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三世章嘉“道歌”《教誡甘露》研究

      2022-02-27 00:08:33徐長菊
      青藏高原論壇 2022年3期
      關鍵詞:國師佛法眾生

      徐長菊

      (青海民族大學, 青海 西寧 810007)

      章嘉·若必多杰是清代青海佑寧寺的著名活佛,其宗教修為在藏傳佛教界頗有影響,著作等身;他除了是一位高僧和學者,還是當時十分活躍的政治活動家,曾長期在清乾隆朝供職,受封為“國師”,協(xié)助朝廷處理蒙藏事務,對于藏傳佛教在當時的發(fā)展和中央政府宗教政策的制定及實施都產生過很大的影響?!督陶]甘露》原文見于《章嘉國師若必多杰傳·具善教法嚴飾》(北京木刻版,67 葉134 頁,以下稱《章嘉國師傳》),是一篇鼓勵具緣眾生拋棄一時偏愛、修持顯密教法正道的“道歌”。

      一、《教戒甘露》譯文

      “頂禮文殊師利童子!

      因悲憫眾生而行斷離,發(fā)菩提大愿集二資糧,摧毀二遮而示現(xiàn)三身,向具十力之佛陀頂禮!

      將佛陀深廣密意示現(xiàn),教化眾生之龍樹無著,阿底峽尊者及洛桑扎巴,向印度西藏諸圣賢頂禮!

      由于先世所造業(yè)緣之力,墮入輪回道中無底深淵,受可怖生老病死之煎熬,請為我等教示利益之法。

      噫! 你已獲難尋之暇滿,住于清凈佛法大門之內,正見智慧你已善為取得,為何還不專心致志修法?

      統(tǒng)治眾生生命而又兇暴,無辜殺害生靈的閻羅王,經常尋找機會將你勾攝,你怎能安然沉睡于夢中?

      暇滿的依靠很難找得到,還是得到如意寶最重要,說法是自己浪費掉精力,你實在被魔鬼迷住心竅!

      歲歲時時有羅剎使者迎,老病像利刃鞭棍抽身上,貪欲就像繩索綁在腰間,你就不怕墮入惡趣懸崖?

      打從離開了娘胎之時起,你就未能片刻得到休息,如果時常為死亡而奔忙,怎能有一點點空閑時間?

      投身為人應以戒律為本,再加布施等善行做祈禱,所需因緣你何時能完成,為何不管是否緊守戒律?

      雖然沒有聚集所需資糧,非法惡趣之因眾人俱有,即是被閻羅的使者抓住,也不必為死亡而生畏懼。

      嗟乎,你言行都成了什么?請十方佛陀及弟子來作證,所立誓言戒條全都被拋棄,肆意妄行為圣賢們所不齒。

      你的心難道成為一塊鐵,鐵塊只能讓烈火去融化,追求財富珍寶拋棄法行,成為掛名功德的魔使者。

      你定會將人皮交給小鬼,還會挖出十方眾生眼睛,菩薩也會詛咒你罪業(yè)大,使你尋不到菩薩的蹤影。

      你因對上只會嫉妒競爭,對下只會欺負以及掠奪,你將墮入地獄之烈火中,萬劫中被干柴般被燃熏。

      自己不入惡趣尚且難說,如何能引導他人脫苦海,自利利他的無意義誓言,趁早拋棄心里有何不甘?

      可嘆! 你這地獄的干柴! 如果還有區(qū)分善惡之心,就應該按照圣賢的教示,用虔誠去實現(xiàn)各種善行。

      聚集當今與久遠的資糧,修得成就的緣起是根本,并請尊勝大的為你指路,當以三門如律依止奉行。

      依止難尋但是毀壞容易,死亡終究不知何時來臨,惡趣可怕應當即刻皈依,業(yè)果取舍需要時時記起。

      輪回苦海的根本緣由,在于業(yè)癡而以癡為主,脫離苦海的方法途徑,理應是努力依靠三學。

      為使恩德父母離輪回,應當在菩提道中發(fā)愿,六度四攝須親身體驗,努力勤奮的刻苦學法。

      特別是無上金剛乘,入門灌頂善守法誓,證得三身佛果之法,在勤守瑜伽二次第!

