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洋河
摘? 要:四川方言是西南官話的重要組成部分,保留了大量古語詞。從明代至今,不斷有學者考證四川方言中的疑難本字,成績斐然。目前,還未有學者詳細考證“”一詞,“”乃臨時所造的記音字,其本字為“媽”,變異原因是讀音的鼻化。
關鍵詞:四川方言;本字;“”
一、四川方言古語詞本字考證研究
四川方言是西南官話的重要組成部分,屬于北方方言,使用的范圍大致包括今重慶、四川、云南、貴州、湖北等地域,其語音、詞匯、語法與漢語普通話有很大一致性。由于歷史移民的原因,四川方言受到湘方言、閩方言、客家話的影響[1](P10)。尤其是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大量來自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廣東、山西、陜西等地的移民遷入四川地區(qū),使得重慶、四川境內的方言面貌呈現出復雜化、多元化的態(tài)勢。需要指出的是,四川方言是四川和重慶境內的主要方言,相比而言,湘方言、客家話、閩語的使用范圍則十分有限。
自近代以來,不斷有學者對四川方言詞匯進行了深入研究,如繆樹晟《四川方言詞語匯釋》、黃仁壽《蜀語校注》、徐世群《巴蜀文化大典》、黃尚軍《四川方言與民俗》、蔣宗?!端拇ǚ窖栽~語考釋》、紀國泰《〈蜀方言〉疏證補》、汪啟明等《中上古蜀語考論》等。此外,黃侃《蘄春語》、姜亮夫《昭通方言疏證》、楊樹達《長沙方言考》等研究湖北、云南、湖南方言的著作,對考證四川方言詞匯亦有較大幫助。
李如龍指出,漢語方言是歷史上形成的,各地方言中都不同程度地保存了一些古漢語的成分,這些方言材料對于古代漢語、漢語史的研究是極端重要的[2](P9)。四川方言同樣保留了大量古語詞,這些古語詞在現代漢語中已逐漸消失。黃侃《蘄春語》云:“固知三古遺言,散存方國??脊耪Z者,不能不驗之于今??冀裾Z者,不能不原之于古。”[3](P413)揚雄《方言》、郭璞《爾雅注》、明代李實《蜀語》、清代張澍《蜀典》、清代張慎儀《蜀方言》、民國唐樞《蜀籟》等,均記錄了不少的四川古方言詞。就當前學界的研究來看,王文虎、張一舟、周家筠《四川方言詞典》,蔣宗?!端拇ǚ窖栽~語考釋》,梁德曼、黃尚軍《成都方言詞典》,楊小平《南充方言詞語考釋》等均考證了大量四川方言詞語,崔榮昌《四川方言研究述評》則對歷代四川方言詞語研究予以了梳理與總結。
對四川方言中的古語詞進行考證,不僅有助于梳理漢語詞匯的發(fā)展演化過程,同時亦有利于深入挖掘巴渝本土文化。其中,蔣宗福的《四川方言詞語考釋》、楊小平的《南充方言詞語考釋》在古語詞考證中取得顯著成績。例如:
衁,《說文解字·血部》:“衁,血也。”《左傳·僖公十五年》:“士刲羊,亦無衁也。”該詞作“衁子”,又作“血旺”[4](P689)。
