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穆斯林的葬禮》作為霍達的代表作之一,出版后在文壇引起轟動。小說中的穆斯林習俗及人物之間的愛情悲劇吸引學者們的關(guān)注,但文中的模糊語卻鮮有學者注意。本文從語義學視角出發(fā)并結(jié)合語用學中的合作原則,旨在探討小說中的模糊語現(xiàn)象及其成因,并試圖證明模糊語對小說內(nèi)容的構(gòu)建有著積極的作用,希望能為該小說提供一個新的研究視角并促進模糊語在文學作品中的研究。
關(guān)鍵詞:穆斯林的葬禮;模糊語;成因分析;合作原則
《穆斯林的葬禮》是霍達編寫的一部長篇小說,小說出版后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并獲得了第三屆茅盾文學獎。小說主要描述了一個穆斯林家庭中兩代人的愛情悲劇,在介紹穆斯林的風俗習慣的同時,也講述了三代人的人生歷程,人物形象也在富有沖突和張力的情景及對話中得到完美的體現(xiàn)。小說的點睛之筆是作者運用玉和月兩個意象,如同針線一般將整篇小說串起來,讓小說在交叉的敘事手法下為讀者展現(xiàn)兩代人的悲歡離合。這部作品的成功引起了很多學者的注意,他們大多從人物形象、主題、意象等方面對小說進行研究。然而,很少有學者從語言學角度入手研究該小說的語言魅力。
一、模糊語簡介
在日常生活中,模糊語現(xiàn)象隨處可見。無論是在日常對話、影視作品還是文學作品中,模糊語在語言表達中都起著無可替代的作用。伍鐵平曾在他的專著中論述到,在一定程度上沒有模糊詞語,便沒有人類的自然語言,更不會有文學作品[1]。另外,何自然教授將模糊限制語分為變動型模糊限制語和緩和型模糊限制語[2]。王寅教授在其專著中從定義、特征、成因及意義理解等方面,對模糊語義學進行了分類介紹,將語言模糊現(xiàn)象的成因歸為主觀原因和語言因素。隨著語言的發(fā)展,人們創(chuàng)造了各種修辭及賦予了語言很多隱喻性的表達,勢必會給語言的準確性帶來影響,所以語言模糊現(xiàn)象是無法避免的[3]271-291。本文將根據(jù)小說的特點,分析出更加具體的模糊語成因。
語言的模糊性隨處可見,很多學者們將語言的模糊性與其他主題相結(jié)合,比如從法律語言、翻譯策略、外交語言及語用功能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相關(guān)研究,其中文學作品中的模糊語研究也占了一定比例。但是大部分學者只是宏觀地論述了文學作品中模糊語的文學屬性[4]及翻譯研究[5],但他們很少具體到對某一特定的文學作品中的模糊語言進行個案分析。馮莉在其《〈雷雨〉中模糊語言探析》一文中分析了模糊語對人物塑造、戲劇情節(jié)安排都起了很大的作用[6];朱海燕探討了《老人與?!分形膶W語言的模糊性,印證了模糊語是文學作品中不可或缺的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7];還有學者從模糊語的角度分析了《傲慢與偏見》中的人物形象[8]6;有一些學者從語用學的視角研究了《傲慢與偏見》中的模糊語[9]。雖然他們從一個新的視角將模糊語和具體的文學作品聯(lián)系起來,但是絕大部分研究缺少分析小說中模糊語的成因,沒有挖掘到模糊語在小說中的本質(zhì)。故而,本文以《穆斯林的葬禮》為語料,從語義學和語用學的角度分析小說中的模糊語及其成因,以更好地闡釋模糊語在小說中的重要作用。
二、模糊語在小說中的體現(xiàn)
模糊性是語言使用中的必然現(xiàn)象,不僅在日常對話中得到人們的廣泛使用,在文學作品中也是隨處可見。在小說《穆斯林的葬禮》中,大量的語義模糊和語用模糊在角色渲染及場景烘托等方面有著積極的意義。
(一)語義模糊
語義模糊包括的范圍很廣,在語音、詞語、句子、語篇和語法層面都涉及語義模糊[3]271-281。下面主要從小說的基本元素入手,如場景描寫、人物描寫及心理描寫等方面對小說語句中的語義模糊進行分析,其中涉及具體的模糊詞、修辭格及模糊限定詞,以便讀者更好地理解小說中的人物形象、性格及語言的朦朧美。
1.場景描寫中的模糊語現(xiàn)象
在小說中,場景描寫涉及景色描寫和事件描寫,讀者從中能感受到小說中的語言美及穆斯林的一些民俗風情,小說的情景描寫及人物表達有著鋪墊作用。而在描寫的過程中,作者大多會采用模糊修辭格,比如比喻、婉曲、借代等等。模糊的修辭格是表達文學作品模糊美、含蓄美的重要手段[10]。
例一:
仿佛從遙遠的天際,隱隱傳來幾聲“叮咚”,幾聲鳴囀,隨之,一個悠長徐緩的聲音出現(xiàn)了,像舒卷的輕紗,像幽咽的泉流,像春蠶傾吐著纏綿不盡的絲絲縷縷……[11]434