      如是依律勤學苦修,等于種下成佛之種,亦是獲得暇滿之道,圣賢之教導亦如此。

      自己對話之教誡甘露,攝取此教誡中之精華,祈愿自己他人及眾生,俱能修持尊勝大乘法。 ”[1]

      二、道歌的寫作背景及作者的政治主張

      關于《教誡甘露》的寫作緣起,《章嘉國師傳》中說“乃是為修習八法及游戲之故”[2]。 實際上,章嘉國師寫作道歌的目的,并不僅僅只是為了宗教“教誡”。

      (一)寫作背景——章嘉所處社會局勢

      三世章嘉國師在世之時,恰是西藏地區(qū)風云變幻之際,其中又夾雜著蒙古各部勢力的傾軋博弈。 章嘉國師的成長經歷與環(huán)境都深受時局之影響。 三世章嘉在蒙古地區(qū)頗具影響力, 直接原因是來自于對其前世第二世章嘉活佛地位名號的繼承。 因為第二世章嘉阿旺洛桑卻丹本身就是漠南蒙古地區(qū)的宗教領袖,他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 年)赴京城匯報“庫倫會盟”情況而受到皇帝嘉獎;又曾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 年) 后遠赴漠南多倫地區(qū)及其長城沿線開展建寺傳法活動, 并直接參與多倫寺的設計和建造工作,以后受命擔任該寺札薩克大喇嘛職務管理各項事務。 眾所周知,清代蒙古族社會中宗教與政治密切關聯(lián),宗教理論對于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很大,眾多蒙古上層貴族都以供養(yǎng)和結交藏傳佛教高僧人物為榮耀, 因而蒙古人也是藏傳佛教格魯派最大的施主。 清朝政府對于藏傳佛教以及信仰藏傳佛教的民族的態(tài)度是謹慎的,鑒于藏傳佛教在蒙古地區(qū)的巨大影響,為了防止某一系活佛專權坐大,康熙皇帝在達賴和班禪世系之外,又冊封了哲布尊丹巴和章嘉活佛系統(tǒng),成為清代四大轉世活佛體系,體現(xiàn)為“眾建以分其勢”的政治策略。 與此同時,清政府還冊封了西藏的第巴桑結嘉措為王,與西藏世俗領袖拉藏汗形成對峙,這樣的安排,在分散權力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西藏局勢的混亂。

      第三世章嘉活佛因為繼承了前世的威望而在漠南蒙古地區(qū)具有重要的影響, 但他的成長經歷與其他高僧人物非常不同,他并未在母寺學習基礎教法后去拉薩三大寺繼續(xù)深造,而是在八歲時就遠赴京城在天子腳下學習與成長。三世章嘉曾常住嵩祝寺并師從當時的駐京喇嘛第二世土觀活佛學習佛教經論,又和四皇子弘歷同窗研習滿漢藏蒙等文獻典籍。 如此不平凡的人生履歷,并非出于三世章嘉本意,而是雍正二年發(fā)生的羅卜藏丹津事件造成的后果。此次事件中安多地區(qū)諸多藏傳佛教寺院毀于兵畿,郭隆寺由于與蒙古貴族的密切關聯(lián)也未能幸免,寺院被焚毀,僧人流散躲藏,此次事件對于藏傳佛教的影響與打擊是巨大的,雍正皇帝感念與二世章嘉活佛的情誼而下詔令年羹堯尋找三世章嘉并護送至京城。 尚處于孩提時期的三世章嘉親歷了這次巨變,對于他日后的影響無疑是深刻的,或許在其懵懂的記憶中就已經形成一個觀念,那就是不能參與任何與皇帝對抗的事務。 在進京之前,章嘉及其仆從人眾對其前景非常擔憂,仆人堅巴古仁巴就曾說:“我們還是把頭送去比較好”。[3]最終一行人到達年羹堯軍營,并輾轉到了京城。 對于郭隆寺被毀一事章嘉自然不能釋懷,此后與二世土觀活佛一道多次請求皇帝恩準重建,但是重建后的寺院已與康熙在位時僧人7000 余人、僧舍2000 多間的規(guī)模不可同日而語,自此藏傳佛教在安多地區(qū)的發(fā)展趨于平緩。 此時章嘉和土觀無論是作為駐京喇嘛還是宗教領袖,必然對此心有不滿,也對發(fā)動叛亂的羅卜藏丹津持批判的態(tài)度,譴責其為追求財富珠寶掛名功德的魔鬼使者。

