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永光
摘要: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如何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提高解題能力,提高學習效率,是我們一直關注的問題。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學中,教師不僅向學生傳授新知識,更應該要讓學生學會方法,學會學習。
關鍵詞:方法;能力;興趣
課堂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教學成功的關鍵因素。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如果學生沒用積極參與,整節(jié)課將是失敗的教學。因此,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成為課堂上的主人,會學想學,就必須使學生掌握知識的形成規(guī)律,逐步掌握學習的方法。
一、粗讀到細讀,讀懂題意
擁有好的自學能力就相當于擁有了很好的數學基礎,也是學生掌握學習方法的必要條件之一。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就有必要加強學生的數學閱讀方法,如閱讀例題中,先粗讀:了解這道題的大概題意,已知什么條件,求什么問題,這是粗讀時需要了解的內容;接著再細讀:圍繞重點句子去理解例題中存在哪些數量關系,通過畫線段圖、寫等量關系等方法去尋找解題方法,從而達到閱讀的目的。如教學例題:“五(1)班有21名女生,男生人數比女生多 ,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出示例題后先讓學生自由默讀,教師提問:“題里有什么條件?求什么問題?哪句是重點語句?比女生多 是把什么看作整體1?”學生回答后,再引導學生仔細讀,理解重點,明確例題中是把女生人數看做整體“1”,女生的 就是求男生比女生多的人數。通過這樣“讀”的基礎,使學生們明確解題的方法。
除了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外,還要刺激學生抱有疑問的思想,重視培養(yǎng)學生質疑的習慣。如在教學“甲乙兩地距離400千米,一輛汽車從甲地開往乙地,行駛了全程的 ,行駛了多少千米?”讓學生列式解答,然后教師再把“行駛了多少千米”改為“距離乙地還有多少千米?”這樣又該怎么列式呢?通過這樣改變問題,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感到問題變了,解題的方法也在變,從而拓展學生的解題思路。所以說,經過看書理解,使學生突破知識的重難點,掌握解題的方法是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的關健因素。
二、參與實踐,獲取真知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存在“重結論,輕過程”的傾向,這樣很容易造成學生對知識死記硬背,不利于開拓思維。實踐可以帶來真正的知識,數學知識來源于實踐,又應用于實踐,在教學中教師給予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自主學習,多看、多思考,多問為什么?動口說理,從而獲取新知識。同時,借助教具、學具、投影、電腦等現代手段,創(chuàng)設有利于學生主體活動的情景,激發(fā)學生主動操作、演練,摸一摸、畫一畫、做一做,循序漸進,逐步理解知識形成的過程。例如,教學長方體的表面積時,老師先給學生看長方體的身體,自己摸一下,指出它的長、寬、高,在感知上認識什么是長方體的表面積。接著出示例題,讓學生把例題中的長方體展開圖與自己做的長方體模具進行比較,自主探索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在這過程中要讓學生自己去發(fā)揮學習當中的主體作用,摸一摸、想一想、議一議,根據自己的理解說出解題思路。教師再把學生的想法板書:
(1)前、后兩面的面積+左、右兩面的面積+上、下兩面的面積。(2)長x寬x2+長x高x2+寬x高x2。(3)(長x寬+長x高+寬x高)x2。
組織學生討論、比較,尋找出最佳的求長方體表面積的方法。在這過程中,學生自己觀察、操作、比較發(fā)現,歸納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體驗出參與學習獲取知識的成就感。學生掌握方法之后,再引導學生計算一些5個面、4個面的長方體表面積,使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達到了發(fā)現規(guī)律,掌握知識的目的。
三、質疑比較,拓展思維
在數學教育中,比較這個邏輯性的方法的話,能激發(fā)學生的思考力,有意識地,自發(fā)地獲得知識,發(fā)展思考能力。同時,比較是學習的重要方法,通時比較才引發(fā)質疑、釋疑,因此掌握數學的解題方法。所以,在教授中我們要用轉移規(guī)則,幫助學生掌握知識。同時,指導學生比較新舊知識和容易混淆的知識聯系方式。從中發(fā)現知識聯系方式,掌握比較方法,開拓學生的思維。比較分數的大小時,出示:“怎么比較 ○ 的大小呢?”對于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數比較大小,學生們感到困惑。教師引導:我們能不能把它轉化成同分母的分數再比較大???嘗試計算,看誰能最快算出來。經過老師的提示,學生們很快計算出: = , = , > ,所以 > 。這時老師再提示:這題我們還可以怎樣比較?根據前面學過分數大小比較的方法,學生們很快就化成同分子分數比較出來。面對學生們的喜悅感,老師再提問說:“還有沒有另外的方法比較它們的大小呢?”還有其它方法嗎?學生們既好奇又滿臉困惑,老師再引導說:“你們把一個分數的分子與另一個分數的分母相乘的積比較一下,看有什么發(fā)現?”板書: ○ ,2x6=12,1x7=7,12>7,所以 > 。究竟老師的算法對不對,學生們半信半疑。老師再出示:比較 ○ 的大小,讓學生驗證。通過驗證,學生們發(fā)現分子乘積大的分數,這個分數就大;分子乘積小的分數,這個分數就小。學生們對這種簡單的比較方法非常認可。因此,在教學中要勇于發(fā)現知識的聯系點,挖掘學生的思維空間,積極思考,主動探討,善于比較,從而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形成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教學的過程中,對于易混淆的知識的教學,引導學生質疑,提出自己不同看法,正確運用聯系、比較的思想和方法。如在教學訓練中出現的練習:
(1)一袋大米20千克,吃了 千克,還剩多少千克?
(2)一袋大米20千克,吃了 ,還剩多少千克?
題(1)中 帶有單位名稱是具體的數量,列式為:20- =19 (千克)。題(2)中 沒有單位名稱,它表示兩個量的比,列式為:20-20x =4(千克)。通過“ 千克”與“ ”的對比,使學生對“量”與“率”的概念有了清晰的認識,從而澄清思維的模糊性,拓展學生思維,提高解題能力。
四、抓住關聯點,尋找轉換規(guī)律
在教學的過程中,把握知識之間的聯系,掌握知識的形成規(guī)律,逐步理解知識轉化的過程,是培養(yǎng)學生掌握學習方法的又一途徑。在內化知識的過程中,抓住知識的聯結點、轉化點,尋找轉化的途徑,促進思維的轉化和發(fā)展,掌握解題的規(guī)律。如教學“面積單位的換算”時,學生在掌握了面積單位間的進率后,如何利用面積單位間的進率進行單位換算,也就是如何利用學到的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成為后進生的又一難點。教學中我先出示一些長度單位的換算讓學生自己解答,重溫了單位換算的解題思路和方法,接著出示一些面積單位的換算讓學生完成。由于有了前面的解題經驗,學生學習起來比較輕松。最后,把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換算聯系起來,讓學生進行比較,達到新舊知識互相轉化、互相統一,從而形成解決這類單位換算的解題方法:
(1)高級單位轉化成低級單位,乘進率;
(2)低級單位轉化成高級單位,除以進率。
通過教學中知識的轉化,強化了知識的關聯性,讓學生認識到舊知識可以解決新問題,增加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提高解題能力。
結束語
如上所述,在課堂上只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就會從被動地學習轉為主動學習。只有掌握教給數學的學習方法,才能提高學生解題能力,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效率。
參考文獻
[1]劉燕.提高小學生數學解題能力教學[J].數學大世界(上旬),2020(1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