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顯,謝賢
(廣西民族大學,廣西 南寧 530006;廣西民族大學相思湖學院,廣西 南寧 530225)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加快教育現(xiàn)代化進程,教育部于2018年研究制定了《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這對基礎教育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zhàn),一方面,信息化技術加入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教育體系向“網(wǎng)絡化、數(shù)字化、智能化、個性化、終身化”邁進,另一方面,在教育轉向過程中存在的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1][2]、學生與教師信息素養(yǎng)的提高[3][4]、信息化教學手段的選擇[5]等問題,將直接影響教育信息化應用與教學實踐的效果。
教學的社會性探究很早就開始了,最早從社會學視角出發(fā),對教學進行系統(tǒng)研究的當推美國教育社會學家沃勒(Waller,W.W.)。他在1932年出版的《教學社會學》中,對課堂教學中的師生關系進行了專門的研究。20世紀50、60年代,美國教學社會學受功能主義影響而發(fā)展迅速,主要研究領域是課堂教學中的群體研究與社會過程研究,70年代以后教學社會學研究的重心由美國轉向歐洲,帶有濃厚的批判主義色彩[6]。我國教學社會學研究起步較晚,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發(fā)展,也有一些重要成果面世,如吳康寧的《課堂教學社會學》與郭華的《教學的社會性研究》等。作為國內(nèi)較早關注教學社會學的學者,吳康寧在20世紀90年代便發(fā)表一系列論文著作,闡述他的課堂教學社會學的研究成果。他首先對教學內(nèi)容進行社會學分析,從社會學的角度對教學內(nèi)容的社會本質、價值取向、地位分等、文化代碼進行一些探討,進而正確認識教學內(nèi)容的社會控制問題的重要性與復雜性[7]。之后,吳康寧等人又在《課堂教學的社會學研究》一文中確定了課堂教學社會學的基本框架、基本理論[8]。在論證教學社會學的理論層面后,他進行了一項關于課堂教學的經(jīng)驗研究,討論課堂教學社會學研究的現(xiàn)場觀察,定量觀察的結果主要用以展示課堂教學中的總體“社會結構”,定性觀察的結果則主要用以揭示課堂教學中的具體“社會過程”[9]。吳康寧關注課堂教學中師生關系,他強調課堂教學中絕大部分的交往都發(fā)生在教師與學生之間,師生之間應當是“共生共學”關系[10]。這種“教學共同體”的觀點在王彥明那里得到進一步闡釋,他認為教學共同體是師生由于共同的愿景,在平等交流與合作的基礎上構成的群體,具有平等合作、和諧共生、交往生成的特點。教學共同體的構建必須具備幾個條件:共同理解、共同愿景、互動合作、安全自由[11]。教學共同體包含師生兩個主體,并在一定的時空狀況下進行運轉——任何課堂教學均具有特定的時空構成。[12]“教學時空”不僅作為自然性時空,以一種“存在性”要素呈現(xiàn)出來,而且更多地作為社會性時空[13]。由這種社會性時空而展現(xiàn)出對課堂教學相關解釋的張力會從課堂中師生互動與師生關系表現(xiàn)出來,通過了解課堂互動的影響因素,可以提高課堂互動質量與促進學生發(fā)展[14]。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互動關系主要是通過知識的接收與傳遞表達出來的,師生素質與課堂行動往往被認為是影響課堂知識傳播的重要因素。當多媒體設備進入課堂時,這將變成影響知識在課堂中傳播的一個未知變量。
本研究選擇廣西河池市N縣的一個鄉(xiāng)鎮(zhèn)中心小學(下稱X小學)作為田野考察點,通過深入訪談與參與觀察的方式了解多媒體設備進入課堂前后師生互動與知識傳播情況,試圖發(fā)掘、分析多媒體技術進入課堂的優(yōu)勢與困境,為其他正處于教育信息化進程中的地區(qū)提供參考。
