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添 發(fā)
(蘭州文理學院 文學院 ,甘肅 蘭州 730600)
從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發(fā)展的背景來看,中西方文化之間的融匯和交流是一個長時期的文化事業(yè)。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然伴隨著文化的復興和回望,但這種回望不單是對文化從歷史上的回顧,必然要做到與世界文明全方位的積極融合。與世界文明的融合是多方面的,這就表現(xiàn)為儒家哲學與現(xiàn)代社會的對話。這種對話是文化發(fā)展的一種必然形態(tài),也是如何在現(xiàn)代社會構建和發(fā)揮儒家哲學的價值。作為研究文化的學者不僅需要有歷史的眼光,還要有世界的眼光,那就是如何實現(xiàn)中國哲學走向世界。
“天人合一”的思維模式是中國文化中特有的一種思想,在《論語》載:“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1]531在這里“仁”表達的是一種功夫修養(yǎng),是一種生命形態(tài)的顯現(xiàn)??鬃釉凇墩撜Z》中多處談仁,把這個“仁”如果前后結合統(tǒng)一起來,相互印證,則可以更好地彰顯“仁”的價值,而不單純依靠邏輯的推理。顏淵是孔子的學生里面道德修養(yǎng)成就最高的一位,孔子很認可這位學生。從顏淵的道德修養(yǎng)來印證孔子所講的“仁”的境界可以看出,超越生死的認識是“天人合一”境界的一個呈現(xiàn),對生命境界中寧靜與純真之美的體認也恰恰是對“仁”的另一個側面的反映?!叭省钡亩x似乎沒有確定下來,但是在儒家經(jīng)典《論語》中孔子和弟子的言談與教化始終圍繞這一主題而展開?!叭省钡淖饔皿w現(xiàn)在方方面面,在人才培養(yǎng)方面,孔子根據(jù)弟子不同的修養(yǎng)程度和特有的氣質而有四科,在《論語·先進》中,孔門弟子的修養(yǎng)和功夫集中體現(xiàn)在“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盵1]485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四科的修養(yǎng)緊接著“子曰:先進于禮樂,野人也。后進于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盵1]483在這里四科的修養(yǎng)和能力的養(yǎng)成根植于不同人的氣質,禮樂的精神在這里表現(xiàn)為“野人”的質樸,不同人才的這種質樸之性也是禮樂精神對“仁”的一種展現(xiàn)。這種禮樂精神一方面是人本有的東西,就叫做“質勝文”中的“質”,人類文化的本源是根據(jù)內心來的,這種思想的誠懇和樸實表現(xiàn)出來就是最好的修養(yǎng)和文化。天生自然而成的禮樂精神表現(xiàn)在人的修養(yǎng)中就是儒家所闡述的“仁”的境界,因其自然而發(fā)于內心,則表現(xiàn)為《易經(jīng)》思想中天、地、人之道的回歸,由此而把“天人合一”的思想觀念回歸到中國文化對“道”的探討上來。
主客二分的哲學思維方式,在西方哲學中表現(xiàn)為一種固有的理性主義傳統(tǒng)。在啟蒙運動以后,要求思想關照現(xiàn)實,在現(xiàn)實化的過程中產(chǎn)生了自然科學化和社會科學化運動,即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民主與科學。在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中,反傳統(tǒng)的學術風氣導致了全盤西化的文化傾向。哲學思想的基本問題在于探討宇宙的本體,通達生命的意義,改變人的命運,營建共同的美好家園。21世紀人類社會的發(fā)展也存在一些矛盾,這種問題的現(xiàn)實性在哲學層面上主要體現(xiàn)在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保護,世界和平的維護。那么哲學是什么?哲學就是對現(xiàn)實世界、習常思維的反思,所以哲學一方面超越于現(xiàn)實社會,構建形而上的理論體系,但是其批判性無時無刻不在關注著現(xiàn)實世界的不合理性。因此這就勾連到哲學的實用性問題。