      如果說崇奉藏傳佛教高僧人物是清政府利用宗教來達到對蒙古族、藏族地區(qū)控制的一個策略,那么與蒙古族上層密切交往也是格魯派僧人獲得供養(yǎng)并發(fā)展教派的積極手段, 而這兩種嘗試無疑都獲得了很大的成功。 順應清政府“以僧徒導化”蒙古地區(qū)的需求,格魯派高僧人物們將政治活動與發(fā)展藏傳佛教成功結合起來,他們期望盡可能謀求格魯派的發(fā)展空間,以及盡可能避免不穩(wěn)定的民族、宗教因素以及地方性叛亂帶給宗教的打擊。 所以, 三世章嘉必然對蒙古上層由于爭奪權力而導致的各種動亂持反對和批判的態(tài)度,這也體現(xiàn)在他的一系列作品當中,當然是用宗教的方式表達。 無疑,《教戒甘露》撰寫的背景不僅僅是修行指導那么簡單,而是包含著對人們愛好和平、不追逐名利、不為禍人間的教導,這樣的理念也貫穿了三世章嘉的一生。

      《教誡甘露》成文同年,三世章嘉受封為國師并被清政府派往青海護送七世達賴喇嘛進藏。 史料載,七世達賴喇嘛進藏之際,正是西藏局勢風云變幻之時,西藏的宗教勢力與蒙古世俗統(tǒng)治貴族階層之間矛盾重重,而蒙古各部之間,尤其是與格魯派關系密切的和碩特蒙古內部也是相互傾軋對抗,隨后又有準噶爾部從新疆入侵西藏,企圖推翻和碩特在拉薩的統(tǒng)治,一系列的戰(zhàn)亂以及準噶爾在西藏的殘暴統(tǒng)治對西藏政局的穩(wěn)定產生極大危害。西藏的動亂最終導致清政府對西藏的軍事行為,七世達賴喇嘛就在清朝軍隊的護送下,從青海出發(fā)進入了拉薩,章嘉國師就在此次護送隊伍之列。

