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議論文是高考寫作的常用文體,十分考驗學生的素材儲備和辯證思維。高中語文教材中的課文正是學生模仿的佳例,教師完全可以在日常閱讀教學中以此為例指導學生的議論文寫作。《師說》是一篇典型的正反對比式議論文,學生在學習課文的字詞句及其精神內(nèi)涵之余,還應認真研究篇章結(jié)構(gòu),歸納出正反對比式議論文的寫作方法,以便在日后的寫作中加以運用。
【關(guān)鍵詞】議論文;寫作教學;辯證思維;《師說》
【作者簡介】熊云,高級教師,第二十一屆世界華人學生作文大賽優(yōu)秀指導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課堂高效教學和基于課文的寫作教學。
在大大小小的考場中,議論文是考生普遍選用的文體。這種文體對學生的素材儲備和思維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考驗著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經(jīng)過多年的教學指導和寫作實踐,高中生在語言文字上都能達到一定的標準,而議論文寫作強調(diào)的辯證思維在日常教學中卻缺少足夠的指導和訓練,因此也有不少學生雖然洋洋灑灑寫了看似華彩滿篇的文章,邏輯上卻經(jīng)不起推敲,最終無法獲得滿意的分數(shù)。其實,高中的語文教材中就有許多經(jīng)典的議論文,這些文章是教師精講、學生熟讀,甚至熟背的佳作,只要教師在正常的閱讀教學中結(jié)合寫作教學,以此為例指導議論文寫作,就是給學生指明了一條寫作的道路。
一、正反對比論證式議論文的特點及優(yōu)勢
在眾多的論證方式中,學生最喜歡用并列論證的方式寫議論文:選擇三個左右的典型素材作為論據(jù)(且往往是正面素材),在簡單分析論證后得出結(jié)論。這種論證方式體現(xiàn)了學生的辯證思維尚處于簡單的拓展思維——由一個論點聯(lián)想數(shù)個有直接、明顯關(guān)聯(lián)的事例作為觀點的佐證。這是一種常用但較為簡陋的論證方式,說理性不夠強。由于思維慣性的存在,學生通常會選擇正面素材從正面進行單向論證,這些素材內(nèi)容類同、角度相似、缺乏層次,無論舉多少個例子都是贅余,說理顯得單薄又無力。想要改變這一狀況,讓并列論證式議論文變得深刻,最直接的做法就是運用三個不同層次的素材,讓素材和論證呈逐層遞進的狀態(tài)。這種逐層遞進的議論文結(jié)構(gòu),要求學生具有較高的素材積累水平,同時能秉持一個核心觀點找到不同層次的素材進行論證,這對寫作水平一般的學生來說,有一定難度。
以逆向思維來思考,與其找不同層次的多個正面素材,找反面素材反而更簡單易行。我們只要在原并列論證式議論文的基礎(chǔ)上稍做改變:前兩個素材維持不變,第三個素材變?yōu)榉疵嫠夭?,從正、反兩個方向進行論證,習作就會變成多角度、多層次的論證結(jié)構(gòu)。這一方法簡單易學,且說理程度得到大幅提高,很適合學生運用到寫作中。
