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成珍
摘 ?要:大學旨在培養(yǎng)人格、心智、精神、能力和諧發(fā)展之“完整的人”,閱讀古典人文主義著作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途徑之一。與西方古典人文教育傳統(tǒng)旨趣同歸,“三鑄”(鑄教、鑄人、鑄魂)回應時代命題,力促人才培養(yǎng),成為當代中國外語教育之核心話題。在前者的理論視域下,PCMF(產出導向+內容語言融合+慕課+翻轉)混合型文學課程體系旨在結合地方高校英語專業(yè)文學課程體系建設訴求,探討新時期高校實現外語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PCMF混合型文學課程;古典人文教育;“三鑄”;高階思維技能;課程思政
中圖分類號:G64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2)02-0169-04
2021年3月20至21日,第五屆全國高等學校外語教育改革與發(fā)展論壇聚焦“鑄教、鑄人、鑄魂”,探討外語教育核心話題。從外語教育建設的導向路徑來看,2018年的《本科專業(yè)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外國語言文學類)及2020年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外國語言文學類專業(yè)教學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對如何推進能力、知識與人格塑造相結合的全人教育,實施多方向、跨專業(yè)、寬口徑的建設思路提供了諸多有益的參考和依據。“三鑄”理念與古典人文教育訴求旨趣同歸,PCMF混合文學課程體系更不失為實現此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有益探索。
一、“三鑄”與古典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paideia)一詞的源初含義是“兒童”及“撫育兒童”,且與“游戲”(paidia)詞源接近[1]。19世紀英國古典人文教育家紐曼(J. H. Newman)秉承古典人文理念,闡述了大學的組織性質及教育目的,其演講和論文集《大學的理念》(The Idea of A University)自1852年出版以來,一直被視為西方人文教育理念的典范。在他看來,古典文明的優(yōu)秀不在于它有道德教化功能,而在于它所形成的“自由七藝”(修辭、文法、辯證、幾何、算數、音樂、天文等)能對語言技能和思維方法進行有效的心智訓練[2]。19世紀德國思想家瓦納爾·耶格爾(W. Jaeger)在其三卷本巨作《教化:希臘文化理性》(Paideia:the Ideals of Greek Culture)中指出,“教化”(Paideia)不僅定義了古希臘教育之“品格與精神塑造”的理想和目的,也為西方兩千年的教育奠定了基本模式,即以整體的方式(涵蓋城邦、社會、文學、哲學、宗教、藝術、史學領域)來獲取文化理想[3]。
19世紀英國古典自由主義思想家約翰·密爾(J. S. Mill) 在其1867年的校長就職典禮上,發(fā)表了有關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的演講,系統(tǒng)地闡述了其大學教育觀。在他看來,古典語言與人文學科教育既是一種普通教養(yǎng),也是大學發(fā)展知性教育的基礎。他認為,“大學不是職業(yè)教育的場所,而是培養(yǎng)有能力和有教養(yǎng)的人才”“科學教育是教我們如何思考,文學教育是教我們如何表達思想”[4]。在思想較為包容的自由主義思想家阿諾德(M. Arnold)看來,古典人文主義教育和功利主義教育并不存在難以逾越的鴻溝,古典與實用課程可以有機融合。
密爾的思想不僅獲得同時代的紐曼、阿諾德等自由主義思想家的共鳴,也得到后期人文主義學者們的積極回應。以洪堡(W.V.Humboldt)、利文斯通(R.W. Livingston)等為代表的新人文主義者從不同角度,為古典主義進行過辯護。洪堡在大學改革中提出了新人文主義教育理念,提出要充分發(fā)揮“古典文學與古典研究在人的精神培育中的作用”。更進一步闡述了三個基本的大學理念:完人教養(yǎng)、純粹學術、自由大學。其中,完人教養(yǎng)(古典理想)是大學的終極目的和使命;純粹學術是獨立大學的立身之本;自由則是大學的基本原則。在20世紀英國古典教育家利文斯通所著的《保衛(wèi)古典教育》(A Defense of Classical Education)一書中,他主張通過古典人文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國民精神,其被視為英國博雅教育之理性回歸[5]。
