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巖 王曦鵬 秦芳芳 劉可佳 韓超汝 吳麗麗 劉銅華 李楊帆
大部分疾病都可歸屬到身心疾病范疇,且處于高發(fā)狀態(tài)[1]。據(jù)統(tǒng)計,綜合醫(yī)院各科身心疾病的發(fā)病率高達25%~35%[2],我國大中城市身心疾病的發(fā)病率也高達40%[3],而老年慢性病患者因社會功能的減退、長期疾病的困擾,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筆者根據(jù)在臨床中的長期實踐經(jīng)驗,結(jié)合老年人的病理生理特點,以“溫補腎陽,調(diào)節(jié)腎志”作為治療老年慢性身心疾病的指導思想,現(xiàn)介紹如下。
身心疾病屬于中醫(yī)“因病而郁”范疇。目前身心疾病多從肝、心論治,常見包括疏肝解郁,清肝降火,寧心安神等,老年慢性病長期軀體不適并發(fā)心理疾病的發(fā)病率越來越高,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身心疾病的發(fā)生與腎有關[4-7]。
腎藏志是神志活動的高度概括,腎臟作為志的載體,有承載、守護和滋養(yǎng)志的作用,腎臟受損會直接累及到志病[8],因此腎是焦慮癥等精神障礙性疾病發(fā)生的根源所在[9]。概腎為一身陰陽之本,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志是腎無形的生理功能,若腎陰不足,則不能濡養(yǎng)滋潤四肢百骸,陽氣無以化生;若腎陽不足,則一身陽氣不振,不能溫煦機體四肢百骸,形神俱頹,故《內(nèi)經(jīng)》言“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腎不藏志是身心疾病的病理基礎。有學者將漢密頓抑郁量表中焦慮—軀體化因子的癥狀與《靈樞·經(jīng)脈》和《靈樞·經(jīng)筋》所記載的相關癥狀進行對照分析,結(jié)果發(fā)現(xiàn)足少陰腎經(jīng)癥狀因子總分最高、類別最全,符合身心疾病病理特點,認為“恐傷腎”是身心疾病的主要病理機制之一[10]。老年慢性病,腎臟漸衰,沖任虧虛,臟腑功能減退,腎臟受損造成恐志不藏而外放,腎不藏志,反之恐志亦能傷腎導致多種心理和軀體疾病?;加新圆〉睦夏耆艘蜍|體不適或?qū)膊≌J識偏差,大都存在負性情緒,包括焦慮抑郁、消極悲觀、孤獨、恐懼、急躁等[11]。然而老年慢性病患者受年齡和疾病的影響,在表達負面情緒時并未被患者家屬及部分臨床醫(yī)師所重視。老年人因年老體衰,以腎為本的臟腑機能逐漸下降,在身心疾病中更易表現(xiàn)為腎臟虛損,腎不藏志的證型。腎志為恐,在《中醫(yī)神志病臨床診療指南》[12]中已明確指出,患有恐懼怵惕,如觸事易驚,憂思多慮,郁郁寡歡,坐臥不安等癥狀可以診斷恐病,并將病位鎖定于腎。
老年慢性病身心疾病發(fā)病原因與老年人的生理病理特點密切相關?!端貑枴り庩枒蟠笳撈吩唬骸澳晁氖帤庾园胍?,起居衰矣?!比说剿氖院螅瑱C體的形態(tài)與機能會逐漸出現(xiàn)衰老現(xiàn)象,動作的靈敏度和思維的敏捷度呈現(xiàn)出一種下降趨勢。而著名醫(yī)家岳美中進一步指出:“人之衰老,腎臟先枯,累及諸臟。”人體衰老,腎精虧虛,進而引起臟腑功能減退。腎氣漸衰,故腎之氣、血、陰、陽不足是老年慢性病的特點之一[13]。
