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洪邁《夷堅志》小說的科舉批判*

      2022-02-26 14:56:05邱昌員張藝苑
      贛南師范大學學報 2022年1期
      關鍵詞:士子科舉制度科舉

      邱昌員,張藝苑

      (贛南師范大學 a.新聞與傳播學院;b.文學院,江西 贛州 341000)

      科舉制度自隋唐創(chuàng)立、實行以來,為統(tǒng)治者培養(yǎng)、遴選了大量人才,形成了一個人數(shù)眾多、來自社會各階層的新型讀書士人群體,這個群體表現(xiàn)得朝氣蓬勃、生機盎然,有力地沖擊著魏晉以來的士族門閥制度,造成了社會各階層力量對比的變化和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新的結構格局,這樣的制度無疑表現(xiàn)出較大的創(chuàng)新性、進步性。

      進入宋代,科舉制度得到更大力度的推行。宋代統(tǒng)治者在總結唐代經(jīng)驗教訓的基礎上對科舉制度進行了改革與完善,使其更具活力,更符合時代需要和社會發(fā)展。但仍因為表現(xiàn)出某些缺陷和負面效應而為人們詬病,許多的文學作品都對其進行批判,如《夷堅志》中就有大量對宋代科舉制度進行批判的故事。

      據(jù)粗略統(tǒng)計,《夷堅志》中的科考故事數(shù)量在500則以上,這些故事詳細記載了宋代科舉制度的實行情況,記錄了宋代文人士子參與科考的人生經(jīng)歷,而批判科舉,也是這些故事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

      一、科舉制度異化文人士子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科舉制度的實行使科名成為文人士子為之奮斗終生的人生目標,廣大士子為得一第可謂是終身求之,至死不悔。而一旦及第,也確實榮耀異常,正所謂 “十年勤苦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支庚》卷六《汪八解元》)。[1]1184可以說,科考左右著廣大士子的人生、命運,異化了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這是《夷堅志》乃至歷代小說進行科舉批判最常見、最重要、最沉痛也是最深入的主題。如《支乙》卷二《楊證知命》就描述了一個宋代士子為科舉羈累的一生,是無數(shù)宋代科舉士子命運的典型縮影。楊證為了科舉成名、進入仕途,幼年時便發(fā)奮攻讀,參加了童子科的考試,結果失敗。他沒有放棄,弱冠之后再赴秋試,中得鄉(xiāng)貢。第二年春天,進京城臨安參加尚書省禮部官員主持的省試,終于及第。緊接著又參加了由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一場難于一場,一場接一場的考試讓士子們疲于奔命。剛剛考完鄉(xiāng)貢,還沒有喘口氣,又被催促著進京,只得匆匆整裝,離家東去,再赴征程,連士子自己也忍受不了,不禁憤怒地喊出:“吾跋涉千里,息肩未幾,而又行役,其何以堪!”士子們不僅要忍受求學、赴試的艱辛,還常常要面對疾病等種種困境。如本篇故事的主人公楊證也算富有才華,文思敏捷,每天能作萬言,本來殿試可以取得好成績,沒想到殿試前卻忽然生病,眼睛紅腫,疼痛不已,大大影響了考試,只草草成文,得了個倒數(shù)第二名。為了考試,他還要煞費苦心地改名字。歷經(jīng)艱辛地科考成功以后,卻只得一任小官。而更加令人感嘆惋惜的是,這一任小官楊證也沒能做得順利,竟到官“數(shù)月而卒”。實際上,楊證在考試的過程中自己也知道,如此艱苦地備考,必然對身體有極大的損害,自謂“吾必登第,正恐死不久;脫或下第,庶可少延?!钡堑跁绊憠勖?,但被功名之心驅使,他還是執(zhí)意赴考。為了科考成功,士子們已是不計后果,不計代價,宋人面對科舉的心態(tài)在這里生動地展現(xiàn)出來了,科考對士子生活觀、生命觀、價值觀的改變可見一斑。[1]807

