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媛媛
摘 要:山西有很多優(yōu)秀的傳統壁畫遺留,洪洞水神廟明應王殿殿內的壁畫保存完整,壁畫內容極其豐富。文章從洪洞水神廟明應王殿殿內的壁畫內容入手進行詳細解讀,窺探壁畫中所表現出的當時社會民眾生活的真實相貌,為深入欣賞壁畫、傳承技藝打好基礎。
關鍵詞:元代;洪洞水神廟明應王殿壁畫;欣賞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1.003
1 壁畫概況
洪洞水神廟明應王殿殿內的壁畫,畫面高5米,壁畫總面積近200平方米,保存完好。除前檐廊下門板兩側的門神像裸露在外,受風吹日曬和光線照射使得顏色變淡,其余殿內壁畫大都完好無損、色彩艷麗。
2 壁畫內容
2.1 殿外壁畫
踏上洪洞水神廟明應王殿滄桑古老的月臺,穿過垂花門,立于明應王殿前,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殿門外兩側墻壁上的《門神圖》。殿門兩側各繪一組門神,每組都是門神居中,像高3.85米,①骨骼雄勁,披甲戴胄,分持劍矛。門神內側后方各站立一名官吏打扮的人像,手持書簿、紙卷,表情專注,做沉思狀,旁邊均有畫工題記:□縣畫工霍山□筆。門神外側后方各站立一名力士。神像與廊下的官吏泥塑,相互對應,列于左右兩邊呈護衛(wèi)狀。從人物造型和繪畫技法上看,此壁畫應是與殿內壁畫同期繪制完成的,只因為完全暴露在室外,受長時間的日光照射,畫面顏色變灰變淡,沒有殿內壁畫的色彩絢麗。希望相關部門能盡早地實施保護措施,不然在這樣的條件下壁畫的狀態(tài)堪憂。
2.2 殿內壁畫
2.2.1 西壁
進入大殿后,需先適應一下殿內灰暗的光線才能開始欣賞壁畫。殿內四壁無窗,唯一的光線來自敞開的殿門,跟隨光線的方向,首先從西壁開始。西壁上的壁畫有《勒建興唐寺圖》《祈雨圖》《下棋圖》《捶丸圖》四幅。
遇到干旱時祈求甘霖,在中國民間非常普遍,特別是北方缺水、靠天吃飯的地方,《祈雨圖》正是這一信仰的形象再現。此圖位于殿內西壁中部,是西壁的主要作品,由南霍渠受益戶集資繪制。②整個畫幅占壁面積大,人物眾多,呈品字形構圖。
畫面上,霍泉水神明應王端坐正中,頭戴通天冠,身著絳紗袍,腰系玉帶,雙目圓睜,坐在龍椅上,頗具莊嚴威武之勢。身旁兩邊第一排各站立兩位手持笏板的文官,第二排立有手持兵器的武將,第三四排立有手捧供盤或手持長柄扇的侍從。
在明應王下部左右兩側同樣立有文官、武將、力士、侍從等。在右側畫面中有一位身著黃色袍服的人物正面立于首位,右手持長柄羽毛扇,左手拽右手衣袖,做聆聽思考狀。壁畫上層畫有三位佛祖駕著祥云翩翩而至,像是準備超度眾生。
這幅《祈雨圖》的畫眼在畫面的下方:石階之下,跪著一位頭戴官帽、身穿青色袍服的官吏,手捧一卷展開的長長奏折,正在向明應王稟報民間嚴重的旱情,祈求水神速降雨露,救助黎民百姓。大堂上下,群臣聽了官吏的奏請,恭候著水神發(fā)出御旨。
