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夢
(閩南理工學院 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福建 泉州 362700)
旗袍代表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被譽為“國粹”。滿族發(fā)祥于吉林省東部與朝鮮交界的長白山地區(qū)。滿人以狩獵為生,北方開闊平坦的自然環(huán)境和獨特的生活方式對滿人的服飾發(fā)展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滿人為了方便騎射,將袍子設計成兩側(cè)開叉甚至四面開叉。從滿族服飾中的馬蹄袖、花盆底、大拉翅等極富民族特色的設計中也可以看出自然環(huán)境對服飾的影響,這也是造成滿族服飾區(qū)別于漢族服飾的重要原因之一。旗袍屬于袍服的一種,袍服的出現(xiàn)與先秦兩漢時期的深衣有著十分重要的淵源。旗袍是中國最具代表性的傳統(tǒng)服飾之一,源于滿族人的傳統(tǒng)服裝—旗服,可分為滿人袍服、清代京派旗袍、民國海派旗袍、港臺旗袍和當代旗袍。滿人袍服的主要特點是圓領、窄袖身、馬蹄袖、束腰、捻襟、上帶扣袢、下有開叉;清代京派旗袍的主要特點是圓領、盤金繡花紋、右衽、馬蹄袖、下擺寬大、開兩叉和開四叉區(qū)分,面料以厚錦緞為主;民國海派旗袍的主要特點是采納了西方先進的收省工藝,結合胸省和肩省工藝,從滿族寬松旗袍改成更加貼身的旗袍,曲線更加唯美,長度加長至小腿中部和膝蓋之間,面料以軟輕薄的蕾絲、絲絨、素縐緞為主。該時期的旗袍成為中國特色的民族服飾,并風靡全世界,成為東方民族服飾的瑰寶,被人們定義為“海派旗袍”,同時也是旗袍發(fā)展史上的高光時刻;港臺旗袍的主要特點是旗袍的三維曲線較為適體收腰,肩部線條較為圓滑,腰部省量設計較為貼體地展示了S型身材,旗袍的長度變短,開叉變高;當代旗袍的主要特點是借鑒了中國旗袍的傳統(tǒng)經(jīng)典元素進行改良,融入了現(xiàn)代潮流時裝的創(chuàng)新設計新趨勢,既富有現(xiàn)代時尚潮流的文化內(nèi)涵,又能弘揚優(yōu)秀的中國傳統(tǒng)服飾文化,充分彰顯了傳統(tǒng)文化與時代潮流的碰撞結合,為現(xiàn)代時裝設計注入了新鮮“血液”,改良旗袍成為現(xiàn)代潮流年輕人的日常百搭服裝[1]。
泰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隨著歷史發(fā)展,泰服也在不斷演變,不同朝代和地區(qū)的服飾風格迥異。泰服最鼎盛的6個時期分別是陀羅缽地王國時期、羅渦國時期、素可泰時期、大城王國時期、吞武里王國時期和拉達那哥欣時期。陀羅缽地王國時期的泰國服飾深受高棉和印度文化的影響,男子會配印度風格的纏腰布,偶爾身穿絲綢上衣,而女子的上身則用一塊布遮住胸口,下身穿長及腳踝的長裙。羅渦國時期的“傣族人”開始遷移到羅渦國。現(xiàn)代泰國歷史學家認為,這些傣族人來自越南北部和中國廣西省,女子的上身用一塊布圍住胸口,下身穿一條短圍裙;男子則上身赤裸,下身穿短圍裙并用金屬帶系腰。素可泰時期,女子下身穿絲質(zhì)花紋長裙,上身穿長袖上衣;男子身穿簡單的V領長袖上衣,肩上裹布,腰間裹絲綢腰布,并用金屬或金色腰帶系腰。大城王國時期涌現(xiàn)了許多服飾風格,并不斷受到其他國家的文化影響。泰國的男子和女子都身穿一種名為“絆尾幔(Chong Kraben)”的纏腰布,男子的纏腰布長度是從腰部到大腿,而女子的纏腰布長度則是從腰部到膝蓋以下。他們經(jīng)常裸露胸部,赤腳,或在胸部上方纏上一條叫作“Sabai”的絲綢長布。