腎與神的關系常集中于腎之陽氣?!端貑枴ど鷼馔ㄌ煺撈罚骸瓣枤庹撸珓t養(yǎng)神,柔則養(yǎng)筋”,認為陽氣盛則養(yǎng)精而神充,養(yǎng)筋而筋柔韌,且神以陽氣為根,神氣旺盛又是陽氣充盛的直接表現(xiàn)。腎陽為一身陽氣之本,腎陽具有溫煦、推動、興奮和氣化的生理功能,氣血津液依賴腎陽之鼓動溫煦,腎陽旺盛則一身之陽皆旺盛。若腎陽虛衰,其推動、溫煦的功能減退,則五臟之陽氣推動無力,便可引起氣郁、血瘀、濕滯、痰凝等癥,出現(xiàn)神疲寡歡、情緒低落等癥狀[14-15]。腎陽既弱,不能蒸化而鼓動,則腎精不能化生以充養(yǎng)腦髓,腦失所養(yǎng),神志失常,表現(xiàn)為精神不振、意志消沉、記憶減退、困倦乏力等癥狀[16]。同時腎陽虛不能鼓動元陽,使肝之升發(fā)、肺之肅降功能失調(diào),氣機升降運動失序,誘導以“恐”志為表現(xiàn)的身心疾病的癥狀表現(xiàn)更加明顯[17]。
老年慢性病身心疾病常集中表現(xiàn)在腎陽不足,腎志不能封藏而外放,故溫補腎陽是治療老年慢性病身心疾病的重要治療方法。但并非只補腎陽而不補腎陰,結(jié)合老年病的特點,溫補腎陽,滋補腎陰,使腎之氣血陰陽充足則腎志得以內(nèi)藏而不外放?!秲?nèi)經(jīng)》云:“陽化氣,陰成形”,腎陽不足可以認為是功能上的匱乏,腎陰不足可以認為是物質(zhì)上的匱乏[17]。強調(diào)溫補腎陽并非一味溫陽而忽視提供物質(zhì)之腎陰,《景岳全書》中說:“善補陽者,必于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善補陰者,必于陽中求陰則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币虼?,以溫補腎陽為主,兼顧滋補腎陰,達到“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的目的,腎陰陽平衡、精氣充足則志有所舍,形神合一,機體無病。
在長期臨床實踐中,臨床醫(yī)家逐漸認識到腎陽在全身陽氣中的主導作用。仝小林[18]基于“扶陽則陰霾自散、壯火則憂郁自除”的理論,提出“壯命火以消陰翳”的治療大法,以淫羊藿、人參、附子為治療要藥,補腎壯陽治療老年抑郁癥及身心疾病。王志新[19]基于“益火之源,以消陰翳”的理論,認為郁證多屬于中醫(yī)“陰”的范疇,運用淫羊藿、巴戟天加減溫陽以解郁。郭立中[20]和李雅迪[21]同樣基于“腎為元陽之本”理論,通過溫補腎陽法治療身心疾病。
