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瑤
長期以來,高校思政教育一直處于“孤島”境地,未形成與專業(yè)教學協(xié)同育人的格局。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提出各類課程要與思政課程“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此為打破高校思政“孤島”境地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大學英語課程中也要融入課程思政,挖掘英語課程中的思政與德育因素,構建協(xié)同育人新格局,努力讓高校育人效果達到最大化。
新時代高校的教育主題為“以中華民族復興為使命,為中國人民謀幸福”,也就是“為國育才,為黨育人”[1]。高校作為人才聚集的主陣地,是高素質(zhì)人才培養(yǎng)的搖籃,因此我們一定要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主動承擔起為民族復興培養(yǎng)新時期人才的任務,造就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高素質(zhì)人才。不但要突出黨的政治建設,緊緊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構建教學體系,還要結合大學公共英語課程思政的育人目標,為大學生“扣好人生的第一??圩印?,讓其在掌握豐富的專業(yè)知識的同時,樹立偉大的理想信念,建立高尚的品格。高校中任何一個專業(yè)的教學理念,都與其自身屬性有關,所以教學目標的設置也不能和學科本質(zhì)分離。而英語作為一種溝通與思維的工具,不只是工具性的課程,還要增加人文性,變?yōu)槿宋男缘恼n程,將英語變成學生體驗和理解不同文化的窗口,提升文化認同,培養(yǎng)對我國文化具有高度認同感和歸屬感的全面性高素質(zhì)人才。
我國現(xiàn)在的發(fā)展正處于“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交會點。高校教育也要實施創(chuàng)新,積極開創(chuàng)出面向所有人都能靈活開放的育人體系。高校把握好課程教學的主渠道,將課程思政滲透到教學體系、管理體系與教材體系中,實現(xiàn)大學公共英語課程的全覆蓋,能夠做到想學生所想,答學生所疑,盡可能回應大學生成長過程中所有需求與期待,將其培養(yǎng)成具有偉大家國情懷與廣闊國際視野,能夠慎思明辨,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性新人。另外,在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快速發(fā)展的今天,新的歷史條件促使大學公共英語課程思政須以新理念、新技術、新途徑開展,讓課程思政真正能夠“融進來”“走出去”,擴展大學教育新模式。例如,在大學公共英語課程中,教師教授的內(nèi)容不能只有英語,不能為了學習語言而學習語言,要為學生提供多種文化視角,讓大學生在文化激烈碰撞的當下,確立自己的文化身份認同,培養(yǎng)積極正確的價值觀,這樣才能達到國家“立德樹人”的要求。
大學公共英語教學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問題是教師為了學生們更好地學習語言,帶領其進入英語的氛圍中,導致課堂過度關注目的語文化,忽視了母語文化,出現(xiàn)大學生中華文化失語的情況。我國大學公共英語課程的教材與教學大綱中的內(nèi)容,對于母語文化雖有一定程度的介紹,但涉及不多,材料仍有待豐富。這就要求在英語教學中,教師主動加強母語文化對學生的熏陶。隨著全球經(jīng)濟一體化,在西方強勢文化的圍攻下,我們有必要提醒學生在批判中吸納目的語文化,弘揚母語文化,防止輕易地全盤認同西方意識形態(tài),失去自己的文化身份[2]。在此,教師要把握好大學公共英語課程思政的主動權,不但要帶領學生尊重英語國家文化,還要理解中西文化差異,可以自主批判與吸收各種英語國家的文化精髓,建立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大學公共英語課程思政的教學中,教師主要任務之一,就是將母語文化與英語文化結合,讓學生可以正確看待西方文化,掌握意識形態(tài)主動權,進而更好地弘揚母語優(yōu)秀文化。
“全過程”指在大學生不同階段中,針對性地實施思政工作,將課程思政的內(nèi)容,能夠全部貫穿到人才培育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中。結合英語學科的特征,實施立體化教學,實現(xiàn)公共英語課程思政全過程的融入。
第一,課前文化導入,厚植愛國主義情懷,讓愛國主義成為高校學生責任感、使命感培養(yǎng)的催化劑[3]。高校開展課程思政的時候,須將德育放在教學的首要位置上,通過教學不斷增強學生為國家、為社會和為人民服務的責任感,發(fā)展其愛國主義情懷。一方面,大學公共英語課程思政的目標設置,需在與西方價值觀“爭流”中,建立愛國主義的“坐標原點”。另一方面,公共英語課程思政教學要以國家民族為立足點,面向世界,將“對外開放”與“愛國主義”結合,從歷史中、時代中挖掘愛國主義教育的素材,提升學生歸屬感與榮譽感,進而建立比較深厚的愛國情懷。因此在設計英語教案的時候,教師要提前做好準備工作,增強思維的導入,自然融入愛國主義教育,堅守大學公共英語課堂這一渠道,幫助學生生成意識形態(tài)。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高校公共英語課堂的教學背景,多為學生闡述個人、社會與國家的本質(zhì)價值需求,明確是非評判價值標準,集中體現(xiàn)當代中國精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以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帶入課堂,與公共英語課程結合,促使課程思政工作順利開展。