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福才
摘要:隨著我國社會的發(fā)展逐漸進入到新的時代,我國正式對“五育并舉”的教育方針進行確立,并在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評價中納入勞動教育,促使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得到全面發(fā)展。特別是在中小學中開展勞動教育,有助于學生在掌握相關(guān)知識的同時,形成良好的勞動意識,進而奠定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基礎(chǔ)?;诖?,本文主要根據(jù)生命教育理論下,教師對中小學生教學勞動教育所存在的意義,提出一系列開展中小學勞動教育的策略,希望可以為我國中小學的教育教學提供一些幫助,促使我國中小學教育教學與“五育并舉”的教育方針相符,從而達到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目的。
關(guān)鍵詞:學生;發(fā)展;中小學;勞動教育;生命教育理論
中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思想觀念與行為意識形成的關(guān)鍵階段,在此階段對學生進行全面的培養(yǎng)與引導,有助于學生身心進行健康的發(fā)展。生命教育理論主要是指以生命為核心,倡導生命關(guān)懷,提升生命價值,而在生命教育理論下,教師通過對中小學生進行勞動教育,有助于學生了解生命的意義,并在實際勞動中發(fā)揮生命的作用。因此,為確保所開展的中小學勞動教育,與生命教育理論相符,教師必須結(jié)合中小學階段學生的發(fā)展需求與情況,采取合適的方式開展勞動教育,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的意識與行為,不斷強化學生的勞動能力,并使學生越來越熱愛勞動,進而達到開展中小學勞動教育的目的。
一、生命教育理論下開展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義
(一)以勞樹德
中小學學生在參與勞動教育時,不僅能夠獲得感性經(jīng)驗的積累,也能夠使自身的邏輯思維能力得到發(fā)展,而且中小學學生具有意識的在改變世界的實踐過程中,還能夠重新構(gòu)建自己的道德體系。雖然中小學學生在參與勞動過程中,身體會十分的疲勞,但是內(nèi)心會充滿喜悅,獲得之前從沒有體驗過的勞動感受,有助于學生形成勞動需要的道德信念,促使達到陶冶學生情操的目的[1]。當前我國開展中小學勞動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對學生的勞動意識進行培養(yǎng),確保通過對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進行強化,在發(fā)揮勞動教育的同時,使中小學教育教學能夠滿足立德樹人的教育目的。
(二)以勞增智
通常人們都認為在頭腦中預演與演化的外部活動為智力活動,而勞動教育作為一種多元實踐性的活動,有助于學生在頭腦中對豐富的學習場景進行預設,并對比、修正實踐與頭腦中所演化的過程,不僅使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得到充分發(fā)展,也使學生的總結(jié)歸納演繹能力得到大幅提升[2]。特別是在生命教育理論背景下,不僅僅知識依靠學科教育對學生進行智育教育,而是需要將其與勞動教育結(jié)合到一起,確保學生通過身體與大腦之間的合作,能夠有機的結(jié)合智育學科的知識與勞動教育的活動,促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到發(fā)揮,有助于教師對學生的邏輯思考能力進行培養(yǎng),使學生可以對知識的實際價值進行體驗。
二、生命教育理論下開展中小學勞動教育的策略
(一)對勞動認知教育進行開展
為確保開展高效的中小學勞動教育,首先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正確的認知勞動教育,并幫助學生形成勞動最光榮的信念,促使學生的勞動核心素養(yǎng)得到強化。通常情況下人們都認為勞動是體力勞動,但隨著社會不斷的發(fā)展,使勞動包含的內(nèi)容越來越豐富,其不僅僅只是體力勞動,也具有腦力勞動,同時可以從勞動的角度定義所有為社會做出的貢獻[3]。因此,教師在開展中小學勞動教育時,為使學生對勞動教育形成正確的認知,可以利用案例分析的形式,強化學生對于勞動教育的認知,確保通過選擇一些對個人成長與科技發(fā)展具有具體貢獻的勞動案例,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參與積極性,促使學生對勞動者產(chǎn)生敬畏之心,并充分的意識到勞動的意義,使學生勞動意識被強化的同時,進而達到大幅提升中小學勞動教育的質(zhì)量。
(二)對勞動技能教育進行開展
教師在開展中小學勞動教育時,只有幫助學生從觀念形成對于勞動教育的認真,并組織學生通過動手實踐活動對勞動的樂趣進行感受,才能夠確保在學生參與勞動教育的過程中,使自身的勞動實踐能力得到提升,進而形成較強的勞動核心素養(yǎng)。因此,教師在對中小學勞動教育進行開展時,需要根據(jù)不同年齡、不同學年段,摒棄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具有針對性的對不同的勞動實踐內(nèi)容進行設定。在設計勞動實踐內(nèi)容的過程中,教師除了需要對勞動實踐的實用性進行考慮,也需要對學生的勞動經(jīng)驗與基礎(chǔ)進行了解,確保通過結(jié)合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對一些教師與學生都收益的教學內(nèi)容進行選擇,才能夠充分體現(xiàn)勞動教育的功效[4]。例如教師在面對低年級的學生時,教師可以從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對勞動實踐的切入點進行選擇,有機的結(jié)合勞動實踐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利用生活中的一些實際事情,鍛煉學生的勞動實踐能力,有助于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勞動意識與勞動能力,從而達到中小學開展勞動教育的目的。
結(jié)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教育事業(yè)的不斷發(fā)展與改革,促使教育部門對中小學階段的學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使學生除了需要對理論知識進行掌握,還需要形成良好的綜合能力。尤其是在我國提出生命教育理論之后,導致學生的學習壓力越來越多,而勞動教育作為一門具有較強實踐性的教育活動,在學生的學習與發(fā)展過程中具有緊密聯(lián)系,有助于學生身心更加健康的發(fā)展。因此,在生命教育理論的背景下,教師在對中小學勞動教育進行開展時,不僅需要對勞動認知教育進行開展,也需要對勞動技能教育進行開展,促使學生在對勞動教育具有正確認識的同時,并養(yǎng)成較強的勞動意識與勞動能力,進而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 崔紹懷,潘李民.新時代城鎮(zhèn)中學生勞動教育與體育融合模式探索[J].惠州學院學報,2022,42(01):8-13.DOI:10.16778/j.cnki.1671-5934.2022.01.002.
[2]石玉寶,新時期農(nóng)村小學生勞動教育策略芻議[J].學周刊,2022(05):191-192.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05.094.
[3] 胡叢慶,王曉琴.中學開展勞動教育的策略研究[J].基礎(chǔ)教育論壇,2022(01):83-84.
[4] 田娟,淺談小學生勞動教育校內(nèi)外資源的開發(fā)利用[J].文理導航(下旬),2021(12):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