金匱腎氣湯是由附子、桂枝、地黃、山藥、山茱萸、茯苓、澤瀉、牡丹皮組成,方中既有溫補腎陽之附子、桂枝,也有滋補腎陰之地黃、山藥、山茱萸,是陰中求陽之法,以達到溫補腎陽之目的,使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是老年慢性病的常用經(jīng)典方劑?,F(xiàn)代研究表明焦慮癥具有明顯的遺傳傾向[22],這一研究支持了中醫(yī)“腎藏志”理論。另有研究[23]證明了腎陽虛證會出現(xiàn)下丘腦—垂體—腎上腺(hypothalamus- hypophysis-adrenal, HPA)軸功能紊亂,影響單胺類神經(jīng)遞質(zhì)水平[24],說明腎陽虛證與抑郁癥之間存在密切聯(lián)系,因此補腎名方金匱腎氣湯能調(diào)節(jié)腎志。黃正團等[25]將大鼠灌服金匱腎氣丸4周后檢測發(fā)現(xiàn)大鼠HPA軸生化指標血清皮質(zhì)醇水平低于模型組。陳家旭等[26]研究慢性束縛應激大鼠腦內(nèi)糖皮質(zhì)激素受體的變化時,發(fā)現(xiàn)金匱腎氣丸能明顯逆轉(zhuǎn)糖皮質(zhì)激素受體下降趨勢,改善大鼠中樞糖皮質(zhì)激素持續(xù)分泌狀態(tài),進而減輕糖皮質(zhì)激素高分泌對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損害。雷帆等[27]研究金匱腎氣丸對小鼠腦海馬蛋白質(zhì)組學表達的影響,發(fā)現(xiàn)金匱腎氣丸能上調(diào)膜轉(zhuǎn)運、突觸囊泡周期、5-羥色胺能突觸、多巴胺能突觸等蛋白,對神經(jīng)系統(tǒng)及其遞質(zhì)轉(zhuǎn)運具有潛在的促進作用。韓政云[28]運用金匱腎氣丸加減方聯(lián)合西藥鹽酸舍曲林治療腎陽虧虛型老年卒中后抑郁患者,改善患者抑郁癥狀、卒中后神經(jīng)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的同時,也改善了患者腰膝酸冷等腎陽虛所致的軀體癥狀。眾多的現(xiàn)代研究都表明,金匱腎氣湯在傳統(tǒng)溫補腎陽的基礎上,有調(diào)節(jié)“志”的作用,志藏則“精神內(nèi)守,真氣從之”。
患者,女,61歲。2021年10月26日初診。主訴:夜寐不安20年?;颊咭姑虏话?0余年,并逐漸加重,西醫(yī)診斷為“抑郁狀態(tài),焦慮狀態(tài),睡眠障礙”,口服艾司唑侖輔助睡眠,并間斷中醫(yī)藥調(diào)理2年余,夜寐不安未改善。有房顫病史,嚴重睡眠障礙多次誘發(fā)房顫,為求改善睡眠質(zhì)量前來就診。就診時癥狀:夜間入睡困難,多噩夢、易醒,有時整夜無眠,心中懊憹不安,每晚服用艾司唑侖2片方能入睡,但服藥后白天精神困頓、頭昏沉、乏力,處事態(tài)度消極,不愿與人溝通,稍有異響即驚惕,舌胖淡潤,脈沉細弦。中醫(yī)診斷:不寐,郁病。辨證:腎陰陽兩虛,熱郁胸膈。治法:滋陰溫陽,清透郁熱。處方:金匱腎氣湯合梔子豉湯加減。方藥組成:黑順片5 g、肉桂3 g、熟地黃30 g、山藥10 g、酒萸肉15 g、茯苓20 g、澤瀉15 g、牡丹皮15 g、炒梔子12 g、淡豆豉10 g、淫羊藿15 g、巴戟天15 g、柴胡12 g、黃芩12 g、生龍骨30 g、生牡蠣30 g。7劑,水煎服,日1劑。并囑維持睡前2片艾司唑侖。
2021年11月2日二診。藥后睡眠改善,艾司唑侖自行減至1.5片,心中懊憹減輕,噩夢減少,患者嘗試將艾司唑侖減至1片,則心中仍不安。因服藥1周初見療效,患者情緒好轉(zhuǎn),驚惕發(fā)作2次。原方繼服14劑。
