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高校課程思政是貫穿人才培養(yǎng)全過程的綜合教育教學理念,大學通識課程在思政育人路徑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高校課程思政的內涵和外延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時代的變化,不斷地豐富和延宕,通識課程思政育人的思路和方法也需要不斷創(chuàng)新。在疫情防控常態(tài)化背景下,高校通識課程思政育人路徑的創(chuàng)新必然和抗疫知識的傳播、抗疫精神的弘揚結合起來,從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形態(tài)、評價方式四個方面進行創(chuàng)新。
【關鍵詞】 抗疫精神;課程思政;路徑
【中圖分類號】G40?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2)13-0126-03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0年湖北省高等學校省級教學研究項目“高等師范類專業(yè)通識課程思政育人路徑創(chuàng)新研究”(項目編號:2020665)的階段性成果。
高校課程思政是貫穿人才培養(yǎng)全過程的綜合教育教學理念。它是高校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基礎知識和學生能力提升的一種思維方式和教學手段,承載著培育當代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使命。
大學通識教育的理想是“培養(yǎng)完整的人”,高校通識課程在思政育人路徑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其講授過程中,注重通過倡導知識的整體性和系統(tǒng)性來完善人格。自教育部下發(fā)《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來,全國各高校都把思想政治目標融入到通識課程的教學目標中,充分挖掘思政育人元素,努力營造通識課程思政的育人氛圍和育人環(huán)境,從而實現全程、全方位、全員育人的立德樹人效果,取得了一定成效。
然而,高校課程思政的內涵和外延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時代的變化,不斷地豐富和延宕,由此,課程思政的思路和方法也需要不斷創(chuàng)新。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國家和人民帶來了巨大損失,高?;凇巴Un不停教,停課不停學”,在線教學在倉促中全面啟動,從而對高校教育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也為高校通識課程思政育人提供了新的路徑。
抗疫精神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指出,偉大的抗疫精神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在同嚴重疫情的殊死較量中,鑄就出的“生命至上、舉國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大無畏氣概。在疫情防控常態(tài)化背景下,高校通識課程思政育人路徑的創(chuàng)新必然和抗疫知識的傳播、抗疫精神的弘揚結合起來,將偉大的抗疫精神融入大學通識課程改革是思政育人的必然路徑,也使得高校通識課程思政育人的內涵得以進一步豐富和深化。
一、與“抗疫”俱進,創(chuàng)新高校通識課程思政的教學理念
課程思政作為一種教育理念,必然要與時俱進、常講常新。在疫情防控常態(tài)化背景下,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統(tǒng)籌疫情防控的系列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創(chuàng)新通識課程思政育人路徑,將抗疫楷模的英雄事跡和典型案例融入到通識課程教學中,弘揚“抗疫精神”,是高校教育教學的必由之路。
(一)將抗疫精神熔鑄于通識課程思政中,深化全員全過程全方位思政教育
拓展高校通識課程思政的內容和內涵,激發(fā)通識課教師守正創(chuàng)新,提升課程思政的感染力、吸引力和親和力,深入挖掘與各類課程相關聯的抗疫知識及抗疫精神,增強課程思政育人實效。高校教師應注重教書與育人并重,在信息紛雜的網絡社會,與社會時政結合,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下傳授基礎理論知識,在品格塑造中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養(yǎng),加強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對學生進行正確的思想引導。
