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懿哲 方佳怡 郭瓊
摘 ?要:師范生的教育類課程改革是卓越教師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衡陽師范學院文學院專門為卓越班設立的課程在課程設置、教育手段以及教學方法等方面集中體現(xiàn)了該專業(yè)在卓越教師教學模式上的改革成效。課程設置在原有的基礎上不斷推陳出新,兼顧“社會性”與“卓越性”。教學手段也能夠緊跟大時代信息化科技化的背景,做到與時俱進。除此之外,還要不斷創(chuàng)新自身教學模式,對卓越班學生提出更高水平的要求,更好地培養(yǎng)語文課程學術型人才。
關鍵詞:課程設置;卓越教師;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2)02-0125-04
2014年教育部發(fā)布了《關于實施卓越教師培養(yǎng)計劃的意見》,明確指出大力提高教師的培養(yǎng)質量已成為我國教師教育改革發(fā)展最核心、最緊迫的任務?;谠擁椢募?,全國各大師范類院校先后制訂卓越教師培養(yǎng)計劃。針對教師教育改革存在的問題,衡陽師范學院黨委及時召開黨委會,就地方高師院校如何轉型組織召開多次研討會,隨后又組織四個考察組分赴國內11所知名師范院校專題考察,學習轉型發(fā)展經(jīng)驗,探索教師教育創(chuàng)新的路子[1]。學院于2015年正式開辦“卓越教師培養(yǎng)計劃”實驗班,通過在校內各學院申報良性競爭擇優(yōu)開展。漢語言文學專業(yè)作為衡陽師院名牌專業(yè),分別于2015年、2016年、2017年以及2019年累計開班四次,積累了豐富的教學實踐經(jīng)驗。衡陽師院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卓越教師實驗班是從同年級各班中通過自由報名、競爭選拔的方式擇優(yōu)錄選30名學生組成,這30名學生除了完成原行政班級所有的課程外,還必須完成卓越班每學期由專門挑選成立的卓越教師校內校外團隊開設的各項“超前課程”。
教育類課程作為最富有師范特色的教師教育課程,在卓越教師的培養(yǎng)中擔負著極為基礎和關鍵的任務[2]。教育類課程改革是卓越教師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衡陽師范學院為卓越班設立的課程在本身的課程設置、教育手段以及教學方法上體現(xiàn)了學院在卓越教師教學模式上的改革成效。
一、課程設置的推陳出新
(一)“卓越”的課程設計
現(xiàn)代課程理論之父約翰·富蘭克林·博比特將課程解釋為學習者提升自身能力“必須完成和經(jīng)歷的一系列事情”,這一解釋將課程的內涵拓展為一個動態(tài)持續(xù)的教育過程[3]。相對普通師范生而言,衡陽師院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卓越班學生對于知識的接觸更為深入具體。
1. 較普通師范生更超前。卓越班將漢語言知識與中學語文課堂相結合,成體系、涉及面廣。學生可提前接觸普通師范生在未來工作中方可能接觸的知識。如在“班級管理與實踐”課程中,鄧水平副教授則從其教學與“國培”經(jīng)驗出發(fā),結合實時案例,組織對課標與教材進行深入的剖析和解讀,包括對出題規(guī)律的掌握、對教材的解析、對熱點和新課改的準確掌握等等,這有利于卓越班學生準確地把握教材文本、出題規(guī)律。
2. 較普通師范生更有針對性。卓越班所開設的課程側重于對教師基本素養(yǎng)和綜合素質的提升,緊扣新課改要求。這樣的課程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以部編版教材為基礎,按照不同形式進行分類,從文藝學、中國古代文學等專業(yè)學科出發(fā),由領域內專業(yè)教師講授,搭建知識與經(jīng)驗之間的橋梁,明確該知識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側重點;另一類則側重于對教師教學素質的提升,如“教師書寫技能訓練”“朗讀與教師口語”等課程,致力于培養(yǎng)卓越教師良好的綜合素質,做到全方面發(fā)展。