西方哲學和中國哲學實際上屬于兩種文化系統(tǒng),一個以理性為主,系統(tǒng)地探討了人所具有的認識能力,闡釋了人與世界的這種關系,以唯理論和經(jīng)驗論為例,他們實際上是提供了一種認識世界的方式,順著這種思維而產(chǎn)生了科學與技術的實現(xiàn)。一個在生命認知上完整的人,兩者共同面對的是“人”的問題,就是關于人的價值的探討。這在儒家哲學之中是系統(tǒng)探討過的,也正是儒家哲學對現(xiàn)代社會價值構建的基礎。儒家哲學集中探討了人的心靈秩序問題,而這個關于人的最基本的問題,在儒家從理論上來說是完整的,不應該以優(yōu)劣來劃分,應該從不同的文化系統(tǒng)之中發(fā)揮和彰顯二者共同的優(yōu)勢,才是研究的意義和價值之所在。任何的學問必須為現(xiàn)實的社會提供價值,是本項研究的一個基本原則。
儒家對于人與世界的關系從“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而展開。對于中國文化中的“中庸”至德從思維辨析的角度去分析是哲學研究中的一種慣性思維,中庸之德與天人合一相融相通,實現(xiàn)生命的價值儒家講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把人的情感與天道相統(tǒng)一,以生命本然之愛而展開,夫婦之道以相敬如賓,渾然天成,是為天理與天性自然而成。
哲學究竟有沒有實用價值?這個問題可以還原到中西兩種思維方式的實用價值上去。通常說哲學為求真理的,說哲學為追求智慧的活動,都是從希臘哲學為源頭來講的。對宇宙、人生、對生命現(xiàn)象不同的認識是哲學共同探討的問題。我們在引進西方哲學以來,以希臘哲學為源頭開始講述哲學,自然的也就用這個哲學來比對我們傳統(tǒng)上的學術?!爸骺投帧钡乃季S方式是西方的思維方式,這種以向外的方式追求世界的價值,認識世界,發(fā)展技術的模式,在新時期技術對人自身的限制已經(jīng)極大地暴露出來,表現(xiàn)為技術對人的異化。那么從中國文化角度來考慮,儒家哲學所提倡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對人的定位從人不但屬于社會,而且人是屬于宇宙的,人的價值不但要“為生民立命,為萬世開太平”而且要有“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的“贊天地之化育”的使命感。
西方哲學以對“存在”的探討而延伸出邏輯分析的系統(tǒng),對整個世界的劃分與分類促進了人類社會向商業(yè)化的轉變,商業(yè)社會的模式所表現(xiàn)的對人的基本問題的關注已經(jīng)頗為亟待,就是人應該如何面對世界,應該如何面對自己的身心世界?哲學所探討的問題具有普遍性,從思維方式的角度來看,首先表現(xiàn)為對整個世界的認識。古希臘哲學家關于本體論的探討以泰勒斯認為水是萬物的本源,到赫拉克里特把萬物的起源歸結為火,表現(xiàn)為一種對世界的認識。從世界是由什么基本的元素構成,和世界是如何形成這兩種追問方式而展開的;到巴門尼德關于“存在”的學說的論述——“巴門尼德一貫斷言,我們不可能知道甚或設想或主張非存在,凡是我們能說的或能想到的一定是存在”[2]13。西方哲學以希臘哲學為源頭,從巴門尼德關于“存在”的論述可以看出,實際上這種思維模式只是一種理性的推理,這種思考的方式一直延續(xù)在西方哲學的表達方式之中?!鞍咽澜缛f物看成是與人處于彼此外在的關系之中,并且以我為主體,以他人他物為客體,主體憑著認識事物的本質、規(guī)律性以征服客體,使客體為我所用,從而達到主體和客體的統(tǒng)一,西方哲學把這種關系叫做主客關系,又叫做主客二分?!盵3]3從主客二分的思維模式上來說人對世界的認識是可以從多個方面把握的,這種把握恰恰表現(xiàn)了西方哲學的實質與作用,就是直接為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提供邏輯分析的支持。但人類不僅需要科學的精神,還需要一種人文精神;不僅關注世界的真實性,還需要關注生命的意義,價值的根源,自我的實現(xiàn)等問題。
