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長恨歌》以細膩的女性視角描繪了王琦瑤浮沉又神奇的一生。全書以當時的歷史作為模糊背景,又滲入了上海的特殊風情和文化,展現(xiàn)的是女性對于自己的生活和命運的選擇。其中強烈的弄堂文化意識則主要表現(xiàn)為:以弄堂建筑為基礎而形成的文化品格、王琦瑤所代表的市井哲學、王琦瑤對弄堂文化精神的豐富。王安憶通過對王琦瑤個人日常生活經歷的分析,為讀者呈現(xiàn)出了弄堂文化的精髓。
關鍵詞:《長恨歌》 弄堂 王琦瑤 文化意識
一、以弄堂建筑為基礎而形成的文化品格
一提到胡同人們就會想到北京,而提到弄堂便想到上海。弄堂是老上海的標志,是上海人對于上海巷子的稱呼,是老上海的典型景觀?!吧虾5呐檬菈延^的景象。它是這城市背景一樣的東西”a。它承載著上海歷史變遷的影子,是上海地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和上海市民的生活緊緊相連,弄堂構成了上海普通人們的生活空間和活動區(qū)域。
王安憶從小隨母親生活在上海,她熟諳弄堂生活,對弄堂有深刻的感受,也能看到他人看不到的細微之處,因此她寫的弄堂比他人更深刻、眼光更獨特。王安憶筆下的弄堂是大片大片的暗,一方面體現(xiàn)出弄堂面積之大,另一方面則說明了弄堂在城市中的重要地位。弄堂的顏色為暗,街道和樓房卻是明亮的,大片暗意味著弄堂是廣大的上海普通人們居住的地方,這里有的只是平凡人的日常生活,喜怒悲歡在此展開,這里也發(fā)生著一件件看似平凡實則不平凡的故事。
王安憶在《長恨歌》中將上海弄堂大致分為四種類型:石庫門、新式里弄、公寓弄堂以及棚戶雜弄。石庫門從外表,看非常有權勢之氣,然而開門進去,卻是另一番天地。這種建筑最具老上海特色,它傳達出了上海文化的特征:“融合中西,在追求經濟合理性、功能合理性的同時,為傳統(tǒng)生活方式和感情留有余地”, 狹小天井“建立了與自然微弱的聯(lián)系”,厚門“守護著中小市民勤勉拮據、謹小慎微的生活,構筑著他們的群體人格”b。 新式里弄相比于石庫門做了很大改變,門是鐵矮門,樓上有探身的窗和站腳的陽臺,但骨子里仍是防范的。新式里弄保留了上海文化的精神,又融入了一些西式風情,呈現(xiàn)出新舊交融的特色。公寓弄堂是一套一套的獨立空間,只能從一扇門進出,更是嚴加防范的姿態(tài),是各自過各自的小日子、充分現(xiàn)代化的,然而它依然帶著上海文化的精魂,只不過這一精魂融入了一些歐美風,它保護的是生活的隱私和自由。王安憶的筆下,棚戶雜弄是最敞開的,擠擠挨挨、密密麻麻遍布全城,就像大河的支流,樹枝的分杈,毛細血管那樣細小又充滿生機,每條弄堂都互相通著,并不氣派,最能體現(xiàn)出上海最普通人們的生活。
弄堂風格各異,形形色色,然而不管是東區(qū)還是西區(qū),不管是石庫門、新式里弄,還是公寓弄堂,它們都是形變而神不變的,骨子里都帶著防范的意味。王安憶將一連串抽象意象聯(lián)結起來形容弄堂,通過意象疊加的方式營造出一種象征化和隱喻化的濃稠氛圍,使人們在虛中感受到實。弄堂中的煙火人氣有幾分溫暖的感覺,而最不整潔和最深的隱私也藏在這里,這種疏遠也可感可知。
上海地少人多,在弄堂這種擠擠挨挨式的建筑中生活,人們物盡其用,將每一寸土地的作用都發(fā)揮到極致,做到了經濟合理性和功能合理性的雙重結合。在弄堂建筑的影響下,上海人形成了一種精致、勤勉、謹小慎微的文化品格,他們更加注重自己的生活質量,注重獨立空間和粗中帶細的生活。上海的文化精神便在王安憶對弄堂的描寫中烘托出來。
二、王琦瑤所代表的市井哲學
