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吐哈稠油氧化-乳化降黏技術研究

      2022-02-13 04:36:16楊天天程仲富懷敬龍單金靈蘇高申顏學敏
      化學與生物工程 2022年1期
      關鍵詞:黏率乳狀液稠油

      楊天天,程仲富,羅 躍*,懷敬龍,單金靈,蘇高申,顏學敏,李 顥

      (1.長江大學化學與環(huán)境工程學院,湖北 荊州 434023;2.中國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石油工程技術研究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11)

      新疆吐哈稠油屬于超稠油,流動性差,開采難度大。由于吐哈稠油的地層條件約束,導致對該稠油進行化學驅和水驅效果均不理想,氧化降黏技術成為主要的稠油開采方法。研究[1]表明,稠油較輕質油有更好的氧化反應活性,更容易進行氧化反應。目前應用最多的注空氣采油技術,能夠消耗氧氣并產生碳氧化物,放出熱量,形成煙道氣驅[2]。此外,氧化過程產生的羧酸、醛、酮等化合物能夠有效降低油水界面張力,稠油中小分子物質總含量增多,大分子物質總含量減少,可大幅降低稠油黏度,具有一定的改質作用[3]。

      乳化降黏依靠表面活性劑作用降低油水界面張力,使乳狀液由W/O型轉變?yōu)镺/W型,從而達到降黏的目的[12]。目前表面活性劑的篩選方法主要有測定界面張力法、HLB(親水疏水平衡,hydrophile-lipophile balance)值法、PIT法等,其中,HLB值法因表面活性劑的HLB值簡單易得而使用普遍。經優(yōu)選得到的復配表面活性劑,既能發(fā)揮表面活性劑間的協(xié)同作用,兼具親水親油性,形成穩(wěn)定的O/W型乳狀液,同時也可擴大表面活性劑適用范圍,提高降黏效果[13]。為增強乳化效果,通常添加分散助劑如堿、醇類配合復配表面活性劑使用[14]。研究證實,加堿乳化是一種高效的稠油開采方法[15],堿的加入可以與稠油中的羧酸反應生成表面活性物質,提高油水界面活性物質含量,降低表面張力。醇的加入對極性組分有相似相溶性[16],可嵌入表面活性劑分子中,形成微乳乳滴,穩(wěn)定稠油乳狀液[17]。

      作者以新疆吐哈稠油為原料、過氧化氫異丙苯為氧化劑、表面活性劑與醇為復合乳化劑,對吐哈稠油的氧化-乳化降黏技術進行研究,通過族組分分析、紅外光譜分析、元素分析等手段對氧化反應前后稠油的物化性質進行分析,提出可能的氧化-乳化降黏機理,對完善稠油低溫氧化降黏以及開采具有重要意義。

      1 實驗

      1.1 材料、試劑與儀器

      稠油,采自新疆吐哈油田。

      過氧化氫異丙苯(CHP,70%)、Tween-80、碳酸鈉(99.8%),國藥集團化學試劑有限公司;磷酸(85.0%),西隴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二甲苯(99.0%)、氫氧化鈉(96.0%),天津北聯(lián)精細化工化學品開發(fā)有限公司;十二烷基苯磺酸鈉(SDBS,95.0%)、正己醇(98.0%),麥克林試劑有限公司;油酸鈉、十二烷基磺酸鈉(SDS,98.0%)、Span-20(C18H34O6)、曲拉通TX-100(Triton X-100),阿拉丁試劑(上海)有限公司;乙醇(99.7%),天津博華通化工產品銷售中心;異丙醇(99.7%)、辛基酚聚氧乙烯醚(OP-10,99.0%),天津大茂化學試劑廠;正丁醇(99.5%),天津天力化學試劑有限公司;正戊醇(99.0%),天津光復精細化工研究所;三乙醇胺(TEOA,85.0%);乙醇胺(MEA,99.0%);乙二胺(EDA,99.0%);脫脂棉;層析硅膠(100~200 目);中性氧化鋁(100~200 目)。

      恒溫水浴鍋;聚四氟乙烯反應釜;錐/板型黏度計(DV3T型流變儀);傅立葉紅外光譜儀;元素分析儀;EL-Ⅲ型層析柱,德國 Elementar 公司。

      1.2 氧化及乳化實驗

      按油水比7∶3(質量比)向一定質量的稠油中加入一定量的氧化劑CHP、1.0%的二甲苯和1.0%的供質子劑磷酸(CHP、二甲苯、磷酸的加量以稠油為基準),轉移至高壓反應釜中,140 ℃下反應24 h;冷卻降溫,測定氧化油脫水后50 ℃下的黏度,根據氧化反應前后稠油的黏度計算降黏率。