課堂是教師傳授知識的重要場所,課堂中知識的傳播空間往往指的是整個教室,即教室作為師生間傳遞教學信息的空間,教室的范圍也是所謂教學空間的范圍。
“過去”的教學方式指的是在沒有信息化介入的情況下,教師利用黑板作為主要教學工具、講授和粉筆板書作為主要教學知識“信息源”的教學方式。知識是由師生之間的互動關系、互動信息以及教室中的各種教學符號組成。教學知識在教學空間里流動,知識在教室空間中不是均勻分布的,一般來說,知識在空間中的分布狀況與信息源的位置與傳播力的大小有關。可移動的、傳播知識的教師與固定的教具承擔著傳播知識的功能。
教室空間中承擔著傳播教學信息的固定教具是教室中的前后黑板。由于X小學所有教室桌椅擺放的朝向都是一致的——在教室中的前后黑板中,僅有前黑板主要用于傳播教學信息,而后黑板一般只作為學?!昂诎鍒蟆北荣愑?。從這個角度看,在教師沒有加入教學空間時,通過前黑板傳遞出的信息更易于被教室靠前部分的學生接收,即以前黑板為起始,按照距離的遠近,教學信息的影響逐漸遞減。而當教師加入教學空間中時,教學空間中的教學信息分布會發(fā)生改變。
X小學楊老師訪談:我們以前沒有多媒體設備的時候,基本上都是板書,一邊寫一邊講解,這樣會比較好,學生跟得上,寫完之后也就講完了。有時候我們也會在后面(教室中)轉一轉,看看后排學生對黑板的內(nèi)容掌握多少,有學生沒有掌握的,我們也可以幫幫忙;像前排的學生,我們就不用擔心,他們學得都不錯,因為靠黑板近,看得清,也聽得清。
教師作為教學知識的傳播者,教學知識分布在傳統(tǒng)教學的空間中,隨著教師的行動產(chǎn)生一系列變化。當教師板書與講授時,文字信息與聲音信息的傳播對前排學生的影響效果較好,而后排學生相較前排距離較遠,所以文字信息與聲音信息的接收情況不如位置靠前的學生好,后排的學生也經(jīng)常不愿聽課。教師在講解的同時,往往會走到后排學生周圍,就使得聲音信息的傳播效果變佳,不愿聽課的學生也不會公然在老師面前“搞小動作”。所以,在教學空間中,教師對教學信息的傳播范圍與效果、信息的分布有重要影響。教師作為可移動的教學信息源,是教學空間中教學知識分布的中心,教學知識傳播效果隨著學生與教師之間距離的增大而逐步遞減,并且隨著教師在教學空間移動,相對靜止的學生與移動中的教師間的距離變化,會使同一教學空間的學生獲得近乎相同的教學信息接收效果。
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教學信息化,通過教學手段科技化,在信息化教學中運用計算機、多媒體設備,使知識傳播方式信息化?!艾F(xiàn)在”的教學方式與“過去”的教學方式不同,它代表的是在多媒體設備進入教室后,知識傳播方式發(fā)生的改變。這在X小學的教學空間中多有體現(xiàn)。
X小學田老師訪談:我們現(xiàn)在都是用多媒體(上課)的,每個老師配備電腦,基本上上課都是用電腦連著投影。以前老師們每天備課都是寫在書上,現(xiàn)在不一樣了,每天不光要在書上寫,還要準備上課的PPT。每天主要用PPT來上課,課上輕松很多。之前我們都是要用粉筆在黑板上寫的,不管多少內(nèi)容都得寫,很慢很慢,這樣一般一節(jié)課都講不了多少內(nèi)容,現(xiàn)在好很多了,要講的內(nèi)容準備在PPT上,上課就按照上面的講,一頁一頁地翻就行了。
正如X小學的田老師所說,當多媒體設備運用到教學中時,他們的教學方式發(fā)生改變?!斑^去”的教學方式是以黑板為主要信息載體、教師講授與走動傳播教學知識。當多媒體設備運用到教學中時,教師們主要通過多媒體設備(投影屏幕、白板與音響等)進行教學,而對板書的依賴持續(xù)減少。這使教師能在規(guī)定的課堂時間內(nèi)講解更多的知識,很大程度上提高講課效率。不僅如此,不論前排還是后排的學生在新教具的吸引下,有更高的專注度與活躍性,甚至平時不愿認真學習的后排學生,對這種新教學方式帶來的知識更有興趣。“剛用(多媒體)設備的那一陣子,孩子們上課很熱情,也很活躍”(X小學王老師語),他們對知識的接收效果相比“過去”的教學方式有明顯好轉。