高校通識課程思政的主要實施者是教師,教師的基本職責是傳道、授業(yè)、解惑,在通識課程講授過程中,教師應該以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作為自己的責任擔當,增強職業(yè)認同感、榮譽感和責任感;自覺地把對學生的思想引領和價值塑造放在首位,結合通識課程的學科屬性、課程性質、歷史脈絡和疫情防控內容,與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社會需要和畢業(yè)要求相聯系,在課程教學和實踐中,使課程思政有思想、有理論、有方法、有溫度。
(二)樹立后疫情時代的教育價值觀,實現學生的多元發(fā)展
教育現代化不單是指硬件設施的改善,更重要的是教育品質的提升,不僅要提升學生的學習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學生身心健康、擁有健全人格和終生學習的理念。在通識課程教學中,強調尊重生命和人格尊嚴的價值觀,以及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關懷,促進教育的人文化、多元化、個性化發(fā)展,用抗疫實踐充實高等教育的通識課程思政內涵,使教育充滿時代的氣息、愛的情感和生命的溫度。
疫情期間的線上課程,打亂了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節(jié)奏,教師在遠程電腦端在線授課,學生轉化成在線學習者。學習方式的變革,促使通識課程思政的教學理念創(chuàng)新,傳統(tǒng)的知識講授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無法原樣照搬到遠程線上課堂。高校通識課程思政應該以社會主義文化價值為引領,講好抗疫故事,傳播社會正能量;同時,加大學生在線學習的參與力度,采用師生共創(chuàng)課堂的方式,整合社會、文化、疫情防控等各類資源,共同設計和創(chuàng)造課程的學習方式,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活力,打造個性化、人性化的學習。
二、傳播抗疫知識,弘揚抗疫精神,創(chuàng)新高校通識課程思政的教學內容
高等院校育人育才依靠的核心力量是高校教師,在特殊的疫情防控背景下,老師們積極響應國家和教育部的號召,一方面積極投身在線教育教學,另一方面奮力投身社區(qū),用自己的專業(yè)知識和學科智慧,參與各項抗疫志愿服務。高校教師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承擔著特別的職責和使命,在疫情防控的全過程中,以實際行動踐行了自己的責任和擔當,也為通識課程思政的育人路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傳播抗疫知識,厚植師生愛國情懷
面對復雜的國際形勢,面對突發(fā)性的重大事件和實時更新的疫情狀況,每個公民都是責任主體,時代的特殊性對高校教師的綜合素質要求更高。教師處于特殊職業(yè),更應當積極參與全民抗疫防疫,在抗疫和教學的雙重責任下,充分發(fā)揮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
1.抗疫知識傳播與價值觀引導相統(tǒng)一
教師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鑄魂育人的同時,引導學生了解黨和國家在抗疫過程中采取的重大抗疫舉措,增強學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讓學生了解基本的抗疫常識,學習疫情防控的應急知識,加強對生命的敬畏之情,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2.抗疫責任意識與家國情懷相統(tǒng)一
世界是一個整體,日益開放的中國,與世界的聯系愈來愈緊密,由此,教師應當將抗疫責任與家國情懷融合在一起,嚴格要求自己、遵守法律法規(guī),保持課上課下、網上網下、生活內外政治思想的一致性。同時,引導學生將個人的前途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將個人價值融入到民族和國家價值中去實現,自覺弘揚社會主義主旋律,積極傳遞正能量。
3.理論引導與抗疫實踐探索相統(tǒng)一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僅要在知識講授中注重價值的引導,將政治與學理、建設與批判相統(tǒng)一;還應該注重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將灌輸與啟發(fā)、顯性與隱性、理論與實踐相統(tǒng)一。一方面,加強課程教學的思想性和理論性,在科學的思維和廣博的視野中,讓學生學習認識世界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另一方面,引導學生在中國與世界的比較中,在歷史與現實中,在批判與鑒別中,縱橫比較、明辨是非,了解現實社會與抗疫動態(tài)更新。
(二)講好抗疫故事,增強教學感染力