“弄堂生活中最亮的光芒,也就是王琦瑤的光芒”c, 弄堂建筑影響了弄堂人的生活,弄堂人的生活又影響了王琦瑤。王琦瑤的人生哲學是以市井哲學為底蘊發(fā)展而成的弄堂哲學,她學到了弄堂哲學的精髓,也就是謹小慎微的生活方式和在拮據中仍保持精致的生活態(tài)度。
(一)追求生活的細膩精致 人生在世,不外乎衣食住行。上海人的日子都是精打細算的,每一分錢花到哪里都看得見,《長恨歌》中有大量關于上海人生活的描寫以及飲食、服飾、娛樂和家居裝飾方面的門道,其中含有一種細微的精致,體現(xiàn)著弄堂中上海普通人家的生活之道。
上海的弄堂、閨閣生活生出了王琦瑤,王琦瑤可以說是這種市井哲學的代言人,她一方面是生長于弄堂的弄堂兒女,另一方面又是上海這東方巴黎璀璨的舊夢。通過王琦瑤看上海,能看出弄堂的生活之道,圍繞著王琦瑤的生活總是粗糙中帶有精致的。
當嚴師母、毛毛娘舅等人一起聚集在王琦瑤家時,王琦瑤總會備好點心,對待裝茶和點心的餐具,她也很用心,大家也就放心將茶點交給王琦瑤操辦。對待吃食她還變著花樣,令人出其不意。酒釀糯米圓子、桂花赤豆糕、芝麻糖、金橘餅是日常的小點心。天冷后,王琦瑤家里裝了爐子,吃食又多了一樣烤的,烤山芋、烤朝鮮魚干、烤年糕片、在爐子上炒西瓜子。過年了,則做糖年糕、炸春卷、核桃仁、松子糖。做食物的原料也是她花工夫準備的,這是一種精雕細作,是一種無論空間大小,生活條件怎樣,都要講究的精致和情趣。在弄堂里,時間每一分每一秒都有它的意義,這種生活哲學最能體現(xiàn)出做人的里子,有它最實惠的一面。
當王琦瑤閱歷逐漸加深,她對精致生活的理解不再是從物質生活而言,而是體現(xiàn)出一種去蕪存菁的抽象人生哲理。書中的王琦瑤請女兒和女兒的男朋友去紅房子吃飯,當女兒不明事理想敲她的竹杠、專挑貴的菜點時,王琦瑤將菜做了刪減,換了幾道物美價廉的菜品,并教育了女兒一番。在王琦瑤看來,貴并不一定好,精致生活也并不是以物質生活為基礎的,精致代表的是一種人生態(tài)度,是一種無論在什么時候都要細心思考、精心準備的抽象哲理。王琦瑤此時的精致生活就不僅僅是表面的吃飯等日?;顒恿?,更是做事和做人的道理。
(二)深諳現(xiàn)實的人情世故 王安憶筆下,弄堂進一步縮小為閨閣,“前者本來就在暗處,要命的是閨閣還在弄堂的陰面”d。古代對于閨閣的描述總用“幽閨”“深閨”這樣的詞語,小姐的閨閣也從不展現(xiàn)在外人面前。現(xiàn)今的閨閣其實是變了樣的,它被后弄中最深的隱私熏染,被流言包圍。閨閣中或住著女學生,或是一個洋行的實習生,甚至是剛出道的舞女,在這種環(huán)境中,閨閣每天都會發(fā)生無數(shù)大大小小的事件,流言在這里產生,在這里傳播。弄堂兒女在這種環(huán)境中長大,他們不再有小孩子的單純天真,開始懂道理明世故。
王琦瑤從小就能看出一些大人世界的法則和做人的道理,她一生的行事風格其實帶有很大弄堂生活的影響,她的性格和行事方式也是在弄堂生活中形成的。她骨子里帶有上海女性的精致,知禮節(jié),懂得做人的道理,不動聲色,驕傲但又有自知之明。王琦瑤生活在最普通的弄堂,性格討喜,且她生得美,這種美是一種鄰家、給人親近的美。她的行事方式是半推半就的,這是她做事的態(tài)度和保護自己的方式。最初吳佩珍想邀請她去片廠,她推脫說這天正好有事,吳極力邀請后,她才松口答應換個日子再去。其實這天她并沒有事,她對片廠非常好奇,只是做人的本能讓她對越有吸引力的事越保持矜持的態(tài)度,這也是上海人謹小慎微的生活方式。
1946年河南鬧水災,上海通過選舉上海小姐來籌募賑款。王琦瑤天生有幾分姿色,對于摩登的事物也很心動,但她做事不動聲色,且因上次在片廠試鏡的失敗經歷,她也不敢輕舉妄動。面對程先生和蔣麗莉的提議,她順勢而走,看上去是承他們的情,其實是如自己的愿。初選時期,她表現(xiàn)出的是不認真,這不認真中藏的是自尊心,為的是不讓自己形成心理上的失落。