在西壁南側上方畫有一幅《勒建興唐寺圖》,畫面上山川秀麗,云霧繚繞,一群人馬正在前行。前有兩個武士扛著兵器開道,后面跟著一位高舉寫著“大唐”二字旗面的騎士,旗后一馬馱著木制方形神龕,龕內有佛塔一座,從塔內出現一佛二菩薩正在駕云遨游。在神龕后面兩側有兩位高僧陪侍。隊伍中的主要人物是一位身著朱衣騎著肥馬的帝王,前有先鋒開路,后有傘蓋遮護,青龍在天空隱約出現,文武官員隨行,前呼后擁。畫面描繪的是霍山一帶流傳的故事:當年李世民起兵太原后,徑直南下,行至霍山時遇宋老生截擊,經過戰(zhàn)斗,唐兵得勝。李世民繼位后,遂降旨在霍山建寺一所,額曰“興唐”,以示紀念。③
西壁北端偏上方處有一幅《捶丸圖》,畫面雖然不大,但很有歷史價值。圖中描繪的是在深山之中有一塊較為平坦的小開闊地。兩位官員手持球杖一南一北,南邊的官員正彎腰俯身準備擊球,北邊的官員蹲在球窩旁邊仔細觀察??拷边叺牡厣嫌幸粋€不大的圓坑,看來是將小球往坑里打。兩位官員旁邊還站著兩名侍從,手里拿著銅錘,前邊一位回頭觀看球勢,后邊一個緊盯著北邊的球坑,形象逼真至極。根據球場環(huán)境、球丸大小、球窩形狀、球杖式樣、拾球者姿勢等分析,應是被稱為“捶丸”的運動項目。④這幅畫對研究中國古代球類運動的發(fā)展提供了難得的歷史資料,受到了國內外體育界專家的關注,1998年被國家教委編入了《中國歷史》教科書內。
在《捶丸圖》的下方,還有一幅《下棋圖》。畫面所描繪的是在群山之中兩位官員對弈攻棋的場景:北邊的棋手右腿彎曲,靴底朝外,身子微傾于前,他聚精會神地盯視著對方的手指,像是在思考著對方的招數;南邊的對手左腿盤于石上,右腳垂在石下。他手指夾著一棋子,好像將要攻下關鍵的一步。兩位對弈者身后有四位侍者正在觀戰(zhàn):其中南邊棋手身后站著兩位侍者,一個雙手持宮扇,一個雙手抱行李,觀棋不語,很認真緊張的樣子;另外北邊棋手身后的兩名侍者,一個抱壺,一個捧杯,都是目不轉睛地觀看棋局。畫面一側的夾道上,有一位官吏騎馬而來,身后有小卒跟隨。值得研究的是,畫面上的棋盤和棋子兒,既有現代中國象棋的影子,棋盤上有“漢界楚河”,又有現代圍棋的影子。棋子類似圍棋,棋盤類似象棋。所以,廣勝寺水神廟的《下棋圖》壁畫對研究中國古代棋類的發(fā)展和演變提供了重要資料。
2.2.2 北壁
看完西壁,轉過來再看北壁西側墻上的壁畫《王宮尚寶圖》。畫面正中是一個方形朱色木桌,桌上放置著靈芝、寶瓶、玉盞、銅鼎、果品等寶物。七名侍女圍繞一周,最前面是一位手捧花盆的綠衣小侍女,正在向前行走。她的身后有兩人,一人背向觀者手托仙桃,衣著帽飾看起來像是男侍,旁邊另一名仕女手托寶器,兩人像是在竊竊私語。畫面右側站立兩仕女,綠裙仕女左手捧玉盤,上面放置杯盞,回眸顧盼,紅裙仕女雙手攏袖,目視畫面之外。朱色方桌后面站立大小兩人,左側大仕女手舉蓮花,右側小侍女身側抱琴。畫面上部黃色團花帷幔系于兩邊,帷幔之后露出朱色隔扇。這幅畫的亮點在朱色方桌下面,有一淺赭色木斗,里面放滿了瓜果,其中有一大塊白色東西—冰塊,這是在我國壁畫中出現最早的“土冰箱”。
