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金雪
摘要 隨著課程改革的推進,各科核心素養(yǎng)在教學過程中越來越收到重視。而且初中階段是學生發(fā)展的重要階段,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將語文核心素養(yǎng)貫穿始終,關注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 語文教學 教學實踐 校外資源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在目前的一些語文課堂上,仍然存在“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學生的主體地位喪失,只將語文視為考試科目,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無法培養(yǎng)。作為語文教師,要加強自身的語文素養(yǎng)之外,在語文教學上也應將語言能力、思維能力、審美鑒賞能力、文化修養(yǎng)等貫穿于語文課堂。
一、加強教學實踐
加強教學實踐,強化其知識掌握程度,將學生所學習的知識真正運用起來,讓語文知識不再停留于課堂,從而提高學生語文學習興趣,全面提高語言文字語用能力,也是提高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
1.加強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
口頭表達能力是用口頭語言來表達思想、情感,以達到與人交流的目的的一種能力。隨著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對人的口頭表達能力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的語言實踐主要來自于回答問題以及小組討論,學生的語言實踐活動較少。
提高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就要給學生較多的語言實踐的機會,提高其語言表達能力。
從教材出發(fā),加強學生的語言實踐活動。教材是學生學習的第一手的材料,學生對于教材的學習并不是零散的,而是綜合的、系統(tǒng)的。教材中除教讀課文和自讀課文以外,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名著導讀也是學生進行語言實踐的支撐。從語文綜合性活動出發(fā),如“孝親敬老,從我做起”可帶領學生進行“體驗式學習”,帶學生走進敬老院在真實環(huán)境中展開言語實踐活動,其中“與老人交談”為例,用語要體現(xiàn)“耐心、細心”;除了真實的互動的言語實踐活動,學生也可以自己采取“錄視頻”的方式,參加網絡朗誦比賽、演講比賽等,如“誠信演講”的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學生可自己錄視頻投放至班級群,全班進行投票,這一活動中學生不僅能學習到演講稿的用語、演講體態(tài),也更學習了“誠信”的內涵。
2.加強學生的文字實踐能力
學生的文字實踐能力也是教學實踐活動中必不可缺的。加強學生的文字實踐能力,既是提高學生思維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的手段,也是檢驗學生語文學習效果的方法之一。常見的文字實踐活動較多,如、答案組織、寫作等,這些常見的文字實踐活動是語文教學活動中提高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學生的文字實踐活動大多以作業(yè)的形式呈現(xiàn),有效的作業(yè)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增長語文知識的重要途徑。
加強學生的文字實踐活動,并不是加大學生的作業(yè)量,而是在有效的時間內,其作業(yè)能夠關注于學生思考的深度和廣度,使得作業(yè)目標更加明確,開展實踐性的作業(yè),體現(xiàn)語文學科的特點,使得學生均衡而有個性的發(fā)展。例如,在學習新聞采訪這一單元時,可對自己身邊的人進行采訪,由課內延伸至課外,自己仿寫采訪提綱并及進行采訪內容的呈現(xiàn),一方面有利于學生語文知識的學習,另一方面學生也會了解到作為一名“記者”,其職責與精神內涵是更需要去學習的;再如,學生對于文章寫作一直較為苦惱,其原因是缺少對生活的觀察,也缺少觀察的方法,除了課堂上的積累以外,教師還應該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觀察人文自然環(huán)境,讓學生有更多的思考空間,從而激發(fā)學生寫作與表達的欲望。加強學生的文字運用能力,也是提高學生思維發(fā)展、文化理解、審美鑒賞能力的基礎。
二、校外資源開發(fā)
語文課堂的學習如果只靠單一的課本教學,既不利于學生思考,也不利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語文教學應該是豐富且有活力的,整合校內外資源,能將靜態(tài)的語文知識與外界的發(fā)展聯(lián)系起來,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新才能,調動學生語文學習興趣。
語文校外資源可以分為地方人文資源,如文化古跡、風景名勝、民俗民風等;社區(qū)文化資源,例如博物館、文化宮、展覽館等。豐富的校外資源對學校教育有很好的補充作用,不僅能夠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更能激發(fā)學生語文學習的主動性。
1.開發(fā)人文資源,體會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初中語文教材中有許多人文知識,這些知識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構建學生人生觀、價值觀有著重要作用。但語文教材的人文知識對于學生的學習是遠遠不夠的,要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對于校外的人文資源的開發(fā),拓展教材中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是必不可缺的。利用地方人文資源進行教學,既轉變了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豐富了教學內容,也使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文化內涵和人文精神。如帶領學生參加博物、文化宮、主題公園是對當?shù)厝宋馁Y源的有效利用,參觀博物館可以了解漢字的起源、歷史事件的背景、古代的民俗風情以及商業(yè)貿易等,而且每一件歷史文物都是對教材抽象知識的生動補充,也提高了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
2.利用網絡資源,體現(xiàn)學生主體地位
在如今網絡發(fā)達的新時代,人們足不出戶就能獲取各類信息,學生也是如此。時代在發(fā)展,教育理念也在更新,網絡資源作為充斥生活的較大資源之一,學生可以通過互聯(lián)網獲取相關知識,教師也可以轉變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體進行教學。例如《昆蟲記》這篇文章,如果按照傳統(tǒng)的教學,學生對于文章的內容只會停留于表面,而缺乏對于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昆蟲的觀察。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昆蟲類型,在互聯(lián)網上進行圖片、視頻、文字的整理,做成課件后分小組進行展示成果,結束可進行多方面的評價,肯定同學們的優(yōu)點的同時指出不足之處。學生在查閱資料時,不但能了解昆蟲的本能、習性、繁衍和死亡等特點,也能感受到作者熱愛自然、敬畏生命、探求真相的人文精神。學生在查閱資料的過程中可以提升閱讀能力,在制作課件的過程中可以提高邏輯思維能力和理解能力。 這種學習方式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并能激發(fā)學生探索新事物的興趣。
參考文獻
[1]張華.核心素養(yǎng)與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再出發(fā)”[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6(2):8.
[2]王寧.語文教育與核心素養(yǎng)——語文核心素養(yǎng)與語文課程的特質[J].中學語文教學,2016(11):4—8.
[3]溫儒敏.“部編本”語文教材的編寫理念、特色與使用建議[J].課程·教材·教法,2016(11):3—11
[4]鐘啟泉.核心素養(yǎng)的“核心”在哪里——核心素養(yǎng)研究的構圖[N].中國教育報,2015 —04—01( 7) .
[5]趙瑩瑩.從“語文素養(yǎng)”看“語文核心素養(yǎng)”[J]. 牡丹江大學學報,2016(11):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