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華
【關鍵詞】詩意課程;課題研究;學生活動;教師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2)70-0043-02
近年來,江蘇省濱??h永寧路實驗學校在課程開發(fā)、課題研究和學生活動等三塊“大地”上深耕細作、開花結果,師生結伴沐浴詩歌、溫暖前行。
根植課程的視界
作家王開嶺倡導:“讓靈魂從嬰兒做起,像童年那樣,咬著鉛筆,對世界報以純真、好奇和洶涌的愛意……”每個人都有一段稱得上“偉大的童年時光”,童年是一首耐人尋味的詩。學校開發(fā)了兒童化詩意課程,為兒童的人生打下“詩意”的底色,打造永不消逝的童年記憶。
在執(zhí)教《廬山的云霧》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深切感受“廬山云霧的千姿百態(tài)”,我將課文第2自然段改寫成詩:“那些籠罩在山頭的云霧/就像是戴在山頂?shù)陌咨q帽/那些纏繞在半山的云霧/又像是系在山腰的一條條玉帶/云霧彌漫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霧遮擋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幕?!卑殡S著舒緩優(yōu)美的《月光水岸》音樂和形象的廬山云霧視頻,師生深情地朗誦,感受作者對云霧神奇的想象——絨帽、玉帶、大海和天幕。我還經(jīng)常利用詩意的文本語言引導學生仿寫詩歌,或讓學生由課文的學習生成詩性的語言。
同時,學校課程團隊積極挖掘各學科的詩意課程資源。在教學《年月日》一課時,師生創(chuàng)編“一三五七八十臘,三十一天永不差”的兒歌,學生很快記住了一年中大月的月份;在道德與法治課上,有教師引入林煥彰的《小貓走路沒有聲音》、圣野的《雷公公和啄木鳥》、魯兵的《下巴上的洞洞》等詩,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學校將“一個課程故事”作為教師回顧自身課程實踐歷程的一把尺,引導教師更深刻地了解班本化詩意課程實施的價值,更清晰地看到教師課程反思力的提升?!耙粋€課程故事”這把尺子,同樣指引我珍視詩意課程的教育意義,開始利用課程故事的認知、反思和敘述功能,彌合理論與實踐之間的鴻溝。
攀登研究的高地
學校地處城鄉(xiāng)接合部,生源大部分為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留守兒童也較多,但這些孩子天真、質樸、富有想象力。學校按照學生的年齡特點,開發(fā)了學習材料《我誦讀,我快樂》,按年級編成6冊,每冊又分上、下兩卷,每卷編為20課,對應每個學期的20周,利用每天的晨讀等小塊時間指導學生誦讀、賞析。學校還申報課題“實施‘詩文讀創(chuàng)’,提升語文素養(yǎng)”,開展童詩教學研究活動。
在此基礎上,我開始思考如何將研究工作拓展到其他學科,如何將這些零碎的活動資源整合成課程,從而打造一個教師文化棲息地。經(jīng)過一些課題研究專家的指導,我主持申報了省級課題“基于‘習詩育人’的詩意校園的建設研究”。至此,“習詩育人”的詩性教育作為一項整體性課程實驗在學校全面展開。學校構建“課程標準”“系列教材”“學生活動”“教學研討”“校刊校報”“課題研究”“評價體系”等七個維度全方位、立體式的“詩意兒童文化課程”,對校園環(huán)境進行有主題、分區(qū)域、系列化的整體策劃、布置,讓校園的每一面墻、每一處布置都富有詩意兒童文化的元素。從“詩文讀創(chuàng)”到“習詩育人”,從“學科教學活動”到“校園文化建設”,我的思路逐漸清晰,認識也在不斷進階。經(jīng)過多次研討交流,我和團隊伙伴不僅引導學生學習靜態(tài)的詩意課程,還開發(fā)了動態(tài)的綜合性課程??茖W組張桂平老師與其他學科組老師合作開發(fā)了“二十四節(jié)氣”詩意校本課程,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各學段共用一套融知識性、趣味性和探究性于一體的學習材料;二是各學科開展對應的活動,如“走近屈原——端午經(jīng)典詩詞誦讀比賽”“小寒·蠟梅工藝品(詩配畫)活動”“冬至‘做雙鞋墊送恩師’雅課程活動”等;三是在學校實踐基地開展植物種植專題研究活動。就這樣,我們不斷發(fā)掘二十四節(jié)氣在促進學生智育、德育和美育等方面的詩性價值和意義,進而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詩性智慧。
耕耘活動的沃野
兒童剛來到這個世界,所有的一切,對于他們來說,都是新鮮奇異的。這種天馬行空的想象力,與詩歌具有較強的相似性。兒童的思維就是一種詩性思維,這就是他們的詩心。因此,教師應該順應兒童的天性,幫助兒童認識和發(fā)現(xiàn)自己發(fā)展的可能性,為兒童的詩性生長搭建自由展示的平臺。
“詩意課程”實施以來,學生創(chuàng)作的一首首兒童詩充滿童真童趣。如何將這些優(yōu)秀的童詩永久保存下來,為學生珍藏美好的童年?我想到了創(chuàng)辦一份校報,定期刊登學生的優(yōu)秀詩歌。享有“校園詩人”美譽的朱海紅老師,在研讀唐代詩人楊收的《詠蛙》(兔邊分玉樹/龍底耀銅儀/會當同鼓吹/不復問官私)時受到啟發(fā),于是校報“詠娃”的名字便從唐詩中“走”出來?!霸佂蕖痹⒁庵鴮W生是一群誦讀經(jīng)典、博覽群書、志向遠大的可愛的“永寧娃”。
意大利思想家維柯指出:詩性特質是指好奇、想象、畏懼、揣測、夸大等心理反應,其中起核心作用的是想象。為了呵護學生的詩性特質,學校開展了豐富多彩的詩歌學習活動,如“詩歌文化節(jié)”系列活動、“誦漢唐古風,譜童心樂章”經(jīng)典誦讀展示活動、“詩文小秀才”詩歌現(xiàn)場創(chuàng)作活動等,而我都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努力讓他們在學校每一個平凡的日子都充滿詩意。
(作者系江蘇省濱??h永寧路實驗學校教研處主任,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