馬一浮在《復性書院講錄》一書中曾談到“學問之道無他,在變化氣質,去其習染而已矣。 ”[4]7學問之道在于變化氣質,氣質之論在《論語》中表現(xiàn)為不同人所具有的才氣相異。子路任俠,豪爽而無所懼。歷史上這樣的人才比比皆是,很多時候能夠做好事情的恰恰需要這樣的性格,但是這樣的性格恰恰既是這類人的優(yōu)點同時也是缺點。如能在優(yōu)點與缺點之間不斷磨練自己的心性,這一類人的學問就是氣質之變。變化氣質在于去其習染,習染就是習氣,兒童幼年之時對于自己所欲求的東西往往不能控制,但是經(jīng)過大人的教導而能改變其不恰當?shù)男袨?,到自覺而行就是氣質的變化。對學問的解釋都是在人自身的生命歷程之中,與氣質之性的變化相同,在于身心調熟,改過遷善而不自知。儒學之中的系統(tǒng)是對人道的關注,也就是對學問的關注。對于“學而時習之”的學有一些理解的偏差,學在這里仍然是學問,學問的根基仍然是“仁”道的彰顯?!啊犊鬃娱e居》曰:天有四時,春秋冬夏,風雨霜露,無非教也。地載神氣,神氣風霆,風霆流行,庶物露生,無非教也”[4]33這里的教也是學的一個方面,學的本質在于恢復人本有之性,人的本有之性既是“仁”的顯現(xiàn),儒家講“仁”以親親而展開,一個生命的展開從母親的注視下開始,孔子講“父母唯其疾之憂”是“仁”,同時也有父母之愛是為“仁”,這種愛在父母則表現(xiàn)為一種發(fā)自內心的喜悅,這種喜悅是禮樂精神的源頭。儒家探討這種喜悅的產(chǎn)生,就是春夏秋冬,四時變化,順氣自然,自然而生。天道的變化是自然而成,人道之發(fā)自內心的喜悅也是自然而生,這也是儒家思想“天人合一”觀念的集中表現(xiàn)。
現(xiàn)代社會背景下科學技術的迅速發(fā)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同時技術的進步也很容易把人作為工具。人的思想觀念的形成一方面從固有的文化典籍中得來,一方面也在于與世界優(yōu)秀民族的共同進步。近現(xiàn)代以來中國社會的思想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非常深刻,從哲學這個學科的發(fā)展來看,哲學是從思想的傳播開始。在今天研究中國學問必不可少的要有世界文化對比的眼光,對比西方哲學而全面地激活中國哲學,這就有了人的價值的考慮,即人對自身的考慮。儒家哲學就是對人自身的考慮,通過人與世界的關系來把握人自身。從個人價值的實現(xiàn)到個人與社會價值的實現(xiàn),儒家哲學給出了完整的思維理論體系“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5]307儒家哲學的思維模式是以個人與世界合一的,個人價值的實現(xiàn)根基在于社會價值的實現(xiàn),這種思維模式與主客二分的思維模式是不一樣的。在人與社會的方面儒家認為個人價值的實現(xiàn)從格物致知到正心誠意,修身治國,到平天下是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這是家國一體的模式,其理論設想是以家為根基探討人類“在一起”形成組織、城邦、國家的合理性,所以根本來說儒家在社會生活中重“合”不重“分”,這不同于西方主客二分模式下的絕對個別化的理性個體。
從人與天地萬物的關系來講就是天人合一。人與萬物之間并非各自獨立、互不相干的關系,因為人是有理性的存在者,他注定要運用自身智慧去構建一個意義世界。意義世界不是憑空構建的,它的基礎是人與天地萬物的關系。在中國儒家文化中,人作為萬物中最特殊的存在,作為這種意義的締造者,并沒有把自己擺在凌然超越的位置之上。相反,誠如《易》所言,它不僅讓人效法天的剛健,更讓人體悟地的卑順。在有為的層面上,人應該“彌綸天地之不足”,《易》云:“上古穴居而野處,后世圣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蓋取諸《大壯》。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無數(shù)。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槨,蓋取諸《大過》。上古結繩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蓋取諸《夬》?!碧斓厝f物固有不足,有大雨不止傷人性命,圣人發(fā)明屋舍;生命終止,圣人發(fā)明棺材來寄托這種生命為后代的延續(xù),所以圣人就在天地萬物之間構建一種微妙的平衡。不僅讓人看到生命之間的感通,更讓人體悟生命的感性寄托。這就意味著人在萬物之中發(fā)現(xiàn)了人的意義。