比如某四川考生的優(yōu)秀作文《遭遇挫折,笑對痛苦》就采用了這一模式,并且獲得了高分。文章在首段提出中心論點“面對挫折,我們不應放大痛苦,而應直面人生,縮小痛苦,直至成功的一天”。為了論證這一觀點,該生以王勃、李白為例展開正面論證:王勃“時運不濟,命途多舛”,卻寫出了“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千古絕唱;遭遇仕途不順的李白,留下“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感嘆拂袖而去,終于成就了千古飄逸的浪漫情懷。簡單論證面對挫折應“縮小痛苦”后,該生接著以劉備為例展開反向論證:“劉備面對失去二弟的挫折,因兄弟之情無法釋懷,放大痛苦,結(jié)果在痛苦中做出錯誤決定,貿(mào)然出兵伐吳,落得“白帝托孤”的千古悲劇??杀杀 弊詈蠼Y(jié)合上述論據(jù)做出總結(jié):“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古人已經(jīng)為我們做出了太多的榜樣,也留下了太多的遺恨。在當今競爭日益加劇的社會里,挫折無處不在。若因一時受挫而放大痛苦,將會終身遺憾?!盵1]這篇文章的三個素材有正有反,但都是古代名人的經(jīng)典事跡,因此該生從吸取教訓的角度聯(lián)系古今,勸誡今人學習榜樣,不留遺恨。整篇文章論證充足,從正反兩個角度進行有效論證,獲得了不錯的說理效果??梢?,正反對比論證式議論文雖然簡單但卻有效,能更好地幫助學生利用日常積累的寫作素材,切實提升議論文寫作水平。
二、結(jié)合典型課文,教學正反對比論證法
要論學生最熟悉的名人佳作,課文毫無疑問是首選。尤其是教材要求背誦的課文,更證明文中有不少可為學生借鑒之處。經(jīng)過課堂上的精講精讀,學生對這些文章理解程度較深,熟悉文章的基本結(jié)構(gòu),對文章整體記憶深刻,也就更易于在日常寫作和考場上借鑒、仿寫。問題在于,除了完成常規(guī)教學,教師還要注意向?qū)懽鹘虒W遷移,幫助學生將課文的獨到之處轉(zhuǎn)變?yōu)閷懽骷记?,并在寫作實踐中加以應用。對于正反對比論證式議論文,韓愈的《師說》就是代表。該文語言精練、論證有力,且為學生熟知。教師可在教學中讓學生探究韓愈使用了哪些高超的論辯技巧,讓《師說》中的論證變得雄辯有力。
(一)學生探究基本論證模式
在教學《師說》后,學生已解決了課文內(nèi)容和難詞、難句等方面的基礎(chǔ)問題。此時教師教授正反對比論證法的基本概念,讓學生從正反論的角度重新閱讀課文,試著歸納韓愈的論證模式。經(jīng)過師生反復討論,學生最終歸納出圖1的基本論證模式:
(二)教師詳解課文論證模式
根據(jù)上一環(huán)節(jié)歸納出的基本論證模式,教師帶領(lǐng)學生詳細分析《師說》的論證技巧。從圖1可知,圍繞中心觀點“古之學者必有師”,文章以“正—反—正”三個小節(jié)的結(jié)構(gòu)進行論證,每個小節(jié)都有一個主要觀點。第一個“正”是為了提出和初步證明自己的觀點。接著為了加深論證層次和對社會現(xiàn)存弊病進行譴責,韓愈主要以“反”表示自己的痛心,其中也穿插了一些正面的例子作為對比。最終以第三個“正”,即圣人的表現(xiàn)與上文中士大夫尚不如百工好學的現(xiàn)象作對比,也是為了號召士大夫積極求學:圣人尚且如此,自己又有什么理由不保持謙虛呢?縱觀整篇《師說》,韓愈主要以聯(lián)系古今的方式進行對比,期間穿插一些社會現(xiàn)狀作為補充。出于針砭時弊的實際需求,而非一般的觀點辯論,文章有強烈的感染力,說理性極強。這也為學生的議論文寫作提了個醒,不要為了辯論而辯論,最好能聯(lián)系實際,超出一般意義上的觀點辯論,從個人、社會、國家發(fā)展的角度進行說理。
深入分析,又可以發(fā)現(xiàn)文章在論證結(jié)構(gòu)和例證種類上有如下特點。
1.論證結(jié)構(gòu)
(1)段與段之間的正反對比