      《乙志》卷十二《章惠仲告虎》寫到一個更加悲慘的士子章惠仲。章惠仲在紹興二十六年四川類省試合格后,與妹夫丘生一同赴臨安參加殿試,不料還沒有出三峽,就遇舟覆事故,妹夫溺水身亡,死在了求取功名的路上。章惠仲大難不死,殿試登第,授任官職。卻又在歸途中得到弟弟的死訊。出川、回川,先后有親人夭逝,章生心中有不盡的哀傷。后來,章生又因為急于回到家中,連夜趕路,不幸跌入深崖,遍體鱗傷。幸而不死,又遇猛虎,差點被吃。僥幸逃過此劫,行李卻被侍從兵卒卷逃而去。僅為官一任,母親又去世。求取功名的種種曲折艱辛,章生可謂是親歷殆盡,連續(xù)不斷的災禍、一次又一次的打擊使他根本不能體會到及第為官的快樂和榮耀,最終,身心的疲累使他早卒。[1]283

      實際上,科考路上種種令人難以想象的曲折艱辛極大地戕害、透支著士子們的身體,疲累著他們的心理,因此不僅有許多象楊證、章惠仲、黃裳(《支戊》卷八《黃戴二士》)[1]1116、劉策(《支乙》卷十《一明主簿》)[1]871這樣在及第后僅“數(shù)月”“到官”“一任”或“未及官”即卒的士子,而且還有更多士子連“及第”的幸運也沒有,他們等不到期望了一生的榮耀到來的那一刻,就倒在了無情的科舉之路上,如章惠仲的妹夫丘生,又如《乙志》卷五《梓潼夢》中的犀浦人邵允蹈,他參加類省試得了第一名,于是放棄眉州幕官職位赴臨安參加殿試,沒想到舟行至閘口鎮(zhèn)突然病死。[1]223再如《甲志》卷十五《方典薄命》寫方典如前例中的楊證一樣,在明知科考必然短壽的情況下仍然堅持走進一個又一個考場,最終落得個“暴卒于院”的結局。[1]135雖然從這些故事中我們似乎可以看到士子們與命運抗爭的精神,但他們“科舉未捷身先死”的命運結局和生命價值卻令人惋惜。

      求學的士子漂泊在外,遠離家鄉(xiāng)和親人,突然死亡,不免出現(xiàn)無人安葬、暴尸于野的情況,或雖有人同情欲草草安葬卻無葬身之地,如《甲志》卷十七《徐國華》:

      建安人徐國華,宣和中入太學,……靖康丙午,胡騎攻城,庠序諸生多被腳氣死,徐亦以是疾終。鄉(xiāng)人董縱矩欲葬之東城墓園,而垣中列兆已無余地,乃與后死者皆瘞于垣外。[1]151

      無數(shù)士子為科舉虛耗了生命,也有士子屢次科考卻及第無望后,精神崩潰。如《支甲》卷六《吳滲二龍》寫營道士人吳沂淳熙丙午通過了鄉(xiāng)試,次年省試下第,遭受了一次打擊。此后他改名,作美夢,又恰逢趙光宗繼位,且再次通過鄉(xiāng)試。一系列在他看來的吉兆都預示著他必定科考成功,沒想到仍以“不偶”告終。這一次打擊終于使他精神心理喪失了支持,他想象著人世間的科考無法如愿,陰間卻可以實現(xiàn)金榜高中、仕途暢達的理想,于是跳井而死。在這里,吳沂視科考為生命的唯一意義,科舉成名、仕途得志已經(jīng)使他理智盡失、行為變態(tài)、走火入魔,[1]759從這一點來說,本篇故事對《儒林外史》“范進中舉”的創(chuàng)作有直接影響。[2]16

