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發(fā)勇
摘要:新課程背景下,小學科學教師不僅要注重提高教學效率,還要注重提高課堂上的活力,使小學生積極融入到科學知識探索中。通過應用生活化教學策略,不僅可以極好滿足新課程的教學要求,還會使小學生的學習質(zhì)量明顯提高,促使其思維能力得到全面培養(yǎng)。本文對新課程背景下小學科學課堂生活化教學實施策略進行了探討,希望可為一線小學科學教學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新課程;小學科學;生活化教學;實施策略
前言:
科學是一門十分嚴謹?shù)膶W科,教師在授課時過于重視理論知識講解,小學生容易形成枯燥感,以及厭學情緒。教師應用生活化教學策略,讓科學教學與生活融于一體,不僅可以有效消除教學的枯燥感,還可以拓展小學生的思維,讓其體驗到更多樂趣,對科學知識充滿學習動力,將小學生注意力充分集中到課堂上,對教學效率提高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一、將教學融于生活豐富教學內(nèi)容
現(xiàn)實生活充滿朝氣,教師將教學與生活融于一體,可以使科學教學充滿活力,讓小學生從生活中理解科學課程。不僅小學生的學習效率會明顯提高,其學習熱情還會顯著不同,更活躍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案時,要注重拓展教學資源,積極引用小學生熟悉的生活資源開展教學活動,可以使小學生更主動思考相關科學知識,從而促使其思維能力明顯提高。另外,先進教學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發(fā)揮著極大的作用,可以將生活資源以亮麗圖片、生動視頻的方式呈現(xiàn)在小學生面前,教師要合理應用,會使課堂教學更加豐富多彩。
如,《身邊的植物》一課,要讓小學生對常見植物的特征更全面了解,并且可以對不同植物可以進行簡單分類和比較。課前,教師可以將身邊環(huán)境中盆栽、花卉、樹木、小草等美麗的植物圖片,制作成生動的多媒體課件。并且,在圖片邊緣標注上植物的種類、名稱。在再展示這些可愛、美麗的植物后,向小學生提問:“怎樣才可以認識身邊的植物呢?”。同時,滲透眼看、手摸、鼻聞等辨別方式。此后,教師再立足生活中常見植物的外觀加以描述,與小學生展開猜謎活動,就會使小學生對植物的特征、外觀等更深刻的理解。而且,小學生活潑好動,教師通過猜謎的方式,引導其判斷不同的植物,小學生的興致會更加高漲,讓其思維活躍度明顯提升,從而促使其思維反應能力不斷提高。
二、引用生活教具吸引小學生注意力
小學生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師單調(diào)講解教學課程,雖然可以充分體現(xiàn)科學知識的嚴謹性,但也會使教學過于枯燥,從而使小學生的注意力難以充分集中到知識的探索中。對此,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nèi)容,積極應用生活中的素材展示科學知識,讓小學生真實觀察。不僅可以使教學的趣味性明顯提升,還可以使小學生對科學知識更清晰的了解,增加知識的嚴謹性和真實性,使小學生快速融入到課堂教學活動中,分析不同知識點。而且,通過生活化素材的應用,課堂教學內(nèi)容會更加豐富,并拓展小學生視野,為教學增加更多新鮮感,使小學生的注意力主動集中到知識的學習中。
如,《土壤的種類》一課,為了讓小學生對土壤類型、特點等深度理解,教師可以提前搜集土壤樣本:砂質(zhì)土、黏質(zhì)土等制作關于土壤樣本圖片、土壤所在地區(qū)及適合生長植物等知識制作微課件。引入課程時,教師可以先與小學生互動:“同學們知道我們腳下的土地是什么類型的土壤嗎?土壤有幾種類型嗎?”。引發(fā)小學生的好奇心。接著,教師再播放關于土壤類型的微課,讓小學生對三種土質(zhì)形成清晰認知。此時,教師再拿出土壤樣本,并且走入到小學生中間,讓其近距離觀察,使小學生的注意力充分集中到土壤樣本中。接著,教師再提出問題:“有哪名同學可以回答這三個土壤樣本分別是哪種類型的土壤呢?是如何判斷的呢?”??梢宰屝W生進行三分鐘的討論,再讓其分別回答。通過探討和反復對比觀察,就可以使小學生對土壤類型知識快速了解。同時,也會讓其非常扎實掌握不同土壤的特點。教師再引入關于土壤適合生長植物的知識時,小學生也會高效掌握。
三、開展生活化探討加深知識理解
為了進一步提高教學有效性,教師不僅要應用生活資源激發(fā)小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其注意力充分集中到教學活動中,還需要引導小學生深入探討科學問題,強化教學與生活間的聯(lián)系,才會使小學生對科學知識更深度理解。對此,教師可以巧妙應用生活中的奇妙現(xiàn)象,引導小學生深入探討,也可以引導其猜測可能發(fā)生的現(xiàn)象,從而進一步滲透科學知識??梢允剐W生的探究欲得到良好培養(yǎng),推動其深度思考,讓其建立堅實的知識基礎。
如,《浮與沉》一課,主要是讓小學生對浮力知識有所掌握。教師在開展教學時,可以與小學生交流:“在生活中,一些物體可以漂浮在水面上,但一些物體放入水中后會深入水底,這是為什么呢?”。當小學生思考時,教師再追問:“同學們知道哪些物品會漂浮在水中,哪些物體會沉入水底嗎?”。之后,再將“蘋果、橡皮泥、木板、螺絲釘、小石頭、樹葉、塑料瓶”等名稱寫在白板上,讓小學生通過探討的方式,分別對其認為可能出現(xiàn)浮、沉物品進行分類。以此,會有效使小學生加深對浮、沉的關注。然后,教師再拿出一個裝滿水的魚缸,及剛剛所寫出的物品名稱,分別進行浮、沉實驗,這樣會使小學生將注意力高度集中到生活實驗中,積極探索科學知識的奧秘。而且,還會使小學生的好奇心得到滿足,讓其充分感受科學知識的魅力,從而喜歡上這門課程。
總結:
在新課程背景下,小學科學教師也需要積極響應教學要求,不斷提升教學效率和質(zhì)量,促進小學生全面發(fā)展。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實施生活化教學,不僅滿足教學要求,還可以使小學生對科學知識更深度、全面理解,對于思維能力和學習成績提高,都有不可忽視的作用。教師可以在生活中選擇教學案例,也可以將生活中的物質(zhì)作為教具,或者是引導小學生站在生活的角度展開探討,都可以將科學教學與生活巧妙融合,從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劉亞文.試論“生活化教學”在小學科學教育中的實施策略[J].考試周刊,2020(58):7-8.
[2]馮曉麗.小學科學開展生活化教學的策略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9(31):10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