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xiàn)代意義上的口述歷史20世紀80年代傳入中國,其發(fā)展呈現(xiàn)蓬勃之勢。口述史料作為依據(jù)親歷者的口述歷史訪談整理所得的史料,對高中歷史教學具有獨特作用。口述史料以其生動性、通俗性等特點增加歷史課堂趣味性,激發(fā)學生對于歷史課程的學習興趣,同時對于史料內(nèi)容的豐富、學生歷史解釋能力的提高以及家國情懷的培養(yǎng)均有重要價值。
關鍵詞:口述史料;高中歷史教學;家國情懷;史料教學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1948年,哥倫比亞大學口述歷史研究室的成立標志著現(xiàn)代意義上的口述歷史(oral history)誕生。20世紀80年代口述歷史傳入中國,發(fā)展至今,口述歷史已然成為風靡全球的熱門研究方法與分支學科。盡管學者對口述歷史的真實性質(zhì)疑從未停止,但在國內(nèi)外口述歷史學者的共同努力下,口述歷史已然成為國內(nèi)外史學研究中的昂然新秀。雖然口述歷史在中國的研究已經(jīng)處于熱門狀態(tài),中學教師對于口述歷史也有了解,但是由于中學教師教學任務緊張,未能抽出更多時間尋找并運用口述資料。事實上,口述史料對于高中歷史教學具有重要作用。
一、與歷史對話:增加課堂趣味性,激發(fā)學生興趣
當前江蘇高考采用的3+1+2的新高考模式中,歷史成為必選科目,學生應從意識上提升對于歷史的重視程度。就日常教學實踐來看,多數(shù)學生眼中歷史課是索然無味的。再者,由于考試需要,高中歷史課本中對于歷史事件背景(原因)以及結(jié)果(影響)的闡釋勝于過程,例如對于南京大屠殺這一事件,人教版必修一僅用四句話帶過。由于課本承載能力有限,無法將這段歷史進行詳細呈現(xiàn)。因此,教師在進行歷史教學時,需要輔助史料來幫助學生進行建構有血有肉的歷史,口述史料正是最佳選擇。
對于南京大屠殺來說,當時的幸存者就是歷史最好的見證,“侵華日軍在南京大屠殺時,全家原來住在一條破船上,為了躲避日軍,父親帶我們暫時到鄉(xiāng)下去躲躲?!瓦@樣幾天之內(nèi),日軍槍殺了我母親,摔死了我弟弟,刀劈了我姐姐,又抓走了我父親,使我家破人亡……。”[1]通過幸存者的口述,將日軍的殘暴行徑展露無遺,讓學生能夠真切的體會歷史,尤其是這一慘案發(fā)生在南京,曾經(jīng)的歷史就發(fā)生在他們身邊,相關口述史料的運用讓他們明白歷史并非遙不可及,也并非燕過無痕。這種傾注情感的教學比“灌輸式”知識輸入、教師的“一言堂”更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將歷史課堂變?yōu)橛星楦械慕虒W現(xiàn)場,增加課堂的趣味性。
除了文字的口述史料,關于南京大屠殺幸存者的口述歷史影像資料也已經(jīng)在網(wǎng)上發(fā)布,截止到目前,登記在冊的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僅剩74人,搶救保存幸存者的歷史是現(xiàn)代研究者的使命,而通過給學生傳授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口述歷史的搜集過程,激起學生的歷史責任感與使命感。如此一來,口述史料的引入將學生帶入特定情景當中,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距離,能夠讓他們在當今穿越時空與歷史對話,從而激發(fā)學生對于歷史的興趣與探索欲望。
二、解釋歷史:豐富教學史料,提升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
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依據(jù),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態(tài)度、能力和方法[2]。史料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但是,在目前的高中歷史教學中口述史料的運用甚少,一方面多數(shù)教師仍存在認識定勢,將史料直接等同于文獻史料,很少關注口述史料。另一方面也與口述史料自身的特點有關,由于現(xiàn)代意義上的口述歷史在中國史學界的屬于新事物,若要選其作為史料,需花費很多功夫進行精心挑選。再者,人的記憶錯亂、模糊會影響口述史料的準確性。要想在歷史課堂中引用口述史料需先求證其真實性,這對于教學任務重的高中歷史教師來說不如用文史資料便捷,因此對于口述史料的運用目前甚少。事實上口述史料在現(xiàn)在的高考中已經(jīng)被廣泛運用。早在2005年的上海歷史高考題中就出現(xiàn)了關于口述歷史的選擇題:
人們通常根據(jù)文獻資料研究歷史,而今以口述回憶為基本史料的口述史正悄然興起。下列最適合用口述史方法進行研究的是(D)
A 紅軍戰(zhàn)士長征日記 ? ? ? ? ? ?B 解放初期的糧價波動狀況
C 鴉片貿(mào)易的統(tǒng)計資料 ? ? ? ? ?D 文革時期的民眾生活狀況
高考作為歷史教學的“指揮棒”,指引著日常教學,上述高考題正出現(xiàn)于口述歷史蓬勃發(fā)展這一大背景之下,本題考查主要為口述歷史的概念,讓學生明白口述史料正在成為與文獻資料不同的史料類型,口述歷史正在作為一種新的研究方法影響著史學研究。