      (二) 《教誡甘露》的政治主張

      據《章嘉國師傳》所言,《教誡甘露》是一篇鼓勵具緣眾生拋棄一切偏愛、修持顯密教法正道的道歌,題為“教誡”,作者的寫作意圖十分明顯。他剛剛受封為國師,在中國歷史政治的舞臺上嶄露頭角,自然是意氣風發(fā),雄心勃勃。那么,“教誡”的對象又是何人呢?當然是那些人身難得、人生無常,處于“濁世”中的眾生。 這個“濁世”無疑就是對當時西藏混亂局勢的真實總結:眾生盛衰轉瞬即逝,猶如帝釋之弓與水中泡沫,比閃電舞步的變化還要迅速。而社會動蕩不安的根源則是眾生不信佛法、不守戒規(guī),多處對“你”的詰問:“你為何不專心修法?你被魔鬼迷住了心竅”等等。這里的“你”自然不是同一個人,但確實有著具體的所指,反映了章嘉國師對當時社會時局的思考和批判,以及自己的主張。本文大膽推測,第六世達賴喇嘛應該在國師詰問的“你”之列,因為六世達賴不守戒規(guī)、離經叛道是眾所周知的,也正是他這種驚世駭俗的行為方式,引發(fā)了拉藏汗等和碩特蒙古上層對西藏宗教力量的打壓。 宗教與世俗的對抗,給西藏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血腥殺戮、種種政教力量的博弈以及由此引發(fā)的社會動亂無論從政治的角度還是宗教的立場,都不是人們愿意看到的。 但是由于達賴系統(tǒng)在西藏的影響深遠,六世達賴喇嘛在西藏民間也有著廣泛的信仰基礎,章嘉國師不便于直言抨擊議論,只能隱晦地表達自己的不滿情緒,以“教誡”來抒發(fā)對時局的感慨,表達對宗教人士們恪守教規(guī)的期望與要求。 更進一步看,章嘉國師的教誡更側重于對以后時局的預判與期望。在“你”中,更多的當然是那些“追求財富、掛名功德”的庸俗之人,比如不尊敬宗教領袖的拉藏汗、洗劫財富燒殺侵略的準噶爾人等等,因為他們對財富、名利的貪婪,挑起爭端,制造矛盾,對抗爭斗,給整個社會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帶來了巨大的傷害。 蒙古和碩特各部本來是格魯派最大的施主和最強有力的支持者,按照國師的期望,應當傾心盡力地護持教派發(fā)展,蒙古上層也號稱信仰佛教,統(tǒng)治貴族之中皈依三寶者不乏其人,準噶爾部的噶爾丹本人也是接受過高等佛教教育的小活佛。 但是,這些人卻并沒有按照佛教的教理來約束和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反而私欲膨脹,尋釁滋事,不惜發(fā)動戰(zhàn)爭來攫取利益,將天下蒼生置于水深火熱之境地。 章嘉國師對這些人物和事件自然是深惡痛絕的,因為不管是從宗教的立場出發(fā),還是從他身為清廷的“國師”的職責考慮,他都不愿看到西藏動亂,因此混亂的局面既不利于社會穩(wěn)定,也不利于格魯派的發(fā)展。 乾隆十五年(1750 年)西藏發(fā)生珠爾墨特那木扎勒之亂時,三世章嘉在乾隆盛怒之下范言直諫,指出皇帝并不恰當?shù)膶χ尾呗裕⑦M一步給出適合西藏特殊區(qū)情的建議。 以后清政府平定阿睦爾撒納之亂,喀爾喀蒙古郡王發(fā)動“撤驛之變”,以及哲布尊丹巴意欲反叛之際,都是章嘉國師以一人之力一紙書信平息爭端,這是他致力于和平穩(wěn)定大局的擔當體現(xiàn)。 史料載:“自十六驛至二十九驛,一時盡撤,羽書中斷,遂回舊游牧擁眾叛。 是時伊犁未平,蒙古復變,中外幾振動。 ”[4]章嘉國師隨即起草書信并派遣得力弟子前往哲布尊丹巴處,這在《嘯亭雜錄》《東華錄》等文獻中均有記載,稱章嘉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消弭了蒙古上層的反叛活動。一次有可能導致民族分裂的動亂就此了結,對于清政府當時正在進行的統(tǒng)一新疆的戰(zhàn)爭也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因此,《教誡甘露》表達的并不僅僅是“修習八法”的心得,更主要的是章嘉國師對時局的觀察、分析與思考,也是他政治立場和抱負的表達。他號召眾生以圣賢的教示和虔誠的信仰去實現(xiàn)各種善行,也希望以自己的影響力對一些不良人士和行為產生威懾。

      綜上,章嘉國師不僅是一位藏傳佛教高僧,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與社會活動家,他“一面為清廷對蒙古、西藏做宣撫工作,一面以其在政治上的地位來促進蒙藏兩地宗教的發(fā)展”。[5]章嘉國師在五臺山、京城、多倫、甘青等地區(qū)都具有極大的號召力,在“清王朝處理蒙藏事務尤其是藏傳佛教事務中積極出謀劃策,因而在維護民族地區(qū)社會穩(wěn)定,加強清廷與蒙藏地區(qū)的聯(lián)系諸方面做出了積極的貢獻”[6]。