      二、科舉制度扭曲了士風與世風

      科舉的夢想不僅異化了士子的生命觀,虛耗了一代又一代士子的人生,而且還異化了他們的人性、品行,扭曲了士風。如《支癸》卷三《張顯祖治獄》記信州吏人張顯祖的兒子“少而俊慧”“才十歲,能作舉子三場文,稱為神童,十八登科甲,父母視如掌上珠?!钡?,這個極富才華、年少成名的士子卻變成了品行不端、縱酒好色之徒。他及第為官后,不僅毫無作為,而且浪蕩成性,只“在都城留戀聲色,又飽酒無算,極其花柳博塞之娛。蕩析家資,十亡七八”,最終“得贏疾,困臥半載,醫(yī)療禱祝,囊橐一空。迓兵及門而卒”。[1]1241這則故事雖然包含了因果報應的色彩,其旨意是指出宋代一些科舉士子雖然科考成功,品行修養(yǎng)卻扭曲墮落,不僅對家、國沒有貢獻,甚至可能是社會的害蟲毒瘤。又如《甲志》卷十八《楊公全夢父》寫資州士子楊全癡迷于貢士考試,父親去世一年多,仍停柩在家,未予安葬。夢見父親亡魂,首先問的是自己的功名前程。父親暗示他應將自己早日入土為安,他也不理會。直到朝廷頒布了《五禮新儀》,規(guī)定父母亡而不葬者不得入學,楊全才匆匆將父親的靈柩下葬,當時的士風可見一斑。[1]157無獨有偶,《甲志》卷七《羅鞏陰譴》寫神靈托夢告訴南劍沙縣士子羅鞏前程沒有希望,羅鞏還自以為操守很好,沒有什么過錯,不應如此。當神靈說明是因為父死不葬,陰譴落第時,羅鞏不僅不慚愧反思,還鮮廉寡恥地問:“家有弟兄,罪獨歸鞏,何也? ”[1]58從羅鞏的身上我們看到科舉導致了對孝行、親情的異化扭曲,一代士風丑陋不堪。羅鞏的行為表明很多士子只把自己的品行道德水平停留在極低的層面,他們可以毫無羞恥地用常人甚至低于常人的標準來衡量要求自己,不守孝道,漠視親情,科考高于一切。而神人的回答則表明社會要求士子做道德的楷模,知書識禮、科舉高中、官場為官的士子更要孝悌忠信,嚴格遵守倫理綱常。

      科舉既扭曲了士風,也扭曲了世風。士子以科考為人生的唯一目標,世人同樣以科考成功與否作為衡量士子優(yōu)劣的唯一標準。成功者,世人趨之若鶩;失敗者,凄涼落寞,世人厭棄。每一個士子都在這丑陋的世風前嘗盡了世態(tài)炎涼、人情冷暖的復雜況味。如《甲志》卷四《侯元功詞》寫密州士子侯元功因為年已老大,科考不順,加以長相較丑,于是被世人輕薄嘲笑。幸而侯元功既有寬廣的心懷,又確有過人的才華,對此不以為意,沒有為世風擊倒,反而作詞表達自己的高遠理想。[1]33又如《甲志》卷十一《何丞相》寫何執(zhí)中科考及第前,窮得連赴京趕考的路費都沒有,只得去大富人家借貸,然而看門人也看不起他,阻攔他并不為他通報。而在估計他極有可能中第后,富貴的財主竟然“舉萬錢贈之”,并一再囑他“大貴”后“毋相忘”,世人的勢利之相在這里躍然紙上。[1]98又如《支景》卷五《董參政》:

      廬陵董體仁參政,累舉不第,用特恩得州助教。貧甚,無以自養(yǎng),乃從富人家書館。紹興丁卯秋試,諸生有赴漕臺請舉者,欲使偕入貢場,董年事已高,無復有功名奮飛志,不肯往,強挽以東。道過臨江,郡守彭子從,鄉(xiāng)人也,視其刺字曰:“老榜官耳,何足道?!甭圆患有?。是歲預薦選,次年南省奏名,廷試居第一,以有官之故,詔升王宣子居上,而董次之,恩例與大魁等,得左承事郎,僉書鎮(zhèn)南軍判官。歸次臨江,彭守遣介持公狀迎候,董批絕句于紙尾曰:“黃牒初開墨未干,君恩重許拜金鑾。故鄉(xiāng)知己來相迓,便是從前老榜官?!迸砺勚畱M悔。[1]922