在明應王神龕的東側是一幅《王宮尚食圖》,與神龕西側的《王宮尚寶圖》相對稱。畫面上描繪的是明應王王宮膳房的一個場景,畫面中間放置一長形桌案,周圍共有九名侍從圍繞。在畫面的右下角有兩個小侍女正在燒水,火爐上的壺已經燒開,其中左邊侍女正彎腰用鐵鉤捅灰,右邊站著的侍女怕爐灰臟了頭發(fā),急忙用右手衣袖遮住了頭,還不忘記用左手扶著水壺。桌案前面或正、或側站立著三名侍女,均雙手捧盤托有食物,像是準備為明應王妝擺席面的樣子。桌案后左邊一人手持羽扇而立,看服裝帽飾似為男侍。右邊三人均手捧托盤食物,其中中間綠衣小侍女似從畫面上部黃色團花帷幔之后的朱色隔扇外托盤進入膳房。
2.2.3 東壁
東壁壁畫包括《庭院梳妝圖》《漁民售魚圖》《龍王行雨圖》《古廣盛上寺圖》,共四幅。東壁北起第一幅是《庭院梳妝圖》,描繪的是五名仕女立于明應王的王宮花園一處。仕女們或抱盒,或捧盤,或傳遞物品,都是低眉順眼的神態(tài)。前方正對觀者的一位仕女,體態(tài)豐腴,穿朱衣白裙,雙手上舉一前一后,像是整理松動的發(fā)髻或是在整理頭上戴的發(fā)飾。其右側一仕女正雙手抱盒急于拿起,畫面最右邊是手拿黃瓶的仕女。畫面后排畫有兩位,左邊是一位雙手抱包袱、急匆匆奔跑而來的小侍女,右邊是一位立于桌案之后雙眼微瞇目光下垂的仕女。
《漁民售魚圖》繪制在東壁北下部。圖中最前面繪有一黃衣賣魚老翁正向南側的官員售魚。這位官員身體前傾,右手執(zhí)秤桿,秤鉤上掛著三條鮮魚,左手撥動秤砣,同時特別用手指提拽秤砣,有占便宜之嫌。漁翁頭裹軟巾,上著黃衫,下穿白褲,腰帶中系一把長柄彎鉤,面容干瘦。身后置魚筐,右手提著兩條鮮魚,躬身而立,似是等待再次售賣。他左手伸出兩指,面帶微笑,仰面注視著官員的臉色,又像是與官員說明魚鮮價賤,希望官員多買自己的魚。二人身后立有兩人,著綠袍者正手捧桌上果盤,側身回頭與身后著朱色衣袍者一起目不轉睛地注視著買魚官員手上秤砣的位置。畫面左側放置一木桌,上擺酒缸、酒壺、酒杯、盛盤、湯勺等器皿,桌下放一木箱,內盛鮮桃、石榴等新鮮水果還有冰塊,明應王殿壁畫中又一次出現了“土冰箱”,說明“土冰箱”在當時的日常生活中是常見的。桌后一老一少,老者右手持壺,左手抬起揮動,像是在滔滔不絕地講述著什么,談興頗高的樣子;少年捧杯侍候,一副躬身傾聽的模樣。
東壁正中是一幅《龍王行雨圖》與西壁的《祈雨圖》相對稱,是明應王殿中的主要作品。描繪的是求雨—降雨—水神顯靈的場景。畫面人物眾多,場面宏大,與西壁《祈雨圖》一樣呈品字形構圖。畫面上水神明應王端坐于畫面中央的龍椅上,戴通天冠,著朱袍,右手持玉板,左手撫膝,雙目圓睜,神情肅穆凝重。諸仙及文武官吏及玉女分侍兩旁。青面紅發(fā)的力士鬼卒也在佇列之中橫眉怒目,這些官吏實則是龍王行雨中的水府諸君。不同的地方:一是畫面頂部表現云霧之中有天兵神將、雷公、電母、風伯、雨師、力士鬼卒等大顯神通的奇神異態(tài),尤其是一道銀色的電閃光束橫切畫面左上角。天空云霧之中,電閃雷鳴之后,瓢潑大雨從一個類似虎皮袋的器物中嘩嘩地傾瀉而出,灑落下來……自然界的松、竹等在風雨中搖曳。另一處不同是在畫面下方,兩只仙鶴也為天降甘露而歡呼,站立在宮殿上,在君臣面前昂首啄羽,活靈活現。