      三、道歌的宗教內涵分析

      道歌以對文殊菩薩的贊頌和佛陀的頂禮開篇, 這是藏傳佛教僧人寫作的常見手法。 文殊菩薩是佛智慧的凝聚之身,而格魯派講究思辨,追求智慧的開發(fā)、發(fā)展,頂禮文殊,有求得菩薩加持的意愿;佛、菩薩們的功德是以大慈大悲救渡眾生的大愿,斷除了輪回,獲得了證悟。其后是對印藏佛教大師們的贊頌,圣賢們以無畏的精神擔負起弘揚佛法的重任,是指引眾生在現(xiàn)實社會中離苦得樂的上師,他們是佛、菩薩在情器世間的代表和化身。 縱觀《教誡甘露》全文,蘊含了如下一些佛教理念。

      (一)人身難得

      道歌中云:“你已獲得難尋之暇滿,住于清凈佛法大門之內。 ”所謂“暇滿”,亦稱為“具善緣人身”,是指離八種逆緣、具備十種順緣的人身。八種“逆緣”又分為四種人身逆緣和四種非人身逆緣。人身逆緣是出身于無佛法時代、無佛法地區(qū)和不信佛法的愚昧人種、聾啞癡呆者、不信因果的持邪見者;非人身逆緣有處于地獄道、畜生道、惡鬼道和天道中的眾生。 凡能遠離此八種逆緣者,就是具有學修佛法條件的有情眾生。 十種“順緣”又分為內外各五種順緣,其中內五種順緣是人自身的條件,包括人身、生于佛法流傳的國度、具有健全的神智和官能、不從事罪惡事業(yè)、信仰善惡因果;外五種順緣是外部環(huán)境條件,主要有出生于有佛降生、有佛說法、佛法尚存、修法人存在以及具慈悲性的眾生存在的時代。

      “暇滿”難得,佛教中常以“盲龜與板眼”“芥子與針尖”“光滑的墻與豌豆”來比喻說明。 比如,在蒼莽的大海上隨波逐流著一塊木板,木板中間有一個小圓孔,一只失明的海龜常年深臥在海底,它每隔百年才會浮出海面伸出頭探望一次,那這只海龜?shù)念^恰巧伸進木板中間圓孔的幾率是多大呢? 再如,將一枚鋼針倒插在地上,往針尖上扔芥子,能讓細小的芥子停留在針尖上的幾率有多大呢? 又如,往一面光滑的玻璃墻上扔豌豆,能讓豆子黏在墻面上的幾率是多少呢? 這些現(xiàn)象在正常情況下,是幾乎不可能發(fā)生的。 而獲得“暇滿”人身的幾率就像這些現(xiàn)象一樣,實屬世間稀有,因此,獲得了“暇滿”人身后,還有什么理由不珍惜,怎么可以浪費如此難能可貴的福報呢? 正確的做法是應該像乞丐獲得了至寶、逃犯獲得了自由、落水的幼子重獲生命一樣,應當珍惜自己的“暇滿”人身。

      (二)人生無常

      人生無常的意思是人必定要死,死無定數(shù),死亡之時外物、外力均無能為力。 換言之,人必定會死,死亡來臨之時,任何人、任何事都無法改變這個規(guī)律;人的壽命每時每刻都在減少,不會增加;有生之年能用于修法的時間少之又少。 死無定數(shù),生活在南瞻部洲的眾生,壽命越來越少;死因多生因少;生命猶如“水泡”一般脆弱,隨時可能破滅。 以“風中油燈”作喻,燈油時刻在消耗,不知能夠亮多久,也不知道何時會起風吹滅燈火,人死如燈滅,臨“滅”之時,親朋好友、萬貫家財也無濟于事,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道歌中,以兇暴的閻羅王勾攝、羅剎使者相迎等比喻來警醒世人。 然而,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終結,它是另一段歷程的開始,因為“貪欲就像繩索綁在了腰間”,無始以來的惡業(yè)決定了眾生的輪回和苦難。 即便是略懂一些佛法的善惡因果,但由于思想上仍存有貪、嗔、癡的煩惱,所做只能陷入惡業(yè)。 佛教講剎那間作惡,也要受億萬年惡道報應,都將成為墜入“輪回”的“因”。 一入惡鬼、畜生和地獄之道,便要遭受不可言狀和無窮無盡的苦難折磨。 唯一的解脫之道,就是皈依,皈依佛法僧三寶,并嚴守戒律展開修持,從此不再信奉世間鬼神,絕對禁止危害眾生,禁止與異教徒交往并受其影響。