      將氧化油與乳化劑溶液按油水比6∶4(質量比)混合,在60 ℃下恒溫30 min后,均質化90 min,形成O/W型氧化油乳狀液;50 ℃下測定黏度,計算氧化油乳化后的降黏率。

      1.3 分析方法

      參照GB/T 4945-2002《石油產品和潤滑劑酸值和堿值測定法(顏色指示劑法)》測定稠油及氧化油的酸值;參照SY/T 5119-2016《巖石中可溶有機物及原油族組分分析》對氧化反應前后稠油族組分進行分析;采用傅立葉紅外光譜儀、元素分析儀等對氧化反應前后的稠油進行分析。

      2 結果與討論

      2.1 稠油特性分析

      吐哈稠油50 ℃下的黏度為158 400 mPa·s,密度為0.958 5 g·cm-3,酸值為2.86 mgNaOH·g-1。由吐哈稠油的黏溫曲線(圖1)可知,吐哈稠油的黏度較大,且隨溫度變化明顯。稠油中非烴類含量高達43.04%,為典型的重質原油;此外,天然羧酸含量較低,很難直接形成表面活性物質。

      圖1 吐哈稠油的黏溫曲線Fig.1 Viscosity-temperature curve of Tuha heavy oil

      2.2 氧化降黏性能評價

      2.2.1 反應溫度對稠油氧化反應的影響(圖2)

      圖2 反應溫度對稠油氧化反應的影響Fig.2 Effect of reaction temperature on oxidation reaction of heavy oil

      由圖2可知,隨著反應溫度的升高,降黏率及酸值均先升高后降低,在140 ℃時均達到最高。這是由于,CHP在145 ℃以上發(fā)生分解,無法發(fā)揮有效的氧化作用,同時高溫條件下氧化反應體系發(fā)生了脫羧反應,使得酸值降低[18]。因此,適宜的反應溫度為140 ℃。

      2.2.2 反應時間對稠油氧化反應的影響(圖3)

      圖3 反應時間對稠油氧化反應的影響Fig.3 Effect of reaction time on oxidation reaction of heavy oil

      由圖3可知,隨著反應時間的延長,稠油的降黏率逐漸升高,當反應時間為24 h時,降黏率達到最高;繼續(xù)延長反應時間,降黏率下降。因此,適宜的反應時間為24 h。

      2.2.3 氧化劑加量對稠油氧化反應的影響(圖4)

      圖4 氧化劑加量對稠油氧化反應的影響Fig.4 Effect of oxidant dosage on oxidation reaction of heavy oil

      由圖4可知,隨著氧化劑CHP加量的增加,稠油的降黏率呈線性升高;而氧化油的酸值先迅速升高后緩慢降低,在氧化劑CHP加量為3.0%時達到最高。這是由于,氧化反應過程中可能發(fā)生脫羧反應,且氧化劑表現(xiàn)出的溶劑作用,使稠油黏度降低。因此,適宜的氧化劑加量為3.0%。

      2.3 乳化降黏性能評價

      2.3.1 氧化油HLB值的測定

      選取HLB值相差較大的2種表面活性劑SDS(HLB=40)和Span-20(HLB=8.6),按一定比例進行復配,并溶解于蒸餾水中形成乳化劑溶液(表面活性劑濃度為1%),計算復配表面活性劑的HLB值。氧化油乳狀液黏度對復配表面活性劑HLB值的標準曲線見圖5。

      圖5 氧化油乳狀液黏度對復配表面活性劑HLB值的標準曲線Fig.5 Standard curve of viscosity of oxidized oil emulsion vs. HLB value of compound surfactant

      由圖5可知,氧化油的HLB值為11.7。

      2.3.2 復配表面活性劑優(yōu)選

      測定了氧化油的HLB值后,按表1比例混合陰、非離子表面活性劑得到復配表面活性劑,并與氧化油混合形成乳狀液,測定其黏度,結果見圖6。

      表1 復配表面活性劑比例Tab.1 Proportion of compound srufactant

      圖6 復配表面活性劑對氧化油乳狀液黏度的影響Fig.6 Effect of compound surfactant on viscosity of oxidized oil emulsion

