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瑤
【摘要】細節(jié)作為記敘性作文的重要組成部分,關于細節(jié)的作文教學也極具研究意義與價值。教師通過明確“具體”與“有意義”兩個細節(jié)描寫的準則,能夠幫助學生進一步明晰細節(jié)描寫的寫作要求和寫作內容,從而更好地完成記敘文的學習與寫作訓練。
【關鍵詞】初中語文;具體;有意義;外貌描寫;細節(jié)化作文教學
“細節(jié)”在《辭海》的釋義為:“文藝作品中細膩地描繪人物性格、事件發(fā)展、場境和自然景物的最小組成單位?!奔毠?jié)描寫即能夠抓住生活中細微而又具體的事物,加以生動細致地再現(xiàn)。細節(jié)描寫滲透在人物、環(huán)境、景物之中。小威廉·斯特倫克在《文體的要素》中寫道:“最偉大的作家的寫作……之所以有效力,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善用細節(jié),很好地處理了那些重要的細節(jié)。”想要寫出一篇優(yōu)秀的記敘性作文,細節(jié)的作用不容小覷。
初中階段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在寫作方面要做到以下五點,分別是:一、寫出多角度;二、寫出豐富性;三、抓住事物特征;四、寫出自己的感受認識;五、寫出新意。而課本也緊扣課標提出的學習要求,安排了與之相對應的單元寫作任務。例如,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寫作任務“寫人要抓住特點”,就落實了“寫作要抓住事物特征”這一要求。該單元強調學生要學會細心觀察,抓住人物的外貌特征,寫出獨特之處。外貌描寫一直是學生學習細節(jié)描寫的關鍵與難點,學生常常將外貌描寫流于程式化,無法寫出特點與區(qū)別。因此,筆者以外貌描寫為例,結合教案設計與教學實錄,從“具體”與“有意義”兩個角度分析外貌描寫如何抓住特點,寫出特征,寫出價值。
一、寫出特點:外貌描寫的“具體”
外貌描寫即借助作者的眼睛幫助讀者獲得感知信息,喚醒讀者感官的一種描寫方法,包括了人物的容貌、身材、衣服、裝飾、表情和儀態(tài)等?!缎≌f寫作:敘事技巧指南》指出,成功的外貌描寫應該是“具體”的,即通過閱讀能夠充分調動讀者的感官,讓讀者看到、聽到、聞到,直至感覺到。就如葉圣陶與夏丏尊將描寫文章比作自在畫一樣,通過外貌描寫,不僅可以知道事物的輪廓和解剖,還能見到事物的意趣與神采,引起對事物的實感。這種實感便是“具體”。
目前,初中生在進行寫作時普遍具有外貌描寫的意識,但卻存在兩個通病,難以達到“具體”的要求。
一是刻畫往往局限在容貌部分,追求面面俱到。例如,寫《我的同桌》,很多學生都會寫成:我的同桌長得真好看,一雙靈巧的耳朵,兩彎細細的眉毛下有一雙炯炯有神的大眼睛,高高的鼻梁,還有一張紅紅的櫻桃小嘴。這樣的外貌描寫雖然做到了從上到下、從左到右無一遺漏,卻始終缺乏一個有記憶性的外貌特點。整句話看似什么都說到了、寫到了,卻什么都沒讓讀者記住,只是無效的描寫。
二是外貌描寫的類型化,難以調動讀者感官。例如,在描寫抗擊疫情的醫(yī)護工作者時,大部分學生都會寫:一位位抗疫戰(zhàn)士拖著疲憊的步伐穿梭于病房大樓之中。他們身穿一層又一層厚重的防護服,他們的臉龐早已被口罩勒出了一道道深深的疤痕,他們全身上下顯露出來可以看到的,只有他們那充滿了自信與堅定的眼睛。這樣模式化的外貌描寫讀來平淡乏味,無法讓讀者真正感同身受。千篇一律的“厚重防護服”“疤痕”無法調動讀者從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多角度去想象抗疫工作者疲憊憔悴的面容和奔波忙碌的姿態(tài)。停留在淺層的外貌描寫更無法傳達出一張張倦容背后,抗疫戰(zhàn)士們不服輸?shù)膱猿峙c必勝的決心。