      (三)四圣諦

      四圣諦分別是:苦難中流轉不息的苦諦、輪回因緣的集諦、自苦難中解脫的滅諦和獲得解脫方法道路的道諦。

      1.苦諦

      佛教認為眾生皆苦、世間即苦,認識不到“苦”,就不能萌生解脫道意愿,也就生不起“厭離心”。 “苦”有“感受苦”“變遷苦”“遍行苦”之分,一般而言眾生對“感受苦”和“變遷苦”都有直接、間接的體驗,這里要強調的是“遍行苦”。 《正理大疏》中說:“意在遍行苦,佛說觀照苦”,“從無常性認識苦,再從苦中悟無我”,即說無常是為苦。 “無?!敝缸円谉o常,如親仇、身份貴賤、貧富、苦樂、青春年華、世間榮華等等,都是變幻不定的。 《章嘉國師傳》中,對變幻無常的描述很多,如:“眼前圓滿是幻者歌舞,不能長久也不能相信……將世間一切皆苦性,認作安樂可持之邪見,迅速拋棄而修持三學。 ”[7]達賴喇嘛也說:“世間圓滿如同空中閃電,顯耀一時就自行消失,明鑒于此應生起強烈厭倦,猶如見到世俗畫師的圖畫。 ”除了變易無常,眾生還要承受所謂“持續(xù)遭受沉重之苦”“業(yè)力無法改變之苦”“煩惱枷鎖難解之苦”“緊要關頭無依靠之苦”等各種痛苦。

      苦難的根源,就是高僧大德們對現(xiàn)實世界的觀察,他們無比失望和痛心地看到,眾生皆處在“濁世”之中,不自知也無法自拔?!皾崾馈笔谴髱焸儗Ξ斍笆澜绲目偨Y,他們認為,“在各地利益世間的光明,已經被五濁黑暗步步吞食了,就仿佛是指明道路的光輝太陽在西山頂上收起了光輝,而被愚昧昏暗壓住的眾生在夢幻界中被鎖入了苦牢。 ”在章嘉國師與達賴喇嘛相互寄論教法的過程中,達賴喇嘛也曾做道歌闡述自己對世態(tài)的感慨:“尤其三毒如熾盛的火焰,鉆入心中如毒魔盤成團,惡行在臉上刻下了紋路,施展欺騙是濁世魔軍……沿著佛法正道修行的人們,因為違背當今庸人之俗,就如走進獨腳國之人,總被那些獨角魔嘲笑。”在這樣的濁世中,大師們難過地看到,雪域藏地的眾生,盛衰瞬間轉變,猶如帝釋之弓與水中泡沫,比閃電舞步的變化還要迅速。世人不信佛法,以各種野蠻不訓的行為為榮,在如此惡業(yè)的累積之下,苦難便無時不在、無處不在。 章嘉國師在道歌中表達了自己身處“濁世”的危機,稱自己“時常為死亡而奔波”。在他給堪欽多杰強的信中也痛心疾首地表達:“我如乞丐之幼子,落入八法邪魔之手,常見鐵鉤勾住腰間,生老病死擊中我身。 惡業(yè)之風身后追趕,閻羅王在前面等候,我已臨近惡趣深淵,難道慈悲上師未見? ”[8]這是章嘉國師在自己身患疾病之時所作,他深感于自己身陷惡業(yè)泥潭,飽受生老病死的煎熬,看清了世間疾苦的根源。當惡魔食盡了自己所有的福德,就連治病的良藥也不能再發(fā)揮作用。由自己的痛苦,推己及人,他看到了眾生沉重的苦難,也更加清楚地見證了“無?!?,生起了“厭離心”。

