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繼龍
摘 要:群文閱讀是一種多文本閱讀模式。通過以篇帶讀來提高學生閱讀量,拓展學生閱讀視野,增強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幫助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群文閱讀和單篇閱讀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初中語文作為一門綜合性的課程,伴隨著學生在初中階段學習的逐漸深入,老師要關注初中語文綜合應閱讀教學,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幫助語文發(fā)揮積極的效果。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初中語文;群文閱讀;崆峒文化;教學途徑
語文核心素養(yǎng)主要包括語言的構建和運用,思維的發(fā)展與提升,審美的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的理解和傳承,四個方面之間存在密切聯(lián)系,對促進學生終身發(fā)展有著突出的作用。群文閱讀是指在規(guī)定的單位時間內,然后在同一個議題選擇多種文本進行教學。這種閱讀方式可以保證閱讀量,開拓學生視野,還能讓學生通過比較發(fā)現(xiàn)文章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從而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1]。群文閱讀的方式可以讓學生的語文學習更加深入,從閱讀對教師的教學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崆峒”最早載于《爾雅》:“北戴斗極為空桐”,意思是北斗星、北極星之下的崆峒是黃帝問道之處—崆峒山,崆峒山譽為隴東高原上的璀璨明珠,得到了中華道教第一山的美譽,是名副其實的道源圣地。崆峒本身是一個部落和民族語言的音譯,它表達的是一個方位或者區(qū)域總概念。在歷史演變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崆峒文化,這個文化獨具地域性,是天人合一的生態(tài)文化;是高度理性的精神文化;是崇高唯美的藝術文化;是包容開放的多元文化;是三教并存的和諧文化,是向善守正的正道文化。因此在當前的初中語文、群文閱讀中關注崆峒文化的特點,將共同文化和群眾閱讀有機融合,可以幫助閱讀達到一定的深度和廣度。
一、現(xiàn)階段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存在的突出問題
根據調查研究發(fā)現(xiàn),初中語文閱讀缺乏相關的閱讀體系。每個單元不是按照題材,而是圍繞一定的主題來設置相應的文章,例如在初中語文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閱讀中,設置了朱自清的《春》,老舍《濟南的冬天》,劉湛秋的《雨的四季》還有古代詩歌四首欣賞。這些都是描寫四季的散文和詩歌這樣的設置,雖然能讓學生通過不同文體感受到描寫四季美景,但因為選擇不同的文體,學生在學習時無法圍繞著同一文體進行有效的歸納總結,無法提高閱讀技巧。另外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忽略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閱讀能力不僅是對字詞語句的理解,還要具備相關的知識背景,掌握閱讀方法。但在當前老師們大多是引導學生進行的學習,學生們自主思考能力降低。最后最主要的就是學生的閱讀量無法得到保障,老師們并沒有利用課下引導學生進行深入閱讀,只是在課堂上讓學生進行語文學習,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的閱讀量無法得到有效保障。
二、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初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途徑
(一)圍繞主題,選擇合適文本
在進行群文閱讀時,為了幫助群眾閱讀達到突出成效。老師要圍繞特定主題選擇相關文本,引發(fā)學生的思考,這樣才能幫助學生的學習達到一定的深入[2]。例如初中語文部編版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閱讀中設置的都是以人物為主的四篇文章,但是這四篇文章的題材各有不同。因此在展開全文閱讀時,就可以重點圍繞著阿長與山海經、老王和臺階三篇文章來開展群文閱讀。
阿長與山海經描述的是作者又是和長媽媽相處的情景,描寫出了長媽媽的善良、樸實而又迷信嘮叨。用樸素深情的語言,生動地刻畫了一位不幸卻又渴望平安幸福的普通勞動婦女形象。表達作者對長媽媽的尊敬、關懷和感激之情。楊絳描寫的車夫老王經歷了艱辛生活和不幸的人生經歷,寫出了老王忠厚善良,知恩圖報的優(yōu)秀品質以及作者一家對老王不幸者的關心、同情和尊重。臺階一文是以臺階為線索描述的父親為了建造新屋臺階兒不辭辛勞的大半生,展現(xiàn)出中國農民的樸實善良。這篇文章都是在描寫人物,但是描寫各有不同。圍繞著阿長與山海經的描寫,重點寫了阿長合作者之間所經歷的一些事情。用一個孩子眼光寫了由討厭到逐漸產生敬意的心理。在描寫車夫老王時,文章中的外貌描寫十分貼切。例如在文章中寫到他簡直像從棺材里倒出來一樣,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髏上繃著一層枯黃的干皮,打上一棍就會散成一堆白骨,這段肖象描寫寫出老王因病痛而變得干瘦恐怖。老王自己已經是病人,已經很嚴重的病,但有了香油和雞蛋,卻自己不吃,足以看出老王的善良。在描寫臺階這篇文章中用到了很多細節(jié)描寫以及側面描寫,都突出父親這個形象的偉大父親為實現(xiàn)目標的執(zhí)著。這些對人物描寫的方式都可以被學生統(tǒng)一的理解和應用。
(二)課外延伸,拓寬閱讀渠道
在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為了幫助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在開展群文閱讀教學時,老師在依托課堂教學的同時,還要借助課下相關資料延伸,幫助學生進行有效學習。
在初中語文部編版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四課余光中的《鄉(xiāng)愁》,這是詩人余光中的代表作,他的鄉(xiāng)愁被傳誦至今。鄉(xiāng)愁是一首漂泊異鄉(xiāng),有益于海外游子表達對故鄉(xiāng)和祖國母親戀戀不舍的情懷,體現(xiàn)出了詩人余光中期待中華民族早日統(tǒng)一的美好愿望。因此圍繞著現(xiàn)代詩歌的寫作方式,這時候老師可以引入崆峒文化幫助學生進行理解。從古至今,千千萬萬的詩人在崆峒山留下了數以萬計的詩詞。例如譚嗣同的七律·崆峒,駱賓王的邊城落日,這些詩詞都可以作為群文閱讀的有效材料,讓學生們進行閱讀,體會作者的感情,同時圍繞現(xiàn)代詩詞和古代詩詞描述方式對比,幫助學生對相關題材內容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認知。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核心素養(yǎng)大背景下群文閱讀是初中語文閱讀的必然趨勢,老師們要注重群文閱讀的重要性,通過群文開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參考文獻:
[1]黃瑞雪.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初中語文群文閱讀策略探究[J].課外語文,2021(28):113-115.
[2]李小軍.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初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研究[J].新課程,2021(21):34.
此文系甘肅省平涼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2021年度課題《學科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初中群文閱讀校本課探索——以崆峒文化為素材》階段性成果,課題立項批準號:[2021]PLQWZ0249C0360F5-2860-426A-AA25-A4706205BF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