此種寫作現(xiàn)象與教師的教學模式息息相關。在課時有限的束縛下,部分教師只能“碎片式”“刻板化”地向學生灌輸寫作理論與技巧。在枯燥的講解結束后,教師向學生展示全篇范文,讓他們以死記硬背的方式學寫作文。此種教法不僅忽視了認知規(guī)律,而且只知范例,脫離實際生活的作文教學也讓學生在考場上習慣性地套用范文例句,使外貌描寫呈現(xiàn)同質化。這種統(tǒng)一的寫法難以凸顯自己筆下的“這一個”,無法讓閱卷教師眼前一亮。
要解決當前初中生在外貌描寫上“千人一面”的問題,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一是引導學生區(qū)別外貌與容貌,啟迪學生在讀寫活動中進一步關注人物的衣著、姿態(tài)和體型。例如,下面的教案設計(選自華中師范大學云上中文網(wǎng)站):
師:我們再來看看愛因斯坦穿的衣服,請問衣服又肥又長,還穿家用拖鞋出門的人,你們如果碰到他,會想得到這是一位科學家嗎?
生:不會。
師:但他確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想必他對科研是非常嚴謹?shù)?。大家剛剛說到了,他熱愛科研,甚至走路都在思考。但他出門卻穿得并不合身,甚至有些邋遢,大家看,愛因斯坦講究穿搭嗎?
生:不講究。
師:那他對穿衣打扮持什么態(tài)度?
生:不在意。
師:他并不在意這些外在的物質,而是潛心科學,追求一生所愛。如此偉大的一位科學家,走在大街上,卻如此普通,如此平凡?;仡櫸覀儎倓偡治龅倪^程,這段文字不僅寫了頭發(fā)、眼窩這些我們經常關注的容貌部分,還寫了衣著及走路的姿態(tài),如果把寫衣著和姿態(tài)的部分去掉,表達效果會產生什么變化?
生:感受沒有之前那么深刻了
師:這些細節(jié)就像證據(jù)一樣,證據(jù)越多,事件越真實可信;細節(jié)越多,愛因斯坦的形象越深入人心。
在教案設計中,教師通過層層設問,帶領學生思考愛因斯坦衣服的肥大、邋遢和走路都在思考的姿態(tài)對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愛因斯坦不合時宜的古怪穿搭和心不在焉的走路姿態(tài)與他舉世聞名的科學家身份看似背離,但實則高度契合。正是因為專心科研,才無心顧及其它雜事。通過學習,學生能夠認識到外貌描寫不僅局限在臉部,衣著、體型和姿態(tài)同樣可以成為外貌描寫的側重點。如此便能改變學生將外貌與容貌劃等號的錯誤認知,打破外貌等于臉部的書寫局限,重新認識外貌描寫。
二是外貌描寫可以由靜至動,在動態(tài)的變化中塑造立體可感的人物。人物的身體動作并不等同于人物的行為,行為是文章的情節(jié)設計,而動作則是外貌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當作者能夠逼真地再現(xiàn)人物的身體動作時,便能夠帶動讀者不自覺地跟隨作者的筆觸進行聯(lián)想,在腦海中勾勒一個“會動”的人。例如,季雪娟教師的教學設計,便為學生精選了動態(tài)的外貌描寫:
在父親生病頭痛的那天,我原以為不練了,卻又聽到了父親虛弱但卻興致勃勃的聲音:“開站嘍——”接著他便率先緊緊貼墻站住了,我也趕緊過去在對面站好,當他提醒我“肩膀還要緊貼墻”時,我可以清楚地聽出那虛弱的聲音中一貫的嚴厲,也可以清楚地看到他額角豆大的汗珠和那緊蹙的眉頭。