      由圖6可知,適宜的復配表面活性劑為SDBS+TX-100。

      2.3.3 復配表面活性劑濃度對乳化降黏的影響

      由圖7可知,當復配表面活性劑濃度從0.25%增加至1.00%時,氧化油的降黏率逐漸升高;繼續(xù)增加復配表面活性劑濃度,降黏率變化不大。因此,適宜的復配表面活性劑濃度為1.00%。

      圖7 復配表面活性劑濃度對乳化降黏的影響Fig.7 Effect of compound surfactant concentration on viscosity reduction by emulsification

      2.3.4 分散助劑的篩選

      一般地,羧酸作為一種主要的活性物質,加入堿類分散助劑能夠發(fā)生離子化[19],發(fā)生皂化反應生成表面活性物質,起到自生乳化的作用,形成O/W型乳狀液,達到降黏目的;加入醇類分散助劑能夠影響乳狀液的性質,使表面活性劑分子的結構更加有序,增強乳狀液油水界面的穩(wěn)定性[20]。為了進一步降低氧化油黏度,提高乳狀液穩(wěn)定性,在復配表面活性劑SDBS+TX-100中分別加入1.0%的堿類、醇類分散助劑,其乳化降黏效果分別見表2、表3。

      表2 堿類分散助劑對乳化降黏的影響Tab.2 Effect of alkali dispersant on viscosity reduction by emulsification

      表3 醇類分散助劑對乳化降黏的影響Tab.3 Effect of alcohol dispersant on viscosity reduction by emulsification

      由表2可知,氧化油加堿類分散助劑乳化后黏度均有所增加,其中加NaOH黏度增幅最大,加 TEOA增幅最小。可能是由于,強堿的電解質溶劑作用使復配表面活性劑體系的疏水作用更明顯,油水界面上的活性物質減少[21];而弱堿更易發(fā)生正向水解,促進稠油中酸性物質發(fā)生反應,提高油水界面上活性物質的含量,降低乳化黏度[22]。與無機堿相比,有機堿還可以與低碳小分子生成弱堿碳酸鹽,與酸性物質反應后進一步生成表面活性物質,因此,有機堿具有更好的乳化性能[23]。由于氧化后可能形成碳鏈數較高的長鏈脂肪酸物質,加堿后無法形成界面活性物質,反而促使油滴聚集,導致黏度增加[24-25]。

      由表3可知,加入醇類分散助劑后的乳化降黏效果明顯,其中異丙醇的降黏效果最好。這是由于,醇類能夠發(fā)揮以下幾方面的作用:(1)稀釋作用,醇類與稠油互溶性良好,能夠降低膠質和瀝青質的濃度及膠束作用,改變稠油流變性;(2)乳化作用,醇類含有親水親油基團,可促使稠油轉相,降低油水界面張力。高碳鏈數的醇更有利于由水相到油相的擴散,從而降低稠油黏度[26];(3)氫鍵重組,醇分子更容易形成氫鍵,能夠進入膠質、瀝青質片狀分子之間,拆散聚集體,破壞其間的膠束作用[27];(4)協(xié)同作用,異構醇的乳化能力為直鏈醇的2~3倍,能夠與表面活性劑協(xié)同產生良好的乳化效果[28]。

      分散助劑異丙醇濃度對乳化降黏的影響見圖8。

      圖8 分散助劑異丙醇濃度對乳化降黏的影響Fig.8 Effect of concentration of dispersant isopropanol on viscosity reduction by emulsification

      由圖8可知,隨著異丙醇濃度的增加,降黏率先升高后降低,當異丙醇濃度為0.50%時,降黏率達到最高。這可能是由于,異丙醇在水中的低溶解度使得乳狀液的外相黏度上升,乳化效果下降[29]。因此,適宜的異丙醇濃度為0.50%。

      2.4 氧化反應前后稠油族組分分析(表4)

      表4 氧化反應前后稠油族組分分析/%Tab.4 Group components analysis of heavy oil before and after oxidation reaction/%

      由表4可知,稠油經氧化反應后,重質組分含量由42.66%減少至35.58%,其中瀝青質含量大幅減少;同時,輕質組分含量由57.34%增加至64.42%,其中飽和烴含量增加最明顯。說明,氧化反應過程中主要是卷曲盤繞的瀝青質分子骨架遭到破壞,轉化或釋放出飽和烴組分,使輕質組分含量增加,宏觀表現(xiàn)為氧化油黏度降低[30]。

      2.5 氧化反應前后油樣紅外光譜分析

      氧化反應前后油樣的除瀝青質組分及瀝青質組分的FTIR圖譜見圖9。

      圖9 氧化反應前后油樣的除瀝青質組分(a)及瀝青質組分(b)的FTIR圖譜Fig.9 FTIR spectra of besides asphaltene component(a) and asphaltene component(b) in heavy oil before and after oxidation reaction