?,《字匯·貝部》:“?,貪財貌?!薄稄V韻·候韻》:“?,?,貪財之貌。”四川、湖南等地均用此“?”。楊樹達《長沙方言考》云:“今長沙謂多以物入己曰?,又曰。”
閜,《說文解字·門部》:“閜,大開也?!薄稄V韻·馬韻》:“閜,大裂也?!彼拇ǚ窖灾幸嗍侵噶芽p、裂開。
詑,《說文解字·言部》:“詑,沇州謂欺曰詑?!薄队衿ぱ圆俊罚骸霸q,謾而不疑。”《類篇·言部》:“詑,欺罔也?!彼拇ㄔ捴凶x[tang],亦指欺騙、詐騙[4](P651)。
倯,揚雄《方言》卷三:“庸謂之倯,轉語也?!惫弊ⅲ骸皞懀q保倯也。”《巴縣志》卷五《禮俗·方言》:“蜀人謂猥瑣可憎曰倯。”四川方言中,“倯”亦指慵懶、猥瑣。
臑,《廣韻·虞韻》:“臑,嫩軟貌?!薄冻o·招魂》:“肥牛之腱,臑若芳些?!薄妒裾Z》:“不脆曰臑。臑音如?!本d陽、重慶等地方言依然說“臑”。
搣,《說文解字·手部》:“搣,?也。從手烕聲?!薄稄V韻·薛韻》:“搣,手拔也。”《蜀語》:“手裂物曰搣?!?/p>
茹,又作“?”?!稄V雅·釋詁》:“?,塞也。”王念孫疏:“?,或作‘茹”?!稘h語大字典》引《唐律疏議·雜律》:“諸船人行船、茹船、寫漏、安標宿止不如法,笞五十。”長孫無忌疏:“茹船,謂茹塞船縫?!?/p>
敹,章太炎《新方言·釋器》:“凡非綻裂而粗率縫之亦曰敹?!痹撛~在先秦時期已經使用,如《尚書·費誓》:“善敹乃甲胄?!笨追f達疏:“鄭云:‘敹,謂穿徹之。謂甲繩有斷絕,當使敹理穿治之?!薄缎绿茣し?zhèn)傳·程日華》:“敹甲訓兵。”《蜀方言》:“粗略治衣曰敹。”
奓,《說文解字·奢部》:“奢,張也。從大者聲。凡奢之屬皆從奢。籀文‘奓。”《廣韻·麻韻》:“奓,張也?!薄队衿ご蟛俊罚骸皧L,下大也?!敝貞c、四川方言中,“奓”亦指張開。
揾,《說文解字·手部》:“揾,沒也?!倍斡癫米ⅲ骸皼]者,湛也,謂湛浸于中也?!碧拼钫亍短茋费a》卷上:“旭飲酒輒草書,揮筆而大叫,以頭揾水墨中而書之?!?/p>
啰謰,該詞原作“謱謰”,《說文解字·言部》:“謰,謰謱也。”東漢王逸《九思·疾世》:“嗟此國兮無良,媒女詘兮謰謱。”洪興祖補注:“謰謱,語亂也?!彼拇ǚ窖灾?,作“啰謰”,指人啰嗦。
捼,《說文解字·手部》:“捼,推也。從手委聲。一曰兩手相切摩也?!薄稄V韻》:“捼,捼莏?!薄都崱罚骸皰?,揉也。”今四川方言中,還有“捼面、捼衣服、捼腳、捼背”等說法。
魌頭,本指古代驅鬼時扮神者所戴的面具。《周禮·夏官·方相氏》:“方相氏掌蒙熊皮?!编嵭ⅲ骸懊桑耙?。冒熊皮者,以驚驅疫癘之鬼,如今魌頭也?!蓖躞蕖墩f文句讀》:“?頭,即今假面?!泵駠辍督蚩h志·風俗》:“古禮有方相、?頭執(zhí)戈,擊壙四隅之說,此其類乎?”[4](P541)現代四川方言中,“魌頭”是指便宜的東西。