位于東壁南部上方有一幅《古廣盛上寺圖》,畫面不大,清楚地展現出古廣盛上寺的概貌,從側面描繪的古廣盛上寺的建筑群。畫面最前沿置山門一座,門內矗立著筆直的紅色幡旗一面。向后是門樓一座,門內寶塔高聳,塔后有三層高閣一座。后面還有垂直排列的殿宇三座,中有走廊相連,左右配殿相對,外沿環(huán)廊相互,由此構成一座殿閣重重、庭院相連的古剎。
2.2.4 南壁
南壁共有三幅壁畫分別位于殿門東西兩側,依次是東側的《雜劇圖》和西側的《玉淵亭圖》《唐太宗千里行徑圖》。
位于殿門東側的《雜劇圖》,這幅壁畫完成于元泰定元年(1324)。壁畫描繪了一個散樂班登臺獻藝的情景。舞臺上方懸掛著一個墨書橫批:“大行散樂忠都秀在此作場”。畫面上共有演員十一人,七男四女,分前后兩排。前排五人為演員,分出生旦凈末丑等行當。后排五人為樂師、樂隊,和演員同臺獻藝。其中一女演員正在幕后探頭觀望,前排東起第二個人物是一個丑角,正在表演。前排居中的演員,女扮男裝,據墨書題記可知名叫忠都秀。從畫面上看,當時元雜劇已分出生旦丑凈等行當,有了刀、牙笏、扇子等道具和勾臉譜、假胡子之類的化裝,并且還有了精致的布景,分出了幕前和幕后,伴奏樂器有鼓、笛、拍板等。地面為面磚鋪地,說明當時戲曲已登上方磚鋪地的舞臺。整個畫面構圖嚴謹,色彩艷麗,筆法蒼勁有力,人物線條飄逸流暢而有韻味,布局集中而有變化,仿佛一出有聲有色的元代戲曲正在演出中,使人如聞其聲。這幅壁畫反映了元雜劇興盛時期的真實情景,是我國戲劇史上的重要作品,是研究我國戲曲發(fā)展史的珍貴史料。
南壁西側上部繪有《玉淵亭圖》,是一幅出手不凡的山水人物畫。玉淵亭建于霍泉側畔,四角攢尖頂式樣,是宋元時期有名的亭榭。這里是景色迷人的人間仙境,亭下泉水成潭,碧波漣漪,遠處垂柳輕拂,流云縹緲,湖光山色,清幽爽心……亭檐下“玉淵亭”三字仍清晰可辨,亭內坐著兩人,一位是僧人,一位像文人,文人手持扇子,不失風度,正與和尚侃侃交談;西邊泉岸上,一黃衣老翁,扶竿垂釣,觀老翁姿態(tài),有點像《西游記》中孫悟空的形象,其身旁站立一位送水小僧。
繼續(xù)往下,會看到另一幅《唐太宗千里行徑圖》,畫面以山水為背景,崇山之間拱橋架設。橋上一老者拄杖前行,回首做驚奇狀。橋東有文武官員各一,文官雙手握笏板拱手做拜別狀,武官手握大斧也在拱手作別。官員身后列有兩個鬼卒一對黑犬。這幅畫位于南部西側拐角處,轉過來正好與西壁南側上部的《勒建興唐寺圖》相呼應,意境同現。
注釋
①柴澤俊.山西寺觀壁畫[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69.
②柴澤俊,任毅敏.洪洞廣勝寺[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375.
③參見《霍山志》卷四,其中載:“折而東為興唐寺,唐太宗破宋老勝后敕建?!薄囤w城縣志》卷二十七所述相同。
④柴澤俊,任毅敏.洪洞廣勝寺[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117.
sdjzdx20220323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