《師說》“正—反—正”的論辯結(jié)構(gòu)就是段與段之間的正反對比。與考生作文《遭遇挫折,笑對痛苦》“正—正—反”的結(jié)構(gòu)不同,《師說》通過一系列對比提出了“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的正面觀點,確定了文章的中心論點。在此基礎(chǔ)上,韓愈從第二段開始就社會的反面現(xiàn)象論證“師道之不傳也久矣”,以批判今人恥學于師,對第一段的觀點進行強化。最后在第三段提出“圣人無常師”,贊揚了孔子不恥下問的高尚品德,表明學生與老師之間是一種相對的關(guān)系,無關(guān)年齡的長幼、地位的高低,只是學問、技藝各有專長,因此后人應該轉(zhuǎn)益多師。這種段與段之間的對比從不同角度有力地論證了“古之學者必有師”的中心論點,同時比《遭遇挫折,笑對痛苦》的“正—正—反”結(jié)構(gòu)更有深度。同為“二正一反”的論證方式,如何更巧妙地運用例證說明自己的觀點,是學生組織文章時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
(2)段落內(nèi)部的正反對比
《師說》中的例證雖多,讀之卻讓人感到慷慨激昂,不會覺得拖沓、重復,更不會產(chǎn)生“湊字數(shù)”的感覺。以第二段為例,從內(nèi)容來說,這些例子都是當時真實的社會現(xiàn)象,讀起來發(fā)人深思;從論證方式來說,在一個段落間不斷穿插古今對比,以正反例證中人們求學態(tài)度的反差來表現(xiàn)韓愈的痛心,也能更深入地闡釋文章的中心思想。
首先,從才智德行的角度來說,古之圣人超出今之眾人許多,但圣人尚且“從師而問焉”,今人明知自己不如他人還“恥學于師”,圣人與愚者的差距就此不斷拉大?!笆ト恕笔钱敃r所有文人崇敬的對象,也是讀書人在學識和修養(yǎng)上想要達到的境界。既然如此,今人的行為無疑是背道而為,這種做法顯然是無法令人理解的。其次,從父長子孫的家族關(guān)系來說,父親作為長輩,作為子孫的學習對象,因為關(guān)愛孩子而為他們挑選良師,自己卻恥于學習,如何能起到模范的作用?再次,從不同的社會地位來說,士大夫自詡為社會上流,卻不如“不恥相師”的“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還要嘲笑求學者,“其可怪也歟”。
第二段從個人、家族、社會三個層次進行正反對比,每組對比都將批判的對象——士大夫群體放在反面,通過展現(xiàn)才智、年齡、地位上的不對等突出士大夫群體應學卻不學,甚至恥于學的矛盾行為,尖銳地批判了師道不傳的普遍現(xiàn)象。學生在這個段落可學的地方很多,議論文的寫作不是找三五個例子簡單論證即可,例子的選取、論證的方式、文章的結(jié)構(gòu),都會影響一篇議論文的論證效果。仔細鉆研教材優(yōu)秀文段的辯論方式,是直接提高學生議論文寫作水平的重要途徑。
2.例證種類
(1)縱向例證
比如,從歷史的縱向發(fā)展來說,“古之圣人”與“今之眾人”就表現(xiàn)出了截然不同的學習態(tài)度。在第三段談到孔子后,第四段對“能行古道”的“李氏子蟠”表示嘉許,也形成了古今對比。古今對比是《師說》一文中最顯著也是最重要的對比角度,該角度的選擇主要是受到傳統(tǒng)“崇古”思想的影響。以該角度展開論述一是符合勸誡對象——士大夫的思考邏輯,能達到最好的勉勵效果,二是圍繞一個中心選取例證有助于零碎的小例證處于統(tǒng)一的角度,不至于顯得雜亂。
(2)橫向例證
