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鵑
摘要:隨著教育事業(yè)的不斷改革發(fā)展,以往的小學數學教學模式早已不符合當前新課程標準,因此探索有效的教學模式是當下小學數學教研的一個重要核心。當前小學數學教學的重點已從讓學生掌握知識中脫離出來,更加注重對學生各項數學能力的培養(yǎng),并更側重于學生的學習過程,因此,根據當前教學狀況調整教學模式,是提升教學成效的關鍵。
關鍵詞:小學數學;多元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一、創(chuàng)新教學手段,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階段的孩子做一件事的效率、結果、主動性都受到興趣高低的影響,如果小學生能喜歡上學習數學,那么學生的主動性、參與度、注意力都會大大提升。因此,在新課改的要求下優(yōu)化教學模式的首要任務就是創(chuàng)新教學手段,利用多媒體視頻、圖像、動畫等教學優(yōu)勢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課堂中。
二、把課堂還給學生,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學的重點不在于“教”,而在于“學”,任何教學活動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使學生能更有效地掌握并靈活運用知識,因此,在新課改的要求下,教師在制訂教學設計時要遵循學生的主體性原則,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探究與思考,從而深度理解數學概念以及解析方式。這不僅能使學生的各項能力得到充分鍛煉,還能使學生在探究與收獲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這為學生下一步的主動學習提供了很大的動力。
例如,“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方式”這一知識的教學過程,因為平行四邊形的計算方式與長方形是一樣的,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主思考這一點的原因。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分給每個小組一張平行四邊形的紙,學生可以通過折疊、裁剪等方式來探索答案,這樣能通過學生自己動手的方式來理解這一原理,還能加深學生的記憶。
三、聯系實際生活,理論結合實踐
任何理論知識的教學,最終目的都是為了讓學生運用掌握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遇到的數學難題。例如,學會“小數的加減法”能更準確地進行超市購物,掌握“百分比”的知識能明確各飲品或事物中的成分含量,學會“立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式能輕松得知某種立方體物品的包裝大小等。這不僅能提升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還能使學生通過熟知的環(huán)境來學習數學知識,更有助于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熟練掌握。
例如,在學生掌握“小數加減法”這一知識后,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練習,學生可以將自己的筆、本、書、文具盒、橡皮、尺子等學習用品自由標價,并分別扮演文具售貨員以及顧客,通過真實情境的模擬來感受小數在生活中的應用,并進一步明確小數與元、角、分之間的轉化以及小數的加減法計算,這不僅能調動學生的課堂參與興趣,還能鍛煉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同時,教師還能通過觀察每個學生的表現,快速掌控每個學生的知識掌握度,為下一步的教學計劃做準備。
四、采取分層教學,保障教學成效
因為小學生的理解能力以及學習基礎水平具有一定的差距,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并不能全都采取面向所有學生的教學方式,教學方式缺乏針對性,只會讓理解能力強的優(yōu)等生感覺“吃不飽”,得不到充分提升,同時,班級中的學困生又會在理解時感到吃力,從而喪失自信心與學習興趣。因此,教師要在引導學生回答問題、自主探究、課后練習時,采取分層教學的方式,根據學生理解能力的不同制訂教學計劃,從而保障每名學生的學習能力都會在原有基礎上有所提升。
例如,在講解“平均分”時,教師可以將簡單的問題拋給學困生:“這一天,孫悟空摘了一堆桃子,豬八戒餓極了,一下子搶了8個桃子,悟空給了師父2個,自己和沙僧一人1個,這時師父說‘八戒,你應該與別人分享,這樣才公平’,請問八戒應分別給別人多少呢?怎樣分最公平?”這一問題比較簡單,只要通過計算就能得出“8+2+1+1=12,12÷4=3”的答案,使學生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義。可以問優(yōu)等生與中等生:“有一個20人的班級向災區(qū)捐款60元,那么這個班每個學生都捐了3元,對嗎?”以及“小明1.3米,是班級最高的學生,他說班級平均身高是1.4米,這正確嗎?你們發(fā)現了什么規(guī)律或者道理?”從而使學生在思考過程中得知,平均數并不能代表單項數據,也不能比這組數據中的最大數更大,最小數更小。
五、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構建高效課堂
重視興趣在學習中的重要性,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和研究數學知識,加深數學知識的應用,加快課堂學習效率的逐步提升,提高小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是構建高效課堂的第一步,因為只有小學生真正從內心愛上數學知識,才會有學習的動力。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呢?作為小學數學教師,首先應該了解學生,掌握他們學習數學知識的動態(tài)和心理,掌握他們的興趣點和愛好。其次,在上課的過程中多提問,多鼓勵學生。再次,可以采用小獎勵的形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后,可以多讓小學生參與社會生活,運用課本上的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從而增強學生學習的成就感。
例如,在開展“百分數”教學時可以采用多種不同的教學形式幫助學生快速記憶和理解其中的數學知識,根據生活中遇到的商場打折銷售情景,問學生應該運用怎樣的數學知識進行解決。有的學生會說看到商場打八折、九折等,就是通過百分數計算得出最終的價格,商場中的八折就是80%,九折依此類推,增強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運用數學知識的能力。
數學教師可以根據小學生的具體表現給予他們具體的獎勵,如學習用品等,或者以積分制的形式來換取獎勵,以保持他們的學習興趣。從上述各個方面做起,來推動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構建。
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模式上做出的優(yōu)化主要就是要以學生為主,遵循學生的主體性原則,根據學生不同的認知水平優(yōu)化教學,如此才能保障課堂的有效性,促進學生各項能力的提升以及對知識的掌握與運用。
參考文獻
[1] 陳娟.新課改下小學數學教學模式的優(yōu)化策略研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18):104.
[2] 巴德霞.基于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有效教學的優(yōu)化策略分析[J].小作家選刊(教學交流),2018(5):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