      2.集諦

      “集諦”是形成苦的根源,“集”即“業(yè)”和“煩惱”。 二者當中,“煩惱”是主要的,若沒有“煩惱”,單一的“業(yè)”不會形成輪回,“煩惱”的生成是由于“無明”遮蓋了蘊身的實際情況,產生了蘊身為我的“我執(zhí)”偏見,并由此而產生貪、嗔、癡等一切煩惱。 正如《教誡甘露》中說:“追求財富珍寶拋棄法行,成為掛名功德的魔使者,你定會將人皮交給小鬼,還會挖出十方眾生的眼睛……你因對上只會嫉妒與競爭,對下只會欺負和掠奪,你將墜入地獄的烈火中,萬劫中如干柴般燃燒。 ”

      3.滅諦

      “滅諦”是消滅煩惱獲得解脫,“滅”就是徹底斷除煩惱及其種子,從輪回中獲得解脫的清靜世界,不再受苦,享受永恒完美的福樂。

      4.道諦

      “道諦”是獲得解脫的道路與方法。佛教認為獲得解脫的方法是必須獲得“現(xiàn)觀無我”的智慧,無我智慧的獲得必須要依靠佛法的修行,首先就是戒、定、慧三學的修持。

      道歌中說:“輪回苦海的根本緣由,在于業(yè)癡而以癡為主,脫離苦海的方法途徑,理應是努力依靠三學。 ”宗喀巴大師說佛陀的言教,無非教、證二法,大小乘一切教法,都總攝于經、律、論三藏之中,一切正法皆攝于戒、定、慧三學之中。 具體的修持方法體現(xiàn)了佛法的三根本要義,即出離心、菩提心和正見。

      出離心或者厭離心的修持,是基于對現(xiàn)實世界“虛幻無?!钡恼J識,從而斬斷對塵世的貪戀。 菩提心是為了利益眾生而立志成佛的大慈大悲心,發(fā)菩提心是大小乘佛教的根本區(qū)別。“皈依”是入佛之門,“發(fā)心”則是入大乘之門,發(fā)菩提心者以利益眾生、救渡他人為目標,成佛只是利眾的手段。 道歌中說:“為使恩德父母離輪回,應當在菩提道中發(fā)愿”,可見發(fā)愿的目的是為了使“父母”脫離輪回,而蕓蕓世界中的眾生,在無始以來的輪回中,都有可能做過自己的母親。因此,眾生皆是父母,救渡父母也即救渡眾生。發(fā)愿后就當修持菩薩行之六度四攝: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和般若,四攝是菩薩護持眾生的布施攝、愛語攝、利行攝和同事攝。努力勤奮修持佛法,尤其不能忽視的是“無上金剛乘”,根器成熟的修行者,需要依止合格的金剛上師,“入門灌頂善守法誓”,此處即指進入密法之門。通過修煉瑜伽二次第密法,能夠即身成就三身佛果。章嘉國師在另一首道歌《教誡甘露汁》中也講到:“佛陀也珍視的金剛乘,成為二部成就的寶藏,為使修習此法成習氣,應該身語意一齊努力。 ”[9]

      關于“密法”的修持,藏傳佛教界的傳統(tǒng)是“密而不宣”,因此在傳記中并沒有做詳細的解說和記錄,本文只從傳文中選擇相關簡略的文句做一些分析:

      首先,修行者需要“靜修”,有對修行地點的一些要求?!督饷撝T》曰:“與鳥獸為伴多么安閑,如江河一般緩緩流去,有草木森林作為裝飾,離棄產生貪嗔之源,在這種幽靜的地方,依止正教升起之源。 ”還有章嘉國師在香山修煉期間寫成的《長頌》,也對恬靜的修行場所進行了描繪和贊頌:“……如同石塊僻處遠方,與人世間隔絕往來,做隱居者該有多好。 荒野草坪使我喜愛,自然美景西山腳下,各種花朵竟放異彩,小鳥飛翔鳴聲悅耳。 毛紋美麗野獸悠然,翠枝玉葉綠樹搖曳,氣味清香溪水緩流,我心頓忘貪愛嗔恨。 ”在靜修地豎立起修行的法幢,是高僧們喜愛的修行方式,喇欽、二世土觀活佛和章嘉國師都有長期在靜修地修行的記錄。 喇欽在丹斗山和志同道合的修法伙伴享受美妙的修行時光, 二世土觀活佛自己創(chuàng)建了卻藏山靜修地,章嘉國師在五臺山、佑寧寺等地長期靜修,都獲得了不可思議的成就。