2021年11月16日三診。睡眠進一步好轉(zhuǎn),鮮有噩夢,艾司唑侖減至4/5片~1片,心中已無懊憹不安,睡眠質(zhì)量明顯改善,夢已不多,白天精神狀態(tài)改善,情緒較前開朗,服藥期間心中驚惕未發(fā)作,囑原方做丸繼服3月。
按 此例為老年患者,長期睡眠障礙并呈進行性加重,伴焦慮抑郁情緒,嚴重時甚至誘發(fā)房顫。此病例屬因病而郁,因病加重郁,惡性循環(huán)。明代張景岳在《景岳全書·雜證謨》中說:“寐本乎神,神其主也。神安則寐,神不安則不寐”,指出睡眠的本質(zhì)是神安于舍,而失眠的病因是神不安于舍。患者因長期失眠,心情抑郁,久病及腎,腎志耗傷,影響所主之臟腑功能,腎氣漸衰,腎陰陽失衡而產(chǎn)生心理和軀體不適,如消極、白天困倦、噩夢等?;颊咭酝驮\病歷多從肝氣郁滯、肝腎陰虛論治,效果欠佳、“陽主動,陰主靜”,白天陽氣不足不能升發(fā),夜晚陰精不足不能斂陽入陰,故患者出現(xiàn)失眠、處事消極、精神困頓、不愿與人溝通,易驚惕等癥狀。治療當陰陽同調(diào),補腎填精,使志有所藏,予金匱腎氣湯,為加強腎陰陽同調(diào)的力量,在組方中加入對藥巴戟天、淫羊藿,以龍骨牡蠣重鎮(zhèn)安神、潛陽補陰。同時患者內(nèi)有郁熱郁于胸膈,若胸膈熱不除,則心神不安不止,故予梔子豉湯加柴胡黃芩透膈熱以安心神。綜上,腎陰陽平衡、精氣充足而志有所藏,則神安而情緒改善,諸軀體不適癥狀亦隨之改善。
患者,女,74歲,2021年4月22日初診。主訴:反復咳喘60余年,加重伴憋氣4年余?;颊哂讜r受寒后反復咳喘,近4年因生活變故咳喘伴憋氣加重,西醫(yī)診斷為“支氣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未系統(tǒng)治療及規(guī)律用藥。就診時癥狀:咳嗽,咳白稀或黃綠痰,喘憋,呼氣性呼吸困難,張口抬肩,胸滿,氣短,口干無口苦,腰涼,小便量極少,排尿不暢,大便鶩溏,量少次頻,日30~40次,情緒抑郁常欲哭。舌暗紅有裂紋,苔白厚而干,脈弦。2018年行直腸癌切除術(shù)。診斷:哮病,肺脹。辨證:肺脾腎虛,痰濕停滯。治法:溫陽化痰。方藥:金匱腎氣湯、理中湯合苓甘五味姜辛湯加減。藥物組成:黑順片3 g、肉桂3 g、熟地黃20 g、山藥20 g、酒萸肉15 g、澤瀉10 g、干姜5 g、黨參30 g、生白術(shù)30 g、茯苓30 g、五味子10 g、法半夏12 g、細辛3 g、麥冬30 g、小茴香5 g、炙甘草6 g。7劑,水煎服。
2021年4月29日二診,訴服藥第1煎后約2小時咳嗽、喘憋、胸滿癥狀即見減輕,7劑后咳嗽、喘憋減輕60%,胸滿減輕70%,痰多但易咳出,小便量增多,大便成形,8~10次/日。守方加減服藥3月余,隨訪喘憋未復發(fā),情緒好轉(zhuǎn)。
按 此例為老年患者,因病而郁。支氣管哮喘病史數(shù)十年,未規(guī)律治療,發(fā)展成慢阻肺,4年前其愛人腦梗偏癱,生活不能自理,3年前其檢查出直腸癌并行直腸癌手術(shù),術(shù)后大便鶩溏,日30余次,生活和精神受到極大影響,喘憋癥狀逐漸加重。研究表明,哮喘發(fā)作往往受多方面因素影響,很多情況下過敏源只是哮喘發(fā)作的導火索,而焦慮和壓力等情緒負擔才是導致哮喘發(fā)作的重要因素,哮喘是十分常見的因情緒、心智引發(fā)生理癥狀的身心疾病[29]??