除了口述歷史的直接考察,也有很多的口述史料在近年被運用到高考之中。高考作為高中教學的風向標直接影響著日常歷史教學。隨著高考中口述史料的使用與考察日漸增多,將口述史料引入歷史課堂十分必要。例如1978年的改革開放在人教版必修二中對于這一事件的記述也較為簡單:“1978年12月,中國共產(chǎn)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覈母母镩_放從此拉開序幕?!盵2]至此,中國對內(nèi)經(jīng)濟體制改革與對外開放同時并舉,經(jīng)濟迅速發(fā)展。如此巨變緊靠書上的文字是難以充分詮釋的,改革開放中涌現(xiàn)出一大批敢為人先的“探路者”,將他們的故事引入課堂,意味著將有思想、有體溫的歷史代入課堂中?!爱斪叩焦偻^(qū)金橋公社地界時,看到不少農(nóng)民借著皎潔的月光,在田間緊張地忙碌著,就評論說這里可能是包產(chǎn)到戶的地方?!覀冏叩教镱^,像一對小夫妻詢問:‘快到半夜了,你們怎么還不休息呀!’男的回答說:‘政府將土地交給我們承包,生產(chǎn)搞不好就對不起政府了”[3]通過上述口述史料,能夠看出農(nóng)村經(jīng)濟體制改革當時的情景,將學生的思緒引入當時的田間地頭,跟著農(nóng)民一起感受農(nóng)村經(jīng)濟體制改革的實施情況,由此學生更易理解這一改革的意義,也便于學生對于特定歷史事件進行理解,進而提高他們的歷史解釋能力。
三、情感滲透:彰顯家國情懷,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價值觀
作為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之一,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通過歷史的學習培養(yǎng)正確的價值觀與為社會服務的使命感??谑鰵v史在彰顯家國情懷以及傳遞正確價值觀方面的獨特作用??谑龅奈淖质妨弦约坝跋褓Y料均為受訪者的親身經(jīng)歷整理所得,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將其引入課堂進行情感烘托,更容易使學生與歷史產(chǎn)生共鳴,使得學生有更為直觀的感受以及更為深切的情感體會。例如在講述《長征》這一子目時,關于長征方面的口述歷史文獻資料也在日益增多。口述歷史文獻紀錄片《我的紅軍歲月》播出,首次披露了很多珍貴資料,具有很大的史料價值。在講述長征過程時,若能夠節(jié)選《我的紅軍歲月》中的相關訪談片段,學生對于長征過程中的艱難險阻有更加真切的認識,對于“吃苦耐勞、勇往直前”的長征精神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因此,口述史料的使用更容易激起學生對于民族富強的責任感與使命感,滲透家國情懷這一核心素養(yǎng)并且培養(yǎng)正確的價值觀。
總之,口述史料以其獨特價值,對于高中歷史教學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盡管在目前的高中歷史教學中口述史料發(fā)揮的作用尚小,但隨著口述歷史的不斷發(fā)展以及中學對于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越發(fā)重視,口述史料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必然會常態(tài)化。
參考文獻
[1]張憲文主編;張憲文,呂晶編:《見證與記錄:南京大屠殺史料精選(中方史料)》,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4年12月,第737頁。
[2]人教版必修二第12課《從計劃經(jīng)濟到市場經(jīng)濟》,第54頁。
[3]歐陽淞,高永中主編: 《改革開放口述史》.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4.01.第23-24頁。
[4]鐘少華:《中國口述史學漫談》,《學術研究》,1997年第5期。
[5]周興國:《構建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的中國口述史學——關于口述史料與口述史學的若干問題》,《當代中國史研究》,2004年第4期。
[6]《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1版,第5頁。
[7]何成剛:《史料教學的理論與實踐》,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2頁。
[8]歐陽淞,高永中主編: 《改革開放口述史》.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4.01.第23-24頁。
[9]《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1版,第5頁。
[10] 楊祥銀著:《美國現(xiàn)代口述史學研究》[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
[11] 歐陽淞,高永中主編:《改革開放口述史》[M].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
[12]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作者簡介:雷玉平(1993.10- ),女,漢族,山西呂梁人,江蘇省木瀆金山高級中學教師,研究方向:中國近現(xiàn)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