通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四川方言中的許多語詞似乎很土,卻是淵源有自,由于語音的演變,即使是當地人也往往只會說而不知道其本字,當需要形諸書面時,只能根據其讀音臨時造字。一旦能夠考證出其本字,其語音、語義的演變便會豁然開朗。令人遺憾的是,四川方言中的有些詞語,仍然未能考證出本字。這些詞語并不是漢語體系之外的,只是由于語音變異、詞義發(fā)展等原因而難以考證。比如,“”一詞在四川方言中使用十分廣泛,“”字顯然是該詞語通行后據其讀音所造的形聲字。一個詞語不會憑空產生,那么,其本字是什么,其間又經歷了怎樣的演變歷程?本文試就此加以考辨。C8E55514-531D-42F5-A73B-86BE2AFDB859
二、“”的詞義來源
《漢語大字典》對“”的解釋是:“方言。小兒稱飯為,《蜀籟》:‘隔壁子燉雞又燉膀,我家還在餓。原注:‘,飯——小兒語?!盵5](P4741)“”主要用于西南官話中,如《成都方言詞典》:“,(兒語)喂小孩兒吃飯:飯/再一口。”“”,“(兒語)飯:來吃。”[6](P336)
晚清擬話本小說《躋春臺》系用四川方言創(chuàng)作,其《雙金釧》云:“媽也,娘呀!你今一旦歸泉壤,誰與你兒洗衣裳,補巴袍兒油泡漲,定要虱子咬成瘡。油鹽柴米無一樣,舉目無親甚驚慌,你兒哪去尋?!痹诓潭赜滦|c本中,“”作“”,理由是《康熙
字典·米部》“”字引《篇?!?,謂“”同“”[7]。
我們認為,蔡本校改不當?!峨p金釧》此段中,“壤、裳、漲、瘡、樣、慌、”押韻,改為“”則已出韻。蔣宗福指出,《躋春臺》光緒刻本實作“”,是《躋春臺》作者自造的從食、由莽得聲的方言字,點校者由于不理解“”這一詞語,因而失校[4](P372)。此論甚確。
“”是單純?yōu)橛浺舳R時所造的字,又寫作“”,兩字唯聲旁不同。《說文解字》《龍龕手鑒》等字書及
《廣韻》《集韻》等韻書均未收錄該字,唯《漢語大字典》《漢語大詞典》據方言材料收錄“”字。
從詞義來看,“”為兒童用語,特指小孩吃的飯。比如,重慶涪陵方言:“娃兒,乖,快來吃。”再如,四川童謠:“月亮光光,要吃;還沒熟,要吃臘肉;臘肉還沒耙,要吃糍粑?!?/p>
我們認為,“”一詞應是由表示乳汁義的“媽媽”詞義引申而來,乳汁是嬰兒最早的飯食,后擴大指“小孩所吃的飯食”。在中國各地方言中,均存在著以“媽”表示“乳汁”“乳房”義。例如:
[媽頭]
山西襄汾、安徽阜陽等地。媽頭,指奶頭;乳房。
江淮官話,安徽淮南?!痘茨厦窀琛返谝惠嫞骸靶∧_好比鉤羨井,媽頭好比迷人橋,吐沫子好比迷魂湯?!?/p>
[媽子]
西南官話,如湖北天門等地。媽子,指奶頭;乳房。
中原官話,如河南固始。媽子,指奶;乳汁。
[媽媽]
東北官話,吉林白城、遼寧錦州。北京官話,如北京“吃媽媽”。媽媽,指乳房;乳汁。清李光庭《鄉(xiāng)言解頤》:“謠曰:下雨了,刮搭搭,小孩醒了吃媽媽。京師謂乳為咂咂,鄉(xiāng)人直謂之媽媽。”1933年《順義縣志》:“小孩吃乳,亦稱吃媽媽。”
冀魯官話,河北唐山,河北昌黎、保定,天津,山西廣靈,山東濟南、淄博。如“小孩吃媽媽”。蒲松齡《聊齋俚曲集·禳妒咒》:“聽說你媳婦子把你那媽媽都鉸去了,你怎么受來?”