紤]患者年已過七旬,以腎為本的五臟相繼衰退,陰陽失調(diào),腎為諸陰諸陽之本,若腎陽不足則一身陽氣不振,脾陽受損,肺中痰飲不化,表現(xiàn)為腰涼、腹瀉、喘、痰;腎陰不足則一身陰精不足,表現(xiàn)為口干、舌生裂紋;腎虛則腎志不藏,情緒壓抑常欲哭,形神俱頹。當腎陰腎陽充足,臟腑機能正常運行,則形與神俱,軀體癥狀與心理癥狀隨之而愈。治療時要在把握腎臟病變的同時兼顧其他臟腑病變,本例選用金匱腎氣湯、理中湯和苓甘五味姜辛湯既溫腎脾肺三臟之陽,又滋腎水,同時還能化痰濕,通三焦,改善水液代謝失調(diào)狀態(tài),陽生陰長而生化無窮。
患者,男,50歲。2020年7月20日初診。視物模糊數(shù)年,伴眼前黑影飄移1年?;颊咭曃锬:龜?shù)年未予重視,近1年因備考用眼時間長,看書時出現(xiàn)視物模糊,眼前黑影飄移,西醫(yī)診斷為“玻璃體混濁”,藥物治療效果欠佳。就診時癥狀:視物模糊,不耐久視,看書約50分鐘字跡開始模糊,且進行性加重,需休息10~20分鐘方能緩解,眼前似有飛蚊和云霧狀黑影飄移,雙眼疲勞,身體困倦,注意力不能集中,焦慮不安,便溏5~6次/日,口干多飲。舌淡紅胖大而潤,脈細弦。診斷:云霧移睛。辨證:陰陽兩虛,水飲犯目。治法:陰陽雙補,引水下行。處方:金匱腎氣湯加減。藥物組成:黑順片9 g、桂枝10 g、熟地黃30 g、山藥15 g、酒萸肉12 g、茯苓30 g、澤瀉15 g、牡丹皮15 g、菊花15 g、白芍10 g、黨參15 g、干姜10 g、蒼術(shù)15 g、青葙子10 g、夏枯草15 g、川牛膝10 g。7劑,水煎服,日1劑。
2020年7月27日二診。視物模糊及疲勞感減輕,眼前黑影飄移變化不明顯,體力增,睡眠好轉(zhuǎn),焦慮感減輕,便成形,便次仍多,口干減輕。前方夏枯草加到30 g,蒼術(shù)易炒白術(shù)15 g,繼服14劑。
2020年8月17日三診。白天自然光線下幾乎未覺察視物模糊和疲勞感,晚間9~10點可能因光線暗雙眼覺疲勞,眼前黑影飄移時有消失,身體已無疲憊,心情平靜。
按 玻璃體混濁是指玻璃體塵狀、條索狀、絲狀、絮狀、云片狀陰影,癥狀可見眼前出現(xiàn)形態(tài)不一的黑影飛舞飄移[30]。此例為中老年患者,因病而郁?!案伍_竅于目”“瞳神屬腎”,故治療本病不離肝腎,“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而為之精”。陽不化氣,則五臟六腑之精氣無以上呈于目,則視物模糊,陽氣不足則臟腑機能減退,陽脫陰耗,神無所居,志無所藏,故白天困倦,難以集中注意力,夜間睡眠不實,神發(fā)于陽而本乎陰,治療當陰陽雙補。補腎陰則精血生化有源,補腎陽則使腎水得真陽而蒸騰氣化,使清氣上潤于目。本病病理改變因玻璃體失于清澈而變渾濁,故形成原因可歸納為濕濁不化,當健脾化濕祛濁,使?jié)彡幭陆涤谀I,如此則目明。以金匱腎氣湯滋補肝腎,溫補腎陽,利水滲濕,加蒼術(shù)、川牛膝引水下行,干姜、黨參健脾,斡旋中焦,菊花、白芍、青葙子、夏枯草清肝明目。玻璃體混濁患者中存在相當普遍的焦慮癥狀[31],治療時當鑒別其焦慮所屬臟腑。老年患者多與年老體衰,以腎為本的臟腑機能下降,陰陽失調(diào),腎不藏志有關。