作者寫了父親“率先緊緊貼墻站住”“額角豆大的汗珠”“緊蹙的眉頭”這些動態(tài)的外貌細節(jié),而這些細節(jié)正是凸顯父親嚴厲認真的形象特質的關鍵之筆。正是因為有外貌的變化,讀者才更能感受到父親在病中,即便身體虛弱也仍然堅持陪“我”練習站立的深沉愛意。配合教師的講解,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并加以模仿運用。
三是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觸覺、嗅覺、聽覺等感官進行創(chuàng)作。視覺所帶來的感官印象并不是人物的唯一,一次親昵的觸碰、一次有力的握手、一個溫柔的招呼、一個別扭的擁抱;洗衣粉留下的淡淡清香、廉價香水的熏人味道、從后廚帶出的油煙味或是菜市場特有的腥臭氣;呢喃軟語、聲如洪鐘、悅耳清脆的孩童之音、字正腔圓的播音腔調……這些來自觸覺、嗅覺、聽覺的感官印象同樣能夠塑造出獨一無二的人,甚至比眼睛看到的更具體可感。因此,外貌描寫要抓住自己筆下“這一個”的特點,全方位地進行刻畫。
通過上述三種方式,能夠啟發(fā)學生由靜至動,由視覺至視覺、觸覺、嗅覺、聽覺等角度描寫人物,讓作品中的人物從扁平走向具體。
二、寫出價值:外貌描寫的“有意義”
在描寫人物的外貌時,除了要充分調動讀者的感官印象外,我們所描寫的內容也應該是經過精心挑選的。唯有經過挑選,人物的外貌描寫才能對形象塑造、情節(jié)發(fā)展和主題升華起到推動作用,才能“有意義”。正如《七十二堂寫作課》所說的:“我們在寫一篇描寫人物的文章的時候,對于這許多項目決不能漫無選擇,把所有見到的都寫了進去。我們總得揀印象最深的來寫?!薄皰钡脑瓌t便是——能夠借助描繪的外在形象向讀者傳達人物至關重要的性格特質,展示人物的思想,表達作者的愛憎,對后文的內容“有意義”。
在實際的寫作教學中,教師往往不會聯(lián)系上下文向學生講解外貌描寫的意義。學生缺乏思考,只能如流水線作業(yè)一般完成外貌描寫的任務,而不清楚“為何寫”。這樣的寫作方式導致描寫的內容無法與作文主旨呼應,致使前后文內容脫節(jié)。
面對此種現(xiàn)象,可以嘗試“三步走”的方法:第一步,明確“一課一得”的原則。初中學生的接受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一味地往有限的課堂里加塞無限的內容,只會揠苗助長、事倍功半。“一課一得”是為了讓學生通過一節(jié)課的學習,收獲對一個知識點的深刻認識,并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
第二步,以讀促寫。這個“讀”既包含了作文課上的范例閱讀,也包括日常教學的課文細讀。楊競紅教師的教案就對作文課的范例閱讀做出了良好示范。
師:別忙。先聽老師讀兩小段大作家的作品。注意里面有沒有肖像描寫,描寫了什么,通過這樣的描寫你能想像出作家寫的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嗎?聽明白要求了嗎?
“在大旗前邊,立著一匹特別高大的、剪短了鬃毛和尾巴的駿馬,渾身深灰,帶著白色花斑,毛多卷曲,很像龍鱗,所以名叫烏龍駒……如今騎在它身上的是一位32歲的戰(zhàn)士,高個兒,寬肩膀,顴骨隆起,天庭飽滿,高鼻梁,深眼窩,濃眉毛,一雙炯炯有神的、正在向前邊凝視和深思的大眼睛?!?/p>
誰回答?好,你們先互相說說吧。(隨后叫起一人)
生:這段話里有肖像描寫,描寫了人物的容貌,還有神情。我想——這是一個,一個很威武的戰(zhàn)士。
師:有補充嗎?
生:他不但威武,而且沉著、堅毅,還……胸懷大志。
師:怎么還能想像出他“胸懷大志”?