中原官話,江蘇徐州,山西臨汾,陜西寶雞,山東東平、菏澤、平邑等地,如“小孩吃媽媽”。西南官話,湖北武漢、宜昌。
[媽奶子]
中原官話,山東郯城。媽奶子,指乳房。
由此可以看出,在東北官話、中原官話、西南官話等方言中,“媽”表“乳房”“乳水”義都比較常見。不僅是漢語各大方言中“媽”可表“乳汁”義,在世界主要語言中,“媽”亦與“乳汁、乳房”有著直接的聯(lián)系。任繼昉《漢語語源學》對此進行了詳細的論述:
嬰兒感興趣的不僅是媽媽或爸爸,還有媽媽的乳房或乳汁,這也是嬰兒最早、最經常接觸的事物。因此,許多語言中的mama還表示“乳房”或“乳汁”。英語的mamma,西班牙語的mama,德mamma和法語的mamalle均為乳房之義。在漢語的一些方言中,“媽媽”可以指乳汁。嬰兒逐漸懂得,只要發(fā)出“mama”這個音,他所需要的人就會來到身邊。作為哺育者的母親自然而然把這種帶鼻音的聲音當作對自己的召喚,這在母親稱謂詞的形成過程中有重要作用。另外,papa也一樣,英語的pap,拉丁語的papilla,瑞典語的patte,立陶宛語的papas,意大利語的poppa,均表示“乳房”或“乳頭”。[8](P145)
任繼昉在這里闡述了“mama”一詞的起源及它與“乳汁”“乳房”義的聯(lián)系。在母親哺乳時,嬰兒自覺不自覺地將mama與媽媽、乳汁聯(lián)系起來。因此,mama這一語音形式在世界各地普遍具有“乳汁、乳房”義。任繼昉還指出,“吾鄉(xiāng)方言中即稱乳房為‘媽頭子,稱乳汁為‘媽子,而絕不稱‘奶(‘奶只用來指稱祖母)”[8](P145)。類似的俗語民謠還有“十個魚,八個蝦,大姑娘也能吃出媽”,“媽”即指乳汁。
需要指出的是,在今天的四川方言中,“媽”很少表示“乳汁”義,其表乳汁義的主要是“奶奶”?!端拇ǚ窖栽~典》:“奶奶,(1)人的乳房。(2)人的乳汁?!比纭爱敵跗牌湃ナ溃氵€是吃我的奶奶長大的。”[9](P242)《蜀籟》卷一:“一個婆娘兩個奶奶,哪有錯的?!薄盾Q春臺·過人瘋》:“還要與你師婆把法賽,雜種兒子今夜要裝災。快些回家吃奶奶,免得羞你祖先臺?!鳖愃频脑~語還有“奶娃子”,指吃奶的孩子,多指嬰兒;“奶豚子”,指正在吃奶或斷奶不久的小豬[9](P242)?!冻啥挤窖栽~典》:“奶奶,乳房,人和哺乳動物乳腺集合的部分。”如:“夜晚又怕兒叫喚,睡起都把奶奶含?!盵6](P168)“奶子”,指奶媽,或保姆。此外,部分方言區(qū)稱媽媽、母親為奶子。如:“我們這兒喊媽興喊奶子。”[6](P167)一個合理的解釋是,四川方言“乳汁”義原本亦由“媽媽”一詞來承擔;當“媽媽”由“乳汁”義引申指“幼兒所吃的飯食”時,“乳汁”義則改由來自共同語的“奶”“奶奶”承擔。
三、“”的語音演變
隨著“媽媽”由“乳汁”義引申指“幼兒的飯食”,其語音也發(fā)生相應的變化,由[ma ma]變?yōu)閇mang mang]。查中林指出,“”為兒童用語,可能是“媽媽、咪咪的音變”[10](P255)。此說可從。問題是,為什么會發(fā)生這種語音的變化呢?C8E55514-531D-42F5-A73B-86BE2AFDB859
我們認為,這主要是涉及到語音的鼻化這一問題。鼻音化與鼻化度是目前學界研究的重點,學者們從生理、語音等方面對此進行了深入探討。音節(jié)是由音素構成的,在單字的實際發(fā)音中,聲、韻、調會互相影響。一般認為,發(fā)鼻音時,口腔氣流通道完全封閉,軟腭下降,氣流從鼻腔流出。不過,現代語音學實驗表明,在音素發(fā)音時,口腔、鼻腔都會產生或強或弱的能量。石鋒等指出,鼻音與口音發(fā)音時,都會在口腔和鼻腔內產生氣流,具有一定的能量;兩者的區(qū)別是在于,鼻音與口音發(fā)音時,各自所占鼻腔、口腔總能量的比例有所不同[11]。所謂“鼻化度”,是指語音發(fā)音時的鼻化程度。時秀娟等曾對北京話單字音中元音的鼻化度進行了分析,研究發(fā)現,單字音中的響音都有鼻化度,其鼻化度會受到聲、韻、調的影響而發(fā)生不同的變化[12]。