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下,力爭打好高校意識形態(tài)建設這一場仗,提升大學生對英語國家文化本質(zhì)的鑒別與批判,幫助當代大學生堅持正確的三觀,讓大學生更加全面地了解我黨的發(fā)展路線與政策方針,肩負時代使命,提升責任感,讓國家的成長與其發(fā)展緊密相連。另外,在學習中讓大學生能夠正確理解社會制度的變化與國家獲得的歷史成就,自然滲透國家情懷內(nèi)容,讓大學生形成與時代的共振,為民族發(fā)展培根鑄魂。公共英語課程中,厚植愛國主義情懷,使用大學生喜歡的形式,將“說英語”與“講情懷”結合,如可以引入新中國成立70周年“國之大典”素材,讓學生在多媒體視頻觀看下,獲得領悟,收獲感動,激發(fā)愛國熱情。再如,在我國這次新冠疫情防控戰(zhàn)中,很多高校教師與學生紛紛參加到志愿活動中,做翻譯工作,為愛國主義書寫了一本生動鮮活的實踐教材,并讓學生將所學運用到實踐中。教師可不斷挖掘中國人民在抗擊新冠疫情過程中的感人事跡,將此作為思政教育素材,融入公共英語課堂中,開展健康、生命與愛國教育。另外還可借助多種形式的宣傳與教育學習,讓學生知道中國在共產(chǎn)黨的領導下發(fā)展的顯著優(yōu)勢,為大學生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大愛精神。由此可知,思政課程不但需要學科育人,還要走向課程與活動育人,緊抓課堂這一育人的渠道,讓大學生在接受愛國教育同時,能夠在社會實踐中進一步內(nèi)化思政內(nèi)容。
第二,課堂上進行中西橫向對比,引導學生正確看待中西方文化差異,進而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如何有效為學生傳遞英語知識的同時,達到“立德樹人”目標,實現(xiàn)教學最大化,是教師們亟須解決的問題。當下我國高校公共英語教學中,存在比較嚴重的本土優(yōu)秀文化缺失的現(xiàn)象。大學生的文化失語癥,為跨文化交流帶來較大的影響。英語教學課堂作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場所,與其他專業(yè)教學相比,教學內(nèi)容中隱含較多西方文化,如果只關注西方文化,無疑不利于學生建立文化身份認同。因此,高??山M建大學公共英語課程思政教研團隊,共同建立中國文化教學優(yōu)秀素材庫。教研組成員集思廣益,共同挖掘國史,黨史中的優(yōu)秀文化,在課堂中自然融入優(yōu)秀中華文化,打造內(nèi)容豐富、形式新穎的思政教學素材,講好中國故事,喚起學生的文化認同,建立文化自覺和自信,幫助學生以科學與開放的姿態(tài),正確對待中西文化差異,有效借鑒有利于中國發(fā)展的外國優(yōu)秀文化思想與成果,同時抵御負面的文化信息,在春風化雨的過程中培養(yǎng)新時代國家和社會需要的人才。
“全方位”融入思政,要緊扣“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積極探索大學公共英語課程思政的實施路徑,通過擴展育人的方式與空間,實現(xiàn)課程思政的全覆蓋,促進學生的全方位發(fā)展。
靈活運用教學方法,使用顯性與隱性教育結合的形式,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最大程度發(fā)揮育人教育成效。顯性教育作為比較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以知識為重心進行教學,此方式比較高效、省時,但是以此開展課程思政還有很大的問題,如影響學生高效進行跨文化交際,因為是被動接受知識,難以對異地文化形成深度理解。此外,顯性教學以機械型為主,難以幫助學生深層次理解文化內(nèi)涵。在此引入隱性課程思政教育法,挖掘英語教學與文化教學中共同的思政元素,有效實踐,進行學習。將兩種教學方式的融合,能夠為學生構建更多的感知外國文化的機會,教學模式更加系統(tǒng),對提升公共英語課程思政課程效果有很大幫助。
擴展教學空間,增加實踐、網(wǎng)絡教學平臺等教育形式,提升大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此需要教師打破傳統(tǒng)教學形式,多開發(fā)除了課堂外的更多教學場地,利用學校資源實施創(chuàng)新性育人教學。如可以開辦紅色文化講習館,教師帶領學生入館,中英文對照實施教學,在課中通過耳濡目染與張口操練,實現(xiàn)文化育人的目的。另外,通過網(wǎng)絡平臺擴展網(wǎng)絡教學新途徑,高校要緊跟新時代大數(shù)據(jù)的腳步,實施“云”英語課程思政,為學生提供多樣的表達平臺。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讓學生用英語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念,鼓勵學生積極利用新媒體技術,將自己的作品通過多種新媒體方式上傳到大學公共英語線上課程平臺。重視新媒體宣傳作用,堅持全方位、多渠道、立體化建設校園網(wǎng)、廣播站、官方微信微博、微視頻等宣傳文化陣地[4],讓學生耳之所聞、目之所及皆是文化。通過指導學生參與校園文化活動,將形式多樣的文化樣式貫穿于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使得大學英語教學既“有 意思”又“有意義”[5]。
綜上,結合“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在高校公共英語教學中探索課程思政教育新格局有重大意義。首先,有助于實現(xiàn)課程思政教育全面性轉化,結合立德樹人體系,在高校內(nèi)構建“大思政”格局。其次,課程思政與公共英語課程的融合,有利于顯性與隱性思政教育相互促進,完善高校思政教育課程體系,構建完整的全課程育人新格局。最后,課程思政與公共英語課程的融合有利于價值引領與知識傳授的融合,多方面實現(xiàn)立德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