在信息化設備進入教學空間之后,教學方式的轉變改變教師的授課效率,并在短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然而短暫的“新鮮期”過后,便出現(xiàn)了教學知識傳播與學生對教學信息接收效果方面的問題。
X小學王老師訪談:在設備來之后有一段時間,我們明顯能感受到上課效果很不錯,學生上課非常活躍。但是過了一陣子,孩子新鮮勁兒過去了,就又回到原來的樣子了。這樣出現(xiàn)了一個問題,我們這些年齡較大的老師可不比年輕人,要求我們用多媒體上課,很多時候我們操作不過來,經(jīng)常出現(xiàn)黑屏、藍屏現(xiàn)象,我們又不會處理,挺浪費時間的,感覺還不如用板書呢。
通過訪談得知,一些教師對多媒體設備操作不熟悉,無法準確快速地處理多媒體設備出現(xiàn)的各種突發(fā)狀況,這種情況在年紀較大的教師中是普遍存在的。多媒體設備出現(xiàn)的各種操作問題直接中斷課堂教學,花費時間,使后排已無新鮮感的學生失去耐心,在教師暫停課堂、修復設備“故障”之時便開始“搞起小動作”。另外,X小學的多媒體設備遲遲沒有配備無線鼠標、控制遠程翻頁的電子筆,使教師的大部分行動僅局限于在講臺上控制多媒體設備,講解知識,無法像過去那樣在教室走動以確保后排同學也能正常接收知識,這樣一來,后排學生的學習效果相較于過去就變差很多。
過去的教學方式中,課堂知識完全附著于黑板與教師,即教師通過口頭與板書的形式傳播教學信息,效率雖然不夠高,但教學信息的傳播與學生信息接收效果好。多媒體進入教學空間后,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而教師遇到的一系列信息化帶來的教學困境,導致前排的學生仍然像之前那樣正常地獲取教學知識,而后排的學生可能對教學知識接收的效果會大打折扣。
教育信息化原本是為了提高授課效率,改善學生接收教學信息的效果,但現(xiàn)實的情況卻是在一定條件下和環(huán)境下,主體把自己的力量或素質轉化為與自身相對立的異化狀況。信息化技術異化的直接表現(xiàn)在于過度使用與依賴信息化設備,導致課堂知識的傳播狀況不佳,從而影響教師的課堂教學效果。然而筆者在進一步調研中發(fā)現(xiàn),這種技術異化也會進一步導致學科教育陷入困境,使之呈現(xiàn)出一種“學科教育異化”的狀態(tài)。
X小學黃老師訪談:自從裝上(多媒體)設備之后,我們的要求是盡量使用(多媒體)設備進行教學。但是從目前來看,很多科目教學效果不是很好,許多教師也反饋說有些課程不適合用多媒體來上,用多媒體設備授課的效果沒有之前(過去的教學方式)效果好。而且現(xiàn)在(用多媒體設備后)很多老師都不用認真?zhèn)湔n,直接網(wǎng)上搜多媒體的課件,學生們上課只要看投影的內(nèi)容就行了。這樣的授課效率雖然提高不少,但是從最近一些考試情況上來看,結果不是特別理想。
教育信息化是由國家主導的、針對我國現(xiàn)階段基礎教育制定的政策,是一項推動學科教育發(fā)展、促進教育公平的重大舉措。然而當這一政策落到教學實踐后,卻出現(xiàn)與教育信息化政策的初衷相背離的情況:一方面,教育信息化的政策導向使學校要求教師更多地使用多媒體設備,而在教學實踐中缺少對學科教育與多媒體設備匹配度的評估;另一方面,由于多媒體教學便捷高效,許多教師過分依賴多媒體設備進行教學,使學科教育變得比之前的效果更差。
多媒體設備參與課堂教學所帶來的知識傳播困境是信息化技術異化狀況。如何實現(xiàn)從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平穩(wěn)過渡到信息化的教學方式才是解決上述困境的關鍵。作為知識的傳播者,教師除尋求外部支持外,也應該發(fā)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主動適應信息化技術對課堂的介入。
本研究假定了一個前提,即處于同一個教學空間中的學生在同等外部環(huán)境條件下接收知識的能力與意愿是相同的。但現(xiàn)實中學生本身對于知識接收的能力是不同的,所以在面對不同類型的學生時,多媒體技術進入課堂對學生知識的接收與學科教育有何影響,該如何分析以及如何解決“技術異化”的問題,需要持續(xù)關注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