      董體仁雖好學有才,但因年紀較大,屢試不第,生活貧困。他的鄉(xiāng)人、郡守彭子從來也看不起他,區(qū)別對待于與其一同赴考的士子。對他不僅不予幫助,反而大加嘲諷,無比輕賤,沒想到董體仁竟一舉考取第一名。雖然因為有官不能得狀元之名,卻有狀元的榮耀,這不能不讓勢利者感到慚愧,而科考給廣大文人士子帶來的命運變幻盡顯其中。

      世風為科舉左右還表現(xiàn)在婚姻觀念上?!吨Ц肪砭拧队嗬舨俊穼懙屡d余生聘約了妻子王氏,對方卻要求他登科后才能迎娶。他雖然鄉(xiāng)試通過了,省試卻失敗。王氏嫌貧愛富,嚴守門第觀念,撕毀婚約,嫁于他人,導致余生怏怏失志,抑郁早逝。[1]1205《丁志》卷四《孫五哥》的批斗矛頭具有同樣的指向:士子孫五哥重情重義,為情而離魂,為情而死。然而世風追求科第、門第不重真情,孫五哥科舉難于成功,他深愛的表妹也許嫁他人。[1]564

      《夷堅志》不僅批判科舉制度下扭曲的士風、世風,還批判才俊失路、英雄不遇的世道,引發(fā)人們對于科舉制度是否能真正遴選出賢士、不埋沒人才的思考。五代王定?!短妻浴肪硎濉峨s記》曾記載:“貞觀初放榜日,上私幸端門,見進士于榜下綴行而出,喜謂侍臣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3]然而,科舉制度有沒有真正使“天下英雄盡入彀中”呢?對此,《夷堅志》提出了自己的質疑,《三志辛》卷八《杜默謁項王》寫了這樣一個故事:

      和州士人杜默,累舉不成名,性英儻不羈。因過烏江,入謁項王廟。時正被酒霑醉,才炷香拜訖,徑升偶坐,據(jù)神頸拊其首而慟,大聲語曰:“大王,有相虧者!英雄如大王,而不能得天下;文章如杜默,而進取不得官,好虧我?!闭Z畢,又大慟,淚如迸泉。廟祝畏其必獲罪,強扶以下,掖之而出,猶回首長嘆,不能自釋。祝秉燭檢視,神像垂淚亦未已。[1]1446

      作品以項王廟為典型場景,描寫了落魄書生與失敗英雄項羽惺惺相惜的心理流程。杜默對自己的才華充分自信,但他越不過科考,也不可能在官場上有所進取和作為。他的錦繡文章和“英儻不羈”的個性被科考完全粉碎。故事宣泄了廣大失意士子心中的極端不平,同時也是作者對科考埋沒人才的無奈直面。又如《支丁志》卷四《黃狀元》寫鄱陽士子黃瀛為人耿介,才華橫溢,深為世人贊賞。他的作品《飛來峰賦》《含笑花賦》曾廣泛流傳。他自己也非常自信,以為功名唾手可得,高中“狀元”也不在話下,甚至潛意識中以“狀元”自居。沒想到科考連連不順,竟20年也難求一第,最后只因為年齡大了、科考多次,符合宋代科考制度的新規(guī)定“特奏名”而為皇帝恩準,作了一任小官,抑郁而終。他的科考經(jīng)歷正如其自己所言:“二十年夢黃狀元,今仍為它(他)人所奪?!逼淝鄣娜松顬樽髡咄?,如此才俊之人通不過科考也讓人們視科考如魔咒般費解。[1]1000

      三、科舉催生了種種舞弊和投機取巧現(xiàn)象

      科考的激烈競爭也使許多舉子為了勝出而不擇手段,產(chǎn)生了形形色色的舞弊現(xiàn)象?!兑膱灾尽酚胁簧僮髌肪陀涗浄从沉耸孔拥奈璞仔袨榛蚩释璞椎男膽B(tài)并對之加以批判,如《甲志》卷十九《沈持要登科》:

      沈持要樞,湖州安吉人。紹興十四年,婦兄范彥輝監(jiān)登聞鼓院,邀赴國子監(jiān)秋試。既至,則有旨:唯同族親乃得試,異姓無預也。范氏親戚有欲借助于沈者,欲令冒臨安戶籍為流寓,當召保官,其費二萬五千。沈不可,范氏挽留之,為共出錢以集事。[1]172

      南宋科考制度規(guī)定,國子監(jiān)秋試只能在京官員的直系子弟才可參加,流寓試只能從北方流寓到江南的士子才有資格,且要有官員擔保。沈樞是范彥輝的妹夫,是“異姓”,不是直系親屬,不能憑此參加國子監(jiān)秋試。沈樞是湖州安吉人,也沒有資格參加臨安的流寓試。但范氏族群中有人要參加國子監(jiān)秋試,卻又可能通不過,想要借助沈樞當槍手,于是央求沈樞冒充臨安戶籍參加流寓試,為了做到這一點,范氏族人還集資為沈樞請官員作保。這里面就存在著三種舞弊行為,一是考試資格作偽,二是考場串通、槍手替考,三是保官作假、貪圖巨利??梢?,范氏族人為科考舞弊頗費心機,只是由于沈樞的拒絕才沒有得逞,而沈樞也因此得到上天的“褒獎”,后來如愿高中及第。無獨有偶,《支戊》卷二《胡仲徽兩薦》寫一富家翁物色胡仲徽當自己兒子的槍手作弊,胡仲徽一開始為重金誘惑有所動心,受到神人的警告才斷然拒絕,富家翁的舞弊經(jīng)營沒有成功。[1]1062

      《支丁》卷二《吳庚登科》故事雖然繼續(xù)著因果報應的俗套,但記載科場串通舞弊的情況卻更為真實詳細。合州赤水士子吳庚雖然通過了鄉(xiāng)試,但實際并無多少才華,他自己及家人都知道他很難在接下來的省試中有所作為,于是先用錢買通了同場考生勾龍渙施以援手,但沒想到當年的考場監(jiān)督非常嚴,舞弊難以成功,吳庚落得個“才短思澀,窘迫無計”,幾乎要交白卷的境地??纪暌院笠膊恢涝谠嚲碇袑懥诵┦裁矗虼藙e人問他有關考試情況時,他竟“略不能言”,家人也忍不住責備他:即使是全由別人代考,自己也要知道答卷的大概,以方便在同窗、友人中交流呀??梢妳歉目婆e及第完全是槍手替考作弊而來。[1]977

      科考中不僅有士子舞弊,還有考官舞弊,《丁志》卷三《江致平》記載江致平為考官時將自己的一親舊置為高等,所謂“以一己好惡而私天爵以授人”,結果短壽而死。[1]557不僅有士子、考官舞弊,更有甚者是考官與士子串通舞弊。如果說士子舞弊還有可能防控的話,士子與考官串通舞弊就只有神鬼能擋了?!吨Ц肪硪弧读肿影哺芭e》寫鄱陽士子林子安參加科考,某教授圖謀到饒州擔任考官。兩人恰好在旅店中相逢,于是一樁骯臟的交易開始了。林子安從其姻親、戶部重要官員魏彥成那里求得推薦教授出任饒州主考官的薦書,教授則將準備出的考題透露給了林子安,且考試時在考場中到處尋找林生,以便給予幫助,在沒有找到林生時還覺得非常遺憾。兩人狼狽為奸的舞弊勾當非常形象地展示了宋代科場、官場腐敗的一面。[1]1142當然,士子舞弊,事先獲得考題并不意味著他們就能科考成功。因為在世人看來,人的命運是上天注定的,神靈會主宰一切,林子安就在考前突然生病以致無法參加考試,科考高中不過是他的一場水月夢。又《三志辛》卷一《李彥勝夢賦》同樣寫士子李彥勝考前獲得了考題,他事先寫好文章,早晚誦讀精熟,以為穩(wěn)操勝券。沒想到意外的巧合使他的準備毫無用處,舞弊沒有得逞。原來宋代科舉有避親嫌的規(guī)定,即士子若與考官有親戚或師生關系等,須避嫌,不能參加常規(guī)的貢院考試,只能參加單獨考試,稱別院試、別頭試。吏部尚書趙子直預料自己可能要擔任主考官,李彥勝是他的同鄉(xiāng)和門客,必須避嫌參加別院試。趙子直深知別院試錄取的名額少,機會非常渺茫,就寫信勸說李彥勝暫緩參加考試。而李彥勝自恃夢兆和事先的準備,不聽勸告,至別院試落敗,只得無奈地感嘆是“造物小兒相戲,可謂惡劇?!北酒髌佛堄幸馊?,情節(jié)曲折,頗有跌宕之妙,是對舞弊者的絕妙諷刺。[1]1390