患者,男,79歲。2019年11月18日初診。患者頭暈伴走路偏斜5年。5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xiàn)頭暈、走路偏斜,經(jīng)頭顱CT等檢查,未明確病因,予止眩暈藥物對癥治療后未見緩解,患者因擔心中風偏癱而心生憂慮。就診時癥狀:頭暈,頭昏沉,無惡心、嘔吐,活動時明顯,走路偏斜,左上肢麻,言語欠利,反應遲鈍,健忘,手足發(fā)麻,足冷。前一晚睡覺時出現(xiàn)胸痛,持續(xù)1~2秒。情緒焦慮。舌胖大齒痕中有裂紋,苔黃微膩。脈弦重按滑少力。查體:血壓:120/70 mmHg,神清,言語欠利,顱神經(jīng)(-),四肢肌力V級,雙手指鼻穩(wěn)準,雙足踝以下針刺覺過敏。頭顱CT檢查未見明顯異常。診斷:西醫(yī)診斷:頭暈原因待查,后循環(huán)缺血?中醫(yī)診斷:眩暈。辨證:腎陽虧虛,精氣不足,髓海空虛。治法:溫腎助陽,補腎填精,益髓充腦。處方:金匱腎氣湯加減。方藥:黑順片3 g、肉桂3 g、熟地黃25 g、山藥10 g、酒萸肉15 g、澤瀉15 g、茯苓15 g、牡丹皮15 g、丹參15 g、川芎12 g、羌活10 g、獨活12 g,7付。
2019年11月25日二診。訴頭暈、頭昏沉減輕,走路偏斜明顯減輕,手足麻及足冷減,胸痛未作,情緒好轉(zhuǎn)。前方加減服藥1月后頭暈、頭昏沉及走路偏斜基本消失,手足麻及足冷已不明顯,情緒已無焦慮。
按 此例患者老年男性,頭暈伴走路偏斜5年,患者自發(fā)病起多次就診于神經(jīng)內(nèi)科,經(jīng)神經(jīng)內(nèi)科系統(tǒng)檢查未查明病因,頭顱CT未見異常。因癥狀多年未改善,且有加重趨勢,患者擔心中風偏癱,生活質(zhì)量受影響,故整日焦慮,頻繁走直線并觀察走路偏斜是否加重。腦為神明所在,依賴精氣的充足、清陽的充養(yǎng),清陽不足,無力養(yǎng)神,則出現(xiàn)頭暈癥狀。腎藏精生髓,為先天之本,腦為髓之海,腎精虧耗則髓海空虛,故見頭暈、頭昏沉、走路偏斜等癥狀。腎精不足,陰損及陽則可見腎陽虛所致足冷。腎精受損則志失于濡養(yǎng)滋潤,腎陽虧虛則志失于溫煦,故焦慮、健忘、反應遲鈍。金匱腎氣湯補腎填精,羌活、獨活、川芎合用活血通絡,治療后軀體癥狀好轉(zhuǎn),心理癥狀也隨之好轉(zhuǎn)。此案癥狀由腦血管病所致可能性大,但患者因身體原因拒絕行MRI,其西醫(yī)診斷尚不明確。但通過謹守病機,辨證施治,治病求本,據(jù)證遣藥,也取得了比較滿意的效果。
綜上,臨床辨證運用金匱腎氣湯可有效治療老年慢性病身心疾病,金匱腎氣湯在改善腎陽不足的軀體癥狀同時,改善心理癥狀?!靶文松裰保误w是神產(chǎn)生的基礎和藏舍之處,形神合一則身體無病。當形體出現(xiàn)問題時,神即失藏舍之處,正如老年慢性病,因腎臟漸衰,沖任虧虛,臟腑功能減退,腎臟受損造成恐志不藏而外放,形神俱病。金匱腎氣湯通過溫補腎陽使腎臟充盛,志有所藏,形與神俱,身心疾病得以緩解。但是目前對金匱腎氣湯治療身心疾病的研究尚未成系統(tǒng),其機理有待進一步闡明,未來需要更多醫(yī)家和科研人員對其進行深入系統(tǒng)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