目前,學界主要是以鼻音計(Nasometer)來計算響音的鼻化度。石鋒等學者曾利用Kay NasometerⅡ6400鼻音計對部分方言語音的鼻化度進行了測試。其計算公式為:N=100×n/(n+o)。其中,n表示鼻音能量(nasal acoustic energy),o表示口音能量(oral acoustic energy)。N為鼻化度,N數值越大,則表明鼻化度越高[11]。內在鼻化度大小與元音發(fā)音時舌位的前后與高低有關,[a]鼻化度最高,[u]鼻化度最低,前高元音[y]的鼻化度也較低。其中,鼻音輔音[m]的鼻化度在80以上[13]。朱曉農指出,鼻化音不同于鼻音,發(fā)鼻化音時氣流同時從口腔和鼻腔通道流出,具有口腔和鼻腔的共振[14]。鼻化音可以看作是普通元音附加一點鼻化色彩。在漢語元音中,[a]、[u]、[i]更容易發(fā)生鼻化,其中,又以低元音[a]最為常見,原因是在于,發(fā)低元音時口腔張大,舌骨肌的一端會帶動軟腭使它下降,這時咽喉至鼻腔的通道會連通,促使氣流通過,從而引發(fā)鼻化。
如前所述,“”為幼兒用語,使用對象主要是兒童。在幼兒發(fā)[ma ma]這一音節(jié)時,會存在較重的鼻化現象,由于輔音[m]的鼻化度通常都在80以上,因而會影響到與之相關的音素。這就導致韻母元音[a]逐漸鼻音化,由[a]變?yōu)閇ang],于是該詞的語音相應地變?yōu)閇mang mang]。徐世榮認為,元音[a]常在雙唇音[m]的影響下發(fā)生變異,逐步鼻音化[15]。成年人在與幼兒交流時,往往自覺不自覺地模仿幼兒發(fā)音,這在客觀上進一步鞏固了[mang mang]的地位。[mang mang]一詞在四川方言中詞義發(fā)生引申,產生“(小孩吃的)飯、食物”義,使用頻率增加。人們往往只把語言中的語詞當作整體使用,而不去過多關注其來源;隨著時間的推移,一般人已經意識不到[mang mang]與[ma ma]的意義關系。一旦需要在書面上使用時,只好另造新詞“”。
漢語歷史上也發(fā)生過類似的鼻音化變異例子。如人稱代詞“你”“他”“我”都是陰聲韻,音節(jié)末尾為元音,音節(jié)結構為“聲母+單元音”,讀音為你[ni]、他[ta]、我[o]。中古時期,漢語中產生了表示多數的“們”字,當“你”“他”“我”等代詞與“們”結合時,“們”字的鼻音聲母[m]會產生“逆同化”而影響前面音節(jié)的韻尾,使其元音發(fā)生鼻音化。徐世榮指出,在北方方言中,人稱代詞在長期的口語交流中使用頻率甚高,發(fā)音逐漸鼻音化,變?yōu)閇nin]、[tan]、[nan][15]。于是字形亦跟著變化,寫為“您”“怹”“俺”等。詞語的情感義隨之發(fā)生變化,增加了尊敬、禮貌之色彩。這類鼻音韻尾的增加,主要是受后面音節(jié)的影響。
在四川方言中,由于受到[m]的影響而導致元音鼻化的不只“”一詞。例如俗語“裝貓兒吃象”,《四川方言詞典》:“裝貓兒吃象,指假裝糊涂,如‘誰搞的鬼誰清楚,何必裝貓兒吃象呵!貓,又作蟒。吃,又作識。”[9](P473)蔣宗福解釋說:“竊以為‘貓兒或當作‘莽兒(義為傻),‘裝莽兒即裝傻。識象,或當作‘飾相,即裝樣子。”[4](P833)蔣說未當,本字當為“貓”,“莽”字應是“貓”字發(fā)生鼻音化后假借的記音字。[mao]演化為[mang]與[ma ma]變?yōu)閇mang mang]是同一原理。
李如龍曾依據《普通話基礎方言基本詞匯集》歸納出全國各地方言對“乳房”一詞的稱呼,共22種,具體如下[2](P96):
個個︱砸兒︱媽兒︱奶頭兒︱奶子︱妹妹︱媽媽︱奶︱奶子︱妞妞︱奶奶︱奶妞︱乳頭兒︱媽媽兒︱斗斗兒︱咪咪︱媽︱捏捏疙瘩︱滅滅︱芒芒
其中,“個個︱滅滅︱芒芒”之類應是記音詞,均表“乳房”義,應由語音變異所致。此處的“芒芒”與“”應當是同一個詞的不同記音字形。不僅是四川方言,在遼寧朝陽話語音系統(tǒng)中,同樣存在著與普通話差異較大、數量較多的鼻化音現象,這些韻母主要是[ao]、[iao]與以[n]、[?]作韻尾的鼻音韻母[16]。同時,在北京方言、南京方言中也存在著這類語音現象。
綜上所述,本文主要是從語音和詞義兩個角度,探討了四川方言詞“”的來源和演變過程。我們認為,“”一詞來自表“乳房”“乳汁”義的“媽媽”,其中的韻母[a]受到鼻音[m]的影響而產生了鼻音化,讀音由[ma ma]變?yōu)閇mang mang],詞義也由“乳房”
“乳汁”引申為“小孩所吃的飯食”。當人們意識不到二者的關系時,便另外造出記音的形聲字“”。早在明清時期,有些學者已經認識到語音、語義是因時因地而變化的。除歷時變化之外,共同語語音在各地方言中也會發(fā)生變異,而語音的變化往往會導致詞形的變化。這樣一來,同一個詞語在不同地域就會出現不同的變體。我們認為,其演變機制主要體現在語音和語義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