反觀之,“人文”一詞最早見于《周易·賁卦·彖詞》:“(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一詞與“天文”對舉而出現。天文指自然界運行規(guī)則,“人文”指人類社會的運行規(guī)則、人間世界的條理和規(guī)范。人文精神是對人的生存狀態(tài)的一種關注,是對人類自身、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關系的思考和探索,屬于人的終極關懷[6]。
近代以來,中國學者矢志不渝地進行著當代文化的再創(chuàng)造。林紓、嚴復、梁啟超和王國維等中國學者積極倡導“中學為體”“西學為用”。1921年,梅光迪邀請吳宓歸國創(chuàng)辦全國第一個西洋文學系,其英語系主要開設的四門課程分別是英國文學史、英詩選讀、英國小說、修辭原理。其推崇白璧德式新人文主義所尊重的經典人文傳統(tǒng),信仰“古典文學”在教化個體超越自身之功能,更視其為“今世之蘇格拉底、孔子、耶穌、釋迦”[7]。
以現代學者劉再復的古典人文教育思想為例,他倡導教育應該在“立德”“立智”“立心”三個層面展開。“立德”需要兼顧傳統(tǒng)道德與現代道德,對傳統(tǒng)道德應給予現代的闡釋、洗禮與提升,幫助學生樹立對道德的敬畏與崇尚:“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薄傲⒅恰敝荚谂囵B(yǎng)學生認知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形成,養(yǎng)成崇尚真理的興趣及批判思維能力,實現智慧的啟迪與提升?!傲⑿摹敝荚谂喔T魂,教育學生了解生存的意義及根本,重視心靈的感悟及創(chuàng)造、提升及培育。鑒于此,他倡導從我國古代文化中尋找能夠提高生命質量的文化資源,回歸古典即回歸文化的起點、回歸生命的自由與尊嚴。他倡導“擁抱經典→穿透經典→提升經典”的模式,實現對文學經典的融會貫通及再創(chuàng)造[8]??傃灾珜б匀藶樵c的教育,從而堅守教育的初衷、靈魂、境界及信仰。他的學說與李澤厚倡導的“教育學世紀”遙相呼應,“重建意義”需要教育率先返回到“學為人”“德行優(yōu)于知識”和以塑造人性為根本的古典之道。
本質上而言,中國古典文學始終圍繞著人生目標、人的自我價值實現與否而展開,尤其體現對民生的關懷。中國古典文化仍是“儒釋道”三教合一的文化,三者相輔相成。“天人合一”的思想極力豐富和發(fā)展了傳統(tǒng)文學的人文色彩?!爸泻汀蹦酥袊诺湮膶W精神的根本,其既是藝術辯證法,又是和諧觀,其終極理想是“向善”“求美”,是追求個體生命價值的完滿。這與在古希臘語中,“arete”原初本意是“優(yōu)秀”或“卓越”(今人將其譯為“德性”或“美德”,實際無法體現出這樣的本質內涵[9])之意義殊途同歸。西方古典人文教育以塑造個體人格及生命品格為鵠的?!叭松窈弦弧笔俏鞣焦诺浣逃咝膬x的最高境界?!暗滦浴苯逃?,即把優(yōu)秀美德根植入公民的靈魂。其在全球化語境下,對于重塑現代公民精神,如文化多元性、跨文化能力、多元的歷史觀、共同體意識等提供了道德支持。
二、“三鑄”視域下英語文學課程建設問題管窺
新時代英語專業(yè)文學的課程系統(tǒng)應積極引導學生對比中西方文明傳統(tǒng),對英美文學經典傳遞的價值和思想觀念進行批判性思考,同時輔以社會熱點問題討論,以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增強思辨能力和跨文化能力,使其能夠在國際視野中深刻理解和思考我國主流價值觀的思想內涵,真正地在教學中實現“立德”“立智”“立心”這一人才培養(yǎng)訴求。然而,地方普通院校由于資源、資金、規(guī)劃等綜合原因,文學課程體系建設水平參差不齊,目前主要存在的不足如下:
(一)“鑄教”:“人文性”文學課程體系有待完善
如古典學者耶格爾指出的,“教化”(Paideia)旨在從整體的方式(城邦、社會、文學、哲學、宗教、藝術、史學)來獲取文化理想。依據英語專業(yè)文學課程的國家標準,英語文學教學一方面應兼顧人文精神、志趣、品格,另一方面需要兼顧對外國文學、中國文學、中西文明史、國別文學以及涉及歷史、文學、文化背景性知識核心價值觀的考查,努力踐行并實現“素質、知識、能力”一體化培養(yǎng)。地方高校英語專業(yè)文學實踐課程不夠充分,部分高校僅滿足最低的課程指標,相比綜合性大學深厚的學術積淀、豐富多樣的延伸課型,前者的文學課程大多仍以初步的文學史理論講解為主,部分項目實踐活動偏淺層化、形式化,因此,古典人文經典課程體系的融入有待加強。
(二)“鑄人”:“卓越性”心智訓練及研究有待加強
