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心巧
摘要:語文課堂應該要有瑯瑯的書聲,靜靜的思考,不能再一味地“合作交流”了!要讓學生的讀文識字得到扎扎實實的訓練,心智真正得以開啟。一句話,要讓學生切切實實受益,上出濃濃的語文味。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 ? ?讀書識字 ? ?靜思默想 ? ? 想像 ? ?個性化感悟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踏上講臺時正值教改如火如荼之際,當時感受最深的是:教師們無論老少都無經(jīng)驗可談,大家都在為尋求“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教育之路”而努力探索?!昂献鹘涣鳌钡恼n堂如雨后春筍,那些搖頭晃腦的朗朗書聲卻銷聲匿跡。年輕的我們更是珍惜這似乎是“拯救中國教育”的好時機,班上的桌椅全擺成了適合交際的“小小會議桌”,幾乎每堂課都在費盡心思設計交流的問題,往往一堂課下來,課文沒讀上幾遍,大部分學生卻在里面玩得不亦樂乎,課堂紀律幾乎失控,要想進入下一環(huán)節(jié),老師經(jīng)常提高了嗓門,時間一長,“失聲”那是必然,我們學校就有百分之八十的老師用上了新型的現(xiàn)代教具“擴音器”,我想,如果這樣的教學能讓老師失聲的話,肯定不是成功的教育。說實話,那樣形勢的課改試行了五六年,我也聽了五六年的“合作交流”課,我沒上成功過一節(jié),也沒有聽到過很成功的一節(jié),反而去年在《小學語文教師》上看到的扎實,樸實的教學實錄印象更深刻:沒有什么花哨,也沒有什么合作交流,只在文本的解讀中感悟和超越,就讓你聞到濃濃的語文味。我們如何才能讓自己的每節(jié)普通課都上得語文味足足呢?
一、多層次,多方位地解讀文本應是上好語文課的前提條件
“讀書識字”是幾千年來我們國家對讀書的界定,尤其是學語文,時至今天,這依然是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也是其工具性的必然要求。因此,我們的教學先得解決這個首要任務。以三年級下冊《我們的朋友》為例,多音字“血”在文中多次出現(xiàn),老師示范,學生試讀,同桌你讀我聽,開火車輪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再默讀,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其次,入情入境感悟課文內容。阮恒在抽血前,抽血中的心情非常復雜,教學時要抓住描寫他動作神情反復讀悟,并設身處地地為他想想,才能深切感受這個孩子可愛、勇敢的形象。最后再帶著對他的喜愛和敬佩有感情地讀文,阮恒和學生的心靈已相通,無須老師再講什么道理,怎樣和同學相處學生心中已經(jīng)有數(shù)了。所以,對文本多層次、多方位的解讀應是上好語文課的前提條件。
二、靜思默想是語文課開啟學生心智的重要手段
教育開啟學生心智的任務,語文課程更是不能疏忽。當我們從“熱鬧”的課堂中走出來,驀然發(fā)現(xiàn),課堂上的“熱鬧”真是費力不討好,學生的心智沒有開啟,反而把學生教得膚淺,浮躁,一點靜思默想的習慣都沒有。其實,對于開啟學生心智來說,冷靜地思考是多么重要啊。如在《燕子專列》一文的教學中,學生理解了課文的主要內容是遠遠不夠的,我引導孩子們勾畫出寫瑞士政府和人民是怎樣對待燕子的句子反復讀悟,再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靜靜地想一想,很多孩子在比較中開啟了心智,更深刻地認識到瑞士政府的行為是多么了不起!在反思中更增強了環(huán)保意識。而在《找駱駝》的教學中,我只是讓學生細細地讀文,靜靜地思考:商人是怎樣找到駱駝的?沒想到連平時成績很差的孩子都舉起了手,并且回答得非常清楚,正確。真的,養(yǎng)成靜思默想的好習慣應是我們小學語文教師不可忽視的問題。
三、語文課應讓孩子們乘著想象的翅膀飛翔
縱觀古今中外的名作,不都是想象的結晶嗎?語文課還應培養(yǎng)學生豐富的想象力,讓孩子們不再懼怕習作,乘著想象的翅膀飛翔。尤其是我國的古詩詞以及優(yōu)秀的寫景作品,無疑是培養(yǎng)學生豐富的想象力的好素材,在這些文本的教學中,讓學生邊讀邊想象畫面或故事,或許聽文閉眼想象畫面,或許為文配畫,或是經(jīng)常聯(lián)系生活中的事物寫比喻句等等,盡最大可能讓學生的思維得以訓練,想象力得以提高,應是我們每個小學語文教師不懈的追求!
四、讓課本劇表演把語文課堂變得趣味盎然
工作在一線的我們都知道,對于小學生而言,課本劇表演是他們最感興趣的事了。它是對文本的再一次創(chuàng)造,要想演好,首先得吃透文本,再融入自己的理解、感受及再創(chuàng),我們老師何不好好利用這個方法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呢?但也要切忌什么課文都演,比如寫景狀物的文章就不太適宜,而故事性的文章就很有必要演一演了。往往一些精彩的演繹使你的課堂趣味橫生,成就了你課堂的精彩。另外,還可以鼓勵學生把課外的好故事也演一演,甚至聯(lián)系生活實際自編自演,這都是他們感興趣的事,所以每次這樣的作業(yè)都完成得相當好,習作水平切實得到很大的提高。如我校學生聯(lián)系留守兒童的生活自編自演的《家書》,在六一節(jié)演出時贏得了全場觀眾熱烈的掌聲。
五、語文學科的教學務必要留足時間給學生去進行個性化的閱讀感悟。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它幾乎占據(jù)了整堂課堂的三分之二。教學時,千萬要給學生留足夠的時間讓孩子們走進文本、解讀文本,切記把所謂的標準答案強塞進孩子的腦袋,也不要讓老師的“喋喋不休”影響孩子的閱讀思考。例如,我在教學《一只窩囊的大老虎》時,充分利用本單元批注策略,先引導學生在前一課《牛和鵝》中學會哪些地方值得批注以及批注的方法后,接著讓他們理清課文的脈絡以后,就認真仔細地去品讀課文,一邊讀一邊在精彩的地方、關鍵的地方、感受深刻的地方等,寫上自己的閱讀體驗,然后在全班進行交流分享,最后讀出自己的閱讀感受。等學生分享完了以后,回到課題,問孩子們,你覺得這還是一只窩囊的大老虎嗎?為什么?多讓學生參與回答,更不要求學生統(tǒng)一答案,只要他們說得有道理,就值得肯定和點贊。我深信,能有自己個性化閱讀感悟的孩子,閱讀理解能力絕對不差,不是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嗎?
執(zhí)教小學語文二十余年,一直都在探索小學語文教學的真諦,也見證過小語界幾次重大的改革,直到今天我才發(fā)現(xiàn),但無論怎樣改,小學語文教學其實無須太多花哨,簡簡單單地把語文聽說讀寫的能力落實到位,上出濃濃的語文味,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