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晗丹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在歷史長河中有許多“明德育人”經典,比如《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莊子》《詩經》《楚辭》《史記》等,教師要引導學生誦讀經典。誦讀經典,是教育的神圣責任與使命,更是推進語言文字工作的重要舉措。誦讀經典,就是用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豐盈學生精神,潤澤、滋養(yǎng)學生的生命。
“玉不雕,玙璠不作器。言不文,典謨不作經。”經典是被時間和歷史檢驗、選擇的文本,只有達到一定的標準,才能被稱為經典。經典就是被一代代人重讀的作品,對于中國古代圣賢來說,經典的遴選標準,一定蘊含著崇高的道德、理想。因此,我們誦讀經典,不僅僅是吟誦,更要感悟其中蘊含的哲理,升華思想,凈化道德。
1.彰顯社會責任
經典中的思想價值、人文價值和道德價值是治療某些人道德缺失的一劑良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都借助經典保存下來。誦讀經典,可以頤養(yǎng)學生的身心,可以涵育學生的道德,可以增加學生的知識。誦讀經典,感悟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民族精神,是每一位教師不可推卸的責任。當下,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追尋中國夢,教師必須引導學生誦讀經典。誦讀經典,彰顯的是一份社會責任。
2.體現(xiàn)課程需求
中華傳統(tǒng)經典不僅是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抓手,更是對學生進行文化教育的載體。經典往往蘊含著數量巨大的典故、語匯,凝聚著母語的精華。誦讀經典,學生就能追溯到母語的源頭。比如《弟子規(guī)》《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作品,形式是韻文,故事性強,趣味性強,是對學生進行母語啟蒙的好讀物。又如唐詩、宋詞等,意境悠遠,適合吟誦,能讓學生穿越歲月,與詩人、詞人進行對話。再比如小古文,讀起來很有韻味,學生能從字里行間品味到中華文化之美,非常適合對學生進行文言文啟蒙教育。因此,從教育的視角看,誦讀經典體現(xiàn)為一種課程需求。只有從小在學生的心中種植下經典的種子,學生的心靈底色才會被烙上亮麗的色彩。
3.架設聯(lián)通橋梁
當代學生接觸到的都是白話文、網絡語,而傳統(tǒng)文化經典,都是文言文。誦讀經典,能讓學生從小熟悉文言文。中華經典是豐富的,詩三百、漢樂府、唐詩宋詞元曲毫無疑問是經典,而夾雜在古文、詩詞中的名句、對聯(lián)等也是經典。誦讀經典,能讓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文化無縫對接。在教學中,教師要激發(fā)學生誦讀經典的興趣,引導學生吟誦經典,背誦經典。有人說,如果一個人在啟蒙階段誦讀像《老子》這樣充滿智慧的書,那么可以想象,他的一生都是背負著智慧的。在小學階段,讓學生開展中華傳統(tǒng)經典誦讀活動,是讓學生經歷文言文學習的一種破冰之旅。如果學生從小就在“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滿招損,謙受益”“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等誦讀聲中長大,他們一定能深刻感受與體驗到人與自然、人與自我、人與他人之間的關系,感受到生命的博大、深邃與崇高。
經典誦讀是對典范性、權威性典籍的誦讀,它重“誦”,重“趣”,重“品”,重“行”,用高低抑揚的腔調對經典進行朗誦。這種誦讀,不同于字斟句酌的分析,力圖超越注釋詞語、闡明主旨、總結思想和藝術價值的窠臼,在讀中感悟經典原著的價值觀、精神能量和情感魅力。教師要引導學生理解、欣賞這些杰作,讓歷史上最璀璨的光輝照亮學生的心靈。
1.選與編:建立誦讀文庫
在引導學生誦讀經典的過程中,我們要遵循學生母語習得規(guī)律和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不僅要求學生誦讀中華詩詞名篇,而且還要選讀一些小古文,建立誦讀文庫。這個文庫所選篇目都是各時期、各領域的文言經典,題材豐富,體裁多樣,或簡潔明快,或生動優(yōu)美,或幽默風趣……學生學起來輕輕松松。如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王勃的《滕王閣序》、劉禹錫的《陋室銘》等,都是學生百讀不厭的經典篇章。此外,還有一些有趣的篇章,如《孔子說“孝”》《五官爭功》《為學》《公儀休拒收魚》《稱象》等,都是學生喜歡的小古文。此外,我們還將韻文引入教學中,如《聲律啟蒙》《笠翁對韻》等。以體裁為依據,我們設置了“唐詩誦讀課程”“宋詞誦讀課程”“小古文誦讀課程”,將古往今來適合學生閱讀的“詩詞歌曲詞賦文”等融入其中。通過選編,讓誦讀課程形成文庫,為學生的誦讀、感悟乃至創(chuàng)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2.讀與品:傳承文化精髓
在誦讀經典的過程中,我們將“讀”與“品”結合起來,既力求擴大學生的閱讀數量,又追求學生的閱讀品質。古人說,“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 我們堅信,只有通過大量的誦讀,那些曉暢的章句、鏗鏘的聲律、精密的謀篇,才能進入學生的心靈,啟迪學生去思考、感悟。在學生品賞經典詩文的過程中,教師可借助多媒體設備、“互聯(lián)網+”技術、微信群、QQ群等,以生動形象的畫面、意境相同的背景音樂,從視覺、聽覺等感官上作用于學生的大腦,助推學生誦讀經典。借助音畫情境,教師要引導學生鑒賞篇章,揣摩寫法,發(fā)展學生的語感,讓學生品出作品的內涵、神韻,傳承中華文化的精髓。
3.構與評:蓄積誦讀動能
在誦讀經典活動中,如果我們一味注重誦讀,不搭建平臺讓學生展示,學生就會缺少成就感。為了將誦讀經典的活動向縱深推進,我們可以構建“誦讀坊”“誦讀館”。在“誦讀坊”中,集聚了新技術、新媒體,將平板電腦、觸摸一體機、數影儀等接入其中。在這里,學生可以充分借助網絡資源進行誦讀。在“誦讀館”中,學生可以模仿古人的姿態(tài),穿上古人的衣服,搖頭晃腦地誦讀,體驗“彈琴復長嘯”的意境。在經典誦讀教學中,我們還可以讓學生觀看《百家講壇》《中國詩詞大會》,引導學生積極互動;組織“經典誦讀潤童心”“經典誦讀PK賽”“經典誦讀擂主爭霸賽”“經典誦讀風云會”等活動,評選“經典誦讀達人”“詩詞誦讀推廣大使”。通過這樣的“構與評”,為學生蓄積誦讀動能。
實踐證明,在誦讀經典的過程中,教師要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誘發(fā)學生學習經典的興趣,引導學生認識經典,弘揚經典。誦讀經典,不僅能發(fā)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而且能給予學生慰藉、溫暖,讓學生積極向上地面對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