(二)基于新課改對中學語文教師的新要求
隨著教育改革推進,社會對語文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標準。所謂“欲為人師,先為人杰”,基于《義務教育語文新課程標準(2021版)》等最新文件以及新課改對中學語文教師的新要求,衡陽師院文學院卓越班的課程設置也在及時更新,緊跟時代潮流。
1. 語文學科基本素養(yǎng)的要求,即教師對教材課文內容的精準定位?;诖?,卓越班開設了“語文課標與教材研究”等課程。通過分析教材,建立學科素養(yǎng)目標體系,更加深入文本,找到適宜的教學點,從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四個方面解讀文本。
2. 閱讀面與閱讀技巧的要求。統(tǒng)編本語文教材最主要的特色就是“讀書為要”,整本書閱讀更是居于學習任務群的首位,激發(fā)學生的讀書興趣進而養(yǎng)成良好的讀書習慣,是教語文最重要的達成效果?;诖?,卓越班收集了名家名作建立“讀書角”,并積極組織大家開展“讀書研討會”活動。只有卓越師范生具有廣闊的閱讀面和可行的方法論,將來才能引導學生深入文本閱讀,從而對閱讀產(chǎn)生興趣。
3. 基本技能的要求。合理運用多媒體教具能使課堂變得更加生動直觀,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效率?;诖?,卓越班開設了“微課設計與制作”等課程,從定義入手到實踐制作,環(huán)環(huán)相扣,做到理解形式、明確方法、提高質量。
4. 隨著語文主導地位的確定,中高考更加偏向于學術類文本的學習,這也要求教師從專業(yè)的角度掌握不同領域的文學文本,從而在教學中滲透文學理論,深入研讀文本內容?!叭何慕虒W”廣泛應用更是要求教師對某類型文本有整體的把握?;诖耍吭桨鄬I(yè)領域與語文教學結合,開設了“文藝學與中學語文教學”“文字學與中學語文教學”等課程。
(三)基于“校本課堂”的專題講座課堂
衡陽師院文學院與湖南省內各地優(yōu)質中學協(xié)同搭建了“校本課堂”,包括以系統(tǒng)傳授學科知識為主要內容的校內理論與實踐教學課堂,和以磨煉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品質、孵化教學科研成果為主要內容的校內課外教學課堂。具體內容呈現(xiàn)上則是以課堂教學為重點的顯性課程和以專題講座為重點的隱性課程。
為配合校本課堂教學,僅在2018級漢語言卓越班項目實施期間,學院累計邀請了20余名專家為學生開展講座,內容主要包括德育工作技巧、語文教學理念和學科專業(yè)前沿話題,除了本校和教育考試部門的專家之外,還包括具有豐厚經(jīng)驗的各地一線中學語文教師以及相關領域的學術研究專家,如湖湘文化研究知名學者李慧星,著名語言學家李如龍,資深翻譯畢冰賓,知名書法家賀秋華、陳群洲、王友勝等等。
從講座類型出發(fā),大體可以分為三類。一是以“卓越”為切入口的專題講座。例如在《卓越教師的師德素養(yǎng)培養(yǎng)及其踐行策略》講座中,主講人湖南省教育廳國培辦主任黃佑生老師圍繞“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三大方面展開演講,提出,“卓越教師應當是德才兼?zhèn)涞慕處煛!倍菑膶I(yè)學術領域為出發(fā)點講座。如在《語言教育的改革》講座中,著名語言學家李如龍教授向大家解釋了語言教育的三大工程:中小學語文教育的母語教育、對外漢語教育和對內的外語教育。其強調,母語教育是中小學生的未來,但如今社會上語言教育改革不斷,找到合適的語言教學方式,教好中小學語文,是擺在基層語文教師面前的難題。三是以語文教學為基點的講座。如“打造中學語文高效課堂”專題講座,衡陽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陳壽林對現(xiàn)今的教學所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獨到的分析,由此引出“如何打造中學語文高效課堂”的話題。