王琦瑤深知自己的長相好看,她很驕傲,又有自知之明。吳佩珍長得沒有王琦瑤標致,性格又豁朗單純,因此二人能成為貼心的朋友,二人的友情在這種利益中得到平衡。然而當王琦瑤試鏡失敗后,她在吳佩珍面前的驕傲沒有了,就好像什么底細被窺伺了去似的,因而二人漸漸疏遠了。面對蔣麗莉,王琦瑤也是驕傲的。聰敏如她,知道程先生對她的感覺,也知道蔣麗莉對程先生的心。和蔣麗莉交朋友,出入的全是蔣的社交圈子,而程先生的出現(xiàn)則讓她和蔣麗莉的友情得到了平衡。蔣家母女對程先生熱情的用意她也看在眼里,因此總是自行退讓,有意撮合蔣和程。她明白程先生的一顆心全在她身上,因此有墊底的驕傲。
王琦瑤和同齡人相比更懂得待人接物的分寸。試鏡失敗后,導演托程先生為王琦瑤拍了一組照片,照片被《上海生活》選為封二,這使她變成了學校的名人。當有人問她照相的細節(jié)時,她不故作高深,也不渲染賣弄,而是據實回答,她仍然保持平靜的生活狀態(tài),對人對事也如往常一樣,不搶先也不落后。這種安靜是帶有成功和希望的安靜,是為下一次蓄力。進入上海小姐復選,導演勸說王琦瑤退出競賽而請她吃飯,她點的菜都是不貴也不便宜的,這是她吃飯中的處事道理。做人的道理她也精通,做了李主任的外室后,蔣麗莉來看她,她對蔣說的關于面子和里子的一番話,讓蔣心里也大為驚嘆。因為她講的全是處世為人的道理,很直率,也很真實。蔣麗莉甚至認為王琦瑤可以與做她母親的人去平齊的。這些細節(jié)就看出了王琦瑤在弄堂生活的影響下是比同齡人更成熟的,她代表的是上海弄堂的文化精神,也深諳現(xiàn)實的人情世故。
三、王琦瑤對弄堂文化精神的豐富
初讀《長恨歌》常會認為王琦瑤的一生是個大悲劇,晚年甚至有一些凄涼和可憐,慢慢咀嚼才發(fā)現(xiàn)并非如此。她的人生是由自己主宰著的,一生經歷了極致的光榮和繁華、繁華后的落寞和哀傷、珍惜現(xiàn)存的平淡以及最后的碧落黃泉階段。在各種變故中她的弄堂文化意識的成長體現(xiàn)了上海人無論在何種逆境中總能堅持著自己的文化精神。
王琦瑤的人生是從試鏡開始的,演的是他人的故事,其實是她自己的故事,她的人生像電影一樣開場,年輕時,她有虛榮心,這是弄堂中長大的王琦瑤們普遍具有的。結交蔣麗莉其實有一些私心,為的是她沒去過的舞會,她這時想過的是自己沒有見過的生活。同時她又有些好強,導演勸說她退出上海小姐競選,認為競選上海小姐是達官貴人玩弄女性,她卻想一爭高低。這種意識是一種上海人上進的本能,使她義無反顧地做出選擇,同時也是爭這口氣,她競選成功,成為三小姐。
面對感情,她把程先生對自己的喜歡當作底,她還沒有去看過更高更遠的生活,不甘心只要這底,人生在于自己所做的選擇,王琦瑤選擇了李主任。她雖然依賴男性,卻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競選上海小姐成功,而登頂之后的平淡讓王琦瑤感到失落和委屈,在后來的百貨樓剪彩儀式上,她認識了李主任,她感到李主任對她有意,主動把握機會,甘愿做籠中的金絲雀,住進了愛麗絲公寓。她也為自己的選擇付出了代價,李主任來去無定日,王琦瑤在愛麗絲公寓里,每天都只有一件事可做,那就是等李主任回來,她的人生只剩下一個字:等。人生仿佛陷入了一個巨大的沙漏,只有時間在流逝,她全然沒有了自我,這時她的市井文化意識只剩下虛空的架子,失去了內核。
倘若李主任沒有出事,王琦瑤的一生可能就在等待中度過了,可李主任在一次空難中喪生,這給了王琦瑤不小的打擊,只有留給她的那個西班牙雕花木盒是她的保障。為了緩解心中的難過,以免上海再勾起傷心往事,她到鄔橋外婆家散心,鄔橋和上海是完全不同的,這里沒有上海的紙醉金迷,是專門為療傷的人準備的。而王琦瑤是屬于上海弄堂的,上海才是她的舞臺,她再次回上海就有些重整旗鼓的意味了。
