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克洛德·德彪西(Clzude Debussy)是19-20世紀之交法國杰出的作曲家、印象派音樂的創(chuàng)始人,生于1862年。1918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的炮聲中病逝于巴黎。他的音樂成為連接19世紀至20世紀的橋梁之一,對20世紀的音樂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德彪西一生可分為三個時期,早期是“浪漫主義”,成熟時期是“印象主義”,晚期是“新古典主義”。貫穿他一生的是“印象主義”風格。他的鋼琴音樂作品是世界文化遺產寶庫中的重大財富,對后來作曲家產生了深遠的意義。
洛德·阿西爾·德彪西對鋼琴內在音響的挖掘、創(chuàng)作技法的革新,對“聽覺—視覺”的藝術效果的追求,以及鋼琴音樂表現中美學觀念的新見解都是空前的。他集“古典派”、“浪漫派”之大成,為后來作曲家在鋼琴音樂的創(chuàng)作上開辟了新天地,他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的鋼琴音樂之間聳立起一座新的里程碑。他是“琴苑”中永不凋謝的一枝奇葩,他是音樂歷史星空中永不隕落的一顆巨星。
關鍵詞:自然主義;象征主義;印象主義;寫實;朦朧;飄渺
正文:
克洛德·阿西爾·德彪西,1862年生于巴黎近郊的圣日爾曼—恩雷,1873年進入巴黎音樂學院,在音樂學院里,他是有名的鋼琴演奏者,同時也是理論班上有名的搗蛋學生,因此他更喜歡彈奏一些令人吃驚的和弦,而不愿意作傳統(tǒng)的練習。19歲時,他就被俄國的富孀—馮·梅克夫人聘為孩子們的音樂教師和家庭首席樂師。他隨同這個家庭先后在意大利、俄國、奧地利生活,在此期間結識了俄羅斯“五人強力集團”中的其中二人—鮑羅丁和穆索爾斯基,深受二人影響。1884年獲羅馬大獎,赴羅馬學習3年,回國后與法國“象征主義”詩人—馬拉美交往甚密。德彪西的第一部“印象主義”管弦樂作品《牧神午后》,表現得就是馬拉美詩作的意境。德彪西是“印象主義”音樂的創(chuàng)始人,他的美學觀點與“印象派”畫家和“象征派”詩作同出一轍,不過,也許稱他為“象征主義”更確切。
德彪西這位在音樂中最能表現“印象派”、“象征派”的理想的作曲家,不喜歡堂皇的氣派、戲劇的因素,他力求“細膩精巧”的音調與“和聲的色彩”效果。如同法國文學大師—福樓拜尋求確切的“字”那樣孜孜不倦地尋求確切的音。1889年在巴黎“世博”會上接觸到印尼爪哇等地的東方音樂,興趣濃厚,在以后的作品中,東方元素層出不窮,尤其是五聲音階音樂,很有中國味,1918年病逝于一戰(zhàn)末的德國人炮火下的巴黎。對于德彪西,這個令世人矚目的音樂巨匠,他的音樂對后人影響頗深,他的音樂特征值得后人細究。
在調式方面,他使用大小調式形式以外的各種音階,其中占重要地位的是“全音音階”,也使用“中古音階”(教會調式或特種調式)以及中國的“五聲音階”,打破了當時“大、小調音階”一統(tǒng)天下的局面。
旋律方面,音樂極少有旋律線,僅有的是旋律片斷,且又是些不連貫的“動機”游動,給人以飄浮不定、瞬間即逝的印象,在旋律中,他一般避免使用在“浪漫主義”器樂中看到的各種反復、擴大、發(fā)展等手法。他曾說:“我很想看到創(chuàng)造出來—我自己將要做到—一種沒有各種主題、動機,而單靠一個連綿不斷的主旋律構成的音樂,這個連綿不斷的主旋律沒有任何東西打斷它而且永遠不回到它的本來面……”,從朦朧中來,到朦朧中去。
節(jié)奏和節(jié)拍方面,德彪西喜歡使用復合拍子(6/8或9/8;又如:在《歡樂島》中先用4/4,然后又用3/8)西班牙節(jié)奏,特別是探戈和“哈巴涅拉”節(jié)奏是屢見不鮮的。一般來說,德彪西絕對不使用強烈的重音節(jié)奏型,而常用的是一些流暢的無重拍的片斷,其中節(jié)奏的活力是在伴奏部分輕輕地表現出來的。
和聲方面,他不僅充分利用了音的各種新的組合,而且把各種不協和音的結合從傳統(tǒng)的規(guī)則中解放出來,象不協和音必須先有準備,后才解決,和聲長時間緊張之后必須有暫時的緩和等傳統(tǒng)原則,受到了德彪西的挑戰(zhàn)(如七和弦連續(xù)平行進行)。另外大膽運用平行四、五、八度(這在傳統(tǒng)的和聲序進時是絕對禁止的);利用九、十一和弦及各種增和弦進行新的結合,特別是不解決二度和弦,使音樂產生強烈的“音響色彩”,和弦的進行完全服從于“音色效果”。這一進步對音樂發(fā)展史的推動是巨大的,因為它沖擊了調性基礎,對“不協和音”的處理方法,改變了“不協和音”的功能性質(如同中國音樂中,二度音程經常運用,聽者感覺不到它的不協和,反而有一種特別的色彩美)。傳統(tǒng)中對不協和音的使用是為了“戲劇性”、“沖突性”、表現力的效果。而在德彪西筆下使用非常復雜的不協和和弦,不是為了造成緊張,而是為了增加“色彩效果”。
曲式結構方面,在背離“古典主義”結構的原則上,沒有明確的樂段,不用傳統(tǒng)的曲式,特別是“奏鳴曲式”。
音色方面,是德彪西最突出的一個方面,它不僅體現在和聲的色彩上,也同時體現在配器的色彩上,其中獨具特點的是體現在突出個別樂器的音色上面,經常給銅管加弱音器,用木管(如長笛)奏迷人的低音區(qū),并充分發(fā)揮色彩性,打擊樂器(如鋼片琴、鐘琴、三角鐵以及豎琴的獨奏音色),同時用樂隊的弱奏來表現音樂的纖細、恬淡、朦朧的色彩。
德彪西在音樂上的這些變革,當時曾遭到多數人的反對,后來才被公認為是繼“浪漫派”之后的一大樂派,為20世紀的音樂“多元化”開啟了先河,樹立了一座不朽的豐碑?;厥装倌昵暗囊磺校浑y發(fā)現,無論是以德彪西、拉威爾為代表的“印象主義派”音樂;還是以奧地利“新維也納樂派”勛伯格、貝爾格、韋伯恩為代表的“表現主義”;還是以俄國—斯特拉文斯基、德國—亨得米特為代表的“新古典主義”;還是(匈牙利)巴托克等人的“民族主義”;或是“神秘主義”代表人物斯克里亞賓(俄),無不圍繞著一個“中心”在發(fā)展,這個“中心”,不是某一位大作曲家,也不是某一部巨著或某一流派和各種作曲技法,而是德彪西一生孜孜以求和實踐的“打破傳統(tǒng)、獨辟蹊徑、標新立異”。用今天的話說就是“解放思想,銳意開拓”。
參考文獻:
作者簡介:張雅清,1988.1.9,女,漢族,四川成都人,碩士,助教,從事鋼琴基礎教學,舞蹈伴奏,歌劇伴奏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