衡陽師院文學院的卓越班講座課堂是基于“校本課堂”的專題性講座,專為卓越班學生量身定制,其專業(yè)性、針對性遠勝于傳統(tǒng)課堂,不同領域專家不僅具備前沿的研究成果、實用的工作經(jīng)驗、豐厚的知識底蘊,各專家之間也在不同領域、不同視角產(chǎn)生思維交流和碰撞,相對密集的講座安排也賦予了卓越班講座的課程性質,大大拓寬了卓越班同學的眼界,使學生在不斷的思考和交流中有了全面提升。
二、教育手段的與時俱進
教育現(xiàn)代化是社會現(xiàn)代化的組成部分,是社會發(fā)展到一定的階段對教育提出的要求。因此,社會現(xiàn)代化和教育現(xiàn)代化是一個相伴發(fā)展的歷史過程[4]。隨著科學技術高速發(fā)展,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傳播與應用越來越廣泛,教學技術領域更是深受影響。對于卓越師范生,教師在教育技術手段上需要更加主動,本院卓越班學生在各科教師的引導下,以學校優(yōu)越的設施為跳板,接觸最前端的教育技術,立根基礎實踐,探索科技教學的最優(yōu)解。
(一)常用教學軟件的靈活運用
在課程中,除了利用手機進行定位、手勢等多種簽到方式,卓越班還靈活運用QQ、微信等工具搭建溝通橋梁,實現(xiàn)“課前詢問—課中活動—課后交流”高效鏈條,使師生交流自由化、資料數(shù)據(jù)共享化、任務布置簡便化、信息傳達高速化。
還有問卷星、麥客表單等APP的靈活運用,教師以此收集學生信息,準確快捷掌握班級學情,從而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活動,縮短觀察時間。除此之外,還能用以布置作業(yè)、分組分工、投票總結等等。教師利用技術,能使課堂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情況,提高課堂效率。
(二)助力個體深入的探究
利用“幕布”“X-mind”等思維導圖App總結課堂知識,促使學生自主深入探究,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促進各類信息資源的整合。電子思維導圖還具有便于傳閱、可及時修改和攜帶方便的優(yōu)點,能夠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習效率。
超星學習通平臺能夠通過整合“互聯(lián)網(wǎng)+”云共享、人工智能等多種先進的科學技術,實現(xiàn)了基于學情的數(shù)據(jù)分析與資源推送,其所具備的搶答、討論等功能,能夠極大程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利用有意注意,保證學生注意力時刻集中。
(三)成組研習討論
通過靈活利用“智慧教室”等新一代多媒體教學系統(tǒng),加上SYCTW團隊學習法等方法進行小組合作與討論(如下圖所示)。該學習法分為:①梳,閱覽全文、繪制思維導圖。②演,演/講情景劇、故事。③萃,萃取小組結果中的精華部分。④拓,進行拓展思考。⑤問,提出自己的疑問。
教師在課堂中預留時間交由各小組匯總資料,最后傳輸?shù)斤@示屏中展現(xiàn)在課堂上,全體師生能夠清晰地看到不同小組的成果,更利于對比、講解、研習和分析,提高學習效率。
(四)評價與課程反饋
1. 利用現(xiàn)代多媒體進行課后反芻。教師從課堂學習內容、印象深刻的內容、啟示與運用以及困惑四方面獲得課后反饋。學習委員及時在后臺發(fā)布課后反芻任務,學生將課堂總結提交到“云平臺”實現(xiàn)共享,以此為依據(jù)適時調整教學計劃。反芻任務也能夠幫助學生回顧課堂知識,鞏固學習成果,從而達到雙贏。
2. 利用微信群進行常態(tài)化的基礎技能培養(yǎng)。通過“小打卡”程序將練字與寫作日?;⒅贫ㄏ鄳闹贫扰c要求將其規(guī)范化、常態(tài)化。打卡程序由輪值人在當天七點半前發(fā)出。學委和各組學習專干每人輪值一周,滾動輪值。學委登記和提醒打卡情況。其打卡內容在班內共享,在保證質量促進良性競爭的同時拉近班級成員之間的距離,提高班級的凝聚力。
以上軟件能夠綜合學生的考勤情況、小組成果、課后反芻等因素,得出平時成績。既能夠節(jié)約時間,又保證了與學生的平時表現(xiàn)高度重合。
三、卓越課堂的創(chuàng)新教學