泰國筒裙是女子傳統(tǒng)下裝之一,流行于20世紀上半葉拉瑪六世統(tǒng)治時期。由于泰國與外國的交往逐漸增多,女子逐漸穿短衣筒裙。筒裙也叫裹裙,通常將一塊長方形布的兩端縫合成圓筒狀。受氣候影響,筒裙的寬幅比較寬大簡單,穿時身子套進布筒,用右手把布拉向右側(cè),左手按住腰右側(cè)的布,右手再把布拉回,折回左邊,在左腰處相疊,隨手塞進左腰處。穿著時也可以用左手以同樣動作向相反方向操作,最后用腰帶固定,腰帶可以處理臀部和腰部的差量,起到打褶的裝飾作用。筒裙設計與泰國本土文化息息相關,更符合泰國民眾對服裝涼爽舒適的需求和喜愛[2]。
廓形是影響服裝款式造型的主要因素之一。旗袍的廓形一直隨著時代變遷與服裝流行趨勢不斷更新,從最初遮體的A型、H型、Y型轉(zhuǎn)變成受西方影響的緊貼合身的S型。旗袍的剪裁方式也由傳統(tǒng)的“十”字形裁剪轉(zhuǎn)化為收省+分割線的修身合體的西式裁剪,突出了女性柔美的曲線。
旗袍款式的經(jīng)典元素主要包括衣領、門襟、袖子、開叉、盤花扣、緄邊。傳統(tǒng)旗袍的裁剪講究自然包裹,凸顯女性柔美的身體曲線。旗袍的領型設計修飾東方女性修長的頸部和臉型,保護頸椎,如獨具一格的旗袍水滴領、竹葉領等,突出了東方女性的端莊優(yōu)雅韻味。旗袍的門襟設計有直襟、圓襟、雙襟、方襟、中長襟、斜襟等,傳統(tǒng)旗袍的門襟設計為了方便人們穿脫服裝和固定衣片,大多采用右開襟,但改良后的現(xiàn)代旗袍設計已經(jīng)不需要過多地考慮穿脫的問題。旗袍的袖長、袖肥、袖山高、袖口在多元文化的影響下變得愈加豐富,如箭袖、小蓋袖、插肩袖、大倒袖、荷葉袖、泡泡袖等袖型的應用,增強了旗袍的視覺層次感。旗袍的開衩變化千姿百態(tài),開衩的高低、下擺的長短會伴隨不同時期略顯不同,既滿足了行走的方便,又修飾了修長的腿型,增添了東方女性雅韻的氣質(zhì)。盤花扣是旗袍的經(jīng)典設計元素,具有實用功能性和裝飾點綴性特點,通常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如設計師可以將盤扣設計在西服上做紐扣,具有中西方傳統(tǒng)文化有機結合的特征。旗袍上的盤花扣一般都是純布手工編結的軟花扣,花樣豐富多樣,除了最簡單的一字扣,還有模仿動植物形狀的金魚扣、蝴蝶扣、菊花扣、梅花扣、花蕾扣等,以及展現(xiàn)藝術形象的飛天扣、開屏扣、蝶戀花扣等。旗袍服飾的配件通常為西式大衣、馬甲、折扇、手包、手絹、高跟鞋等,襯托旗袍的典雅華貴。旗袍的衣領、門襟、袖子、開叉、底擺等部位通常采用緄邊工藝,運用緄邊裝飾,使旗袍的整體視覺效果更精致,尤其是緄邊色彩和面料色彩的疊加,更能增添旗袍搭配層次的變化。隨著時代潮流變化,緄邊工藝制作煩瑣,低端的現(xiàn)代改良旗袍設計中的緄邊工藝通常被省略,高定改良旗袍采用刺繡、珠繡、鑲嵌、印花等代替,利用先進的智能數(shù)字化技術,創(chuàng)新出具有旗袍風格和國潮特色的服飾作品,不斷契合時代潮流[3]。
泰國女性喜用披肩和筒裙,包裹的穿著可以凸顯窈窕的身材和優(yōu)美的曲線,突出女性溫柔質(zhì)樸的氣質(zhì)。泰國的“顏色文化”蘊含本國的文化內(nèi)涵,通常將自己的出生日期顏色作為自己的幸運色。有文獻記載,泰國“婦女上衣披青藍布縵,下衣五色布短裙”。泰國傣族女子上衣顏色較樸素,下裝多為五色織錦,顏色艷麗。泰國五色織錦工藝是由5種不一樣的顏色紗線,以等距豐富的線條,采用經(jīng)編布工藝技術進行制作。泰國織錦工藝特色鮮明,強調(diào)圖案對稱,冷暖色對比強烈,紋樣豐富多變,衣褲襟邊鑲繡花邊,有時也用繡、挑等不同工藝手法繡上各種精美的圖案,豐富了服飾色彩,避免了全身色彩過于單一,呈現(xiàn)出良好的視覺效果。泰國傳統(tǒng)服飾面料主要有純棉、化纖、縐紗、麻、泰絲等。