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景惠
摘 要:《小學德育大綱》中提到要培養(yǎng)學生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成為遵紀守法的文明好公民。教師作為學生成長的引路人,可以通過觀察記錄學生的具體情況,將德育工作融入班級日常,給予學生愛的教育并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以此優(yōu)化班主任日常德育工作。
關鍵詞:小學教育;德育教育;教學探究
小學生處在建立正確的三觀和培養(yǎng)是非判斷能力的關鍵時期,需要教師細心引導,才能做出正確的選擇。學生犯錯時,也需要教師及時指出并改正,這就是德育的意義。新時代背景下德育工作的開展也有了新的變化,提倡將德育理念融入日常的學習生活,從日常生活中滲透德育。因此,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經(jīng)驗談一談小學教師在德育工作中可以實施的一些創(chuàng)新舉措。
一、小學德育工作現(xiàn)狀
當前的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而長期以來“學歷”和“成績”是很多用人單位在選擇人才時的重要評判標準。所以,學生家長往往將學習成績作為關注的重點。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小學生缺少來自外界有效且全面的德育影響。此外,還存在部分教師的德育策略有誤的情況。比如,當代小學生普遍比較早熟,而一些教師在面對小學高年級學生時,仍然將他們作為“小孩子”看待,采用幼稚的方式進行德育工作和開展德育活動,這不符合學生的成長需求和性格特征,無法得到學生的配合,很難保證德育工作效果。還有的教師空談道理,忽略相關的實踐活動,小學生看似理解了德育的內容,其實不理解這些內容的實際內涵,更不能有效應用。
二、小學德育教育優(yōu)化策略
(一)觀察記錄
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自然也沒有完全一樣的學生。每個學生都是獨立存在的個體,家庭、生活環(huán)境、性格的不一樣,造就了他們獨一無二的成長軌跡。因此,千篇一律的教學方式是不適用的,對不同的學生需要采取不同的德育方法。班級管理,重在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兩方面,為了高效德育,學生的個性化教育不可忽視。在這種情況下,建立學生個人檔案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貼近生活。
比如,筆者專門為班級學生建立了信息檔案,對每個學生都有一定的了解。根據(jù)檔案,筆者能知道不同學生擅長的科目是哪些,在組織班級學習互助小組時,就有了科學的數(shù)據(jù)支撐。可以利用學生的差異優(yōu)勢,合理安排學習小組。例如,班上的小浩有一段時間成績下降,筆者想起他在課間和同學討論游戲,猜測大約是沉迷游戲導致的。又去找他的父母了解情況,發(fā)現(xiàn)果真如此。但筆者沒有第一時間批評他,因為小浩自尊心比較強。筆者選擇了將班會的主題定成游戲,在班會上先拋出問題鼓勵大家討論最近喜歡玩的游戲,并做分享。然后講講不要本末倒置,應平衡娛樂和學習,請小浩做組長為下次班會準備一個相關的小品。在準備的過程中他了解了教師的用心,過后主動向筆者承認錯誤,并保證會改正。一次班會,不僅幫助了小浩,也警醒了其他學生。在開展小學德育教學工作時,教師要多多觀察學生,充分了解學生近況,把握他們的心理,方便工作的開展。
(二)滲透細節(jié)
德育的目的就是讓學生通過學習和日常生活養(yǎng)成良好的品格,建立起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那么將德育工作融入進班級日常,就是最好的教學方法。例如,社會實踐,學生可以通過親身體驗,感受許多值得學習的精神。組織學生參觀戰(zhàn)爭紀念館,感受戰(zhàn)士們保家衛(wèi)國的愛國熱血;帶領學生去養(yǎng)老院做義工,陪伴老人,做力所能及的事,告訴他們要?;丶铱赐麪敔斈棠痰燃胰?。在集體的氛圍中,學生更能夠感受到真摯的情感,更明白自己該怎么做。
如果客觀條件不允許,也可以就從班級勞動做起。中華民族是勤勞智慧的民族,中華兒女通過艱苦奮斗建立起了偉大的祖國。為了使學生養(yǎng)成愛勞動的好習慣,教師可以制定班級打掃機制,對于積極主動打掃的學生,給予獎勵和表揚。鼓勵學生參與家庭事務,如洗碗、掃地,體會爸爸媽媽的辛苦。各種各樣的實踐活動,不僅能增長學生見識,鍛煉身體,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勞動中懂得珍惜勞動成果,不輕易踐踏他人成果,培養(yǎng)他們的社會責任感。
(三)愛滿天下
素質教育的改革不斷深入,小學德育管理也出現(xiàn)了諸多變化,但不變的永遠是教師的真心。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終其一生都恪守了他的初心“愛滿天下,熱愛每一位學生”,這也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應該做到的。德育工作是建立在愛的基礎上,教師要懷有愛心,幫助每個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理念中的“愛”主要體現(xiàn)在“平等的愛和不斷傳遞的愛”,面對存在個性差異的學生,教師要平等對待他們,給予學生關心愛護。而德育教學目的之一就是讓學生成為有愛心、健康積極向上的人,他們會繼續(xù)把愛傳遞給身邊的人,使得整個社會變得文明和諧。開展德育工作需要教師具有奉獻精神,善于傾聽學生內心的聲音,與他們建立一種亦師亦友的關系,和學生平等交流,成為合作者。愛的教育會感化學生,良好德育工作的開展可以使教師成為學生安心的依靠。
(四)擺正師生位置
在小學德育工作中,最重要的是師生之間的溝通。從學生的心理特點出發(fā),他們有強烈的表達愿望,把表達作為自我展示的重要舞臺,渴望獨立和長大。這些都要通過溝通交流以及獲得相應的反饋來加以滿足。另一方面,學生需要學習成長互動,這是他們進行學習的主要渠道。如果在德育教育中沒有溝通,學生就會感受到教師的“壓制”,各方面的需求都不能得到滿足。進行有效溝通的前提是師生之間的彼此平等與互相尊重,讓學生愿意溝通,有溝通的空間。
例如,教師發(fā)現(xiàn)某些學生出現(xiàn)違反道德規(guī)范的行為表現(xiàn)時,不能直接批評學生,或者馬上用班級規(guī)章制度去處罰學生,而是要先將學生置于平等的位置,去傾聽學生的心聲,了解學生做出這些行為表現(xiàn)的原因,他們是否明白可能會引發(fā)的后果。在通過溝通了解情況后,再去采取相應的措施,同時做好解釋工作,讓學生明白為什么要如此處理。這樣學生才能受到德育正向的影響,今后避免類似問題的出現(xiàn)。
三、結語
總之,在小學德育工作中,教師要多注意觀察學生,才能有的放矢地開展個性化教育活動,促進學生德育認知的發(fā)展。同時在日常生活中也應該有意識地向學生滲透德育教育,組織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獲得更多體驗,懂得奉獻與感恩,懂得關愛與分享,更好地熱愛生活,熱愛集體,熱愛祖國。
參考文獻
[1]陸玲.注重個性關注差異——淺談多元智能理論下小學德育管理的方法[J].小學生(下旬刊),2021(02).
[2]劉練橋.小學德育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知識窗(教師版),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