      其次,修持的方法是特殊的?!侗旧适隆分姓f:“……依次注疏五續(xù)部,當以大力勤修持,修持之中二次第,尤其完滿能成就。 ”高僧人物都是結合吉祥密集根本注釋續(xù),正確判定諸續(xù)、疏,從而貫通注疏意義,進而勤奮修習的典范。 他們不但自己精進修持,還積極為根器成熟的弟子講說和指導。 章嘉國師所做的《教誡甘露汁》《長頌》《解脫之門》等道歌,就是把自己的修習體驗總結歸納為簡單易記的詩歌,傳授給弟子,比如在《長頌》中詩曰(節(jié)選):

      一心體驗兩部道次,潛心屏息以求成就,晝去夜來日月交替,唯求無礙獲得體驗。

      轉蓮印并奉獻曼扎,深密咒語不斷念誦,常時修習慈悲菩提,此三者為外部體驗。

      身血肉作廣大供養(yǎng),口說因果真諦教法,心作空明離卻戲論,此三者是內部體驗。

      身修本宗斬斷塵欲,口誦金剛遮止業(yè)風,心沉醉于俱生空樂,此三者系秘密體驗。

      本性為空示現(xiàn)諸相,念知堅固遮斷沉掉,任生何緣終歸一味,此乃見修行之體驗。

      因是證悟二諦本性,道是方便雙運見修,果是三身無別果位,此乃因道果之安立。

      詩中指明了修習的目標,即是獲得“無礙體驗”。 具體修習時,建造“曼扎”壇城,觀想與本尊“身、語、意”的三密相應,在修持時還要克服“沉掉”“昏沉”等障礙,最終求得“空性智慧”,證悟“世俗”“勝義”二諦。 以“智慧”和“方便”結合的修行獲得“大樂”的體驗,最終獲得正見。

      總之,《教誡甘露》一方面體現(xiàn)了章嘉國師對時局的觀察、分析與思考,是他政治立場和抱負的表達,同時也滲透著佛教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彌漫著宗教的氣息,蘊含著佛教的理念和思想。 當然,這與作者的身份及其人生經歷相一致。 如果否認了這一點,我們則很難探究其中的真諦。

      猜你喜歡
      國師佛法眾生
      慈云禪寺國師塔與大運河佛教文化
      華人時刊(2020年13期)2020-09-25 08:22:02
      寫在六合金光寺
      揚子江(2020年4期)2020-08-04 09:39:04
      最上乘的藝術,皆來自佛法
      藝術品鑒(2019年8期)2019-09-18 01:23:02
      油服回暖下的眾生象
      能源(2018年6期)2018-08-01 03:41:58
      不愧為國師
      中老年健康(2018年3期)2018-04-11 02:24:28
      吉祥“三寶”棕胸佛法僧、藍胸佛法僧、三寶鳥
      旅游縱覽(2017年7期)2017-07-12 18:27:09
      清明立墓碑的由來
      山海經(2017年7期)2017-05-20 09:17:53
      慈懷眾生
      中華奇石(2017年3期)2017-04-11 17:48:19
      愛你(2015年19期)2015-11-17 11:18:08
      定襄县| 大兴区| 望谟县| 酒泉市| 布尔津县| 当阳市| 甘洛县| 焉耆| 凤翔县| 涿鹿县| 古田县| 什邡市| 庆阳市| 江川县| 关岭| 广德县| 垦利县| 永兴县| 古蔺县| 长汀县| 嘉定区| 兴安盟| 保定市| 隆化县| 互助| 平山县| 盐源县| 龙州县| 东兴市| 凤凰县| 托里县| 水城县| 兴和县| 柯坪县| 大悟县| 山西省| 江北区| 土默特左旗| 崇信县| 邛崃市| 辽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