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方亮
【摘要】在我國教育進程不斷加快的背景之下,以生為本教育理念也逐漸深入人心。教育部門要求教師在開展小學信息技術教學的過程中,應當采取有效的教學方式,充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最終確保課堂教學質量。本文就學本課堂在小學信息技術課堂的應用展開探究。
【關鍵詞】學本課堂;小學;信息技術;應用
當前,信息技術已成為推動時代發(fā)展的重要工具,當下,在人民群眾生活的不同場景中都能夠運用信息技術,在新課標改革時期推進的背景之下,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應當推動創(chuàng)新,注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最終推動學生全面發(fā)展。
一、學本課堂背景下小學信息技術教學存在的問題
在小學信息課程教學的過程中,需要教師具備扎實的信息素養(yǎng)以及操作能力。然而,由于一部分學校缺乏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重視,因此很多教師在開展課程教學的過程中仍然采用理論教學的方式,不能夠及時的更新教學觀念,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只能夠被動的接受知識,不能夠充分激發(fā)學習興趣,忽略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因此課堂教學效率難以保證。
二、學本課堂背景下小學信息技術教學策略
(一)展開微課教學
小學信息技術的課程教學能夠促進學生形成適應社會發(fā)展和終身學習的必備信息素養(yǎng),從而為學生成為現(xiàn)代化高素質人才打下扎實基礎。為此,教師需要重視學生預習質量的提高,所以教師可以借助微課技術中知識情景的表現(xiàn)和資源容量較小的特點,為學生指出課程的知識重點與難點,使得學生在自主預習過程中,發(fā)揮微課代替教師指導的作用,促使學生更好地預習課程內容,準確認識自己的學習疑惑點。在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推進的過程中,作為教師可以運用微課這一教學方式創(chuàng)新傳統(tǒng)的教學場景,并引導學生運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自主學習,這樣不僅僅能夠不斷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性思維,引導學生能夠自主地開展信息課程學習,與此同時,在推進合作教學的過程中,為了能夠促進學生們更好地融入信息技術課堂,抓住這一年齡階段學生在接受知識時的心理變化,使得學生能夠更加積極主動地開展信息課程學習。比如,在學習“WPS文字”這一節(jié)內容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們開展合作學習,并將其作為主要教學方式,讓學生在合作的過程中去討論和分析WPS的相關知識。結合教師所給的微課內容,讓學生能夠更為直觀地去了解知識。對于課本教學來說,開展文字的學習能夠讓學生更加關注學習知識,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其次,學生也需要在合作的過程中去觀看圖片是如何插入的,把握文本框的插入過程。結合WPS的文字界面,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索,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在這樣一種教學模式之下,學生的合作意識能夠得到顯著提升[1]。
(二)融入紅色文化
實踐活動尤為重要,想要使得學生進一步深入了解紅色文化精神,就要引導學生在實踐推進時不斷探索不斷挖掘,最終將紅色文化轉變?yōu)閷嶋H行動,只有這樣才能夠凸顯出紅色文化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應用中的重要意義。在對紅色文化課本探索開展時,在課程教學推進的過程中,教師也可以積極帶領學生參加校園實踐活動,通過整合校園資源推進實踐活動,從而充分使得學生體會到紅色文化的獨特魅力,例如教師可以組織紅色小廣播或是紅領巾的校園實踐活動[2]。使得學生積極參與其中,真正的成為紅色文化的教育以及宣傳者。在將紅色文化滲透到小學信息技術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jù)教學要求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技術綜合核心素養(yǎng)。首先,教師通過規(guī)劃《暢游博物館》演示文稿框架,了解此類作品的結構,引導學生學會使用模板快速完成整體框架。其次,通過制作展品介紹頁,了解不同思路的展廳布局,學會通過“插入”按鈕實現(xiàn)展品音頻的解說方法,體驗多種形式提供展品信息的方法,提升信息意識。最后通過實現(xiàn)《暢游博物館》內部幻燈片之間的自由跳轉,認識超鏈接的作用,在超鏈接規(guī)劃時體會換位思考,掌握使用“超鏈接”實現(xiàn)觀眾自由瀏覽幻燈片的效果,提升信息意識和計算思維。通過將紅色文化活動與學生的信息技術課程進行融合,使得學生在感悟紅色文化時獲得成長,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感。在進行課程學習時能夠不斷升華思想,最終傳承優(yōu)秀的革命精神[3]。
(三)勇于迸發(fā)新思維
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之下,很多學生和教師都認同灌輸式教育,往往失去了對于信息技術課程自主思考的熱情。作為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思維活躍的這一關鍵時期,當面對實際問題勇于提出自身的疑問。在學生提出疑問時,教師首先應當做的是引用一些成功的案例,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得學生能夠正確看待創(chuàng)新所具備的價值。其次,針對學生提出的一些具有創(chuàng)新性的想法,教師應當及時給予鼓勵,教師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可以敏銳地捕捉學生的一些想法并且予以肯定,例如在學習文稿這一課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一些教學任務,例如在排版結束的文章里自由選擇圖形,對文章結構展開美化。通過觀察我們發(fā)現(xiàn),一些學生僅僅是對這些圖案進行簡單的排列,就以為完成了教學任務。而一些學生具有不同的思維,他們利用圖形繪制出了花邊并且鑲嵌在文章的周圍;還有一些學生通過改變圖形的透明度,制作出水印的效果;還有一些學生運用自選圖片作為填充,獲得了良好的文稿演示效果。面對這一類具有創(chuàng)新性思維的學生,教師除了在作業(yè)點評的過程中給予肯定,并提供他們展示的機會之外,同時也應當進行加分鼓勵,運用這些方式都會鼓舞學生形成創(chuàng)新性思維,并且給學生帶來一定程度的成就感[4]。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想要突出信息技術的情感價值以及教育價值,真正的做到教書育人,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在實踐中不斷完善校本課程,突出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推動學生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鄒楠.基于生本課堂的信息技術與小學數(shù)學學科的融合——以《誰先走》為例[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21(10):65-66.
[2]陳衛(wèi)紅.生本課堂 ?合作為王——淺議小學信息技術生本課堂中如何開展合作學習[J].教育界,2020(13):58-59.
[3]阮春英. 基于信息技術的小學語文生本課堂的構建[C]//2019全國教育教學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高端論壇論文集(卷七).,2019:267-268.
[4]王彩虹.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論“學本理念”指導下的小學信息技術教學[J].新課程(綜合版),2018(1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