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小紅
從三年級開始,統(tǒng)編教材每學期都安排學生學習文言文。相比于白話文學習,文言文肯定有許多不一樣之處。那么,教師在教學中如何確定文言文學習的關鍵能力呢?
統(tǒng)編教材編者增加小學文言文的篇目,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感受、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踏上中華文化的尋根之旅,感受古典文化的溫度,滋潤心靈。
研讀統(tǒng)編教材中的文言課文,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文言課文與單元語文要素的學習目標不容易匹配,但與單元人文主題的要求很適配。在《司馬光》中,年幼的司馬光在危急時刻能夠用石頭砸破水甕救出落水的孩子,十分契合課文所在單元的人文主題“美好品質(zhì)”;《囊螢夜讀》和《鐵杵成針》表現(xiàn)的是古代名人讀書的故事,車胤刻苦讀書、李白堅持不懈地做一件事,都能體現(xiàn)課文所在單元的人文主題“人物品質(zhì)”。這都說明在學習文言文的過程中,人文主題的理解、感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學習目標。
文言文有其自身的語言特點,與所在單元的語文要素學習目標并不適配。所以,文言文學習什么,教師要仔細分析課后練習,才能從中找出具體的學習要求。
其一,通常是朗讀方面的要求。從《司馬光》一課的“跟讀”,到其他課文“正確、流利地朗讀”,文言文與白話文的朗讀要求相比看似沒有多大變化。實際上,學生訓練起來并不是輕易就能達成學習目標的。因為,文言文中詞、句間的停頓不好把握,往往需要一處一處地落實,再加上文言文中生僻字、通假字多,讀起來比較拗口,需要反復訓練才能做到讀通順,所以,文言文學習中,熟讀成誦是一項關鍵能力。
其二,一般是與注釋有關的學習要求。文言文中存在大量單音節(jié)詞和虛詞,加上句式也與白話文區(qū)別大,如果不加注釋,學生讀起來會覺得不知所云。因此,借助注釋學習文言文就成了文言文學習的敲門磚。學生借助注釋學習文言文,不僅需要理解詞語、句子的意思,而且需要講一講文章的大意。相比較而言,講一講文章大意與小學階段的閱讀目標一致,所以屬于文言文學習的關鍵能力之一。
其三,一般是理解重點語句等。高年級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要求相應提高——理解重點語句,如《王戎不取道旁李》第三題是“說說為什么‘樹在道邊而子多,此必苦李’”,就需要在理解字面意思的基礎上,讀懂句子的含義。
編入教材的文言文篇幅短小,與單元語文要素學習目標關聯(lián)度不夠緊密。這樣一來,不同文言課文怎么學習,教師要梳理不同年段的同類文本,在比較中發(fā)現(xiàn)文言文學習的能力階梯。
其一,能讀正確、流利是基本要求。讀正確對于學習文言課文來說,涉及文言文字詞句等方面的知識,如單音節(jié)詞、特殊句式等,都需要通過停頓來體現(xiàn)。學生要把文言文讀流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
其二,借助注釋的學習要求逐漸提高。在三、四年級的文言文課后練習中,都提出“借助注釋,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個故事”的學習要求,這是編者強調(diào)用好注釋這個教學幫手的重要性。從注釋到用自己的話講之間,還有一個理解句義的過程,需要學生認真組織、選擇語言材料進行表達。在五、六年級的文言文課后練習中,有一半不再提及注釋的學習要求,這不是說理解課文可以不用注釋,而是說在此基礎上還有其他方法需要學習,如組詞法、聯(lián)系上下文等。這些體現(xiàn)的就是學生在文言文理解上不斷提升的能力階梯。
總之,在文言文學習中,教師要梳理、分析文言文所在單元主題和每篇課文的課后練習,確定文言文學習的關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