在泰國傳統(tǒng)社會,貴族和普通民眾的服飾存在一定的差異,受政治文化的影響,貴族服飾在一定程度上象征著財富、權力和社會地位。貴族的服飾面料多采用絲綢、泰絲等,服飾搭配通常采用黃金進行點綴。泰國人以黃金為貴,通常將金子運用工藝手法編織在面料中,也會直接用鏈條和腰帶進行裝飾點綴。普通民眾的服飾用料相對貴族較為簡潔,一般來自自產(chǎn)的棉花,并通過自紡自織、自染自編等簡樸的工藝技術完成土布的制作,女性通常也會采用較為先進的扎染經(jīng)編布工藝技術和傳統(tǒng)刺繡方法繡上動植物相關的精致圖案來襯托服飾之美。
傳統(tǒng)東方文化提倡將女性人體包裹隱藏于衣服內(nèi),端莊保守,遵從“三從四德”,推崇女性以柔順、纖弱、含蓄為美的審美標準。中泰兩國均屬于多民族國家,受地理位置和文化習俗的影響,分布在中國云南省的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及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少數(shù)民族傣族和泰國中部地區(qū)的傣族雖女子服飾文化相似、宗教信仰相同、生活習慣相近,但各具特色。筒裙是當?shù)厝巳粘I钪凶畛R姷膫鹘y(tǒng)服飾款式,后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傣族服飾也逐漸西化。泰國傣族的服飾華麗富貴,男女通常會佩戴金銀珠寶首飾和由黃色金絲編織的服飾品,凸顯自身的社會地位。旗袍和筒裙兩種服飾均具有本國的文化符號,如旗袍的盤花扣和緄邊這種標志性符號。旗袍和筒裙的設計可隨著人體起伏更加貼合人體的曲線及韻律,穿著旗袍時,人們的坐、臥、行都透露出一種寧靜自然的美感,裙擺隨身搖曳,動感飄逸,又不失韻味,骨子里又流露出東方女子堅韌的性格,使東方女性的曲線美得到更大程度的延展。被中華兒女尊稱為“國母”的宋慶齡女士經(jīng)常穿著旗袍出席各種社交場合。1943年,她身穿一件黑色緞面旗袍赴美訪問,優(yōu)雅大方的言談舉止獲得了美國媒體的好評,被《時代》雜志選為封面人物和年度風云人物。習近平總書記的夫人彭麗媛女士在出席重要社交場合時,也多次穿著改良后的旗袍。直至今日,旗袍仍是中國女性標志性服裝。越來越多的奢侈品牌在設計服裝時融入了中國旗袍的標志性符號元素,如LV、Prada、Gucci等,創(chuàng)新設計了中國旗袍,使其多次登上國際時裝周舞臺。如今,中國許多原創(chuàng)設計師意識到傳承民族文化的責任和使命,更加注重對中國旗袍元素的運用,同時不斷融入與時俱進的多元文化,關注年輕人對色彩、款式、面料等喜好,為當代改良旗袍注入了新時代性、實用性、裝飾性和個性化,使穿著者更加自信和優(yōu)雅[4-5]。
李澤厚在《美的歷程》中說:“美作為感性與理性、形式與內(nèi)容、真與善、合規(guī)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tǒng)一,與人性一樣,是人類歷史的偉大成果。美學最終還是要回歸人性。”中國旗袍和泰國筒裙等傳統(tǒng)東方服飾代表著東方文化,它們作為近代東方服飾文化的經(jīng)典代表,有著不同的發(fā)展演變歷程,不斷將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與現(xiàn)代時尚創(chuàng)新結合,增強當代年輕人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責任感,呼吁更多學者關注和參與對民族傳統(tǒng)服飾文化的研究,使民族服飾文化經(jīng)久永傳,在國際新時代舞臺上不失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