      由圖9可知,氧化反應后,1 594.87 cm-1處的C-N吸收峰減弱,說明低溫氧化過程中發(fā)生C-N鍵的斷裂[31];1 702.86 cm-1處的稠環(huán)羧酸特征吸收峰增強,說明瀝青質上的稠環(huán)大分子發(fā)生氧化反應,相應的1 735.64 cm-1處-C=O吸收峰減弱,說明-C=O被成功氧化為-COOH;754.04 cm-1處苯環(huán)上鄰位或間位上的氫取代吸收峰減弱,說明苯環(huán)側鏈發(fā)生大量的脫支或斷裂。在氧化反應過程中,稠油分子結構中同時發(fā)生氧化加氧、雜原子脫除、苯環(huán)側鏈裂解斷裂反應,有利于輕質組分含量的增加,進而降低稠油黏度,與族組分分析結果一致。

      2.6 氧化反應前后稠油元素分析(表5)

      由表5可知,氧化反應后,稠油中N、S雜原子含量下降,說明發(fā)生雜原子脫除反應;C元素含量下降,相應氫碳比(nH/nC)增大,說明反應過程中苯環(huán)側鏈裂解斷裂,小分子物質增多,體系飽和度增加;而O元素含量下降,說明在反應中同時存在氧化加氧和脫羥基羧基反應。氧化反應后,飽和烴和芳香烴組分的C、H元素含量增加,說明重質組分向輕質組分轉換,與族組分分析結果一致;瀝青質和膠質組分的O元素含量明顯增加,C元素含量下降,說明氧化加氧以及苯環(huán)側鏈裂解斷裂主要發(fā)生在瀝青質和膠質上,與FTIR分析結果一致,瀝青質組分中H元素含量下降,說明氧化過程中伴隨芳香環(huán)縮合反應的發(fā)生。

      表5 氧化反應前后稠油元素分析/%Tab.5 Elemental analysis of heavy oil before and after oxidation reaction/%

      3 結論

      采用氧化劑過氧化氫異丙苯對稠油進行氧化反應,在反應溫度為140 ℃、反應時間為24 h、過氧化氫異丙苯加量為3.0%的條件下,稠油降黏率為83.3%。結合族組分、紅外光譜、元素分析,氧化反應的主要作用對象為瀝青質,在此過程中發(fā)生氧化加氧、苯環(huán)側鏈裂解斷裂、雜原子脫除、芳香環(huán)縮合等反應,重質組分含量大大減少,輕質組分含量增加,氫碳比(nH/nC)增大。氧化過程中,苯環(huán)側鏈的脫支或斷裂可能會產生長鏈脂肪酸物質,對常規(guī)加堿乳化產生影響,而以醇類為分散助劑時能夠顯著提高乳化效果,在復配表面活性劑 (SDBS+TX-100)濃度為1.00%、異丙醇濃度為0.50%的條件下,氧化油降黏率達19.9%。

      猜你喜歡
      黏率乳狀液稠油
      相變換熱技術在油田稠油開采中應用
      化工管理(2022年14期)2022-12-02 11:42:50
      稠油不愁
      影響防凍液噴淋系統(tǒng)冬季車皮低凍黏率關鍵因素
      山西化工(2020年1期)2020-04-23 04:12:36
      亞麻籽膠-大豆分離蛋白乳狀液微滴聚集體的制備及其流變特性
      生化微生物技術在稠油采出水處理中的應用
      豆甾醇在葵花油水包油乳狀液中抗氧化作用的研究
      遼河油田破解稠油高溫調剖難題
      石墨烯/二氧化鈦復合材料的制備及催化性能研究*
      BB—1型稠油降黏劑性能評價與應用
      考慮水包油乳狀液的復合驅數學模型
      泽库县| 广东省| 汶上县| 唐河县| 荃湾区| 克拉玛依市| 临泉县| 玛沁县| 旬阳县| 阿克苏市| 黄冈市| 仁化县| 定襄县| 青铜峡市| 东丰县| 新沂市| 台湾省| 清丰县| 永修县| 河北区| 科技| 谢通门县| 姚安县| 曲周县| 大埔县| 祥云县| 朝阳市| 尤溪县| 耒阳市| 湟中县| 长乐市| 萍乡市| 邻水| 石林| 双桥区| 永吉县| 遂川县| 龙口市| 淅川县| 普定县| 精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