儒學精神的核心內容,就是內圣外王,就是對道的探討和體認。熊十力說“夫道,至大無外,至高無極,其德用盛大,周流而不屈,吾人能體道于己,即道近在一身,而常為主于中,閑居常揭然有所存……不任臆想,不雜曲見,心安理得,故謂之靜,萬化萬變萬事萬物之源,皆圣學所切究?!盵6]174儒家對道的展開從本體與人生論的層面展開,對于道文化的探討是中國文化亙古不變的話題。道有形而上的本體意蘊,在《易經(jīng)》思想中表現(xiàn)為天道的生生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由天道而含括人道。《中庸》講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這就是人生論的展開,人道的探討則集中表現(xiàn)為人倫道德,人倫道德的衰暗則表現(xiàn)為對欲望的無窮激發(fā)和放大?,F(xiàn)代社會由于生產(chǎn)技術的極大發(fā)展,在人倫關系上出現(xiàn)了很多新的挑戰(zhàn)。應對這些新的挑戰(zhàn)在于重新審視儒學中的有用價值,這具體表現(xiàn)在禮樂精神之中。馬一浮《復性書院講錄》說“禮者天地之序也,樂者天地之和也……有夫婦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禮義有所措?!比藗愱P系實為禮樂精神之根本,赤子之心與其父母兄弟無不敬愛,這種敬愛之情是油然而發(fā)的,是人的真性情,禮樂精神既是以人的這種真性情為內核的。禮樂精神的發(fā)揮則在于藝術生活的展開,《論語》是以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jīng)為基礎的。從詩教的角度來看“六藝之教,莫先于詩。于此感發(fā)而興起,乃可識仁,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盵4]178詩教與藝術相通,以情而發(fā),人不可無情,情歸于心,在與天道相合,天道貴其不已,日月運行,寒暑交替。“心之專直為志,言之精純?yōu)樵?,行之?jié)為禮,德之和為樂”由此可見禮義精神是根植于天道之生生不息,根植于思想之純正,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思想的純正才能養(yǎng)出人的尊嚴和與天地精神獨往來的氣質,禮的顯現(xiàn)才會養(yǎng)出人性的光輝。
從教育的角度來看,儒學的精神理念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復歸人之為人的本性為旨歸。對于人性的復歸就是德性的升華,而德性教育的理念是孔子總結歷史經(jīng)驗得來的?!皩W而時習之”思想的純正,儒學開篇點題“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開篇講為學之道,在這里對“學”的分析就是對儒學開篇點題的一個分析。這里的“學”是指一個人如何完成做人,學問是從一個人的社會經(jīng)驗來的。以個人德性的不斷完滿沒探討的原則是《論語》開篇講的“為學”之道。也就是從個體的人生價值探討的學問,這里的“道”就是講一個人在社會之中是不斷的改變的,人的身份與所處社會地位的改變就需要人不斷地適應新的環(huán)境,而這種新環(huán)境的不斷調整與適應就是一種德性修養(yǎng)的能力的不斷培養(yǎng),人的價值才由此而得以實現(xiàn)。