古典人文教育是以塑造個體人格及生命品格為目標的。古典教育者倡導文質合一、情理融合、吾我協(xié)調、向善求美的“德性”教育,即把最優(yōu)良的事物,如勇敢、節(jié)制、誠實、自律、責任、忍耐、仁慈、同情等優(yōu)秀美德植入公民的靈魂。從教師角度而言,不少地方高校教師往往教學負擔重,科研意識薄弱,專業(yè)教師前期的科研成果以經驗式、事實性或者技術層面的教學總結和描述為主,其對學生以“卓越性”為特征的心智訓練及模塊化、結構化、立體化的教學研究有待加強。
(三)“鑄魂”:“搭橋性”跨文明探索有待豐富
中西方古典教育思想可為文學課程思政建設提供取之不盡的精神財富。新時代的外語教師仍應堅持從“立德樹人”的育人初心,在課件設計和教學進程中有機融入專業(yè)教育和課程思政教育,從國家意識形態(tài)戰(zhàn)略高度出發(fā),通過文化認同,培植文化自信,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凸顯“中國性”,充分挖掘“中西方古典文明傳統(tǒng)”,積極培育跨文明對話的“搭橋人”。
三、“三鑄”與PCMF混合型英美文學課程體系
《指南》(2020)要求,各高校應鼓勵教師實施翻轉課堂等混合式教學模式,使學生朝著主動學習、自主學習和個性化學習方向發(fā)展。PCMF混合型教學融“POA”(產出型導向)+“CLIA”(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Approach)(內容語言融合)+ “MOOC/SPOC”(慕課/私播課)+“Flipped Classroom”(翻轉教學)為有機整體的教學模式。PCMF教學模式以“P”(產出導向)及“C”(內容語言融合教育理念)之獨特的育人觀、課程觀、教材觀、教學觀、教師發(fā)展觀為指導,圍繞學習中心,將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的全面發(fā)展設為培養(yǎng)目標。在課堂上,教師的課程設計倡導“以知識為支撐、高階思維為導向”,采用基于問題的合作學習方式,利用文本細讀的方法分析、批評文學作品,以此幫助學生完善知識建構,實現綜合能力的提升[10]。與之互補的是,“M”(慕課平臺)及“F”(翻轉校園模式)可以在線下將學生從傳統(tǒng)的大綱的桎梏中解放出來,使其積極選擇自己感興趣、有意義的課程,創(chuàng)造性地構建跨學科知識體系??傮w而言,PCMF型混合型文學課程體系的構建有豐富的實踐與發(fā)展空間。
(一)“鑄教”:PCMF混合型教學有助于打造地方型“金課”
古典人文教育蘊含著最初的師生民主、平等、自由的教育精神。自由靈活、形式多樣、場所多元的古典時代教育模式,為現代教學創(chuàng)新提供了思想啟迪。正如利文斯通所認識到的,古典人文學科不僅僅具有通識化的特征,是了解西方文明的窗口、是現代人的精神力量源泉,其還能為學生提供解決問題、改造世界的良方。依據英語專業(yè)文學課程的新標準,文學課程體系一方面應積極涵蓋如英語小說、詩歌、戲劇、散文、圣經文化、古希臘羅馬神話、比較文學、文學批評方法等課程,兼顧人文精神、志趣、品格的培養(yǎng);另一方面需兼顧中外文學、文明史、國別研究以及涉及文史哲背景性知識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努力踐行“素質、知識、能力”一體化培養(yǎng)。
PCMF混合型教學以“產出導向”為驅動,“翻轉”為模式,“慕課”為主要平臺,“內容”為依托,有助于各高校綜合利用線上已有的優(yōu)質課程資源,最大限度彌合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導致的差異。高校應實施“金課”戰(zhàn)略,注重培養(yǎng)學生解決復雜問題的綜合能力和高級思維,采用現代化教學手段,融入前沿性和時代性教學內容,突出專業(yè)課程的高階性、創(chuàng)新性和挑戰(zhàn)性。
(二)“鑄人”:PCMF模式有助于培養(yǎng)區(qū)域應用型高級人才
古典人文教育以人性的完整、全面、和諧發(fā)展為目的。如利文斯通所指出的,其目的不僅僅是倡導促進學生知識量的增長,還以促進“心智的好奇心、敏銳、勤奮、耐性及熱愛真理”等為旨歸。其倡導的“知行合一”,要求把自然與社會科學知識融為一體、把個人與社會、教育與實踐結合起來。應用型高級人才以學生的批判思維、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等高級思維技能培養(yǎng)為核心,采用線上線下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仍是課程之需。