高校通識課程思政是在課程中充分挖掘思政育人內容,嵌入思政育人元素,情感教學是其中很重要的形式。課程思政聽上去是抽象的,實際操作卻是具體的;單純的知識傳播是低效的,只有與知識相關、有理又有趣的課程內容,才能吸引、打動學生,讓他們在課程中投入感情,引發(fā)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從而將抽象的理論知識賦予靈魂和意義。
1.抗疫故事與道德教育
大學通識教育的主要目標是培養(yǎng)遵守公共道德、遵守法律法規(guī)、熱心公共事務,有獨立思考和責任擔當,對民族、文化、國家有歸屬感、認同感和社會責任感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講好抗疫故事,以德育為先,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文化傳統(tǒng)融入高校通識課程,必須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時代新人。
2.抗疫故事與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包括自然生命、社會生命和精神生命三個層次,高校通識課程教學要保持內容的鮮活,就必須拓展鮮活有生命力的教學內容,緊跟時代,在抗疫故事中對生命不斷發(fā)現、挖掘、探索和反思,追尋幸福生活、理想和遠方,涵養(yǎng)生命,讓學生真心喜愛、終生受益。
3.抗疫故事與通識教育
通識教育包括大文、大理、大藝術(音樂、美術、雕塑、書法、電影、戲劇等藝術形式),注重對學生科學思維、人文思維、藝術思維的拓展,在課程中傳播知識、傳承文化、陶冶情感,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品味和精神,完善人格,加深對課程本質的思考。從不同角度、不同專題講述抗疫故事,在通識教育中增強學生跨專業(yè)、跨學科的創(chuàng)造力和活力,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辯證思維、科學思維、媒介思維等等,從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三)弘揚抗疫精神,顯示中國力量
思政育人在于顯性,以思政課程為主體;課程思政在于隱性,以知識傳播為基礎,從理論知識中找到與思政育人相關聯的問題,在知識講授的同時,實現價值觀的引領,從而達成思政目標??挂呔袷歉咝MㄗR課程思政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課程思政內涵的有力補充,正是在抗疫斗爭中,全國人民勇敢地面對災難,風雨同舟、眾志成城、不畏艱險、頑強不屈,從而顯示出中國精神、中國力量和中國擔當。
1.弘揚抗疫精神,引導學生踐行中國夢
面對疫情帶來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嚴重威脅,全國人民團結一心,以堅定果敢的勇氣和堅忍不拔的決心,共同戰(zhàn)斗,在抗疫崗位和本職工作上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功績。高校教師應該在通識教育中,將抗疫典型案例與課程教學結合起來,引導學生熱愛自己的祖國,在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抗疫精神的傳承與發(fā)展中,用實際行動踐行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2.弘揚抗疫精神,培養(yǎng)學生戰(zhàn)勝困難的勇氣和力量
高校教師可以將抗疫志愿系列實踐活動融入通識課程教材和課程教學,在多樣化的互動中,引導學生自覺自主地、創(chuàng)造性地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而讓學生在掌握扎實理論基礎的前提下,具有獨立思考、團結協作和社會擔當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造能力。
3.弘揚抗疫精神,引導學生挑戰(zhàn)自我,擁抱未來的不確定性
當今世界正處于大變局之中,疫情的發(fā)生進一步加劇了世界政治經濟形勢的嚴峻性和復雜性。國運興衰,系于教育,未來有著無數種可能性,高校教師要時刻學習、充實自我,疏導學生心理,在疫情危機中主動迭代,勇于面對危機和挑戰(zhàn);引導學生加強對未來自然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提升未來職業(yè)勝任力,樹立終生學習的理念。
高校通識教育教學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在疫情防控常態(tài)化情況下,廣大高校教師更應該主動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與擔當,一方面要學習抗疫先進典型,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提升,從教書匠升級為教育家;另一方面要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強化使命擔當,在教學崗位上傳播抗疫知識、凝聚強大力量,弘揚抗疫精神,團結協作,結合時事與文化,在教學理念、教學形態(tài)和教學內容上創(chuàng)新課程思政的思路和方法。