比如,在同一時間段,不同人對于學習的態(tài)度各有不同。就“我”而言,人并不是生來就知曉一切,想要解惑自然要學習,無論是“生乎吾前”還是“生乎吾后”,“我”都應該向他們學習。巫醫(yī)、樂師、工匠們之間也會互相學習,精進技藝。士大夫反而“群聚而笑之”,對自己的子孫也產(chǎn)生了不好的影響。即便是圣人孔子也曾向郯子、萇弘、師襄、老聃學習。這些同年代的對比都屬于橫向例證,增加了文章的時代感,讓當時的讀者感到更貼近現(xiàn)實生活,從而反思自己的學習態(tài)度。從這一角度來說,學生在寫議論文的時候要注意審題,思考自己的文章是否有預設(shè)的閱讀群體。若有,應該選取合適的論述角度和方式,以預設(shè)讀者的群體思維進行辯論。這對如今常見的帶有語境或是前提條件的作文試題而言,更是要小心謹慎,不要錯漏了關(guān)鍵的寫作要點。
從以上分析可見,學生在選取例證的時候,可以圍繞一個中心分別從縱向、橫向,或是其他角度尋找多種例證,多角度、多層次、全面地論證自己的觀點,這樣能極大增強文章的說服力。尤其不少學生喜歡在議論文中用多個例證寫排比句,希望能增加文章的氣勢,也能更好地展現(xiàn)自己的文化積累和文學水平,以求得到更高的分數(shù)。對于這一做法,學生需注意選取的例證要多樣且有層次,更要圍繞一個中心,遵從一個邏輯思維進行論辯,避免理應出彩的地方反而成了“失足之處”。
三、課后實踐,指導學生進行議論文寫作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要檢驗學生是否真的學會了新知識,只有讓學生通過實踐展現(xiàn)自己真實的掌握程度。為此,筆者要求學生利用課上教學的知識,以“學會感恩”為主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正反對比論證式議論文。下面是學生的習作:
播種感恩之心
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這是中華五千年流傳下來的一句亙古不變的真理。自孩提時起,長輩就教導我們要懂得知恩圖報。我們漸漸長大成人,感恩之情已銘刻心底。
然而,少數(shù)人不懂得感恩,他們就好似埋在爛泥里的種子,有人好心照料它,給它除害蟲,它不但不領(lǐng)情,反而和害蟲糾纏在一起,不肯往上長,還責怪照料的人多管閑事。有人省吃儉用,用300多萬人民幣資助了178名貧困學生,幫助他們完成學業(yè)。從常理上說,這些受助的學生應該心懷感恩,感謝捐贈者的雪中送炭。但是,當捐贈者病危住院,遭遇經(jīng)濟困難時,在本地工作的受助者,竟然沒有一個人來看望他。被媒體披露后,有一個受助者埋怨媒體的行為讓他很沒面子。這些人以自我為中心,把他人的幫助看作理所應當,毫無感恩之心,失去了做人最基本的道德,他們必將為之付出代價。
當然,我們社會的主流是好的,很多人懂得感恩,不僅讓幫助者欣慰,還讓社會更美好。某大學的學生小李和同學們將賣廢品的錢捐給了一所希望小學。小李生病后,這所小學的師生都給小李捐款,一個四年級的女生更是將所有壓歲錢都捐了出來。多么讓人感動??!這就是滴水之恩,涌泉相報。它不僅溫暖了小李和同學們的心,也讓助人為樂的行為蔚然成風。年幼的孩子懂得感恩,更何況我們成年人呢?感恩父母,你會有情深似海的親情;感恩老師,你會有學富五車的知識;感恩朋友,你會有肝膽相照的情義。我們要感恩社會,感謝那些曾經(jīng)幫助過我們的人,感恩祖國和黨對我們的關(guān)愛和培育!
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愿感恩之心處處播種,遍地花開!