      《夷堅志》還對宋代科考時士子的投機取巧行為有所批判。投機取巧主要表現(xiàn)在改名等方面。有些士子在科考前通過占卜或夢兆認為冥冥之中上天安排了某個姓名可以高登金榜,于是煞費苦心地改成這個名字,以符天意。如前文所舉《楊證知命》楊漢卿改名楊證、《吳滲二龍》吳沂改名吳滲等。又如《支戊》卷十《金谷戶部符》寫湖州安吉士子金堪,初名谷,先是參加了轉運司的考試沒有考中,于是去參加鄉(xiāng)試。報名前,夢見四位報榜人喊了一句“金堪得”,于是沉思半天:“我自名谷。既以堪名,漢有張堪,吾當改字為張仲矣。”結果榜出卻再度落第。第三次赴考,金對改不改名猶豫不決,后往祠廟求簽,才最終決定改名金堪。其改名過程可謂一波三折,一考一改名。[1]1128實際上,改不改名對科考并沒有決定性的影響,其影響的只是士子的心理而已,這也說明士子對自己的才華和能力全無自信,只好采用這種投機取巧的辦法來安慰和暗示自己,結果卻并無大用。

      《夷堅志》還對科場的管理不善提出批判,如《支乙》卷二《邵武試院》寫謄錄院失火、試卷被焚:“淳熙十三年秋八月,邵武解試。十五夜謄錄院遺火,舉子文卷亦多被焚爇。明日,入試者相率共治群胥,簾內(nèi)亦令捕捉,皆奔跡隱處?;蜊I伏梁上,至夜不敢喘?!盵1]809

      四、《夷堅志》科舉批判故事的藝術特色

      概括而言,《夷堅志》對宋代科舉所作出的批判表現(xiàn)出以下幾個特點:

      其一,對科考制度設計本身批判較少。這方面大體上只涉及解額太少等問題,如《三志壬》卷六《汪會之登科》:“歙士赴舉者二(兩)千人,而解額才十二,制勝為難?!盵1]1515而其他朝代的科舉制度設計卻遭到很多的批判,如明清文人認為明清科考以“四書五經(jīng)”和朱子注為內(nèi)容與標準,嚴重束縛了文人士子的思想,因而變得極端腐朽,吳敬梓在《儒林外史》中慨嘆“八股取士制度”為“一代文人有厄”。[2]40即使在之前的唐代,也有不少文學作品針對科舉制度設計進行批判,如李玫《纂異記·韋鮑生妓》就批判唐代科考不考察士子對王霸之道的認識,也不看重興亡理亂的才能,只考較詩賦是否合于聲律這樣的雕蟲小技,以至廣大士子皓首窮經(jīng),國家也不可能得到真正的人才。[4]《夷堅志》基本沒有質疑宋代科舉制度設計的作品,這說明宋代科舉制度缺陷較少,相對完善,制度本身還沒有表現(xiàn)出太多的落后性,能夠適應時代需要和社會發(fā)展。確實,宋代科舉制度的一些改革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比較合理,如糊名、謄錄、避嫌、鎖院使科考比較規(guī)范、嚴密,流寓試、類省試、特奏恩等規(guī)定也照顧到了特定時代背景下眾多士子的利益,因而較能得到社會各階層及歷史的認同和肯定。

