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頤?法國埃科菲廚皇名廚協(xié)會中國區(qū)副主席,?TA?S?C?OV?ERY?(味社)美食學院創(chuàng)始人兼校長。
我的祖籍為南通市如東縣。小時候父母工作忙,我在上海由祖母帶大,潛移默化地沾了她的鄉(xiāng)愁。
人是簡單又復雜的物種。復雜自不用說,簡單則是指人對于食物的需求,一張餅、一塊糕點都會觸發(fā)各種回憶,如同一把鑰匙,打開了回憶的大門。三鮮鍋巴就是一把我和祖母之間的鄉(xiāng)愁鑰匙。
從我記事起就一直吃三鮮鍋巴,祖母說這是我們家鄉(xiāng)的特色菜,吃了菜就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不能忘了本。我一直疑惑:?三鮮鍋巴怎么就成我家鄉(xiāng)的菜肴了?因為我長大后去了在上海的“北京飯店”工作,驚奇地發(fā)現(xiàn),?菜單上將三鮮鍋巴寫成特色菜。
查閱資料得知,三鮮鍋巴本為四川菜,因其輔料只有海鮮、雞肉、鮮蘑、冬筍,所以也被吸收入北方菜中。鍋巴酥脆,有聲有色;三鮮滑嫩,咸鮮微辣。這讓我更暈了:祖母說它是南通菜,?師父又告訴我這是北方菜,現(xiàn)在公知又說四川菜。我又問了身邊很多浙江人和江蘇人,他們都認為是各自家鄉(xiāng)的特色菜肴。
進一步追根溯源發(fā)現(xiàn),三鮮鍋巴一開始的確是川菜,后來全國都開始做了,雖然各地選用的原材料不一樣,對于調味的用法也不一致,但是將鍋巴炸至金黃酥脆,澆上含有豐富原材料的半湯菜的做法是統(tǒng)一的。那一聲平地一聲雷,在郭師傅的相聲里也是有描述的。
小時候,一到過年祖母就會做這道菜,按照家鄉(xiāng)南通如東的做法,原料里會有蟶干、文蛤、筍片、魚丸、青椒、香菇、蘑菇。蟶子和文蛤是如東的特產(chǎn),那真的是很香、很鮮的食材。那時的鍋巴就是做飯之后的那層飯焦,?祖母每次做完飯后取出來并不吃它,而是刮刮干凈,只留下鍋巴那一層,放在太陽底下曬干保存。等到要做的那一天取出,用凈水洗凈,下油鍋一炸,瞬間膨脹,?再澆上事先燒好的三鮮澆頭,一聲春雷一聲響,寓意彩頭,滋味、香氣俱佳的三鮮鍋巴就做好了。
人與人之間的聯(lián)系不需要那么轟轟烈烈,有時用一道菜或其他微小的物品就能連接起來。祖母已經(jīng)去世很多年了,但是每次看到或者吃到這道三鮮鍋巴的時候我就會想到她,會流淚,會想念。她在我心里極其重要,雖然一天書都沒有念過,卻是大家閨秀般的樣子,知禮知節(jié)、溫文爾雅。我的很多做人、做事的原則受祖母的影響極大。后來我在視頻網(wǎng)站上接了活,主題竟然是“記憶中的味道——三鮮鍋巴”,而且是在南通拍攝。拍的過程很順利,手作的魚丸、產(chǎn)自南通當?shù)氐南|子和文蛤,講訴的是父女之間的情義,我一邊拍攝,一邊控制不住地流淚,權當是我的感情在回憶吧!
今年過年前我又錄制了三鮮鍋巴的制作視頻,當時想留下一個念想。一種食物可以牽動情緒,?讓人一直懷念。雖然不是每個人都喜歡三鮮鍋巴,但每個人都有記憶猶新的味道,牽動著回憶。
別忘了,也別再忘了!雖然我們現(xiàn)在所處信息時代,什么事物都是快速變化的,但也可以試著放慢速度,給自己分配一點閑暇時間,以一道菜打開回憶的大門,重新連接起和親人、朋友間的紐帶。
今年,無論如何我都會回南通,去祖母的墓地看看,買上她喜歡的糕點,陪她坐一會兒,說說話,再去吃一碗三鮮鍋巴,一解我的鄉(xiāng)愁。
我的鄉(xiāng)愁只是一碗三鮮鍋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