從整體上看,學生已初步掌握正反對比論證法,文中有正面例證也有反面例證,有議論也有抒情,核心觀點明確,基本達到教學目標。但仔細閱讀可以發(fā)現(xiàn),文中存在不少問題,需要下功夫提高文章質(zhì)量。
首先,文章主要采用段與段之間的對比結(jié)構(gòu)。第一段提出“播種感恩之心”的觀點后,該生采用好心人資助貧困生卻得不到感恩這一反面例證進行說明。由于文章是以正面立論,而第一段的前期鋪墊不足,因此反面例證的出現(xiàn)顯得比較突兀,缺少必要的過渡?!稁熣f》中,韓愈在論證士大夫群體師道不傳之前先論述了“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的道理,并以自己的理解談求學應“無貴無賤,無長無少”,為后面士大夫反面例證中插入“愛其子,擇師而教之”及“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的正面例證做鋪墊,也總括了后文要論述的主要內(nèi)容,因此起到了很好的啟下效果。學生可能一時無法掌握復雜的論證方式,但是調(diào)整例證的排列順序還是可以輕易做到的。既然文章以正面立論,那么學生可以先以正面例證論證自己的觀點,再舉反面例證進行批判。反之,從反面立論時,學生也可以先給出反面例證,再給出正面的例證與觀點,宣揚正確的價值觀。另外,文章的主體部分正反論證主次失當,既然是以正面立論,文章便應從正面的角度多歌頌懂得感恩的正確價值觀,而以批評貶責為輔。因此,學生需要對正反例證的順序和篇幅進行大幅度的調(diào)整。
其次,在例證的選取方面,該生選例角度過于單一,只采用了橫向論據(jù),都是捐贈者與被捐贈者之間的故事,雖然是公開事件但也并非廣為人知,欠缺說服力也很難引起共鳴。這使得文章的整體視野較為狹窄,在閱讀時容易感到局促,缺乏議論文應有的激情。
再次,段落之間缺乏一定的銜接與過渡。文章在提出了中心觀點后,用“然而”兩個字直接轉(zhuǎn)接反面例證,在說理基本完成后又用“當然”兩個字接上正面例證,顯得十分生硬和突然,似乎是強行扭轉(zhuǎn)文章的走向和讀者的思維,閱讀起來感覺十分突兀。這些轉(zhuǎn)折處應該有足夠的過渡句,體現(xiàn)出自然明晰的邏輯線索,使行文更為流暢。
最后,即便是議論文也不意味著它必須是枯燥乏味的文章。這篇文章在語言表達方面明顯存在一些問題。雖然該生也有在例證和論證間插入自己的見解,抒發(fā)自己的感情,但是卻缺乏文采,讀之干癟無味,沒能很好地表現(xiàn)出文學作品應有的魅力。建議多采用比喻、排比、擬人等修辭手法,適當運用一些成語、名人名言等充實文章內(nèi)容。對于勸誡一類的語句,要避免強硬的道德說教,不要站在道德制高點談過于個人的想法,如第二段“害蟲”的比喻和“必將為之付出代價”的評價就不太合適。
經(jīng)過教師的指導和學生互提意見,該生就“學會感恩”的主題重新寫了下面的文章:
學會感恩,春暖花開
人生的旅途總是跌宕起伏,但總有不少暖人心扉的時刻。或是雪中送炭,或錦上添花,都會給我們帶來許多的感動和歡樂。俗話說,“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感恩自古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我們應當記得,無論何時,無論何地,無論遇到何事,懂得感恩是做人的根本。因為,只要學會感恩,遇到再大的困難都會春暖花開。(排比、比喻、俗語、論點提出)
韓信自幼父母雙亡,家中貧寒,食不果腹?;此吷系钠敢娝蓱z,便把自己的飯菜分給他。后來,韓信立功封王,也能不忘漂母的飯菜之恩,用千兩黃金回報漂母。一代名將不忘回報的故事被人們傳為佳話,韓信從此受到眾人的敬仰。(古代正面例證)
古人知心懷感恩,今人亦應知恩圖報。安徽省的張女士身患癌癥,為治病花光了家中積蓄,無奈之下只能和丈夫通過網(wǎng)絡平臺向社會求助。短時間內(nèi),無數(shù)陌生人伸出援助之手,幫助張女士渡過難關(guān)。張女士痊愈后,心懷感恩,和丈夫努力工作,依據(jù)捐贈名單主動還清了所有款項。有的好心人沒有留下姓名,張女士就把錢捐給慈善機構(gòu),幫助他人。張女士懂得感恩,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將陌生人之間的愛傳遞下去,讓社會變得更溫暖。(現(xiàn)代正面例證)無論是韓信還是張女士,他們都是懂得感恩的人。懂得在接受到他人的幫助后,回報恩人,傳遞關(guān)愛。他們用自己的行動踐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美德,溫暖了社會,溫暖了所有人。(聯(lián)系古今、正面論證總結(jié))