      其二,《夷堅志》是一部志怪小說集,其對科舉的批判既有寫實的故事,又有超現(xiàn)實的志怪作品。寫實故事如上文所舉《支乙》卷二《楊證知命》以及《乙志》卷十二《章惠仲告虎》等,它們?nèi)鐚嵉財⑹隹瓶际孔拥拿\變幻,直接展示了他們的命運悲劇,對科舉制度采用切中肯綮的直接批判法。超現(xiàn)實的志怪故事則不同,運用眾多虛幻手法來展示宋代科舉制度的問題與弊端,采用的批判方法為影射法、諷刺法等。如《丁志》卷四《孫五哥》構筑一個離魂故事,《三志辛》卷一《李彥勝夢賦》描述夢境,又如《丙志》卷七《蔡十九郎》假托鬼神索賄、盜卷、為士子涂改錯誤:

      紹興二十一年,秀州當湖人魯瑮赴省試。第一場出,憶賦中第七韻忘押官韻,顧無術可取。次日,彷徨于案間,惘然如失。皂衣吏問知其故,言曰:“我能為君盜此卷。然吾家甚貧,當有以報我?!倍幹寥模椩S謝錢二百千,乃去。猶疑其不然。未幾,果取至,即涂乙以付之。詢其姓氏,曰:“某為蔡十九郎,居于暗門里某巷第幾家。差在貢院,未能出。”且以批字倩瑮達其家?,椩嚵T,持所許錢及書訪其家。妻見之,泣曰:“吾夫亡于院中,今兩舉矣,尚能念家貧邪?”是年瑮登第,復厚恤之,仍攜其子以為奴。[1]424

      本篇作品中寫士子魯瑮考試失誤、考后非常懊悔、希望能改正試卷錯誤的心態(tài)非常逼真,而蔡十九郎貢院當差、索賄、盜卷、魯瑮涂改錯誤、送錢蔡妻的過程也描繪得非常細致,因此雖然假托鬼物,卻無疑是當時科場舞弊的真實寫照。

      其三,宋代小說崇尚簡約沖淡之風,多有史筆之趣,正如魯迅《中國小說史略》批評宋代文言小說所言:“然其文平實簡率,既失六朝志怪之古質,復無唐人傳奇之纏綿,當宋之初,志怪又欲以可信見長?!盵5]作者往往抑制自己的情感而不外露,更多的是作出客觀的記錄和描寫,將批判的意味蘊藏其中,因此有時需要讀者細細地尋繹和體味。

      總之,《夷堅志》小說中科舉批判的內(nèi)容非常廣泛,從士風、世風到科舉的舞弊、科場的管理等都涉及了,這對于反映宋代的科舉文化、歷史是非常有價值的,非常值得我們深入研究。

      猜你喜歡
      士子科舉制度科舉
      趕考步履不停
      中國收藏(2022年5期)2022-05-21 11:44:01
      “良知”的顏色
      領導文萃(2019年4期)2019-03-11 06:24:58
      科舉制度的起始與結束
      小小花錢看科舉
      藝術品鑒(2017年5期)2018-01-31 02:06:37
      五代時期士子入宋對宋初公文文風的影響
      文教資料(2016年34期)2017-04-17 23:39:50
      質疑是打開智慧寶庫的金鑰匙
      唐代科舉的投卷與薦舉之風
      宋代科舉冒貫管窺
      科舉文獻《唐摭言》詞語考釋
      唐朝科舉制度對當今高考制度改革的啟示
      高密市| 巴彦淖尔市| 平遥县| 三台县| 克什克腾旗| 牡丹江市| 吐鲁番市| 津南区| 土默特右旗| 邢台县| 彩票| 健康| 东丽区| 汉阴县| 晋宁县| 沈阳市| 天长市| 象山县| 景德镇市| 哈尔滨市| 陆丰市| 临猗县| 定日县| 青州市| 武定县| 宝山区| 贡嘎县| 和政县| 宁城县| 永定县| 米易县| 富蕴县| 隆尧县| 新沂市| 梅州市| 广州市| 甘洛县| 观塘区| 曲麻莱县| 保德县| 敖汉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