該語句描繪的是楚老師為在住院的新月送去的新年禮物——留聲機播放出《梁?!返囊魳菲蔚膱鼍?。整句話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找到本體和喻體的相似之處,模糊了不同事物之間的界限,便于描繪出該音樂的美感。用“輕紗”“泉流”“蠶絲”等幾個意象,將意蘊模糊、朦朧的琴聲中的舒緩,柔軟的特質(zhì)具象化了,讓整個場景都處在了一種如夢如幻的感覺之中,增添了小說的畫面感。
2.人物描寫中的模糊語現(xiàn)象
在文學作品中常常采用外貌描寫來襯托人物形象,而不同的讀者對同樣的人物描寫會在大腦中構(gòu)建出不同的人物形象。另一方面,作者往往在人物描寫中會采用模糊語的形式來刻畫人物,為讀者展示小說中的人物形象。
例二:
他常常是垂著頭,坐在椅子上,兩只瘦骨嶙峋的大手捂住臉,好像要避開一切紛擾,或者倒背著手站在那兒,兩眼失神的望著頂棚,老半天一動也不動,黧黑的額頭上泛著青光……[11]27
這個場景描寫的是韓子奇和韓太太吵架時韓子奇的狀態(tài)。句中用了幾個模糊詞,比如形容人狀態(tài)的詞語“瘦骨嶙峋”,究竟是瘦到哪種程度;“兩眼失神”又達到了哪種無神的地步;時間上的模糊“老半天”究竟指的是多久;描寫顏色的詞語“黧黑”和“青光”等等,這些通通都是模糊語的表現(xiàn)。這些模糊語的描寫,既豐富了語言的多樣性,也刻畫出一個蒼老無神的韓子奇形象,同時也表現(xiàn)出他無奈和悲涼的心境。
3.心理描寫中的模糊語現(xiàn)象
心理描寫在文學作品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常用來表達出人物的不同心境,有愉悅、傷感、憧憬等等,而模糊語的運用更能渲染出人物復雜朦朧的心理狀態(tài)。
例三:
在她的心目中,愛情,是一個多么崇高的字眼兒,她憧憬過,她向往過,她思索過,但還沒有去尋找過,十八歲的年齡,她還沒有能力清晰地認識愛情,那是一個縹緲的夢,一團朦朧的光,一首無字之歌,一條通往天際的路,一座遙遠的不可企及的宮殿……[11]437
這段心理描寫發(fā)生在楚雁潮老師對新月表白后,新月的心理狀態(tài)。新月是一個18歲且沒有戀愛過的單純少女,加之又患上心臟病住院,她從未奢望擁有愛情??墒牵愠崩蠋焻s表明了對新月的愛意,這無疑為絕望的新月帶來一絲生機。在這句話中用了隱喻,將愛情視為始源域并投射到目標域的意象中,比如“夢”“光”“歌”“路”和“宮殿”。愛情本身是一個模糊抽象的概念,在新月的認知中,愛情可能如夢般遙不可及,但是她也如常人一樣向往。另外,隱喻機制將愛情的抽象性和隱晦性表達得淋漓盡致,同時,也十分巧妙地表現(xiàn)出了愛情的朦朧美及新月內(nèi)心的自卑。
(二)語用模糊
語用模糊主要指的是在小說的人物對話中的語言模糊現(xiàn)象,具有動態(tài)性。在對話過程中,格萊斯發(fā)現(xiàn)人們通常會遵守合作原則以達到特定的交際目的,其中,合作原則包括四個準則:質(zhì)量原則、數(shù)量原則,關(guān)聯(lián)原則與方式原則[12]。但是人們出于某種意圖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違背合作原則,而模糊語的運用就勢必意味著違反其中的方式原則以達到特定的會話效果。下面將分析對話中的模糊語對合作原則的違反,以便更好地利用語用機制解釋模糊語在對話中的作用。
例四:
“新月,你身體不好,怎么還能去操勞那些事情呢?恐怕這次……感冒,就是累的!”楚雁潮不能不埋怨她,“下次,下次可不許……”
“下次,沒有下次了,我只有一個哥哥,家里難得熱鬧這么一次,以后我還能再為誰奔忙呢”新月喃喃地說。[11]351
這段對話是新月在哥哥天星婚禮后又發(fā)燒住院,楚雁潮去醫(yī)院探望她的時候。楚雁潮得知新月發(fā)燒的嚴重后果卻不能告訴她的真實病情。在他說出模糊語“恐怕這次”后有些許停頓,他當時在糾結(jié)是否告訴新月實情:她的心臟病已經(jīng)很嚴重了,她可能無法出院正常學習了??墒?,他還是忍住了,并說了假話把這次感冒發(fā)燒歸結(jié)于勞累,他明知道這次的感冒不僅僅是累的。在這里,他既用了模糊語“恐怕這次”違反了方式原則,同時善意的謊言也打破了質(zhì)量原則,其目的是讓新月安心養(yǎng)病。也可以看出楚雁潮內(nèi)心的掙扎和糾結(jié)、他的善良及對新月的愛。
三、小說中模糊語的成因分析