生:他有“一雙炯炯有神的大眼睛”,還“正在向前邊凝視和深思”。
師:很好。剛才我讀的是著名作家姚雪垠寫的長篇小說《李自成》中的一段話,他說的這個騎在馬上的戰(zhàn)士就是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李闖王。
楊競紅教師精選了描寫李闖王外貌的片段,帶領學生讀文字析人物,挖掘人物內在的性格特質。高大挺拔的姿態(tài)和一雙炯炯有神的、正在向前邊凝視和深思的大眼睛,這些都是典型的、經過挑選的外貌描寫,是為了展現(xiàn)人物的堅毅性格和思想深度。借助名家的寫作范例,學生能夠領會外貌描寫的意義,即為人物、為情節(jié)、為主旨和為情感服務。在明確了外貌描寫的意義之后,學生再進行寫作就有了標準,有了參照。
日常教學的課文細讀同樣重要。葉圣陶指出:“不要把指導閱讀和指導作文看成是兩回事,實際上寫作基于閱讀,把課文講好,使學生理解每篇文章的思路是怎樣發(fā)展的,語言是怎樣運用的,這就是很好的作文指導?!痹趯懽髡n上講解寫作知識,就如黃厚江教師所比喻的讓學生喝營養(yǎng)液和吃補藥,雖然一時能起到效果,但終究無法養(yǎng)出好身體。這就需要教師在平常的閱讀教學中進行寫作教學的滲透,把寫作知識糅合到閱讀教學中去。例如,在《植樹的牧羊人》一課,教師就可以抓?。骸翱吹贸?,他剛剛刮過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縫得結結實實,補丁的針腳也很細,幾乎看不出來”這一句講解。作者描寫牧羊人身上的衣物,是為了表現(xiàn)他認真負責的人生態(tài)度和一絲不茍的性格特質。這與他精心挑選橡子種橡樹,十年如一日地堅持種樹的舉動是相照應的。
第三步,有針對性的作文訓練。作文教學效果的評判標準的缺乏,容易造成教學的隨意性,致使教師在布置寫作任務時無法與教學內容相對接,充分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要解決這一問題,就需要教師布置精準、指向明確的寫作任務。例如,在完成外貌描寫的教學內容后,就可以布置學生當堂完成100字左右的外貌描寫片段,并要求學生在寫作時充分調動感官印象,力求寫出人物特點,傳達人物的性格特質。在學生完成后可以直接在課堂展示,師生一起打分評優(yōu)劣,讓學生的學習成果可視化、可量化。
綜上所述,細節(jié)雖小、講究卻大。在初中階段的細節(jié)化作文教學中,教師應改進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從學情出發(fā),引領學生探索細節(jié)描寫的意義與關鍵。教師不僅要讓學生知道“寫什么”,更要知道“為何寫”與“如何寫”,通過“一課一得”實現(xiàn)“舉一反三”,讓學生真正領略細節(jié)描寫之妙。
參考文獻:
[1]辭海編輯委員會.辭海縮印本[M].上海辭書出版社,1980.
[2]葉圣陶.葉圣陶文集(第13卷)[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4.
[3]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4]教育部.語文(七年級上冊)[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5]珍妮特·伯羅薇,伊麗莎白·斯塔基·弗倫奇,內德·斯塔基·弗倫奇.小說寫作:敘事技巧指南(第九版)[M].趙俊海,李成文,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
[6]夏丏尊,葉圣陶.七十二堂作文課[M].中國友誼出版社,2019.
[7]楊競紅.學用肖像描寫表現(xiàn)人物——作文教學課堂實錄[J].中學語文教學,2000(7):44-45.
[8]季雪娟.巧用人物描寫? 再現(xiàn)感人場景——《留點感激在心中》作文講評教學設計[J].語文建設,2008(6):22-24.
[9]黃厚江.堅持自由寫作和指令性寫作的結合與互補——中學作文教學的基本策略之一[J].中學語文教學,2014(8):33-36.
責任編輯? 陳?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