三、在后疫情時代背景下,創(chuàng)新高校通識課程思政的教學形態(tài)
高等教育面臨的挑戰(zhàn)無處不在,新冠疫情的爆發(fā)顛覆了原有的教學模式和形態(tài),改變了學習方式,加速了高校通識課程教學的數字化轉型,在線教學、遠程教育,開始成為高等教育的普遍形態(tài)。但這并不意味著將線下的教學內容和活動簡單移植到線上,而是在思維方式和教學形態(tài)上重塑高等教育教學。
(一)創(chuàng)新后疫情時代的教學方式
抗疫期間的互聯網+教育使得師生關系重構,學生將深度參與課程的建設,教師引導的課堂教學將從傳統(tǒng)的線下教學更多的轉變?yōu)榫€上教學或者是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構建打破時空界限的、學校與社會相結合聯通教學空間。這要求教師不斷去學習和更新自身知識體系,也要掌握必要的互聯網知識和線上教學技巧。
作為中國教育領域的研究者和實踐者,高校教師應聚焦和強化通識課程教學中跨學科貫通式的人才培養(yǎng)方式,借助課程思政對未來教育進行新的思考、嘗試新的視角和方向,在文化價值引領的同時,增強學生面向未來識變、應變、求變的能力,擴充課程思政的內涵,改進常規(guī)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形態(tài),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方式。
(二)創(chuàng)新后疫情時代的學習方式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讓知識的獲取變得非常便捷,知識信息的來源與交換方式更加豐富,從而從根本上改變學生的學習,使他們的學習時間、內容和方式更加靈活;自主學習將成為主要的學習形態(tài),終身學習將引領學習的新潮流。抗疫期間的互聯網+教育,讓學校打破空間界限,在慕課、微課程的沖擊下,教育資源大規(guī)模互聯共享、全球性互聯共享成為可能,以云端課堂為路徑,優(yōu)秀教師從網絡上擴大影響,共同推動在線教育乃至整個教育行業(yè)的轉型升級,構建更加開放的未來學校和未來教育。
高校教師應在人才培養(yǎng)的全過程強化學生自主學習、終身學習能力,深度融入大數據技術,打造教學大數據分析綜合系統(tǒng),包括面向教師的智慧教學輔助系統(tǒng),面向學生的個性化學習環(huán)境和面向教務部門的教學管理決策平臺,引導學生在復雜的知識體系中選取適合自己的內容并獲得有效的學習效果。
四、以思想性為引領,創(chuàng)新高校通識課程思政的評價方式
通識課程是高校教育教學的基礎元素,高質量的課程建設直接關系到復合型創(chuàng)新型人才培養(yǎng)的成效。課程是高校師生情感聯系的紐帶,在通識課程教學改革的過程中,教師以思想性為引領,將學生對抗疫精神的理解融入到課程評價體系中,將理論知識的講授與學生道德行為的提升相結合,才能培養(yǎng)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一)將學生對抗疫知識的傳播,融入課程思政的過程性評價
課程思政的核心是立德樹人、鑄魂育人,通識課程思政的過程性評價,考察的不僅僅是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和能力培養(yǎng),更重要的是學生的品格養(yǎng)成。在疫情常態(tài)化防控的背景下,將學生對抗疫知識的了解和傳播,融入到課程思政過程性考核評價中,有助于學生加強對現實社會生活的了解和融入。
(二)將學生對抗疫精神的弘揚,融入課程思政的能力檢測性評價
“文以載道”,通識課程是高校教育教學重要的育人載體,思想性是課程評價的首要環(huán)節(jié)。課程思政不單單要考察教師授課的思想積淀、高度與深度,還要考察學生的綜合能力,包括學生的學業(yè)評價、思想評價等等。課程思政的能力檢測性評價以多元化的方式進行多樣性呈現,在學生學習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還要考察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因此,在疫情常態(tài)化防控的背景下,學生對抗疫精神的弘揚也需融入到高校通識課程思政的綜合評價體系中。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的講話[N].新華社,2020-09-08.
[2]習近平.在統(tǒng)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fā)展工作部署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0-02-24(002).
[3]陳欣,黃芙蓉.師范專業(yè)通識課程思政育人路徑創(chuàng)新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16):88-90.
作者簡介:
陳欣,博士,湖北第二師范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