儒家哲學對個人價值源頭的探討:“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做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1]15。儒家強調孝道的思想,從《論語》中的這句話可以看出孝道思想作為儒家哲學思想是一個非常核心的內容。儒家哲學首先從這種愛的源頭上來建立一切的秩序,儒家哲學以孝道之“愛”為基礎構建了社會的秩序,這種秩序就表現(xiàn)為中國人極其重視現(xiàn)實生活,他們的生活是有情趣,有人情味的。從個人的親親之愛推擴到整個社會就表現(xiàn)為一種社會的秩序。
儒學作為一種文化形態(tài)在中華民族的精神之中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當代中國思想界的多元化發(fā)展特征,西方學術思想在近百年的傳播之中對中國社會產(chǎn)生了非常大的影響,有什么樣的理念就會有什么樣的行動,理念對人總會有一種指導性的作用,而對思想的探討應該以社會現(xiàn)實為背景,社會現(xiàn)實也會反過來受到社會思想的影響。我們學習西方的技術和文化,同時在不斷地反思文化精神的價值。不同的文化形態(tài)互相交融為我們以新的視角觀察儒學提供了可能,對儒學的探討,從人的價值的探討可以對我們當今社會有很大的啟發(fā)性。這就首先需要從儒學精神的實質進行闡明。在現(xiàn)代社會重新探討儒學的價值,對我們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文化基礎性的作用。
儒家哲學面對現(xiàn)代人所遭遇的困境,能夠為我們提供啟發(fā)式的思考。人類共同生活在這個地球上,久遠以來就面臨著如何生存的疑問。儒家提供給我們幫助他人,互相愛護的生活范式,是人類生存的根本法則。
商業(yè)社會下人們以經(jīng)濟利益的最大化為根本的人生準則,“管理效率的功能與卡爾納普、艾耶爾眼中的上帝功能大致相同,這是一個虛構的名稱,卻被信以為實在,訴諸它就掩飾某些其它的實在;其有效的使用意味深長”[6]97。所以商業(yè)精神繼續(xù)以一種工具理性的樣態(tài)使人與人的疏離加劇。也正是這種樣態(tài)的精神的蔓延,國家的精神變成利來利往,人的精神變成物欲的無窮追求?,F(xiàn)代商業(yè)社會的模式由西方文化所主導,這就從側面更加彰顯了儒家義利之辨的價值,義利之辨的關鍵在于社會秩序對于仁義道德的體認,而非現(xiàn)代商業(yè)社會單純對人的欲望的激發(fā),以人為商業(yè)活動的工具,人成了為商業(yè)服務,而非成人之道,人類社會的發(fā)展離不開文化精神的滋養(yǎng),人性光輝的呵護在于對人的關懷。所以,當今社會對精神或倫理的需求顯得極為迫切。從儒家哲學的思想來看,儒家認為人的理想狀態(tài)應該是一種“天人合一”的境界,即身心健康是一元的東西,有了愉快的心情自然就有健康的身體。所以,生活之中應該有美的意蘊。這就需要提倡一種美的生活哲學,孟子說“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儒家哲學的美,主要說的是人的真情的流露,人應該有真性情。所以以儒家哲學所倡導的盡心真情之美,用在藝術作品的創(chuàng)作上,可以為人們提供心靈上的安慰。
儒家哲學思想在兒童教育方面也有值得深入挖掘的寶藏,基本上來說就是培養(yǎng)孩子的愛心,從根本上培養(yǎng)人心中的一種道德規(guī)律、社會責任的擔當。在兒童教育理念上,儒家的貢獻是“吾與點也”,人生志向因人而異,但對于人本身的教育和修養(yǎng)一方面要因材施教,才能充分展現(xiàn)每個人的生命價值??鬃优c學生在一起,問起大家的志向,學生中有軍事家、政治家、藝術家,對于藝術氣息極濃的曾點,孔子贊同的的藝術人生,“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生命的這種寧靜與恬淡正是人生之大美境界。只有這樣才能從文化上養(yǎng)成一種良好的習慣,為社會提供良好的風氣。儒家的思想是成體系的,貫通成人的一生,這正是人文教育的真精神之所在,國家安定天下太平才有人真正精神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