慕課、翻轉課堂等平臺具有開放性、持續(xù)性、國際性、研究性和靈活性等特征,舉例而言,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可積極運用課前任務發(fā)布、資源共享、多元分組及互動點評等功能,提升學生的積極參與興趣、增強團隊合作適應能力及批判性思維能力,豐富文學專業(yè)的戲劇角、自由體詩歌創(chuàng)作以及學生的優(yōu)秀實踐作品成果報告冊等成果。研究表明,讓學生嘗試運用微課、視頻、音頻等互聯網資源,自主使用優(yōu)質教育資源,圍繞分析能力、評價能力和創(chuàng)造性而展開教學,不但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而且為學生提供了批判性思考的機會,使學生最大限度發(fā)揮其創(chuàng)新能力成為可能,真正實現了高校學生的自主學習[11],從而為個體成才提供了廣闊的視野和人性化教育機會。
(三)“鑄魂”:PCMF混合型課程有助于提升課程思政水平
PCMF混合型教學充分挖掘中西方古典文明的智性內核,側重對學生的美德培養(yǎng),實現“鑄教”“鑄人”與“鑄魂”的培養(yǎng)旨歸。以古典教育資源為重要的人文和倫理教育內容依托,可以修正學生在倫理道德上的不足。以慕課平臺為依托的豐富多元的網絡學習平臺,有利于學生進行個性化的學習,并通過對知識的自主建構,提升批判思維能力。文學課程應積極鼓勵學生結合中國豐富的古典文明傳統(tǒng)以及社會歷史、現實文化語境,引導學生通過展開多元的創(chuàng)造性、批判性智性思辨活動,鞏固運用課堂所學的內容,從而將“培智鑄魂”的教學理念落到實處。
教育應正視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價值,堅持以現代文化知識內容為主體的教育形態(tài),培養(yǎng)公民的進步觀與判斷力,為多種文化形態(tài)營造良好的競爭氛圍,讓教育融合古今中外文明之精華[12]。
四、結語
綜上所述,“鑄教”“鑄人”“鑄德”理念與古典人文傳統(tǒng)目標旨趣同歸。貫徹PCMF(產出型+內容語言+慕課+翻轉)混合型教學模式,將為普通外語高校貫徹“三鑄”理念提供方法論指導,其有助于文學課程實現“高階性”“創(chuàng)新性”及“挑戰(zhàn)性”,豐富地方高校外語專業(yè)學生的人格素養(yǎng)資源與實現創(chuàng)造性轉化的途徑,夯實學生以卓越精神品格為核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力。
參考文獻:
[1] 胡繼華. 人文荷馬:史詩與古典教育[J]. 中國文化,2019(05):278.
[2] 牟芳芳. 論紐曼對文學教育的辯護[J]. 外國文學評論,2010(03):126.
[3] Jaeger,W.. Paideia: the Ideals of Greek Culture[M]. trans, Gilbert Highet,Oxford: Basial Blackwell,1947.
[4] Mill,J.S.. Inaugural Address Delivered to the University of St.Andrews[A]//Robson,J.M.. Essays on Equality,Law and Education[M].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1984:218-221.
[5] 孫周興. 威廉姆·洪堡的大學理念[J]. 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8(02):12.
[6] 李建明,謝錫齡. 中國古典文學中的人文精神[J]. 社會科學家,2010(03):18.
[7] 黃君艷,劉正偉. 新人文主義古典教育在近代的中國——以東南大學西洋文學系為中心的考察[J]. 中國高等教育評論,2018(09):44-50.
[8] 劉旭,余小茅. 劉再復:一位古典人文教育之夢的堅定守望者[J]. 上海教育科研,2019(10):24-28.
[9] 李長偉. 追求卓越——古典公民教育探析[J]. 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3,12(06):5-6.
[10] ??≤S,趙永青. 內容語言融合教育理念(CLI)的提出、內涵及意義——從內容依托教學到內容語言融合教育[J]. 外語教學,2020,41(05):51-52.
[11] 周蘋. 英語專業(yè)文學類課程翻轉課堂教學與高階思維技能培養(yǎng)的實證研究[J]. 外語教育教學研究,2018(10):66-67.
[12] 趙辛陽. 美國早期關于古典教育的辯論[J]. 外國教育研究,2020,47(01):70-71.
(薦稿人:蘇劍芳,廣西外國語學院歐美語言文化學院院長,教授)
(責任編輯:汪旦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