本文節(jié)選了部分模糊語,然而,小說中有大量的模糊語存在,究其原因,從主觀上來講,不管是日常生活中的語言還是文學作品中的語言,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模糊性,而追根溯源,是因為人與人之間認知程度的差異性。作者通過文字傳達自己的認知及情感,但文字的表達能力是有限的、局部的,因此造成了文學語言的模糊性。另外,從文學作品語言內(nèi)部來看,模糊語的運用受到環(huán)境及人物性格的影響,所以語言均不可能像科學用語那般準確。若如此,便減少了小說的語言朦朧美及創(chuàng)造性的表現(xiàn)力,降低了對環(huán)境和人物的襯托和渲染,失去了文學作品的魅力。作者的寫作意圖和創(chuàng)作風格是其在認知方面的體現(xiàn)?;暨_談到她無意故用寫作技巧,只源于故事角色的需要。但從讀者的視角及她的謀篇布局,從把玉和月作為全文線索,到韓子奇和韓新月的人物經(jīng)歷互相交錯行文,場景跳躍,確實在時間和空間上給讀者的理解造成了模糊性。加之她在文中運用了大量的穆斯林習俗的相關(guān)習語,如“古瓦西”“放小訂”“送親太太”“經(jīng)禮”“旱托”以及“拉赫”等等,這些用語雖是無可避免地,但給非穆斯林讀者的認知解讀帶來了一定的困難,造成語言模糊。就小說內(nèi)容而言,其環(huán)境因素和人物性格作為小說的基本兩大元素,是導致作者使用模糊語的決定性原因,對人物的塑造及環(huán)境的渲染有著積極的作用。就如例句分析,人物及環(huán)境的朦朧美均來自模糊語的運用。其成因分析可通過圖1得到更好的理解。
四、結(jié)語
在《穆斯林的葬禮》這部作品中有大量的模糊語,通過從語義模糊和語用模糊兩個視角對小說中的模糊語進行了探討,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小說中的語義模糊語有模糊詞、模糊修辭格及模糊限定詞三大類;至于語用模糊,小說中的人物主要通過對合作原則中的質(zhì)量原則和方式原則的違反來實現(xiàn)模糊語的表達。另外,模糊語的形成原因從內(nèi)部看是作者與讀者認知差異的結(jié)果;從小說內(nèi)部來看,主要與環(huán)境因素及人物性格息息相關(guān),是客觀存在的。通過具體實例的分析證明了模糊語對小說的場景渲染、人物性格凸顯和語言刻畫都有著積極的意義,對小說的構(gòu)建有著重要作用。
作者簡介:張瑩萍(1997—),研究生在讀,四川師范大學成龍校區(qū)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yè),研究方向為語言學理論與外語教學研究。
參考文獻:
〔1〕伍鐵平.模糊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2〕何自然.模糊限制語與言語交際[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學院學報),1985(05):29-33.
〔3〕王寅.語義理論與語言教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8.
〔4〕王金安.論模糊語的文體功能[J].外語學刊, 2008(03):79-81.
〔5〕郭亞銀.論文學作品中的語用模糊及其翻譯[D].蘭州大學,2011.
〔6〕馮莉.《雷雨》中模糊語言探析[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7(06):118-121.
〔7〕朱海燕.探析《老人與海》中文學語言的模糊性[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1(01):112-116.
〔8〕戴婷婷.從模糊語言分析《傲慢與偏見》中的人物形象[D].合肥:安徽大學,2012.
〔9〕周梅.從語用學視角研究《傲慢與偏見》中的模糊語言[D].合肥:安徽大學,2012.
〔10〕蘇遠連.論模糊語言在文學作品中的表現(xiàn)形式和文體功能[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2(02):149-153.
〔11〕霍達.穆斯林的葬禮[M].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8.
〔12〕Grice,H.P.“Logic and Conversation”.Paper presented at the William James Lectures,American,Massachusetts[D].Harvard University,1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