途上行健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