參考文獻:
[1]崔榮昌.四川境內的客方言[M].成都:巴蜀書社,2011.
[2]李如龍.漢語方言學(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C8E55514-531D-42F5-A73B-86BE2AFDB859
[3]黃侃.黃侃論學雜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4]蔣宗福.四川方言詞語考釋[M].成都:巴蜀書社,2002.
[5]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字典(第二版)[Z].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武漢:崇文書局,2010.
[6]梁德曼,黃尚軍.成都方言詞典[Z].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
[7][清]劉省三.躋春臺[M].蔡敦勇校點.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
[8]任繼昉.漢語語源學(第2版)[M].重慶:重慶出版社, 2006.
[9]王文虎,張一舟,周家筠.四川方言詞典[Z].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10]查中林.四川方言詞語之語素研究[M].成都:巴蜀書社,2008.
[11]石鋒,時秀娟,冉啟斌.北京話語音的鼻化度分析[J].南開語音年報,2007,(1).
[12]時秀娟,冉啟斌,石鋒.北京話響音鼻化度的初步分析[M].當代語言學,2010,(4).
[13]時秀娟,梁磊.南京話響音的鼻化度——兼論/n、l/不分的實質[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2).
[14]朱曉農.說元音[J].語言科學,2008,(5).
[15]徐世榮.北方話人稱代詞鼻韻尾的來歷[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3,(3).
[16]遲詠.朝陽話的鼻化音特點及克服方法[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5).
Discussion on Sichuang Dialect Words “Mangmang()”
Wang Yanghe
(College of Literature,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8100, China)
Abstract:Sichuang dialect is an integral part of southwest Mandarin. A large number of archaic words are retained.From the Ming Dynasty to the contemporary era, scholars have constantly verified the difficult characters in Sichuan dialect, There is no detailed research of “mangmang()” by scholars.“Mang()” is a temporary phonogram. This word is actually “ma(媽)”. The reason for the variation is the nasalization of pronunciation.
Key words:Sichuang dialect;etymological character;“mangmang()”C8E55514-531D-42F5-A73B-86BE2AFDB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