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篤崢
摘要:音樂教育是促進中學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徑,一方面,音樂教育可以使人心曠神怡,有一種愉悅性情的心理感覺,可以促進身心和諧健康以及人際關系的和諧化,另一方面,音樂能調節(jié)人的情感,使人得到積極的休息,進而提高學習效率。在中學音樂教育中,運用音樂這種非語言的審美體驗活動來達到心理調節(jié)的目的,無疑對緩解中學生的心理壓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時,運用音樂教育來糾正中學生的心理問題對音樂心理學和精神醫(yī)學都具有較高的理論價值。
關鍵詞:心理健康;調節(jié)情感;心情愉悅;人際關系;健身;促進
面對當前眾多的學生心理問題,作為人類有意識精神活動的產(chǎn)物,音樂與人類的心理,行為息息相關,無論在西方的古希臘,還是在中國春秋戰(zhàn)國時期都是如此,在素質教育中,美育占有極為重要而特殊的地位,它對人們的道德的完善和智力的開發(fā)有著積極的作用,音樂教育通過對中學生進行音樂感知,音樂興趣,音樂情感的培養(yǎng),陶冶他們的情操,凈化他們的心靈,從而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下面我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音樂對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的促進作用。
一、音樂有調節(jié)情感的作用
音樂藝術,不論是演唱,演奏和欣賞,要求人們精神專注,而且要引起記憶,想象,思維等一系列心理反應。音樂結構的對稱性,旋律的流暢性,節(jié)奏的規(guī)律性,音色的可感性,內容的情感性和隨意性,可以有效地啟發(fā)和鍛煉人的感知能力和思維想象能力。
優(yōu)美的音樂中動人的旋律,輕松的節(jié)奏,悅耳的和聲,豐富的音色,可以使人的興奮與抑郁得到調節(jié),使之身心愉快,精神協(xié)調。原有的消極感情逐步轉化為積極的感情。當學生處于情緒低落,傷心苦悶而厭學,甚至厭世的時候,一曲激昂奮進的音樂,亦有利于情緒的宣泄,使青少年盡快擺脫痛苦的心境,回到樂觀積極的狀態(tài)中來。例如:在欣賞《命運》交響曲時,激昂有力的音樂,使人感受到貝多芬在不幸的遭遇中,與命運作斗爭的堅強毅力,由此啟發(fā)學生聯(lián)想到我們在生活中的意志堅強者,鼓勵他們要像貝多芬一樣敢于正視人生,不被命運所擺布,幫助他們正確對待學習,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難和挫折,培養(yǎng)其堅韌心理,增強其心理承受能力。
二、音樂有促進人際關系和諧化的作用
人際關系,是人文環(huán)境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由于人是社會群居的,所以天然地傾向于同社會同他人取得和諧,但又由于人有自我保存和無限發(fā)展的欲望,因此,潛伏著同社會,同他人的矛盾沖突。音樂藝術以溝通交流的方式,起聚合作用,推動了人際關系趨向和諧。
如合唱排練:合唱是一門群體藝術,一首優(yōu)美動聽的合唱歌曲的演唱需要有伴奏,指揮和每一個合唱隊員的緊密配合,每個合唱隊員的聲音都必須與其他隊員的聲音相融合,而不能搞獨唱,這就要求互相之間的的默契與配合,聲部間要根據(jù)作品的需要懂得“讓位”等等。
讓學生們在充滿合作精神的團體中,學會溝通、互助和分享。在音樂的熏陶中學生尊重,理解和欣賞別人,同時也使自己受到別人的尊重和理解,甚至于欣賞,這不但是培養(yǎng)一種能力,更是一種良好的心理品質。
三、音樂能使人心情愉悅,提高學習效率
荀子在《樂論》中說:“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無樂?!边@是認為音樂使人“快樂”,是滿足感情的需要所不可缺少的。
人的心情愉快了,人的機體內生理化學變化變得暢通無阻,就會產(chǎn)生增力的感覺,人的精神面貌就會表現(xiàn)出積極的情緒,煥發(fā)出神采。當學生在緊張的學習之后,從事音樂活動可以轉換一下興奮中心,從而消除疲勞,解脫顧慮,弛懈神經(jīng),使身體和心里得到休息,同時也能夠集中精力,提高學習效率,清華大學理工科學生總結出這樣一個公式:8-1>8。即從學生每天8小時學習時間中抽出1小時進行音樂等文體活動,其效果大于8小時純學習。大家都知道愛因斯坦是科學家,其實他也是一位小提琴演奏家,中年任教于荷蘭萊頓大學,在緊張的腦力勞動之余,不時地和他的同道埃倫菲斯特一起演奏名曲。他的小提琴與埃倫菲斯特的鋼琴配合默契,音樂洗刷了他們頭腦中的疲勞。有時愛因斯坦會突然中斷演奏,用琴弓敲著鋼琴,和好友一起討論起學術問題。積極休息之后,新的思潮涌來,可能就把難題輕松地解決了。
四、音樂具有健身作用
人們用“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陶冶性情的熔爐”來說明音樂的愉悅養(yǎng)性作用,當悅耳的音樂通過耳膜傳入大腦皮層以后,優(yōu)美的旋律能刺激神經(jīng)系統(tǒng),使人身體分泌多種有益的生化物質,如激素,酶等,產(chǎn)生抗疲勞,助消化,降血壓,調理神經(jīng)等作用。真可謂“一聲來耳里,萬事離心中。
現(xiàn)在,音樂已被廣泛應用于疾病治療與心理治療。意大利的一位外科醫(yī)生扎泊洛通過研究認為:巴赫的音樂能減輕消化不良;莫扎特的音樂能減少風濕關節(jié)痛;舒伯特的音樂能幫助失眠者入睡;亨德爾的音樂音樂則能解除失戀以及感情上的痛苦。此外音樂教育還能促進體育的發(fā)展,體育中很多項目與音樂是形影不離的,如藝術體操,廣播體操,花樣滑冰,花樣游泳等運動都是在音樂聲中進行的。動人的旋律,節(jié)奏與體形,線條,技巧融為一體,塑造出優(yōu)美動人的藝術形象,對學生身心健康協(xié)調發(fā)展起積極作用。
綜上所述,音樂教育是促進中學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徑,一方面,音樂教育可以使人心曠神怡,有一種愉悅性情的心理感覺,可以促進身心和諧健康以及人際關系的和諧化,另一方面,音樂能調節(jié)人的情感,使人得到積極的休息,進而提高學習效率。在中學音樂教育中,運用音樂這種非語言的審美體驗活動來達到心理調節(jié)的目的,無疑對緩解中學生的心理壓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時,運用音樂教育來糾正中學生的心理問題對音樂心理學和精神醫(yī)學都具有較高的理論價值。就中學生不同的心理問題而有針對性的選擇不同的音樂教育方式方法,可以在音樂藝術特有的美學世界里不知不覺的讓患有心理問題的中學生調節(jié)情緒,緩解壓力,陶冶情操,完善人格。
參考文獻:
[1]翟雪梅.音樂教學落實“情感驅動”的策略[J].文科愛好者(教育教學),2021(05):138-139.
[2]李爽.以美育人:中學音樂課程的德育功能[J].吉林教育,2021(28):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