本科師范生教育是“為師范生未來成長為卓越教師奠定基礎的階段,指望本科四年就能培養(yǎng)一名成型的卓越教師是不現(xiàn)實的?!盵5]基于此,為了提升卓越教師的整體素質,衡陽師院文學院卓越班課堂不同于傳統(tǒng)教學模式,強調以“自主探究”為主,采用類似研究生的教學方式進行學習,最大程度鍛煉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從教師“教知識”到學生自主“找知識”。以衡陽師院朱迪光教授的“中國古代文學與初中語文”課程為例。
(一)教學計劃
在教學計劃方面,朱老師將學期課程分為三部分,基礎知識點講解、研究成果匯報展示以及拓展知識講解。基礎知識講解部分4個課時,具體講解初中語文教學該領域的基本框架、主要知識點等內容。研究成果匯報6個課時。具體步驟為課題分配—小組研究—匯報展示—總結評價。拓展知識講解部分為后4個課時,主要針對研究成果匯報內容,進行知識的拓展和延伸,拓展知識的橫向深度。
(二)運行機制
該課程內容的安排圍繞研究成果的匯報,是一種針對“學生為主,教師為輔”課堂理念的創(chuàng)新型運用,讓學生針對課題內容自主查閱資料進行探究總結,從而最大程度發(fā)揮學生的自學能力,將課堂交給學生。
將全班30名同學分為五組,給予大課題“各市中考試卷中的中國古代文學”,以時間段或者地域劃分為小組任務,在小組內自由分工,保證每位學生都有獨立課題任務。具體內容包括:1. 初中語文課標對于中國古代文學的要求;2. 中考考查的知識點;3. 作為教師針對考點的應該如何進行教學;4. 不同地域/時間的試卷中針對古代文學部分的編制有怎樣的規(guī)律。小組將其研究成果整理為小型論文,并制作成演示文稿以組為單位進行匯報,并且匯報過程要求每一個學生都能登上臺。
(三)評價機制
匯報成果采取多主體評價的方式。評價主要針對匯報內容(研究方法的展示、是否完成了所有任務要求、研究的正確性與實用性、研究深度及廣度等)和匯報形式(演示文稿制作技術及邏輯規(guī)律、匯報者的神態(tài)表情,儀容儀表及語言組織能力、應變能力等)的評價。具體又分為學生評價(分為自評互評兩環(huán)節(jié))、教師評價,最后教師針對匯報者和匯報組提出修改意見和改進方案。
這樣的創(chuàng)新教學形式涵蓋了本院卓越班的主體課程,提升了學生的主動性,通過計劃、運行、評價三個體系與實際課程教學緊密結合,訓練內容超出了課程本身范疇,兼顧學生對主體知識的掌握、對教學內容的分析、對教學結果的呈現(xiàn)、對自我與他人的反饋等諸多方面。
四、結語
衡陽師范學院文學院卓越班已開設四屆,逐步累積經(jīng)驗,課程設置在原有基礎上不斷推陳出新,兼顧“社會性”與“卓越性”。教學手段也能夠緊跟大時代信息化科技化的背景,做到與時俱進。除此之外,還要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從研究領域入手中學語文課堂,培養(yǎng)語文課程學術型人才。在學好理論基礎上,文學院卓越班學生深入中學語文課堂,從實踐與學習兩個角度深刻感受當今中學語文課堂。
參考文獻:
[1] 張登玉. 地方本科師范院校教師教育轉型發(fā)展探索與實踐——以衡陽師范學院為例[J]. 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18,39(06):133.
[2] 李茂森,王志林. 面向卓越教師培養(yǎng)的教育類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 當代教師教育,2015,8(02):33-38.
[3] 博比特. 課程[M]. 劉幸,譯.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8:34.
[4] 顧明遠. 試論教育現(xiàn)代化的基本特征[J]. 教育研究,2012(09):4.
[5] 金業(yè)文. “卓越教師”培養(yǎng): 目標、課程與模式[J]. 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4(06):35-38.
(薦稿人:楊旭明,衡陽師范學院科技處副處長,教授)
(責任編輯:汪旦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