尼采說:“感恩是靈魂上的健康?!睙o法記住恩惠,甚至認為別人的幫助是理所應當?shù)娜?,他的靈魂必定不健康。(過渡句)一個女子在鬧市中被搶劫,她不禁大聲呼救。下班路過的李先生見到搶匪拔刀行兇也毫不畏懼,他與搶匪英勇搏斗,在路人的幫助下,李先生終于制服搶匪,奪回女子的財物。但李先生卻因被搶匪捅傷送進了醫(yī)院,女子見狀選擇悄然離去,留下為求作證而苦苦追尋的李先生家屬。該女子沒有感恩之心,不但讓李先生與家屬倍感心寒,也讓關(guān)注這一事件的社會人士感到如冬天般寒冷。(反面例證)如果人人都不懷有感恩之心,凡事都覺得事不關(guān)己,只會讓社會變得冷漠,于己于人都不利。(反面論證總結(jié))
落葉在風中盤旋,譜寫著一曲感恩的樂章,那是大樹對大地滋養(yǎng)的感恩;白云在空中翩躚,描繪著一幅感恩的圖畫,那是白云對藍天哺育之情的感恩。大樹與白云都懷有感恩之情,人也應該如此。因為心懷感恩,社會才會溫暖;因為心懷感恩,才會有愛的不斷傳遞;因為心懷感恩,人性才會顯得可貴。只要我們心存感恩,人間便處處春暖花開。(抒情、擬人、排比、論點總結(jié))
經(jīng)過修改,該生的文章已有很大進步。論點提出后,修改文用了較大的篇幅從正面論證感恩的重要性,論證中夾雜了學生自己的議論和見解,使得說理比較自然。同為正面例證,學生從古代和現(xiàn)代各選了一件,顯得例證比較多元,每個例證后都加上了論證總結(jié),例證間也加上了過渡句,段與段之間銜接得更自然。語言方面,該生注意使用了一些修辭手法,文學審美層面也獲得一定的提高。同時,我們可以看到文章依舊存在論證較淺、文采不足、例證不夠典型、文章結(jié)構(gòu)簡單、終段抒情較突兀的缺陷。這些都是寫作的常見問題,需要學生在長期的學習積累和練筆下逐漸改善,并非一兩次寫作課可以解決。但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經(jīng)過本次指導,學生已基本掌握正反對比論證式議論文的寫作方法,只要有了寫作方法,學生就能在日后的寫作實踐中不斷完善自己的議論文,而這已經(jīng)達成了我們的教學目的。
總而言之,在放手讓學生自主練習之前,教師要和學生強調(diào)正反對比論證式議論文的寫作訣竅,以便他們在日后的寫作實踐中不斷提升自己的議論文寫作能力:
1.選擇例證應緊扣中心論點,找到合適的對比角度。
2.正反例證應主次有別。若從正面立論,那么文章應以正面例證為主,可采用多個不同角度、不同層次的典型正面例證進行論證,讓自己的例證變得多樣化,不要選擇生僻的事件作為例證。用反面例證進行說理時,應當適當控制篇幅。反之亦然。
3.不要放棄議論文的審美價值。任何文學作品都應當體現(xiàn)出它獨有的文學魅力,議論文也應該富有文采?!稁熣f》就是一篇優(yōu)秀的議論文,學生只要能多鉆研,依照課文的結(jié)構(gòu)和說理方式嘗試仿寫,就能發(fā)現(xiàn)許多可以借鑒的地方。同理,多閱讀各種類型的議論文,思考這些文章有哪些特點,就能直接提高自己的議論文寫作水平,發(fā)現(xiàn)議論文的寫作奧秘。
如今,讀寫結(jié)合已是廣大教師認可的教學理念,用課文指導寫作是最簡便易行的操作方式,沒有其他素材比教材中的課文更適于拿來教學寫作。在教學中,教師要牢固樹立閱讀是為寫作服務的思想,在平時就要注意把閱讀教學貫穿到寫作教學中[2]。如果我們能夠以課文為載體,把閱讀教學上升并延伸至寫作教學,只要方法正確,教師可輕松完成日常教學,學生的閱讀與寫作水平也會得到大幅提高,省時高效的課堂教學就此得以建立。
參考文獻:
[1]四川一考生.遭遇挫折,笑對痛苦[J].中學生語數(shù)外:高中版,2004(10):10-11.
[2]陽麗霞.提高小學生作文能力策略[J].中小學課堂教學研究,2019(7):25-26.
(責任編輯:朱曉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