王琦瑤和李主任的那段經歷讓她明白幸福是要靠自己來掙?;氐缴虾:螅辉僖揽咳魏稳?,初步明白了上海弄堂文化意識的精華。她把自己當作有獨立人格的自然人,住進了平安里弄堂,又到護士教習所學了三個月,得了一張注射執(zhí)照,靠為別人打針謀生,即使有李主任為她留的那個雕花木盒,她也沒想過靠它來生活。她愛此時的生活,僅僅從和嚴師母她們的下午茶就能看出王琦瑤擁抱現(xiàn)存生活的態(tài)度和情趣。從依靠男人到為自己而活,王琦瑤的心理發(fā)生了很大轉變,此時她才真正明白了弄堂文化精神的真諦,更加珍惜生活。
女兒薇薇的出生是王琦瑤為這種文化精神增添精髓的第二個高潮。在弄堂文化意識中,王琦瑤加入了堅韌和勇敢的成分,她獨自生下女兒,撫養(yǎng)其長大,作為一個女性,勇敢地向社會宣戰(zhàn)是她成長的表現(xiàn)。王琦瑤和康明遜產生感情,康明遜沒有膽量,負不起應負的責任。面對王琦瑤懷孕,他不知所措,讓王琦瑤陷入了孤立無援的境地,王琦瑤無奈之下嫁禍薩沙,而最終薩沙也離開了她。王琦瑤此時有著豁出去的勇氣,她明白想求一段安穩(wěn)的感情是不可能了,因此自己做了決定,毅然決然斷了和康明遜的往來,薩沙的不辭而別也使她最終決定生下這個孩子。20世紀60年代,做一個單親媽媽,不僅忍受的是物質上的貧乏,更要忍受別人的議論,但王琦瑤都接受了,她始終只相信自己,不怨天尤人,這足以體現(xiàn)出面對生活的磨難時她的堅毅態(tài)度,為弄堂文化精神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王琦瑤意識的成熟是和老克臘感情的發(fā)生,王琦瑤雖在變老,但她的心早已在歲月的洗滌中保留下了最年輕的那部分。她仍然結交年輕朋友,和朋友們打牌,參加舞會,出入咖啡館和餐廳,甚至認識了二十多歲的老克臘,上演了一段忘年戀。此時王琦瑤身上的弄堂文化精神已經演化成她自己的生命哲學,比普通的弄堂文化精神上升了一個層次。作為一個五六十歲的人,能像二十多歲的人一樣,真誠地釋放自己的情感,王琦瑤由此完成了對弄堂文化精神的豐富。
王安憶寫了王琦瑤的一生,但其實王琦瑤是上海的代言人。王琦瑤的一生是可嘆的,從她身上,我們能窺探到上海的繁華舊夢,能看到精致的弄堂文化精神,更能體會到一位在時代變故中堅韌不拔、堅強勇敢的女性。王安憶將這位上海小姐的品性投射到上海這座城市上來,我們便發(fā)現(xiàn)了這座城市的特質,其特質作為上海人的精神也將繼續(xù)延續(xù)下去。
a王安憶:《長恨歌》,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3頁。
b 鐘媛:《簡論王安憶的“上海世界”——從〈長恨歌〉到〈天香〉》,西南大學2013年碩士論文,第10頁。
c 蘇童:《王琦瑤的光芒——談王安憶〈長恨歌〉的人物形象》,《揚子江評論》2016年第5期,第13頁。
d 陳曉明:《在歷史的“陰面”寫作——試論〈長恨歌〉隱含的時代意義》,《文學評論》2013年第6期,第69頁。
參考文獻:
[1]王安憶.長恨歌[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
[2] 陳曉明.在歷史的“陰面”寫作——試論《長恨歌》隱含的時代意義[J].文學評論,2013(6).
[3] 張怡微.反諷·童話·贅聚——重讀《長恨歌》[J].揚子江評論,2018(6).
[4] 蘇童.王琦瑤的光芒——談王安憶《長恨歌》的人物形象[J].揚子江評論,2016(5).
作 者: 王絢,遼寧大學文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
編 輯: 康慧 E-mail: kanghuix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