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子琪
摘 ? 要:教學是每個學校的中心工作,課堂則是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主要途徑。本文以我國目前的小學課堂管理現(xiàn)狀為切入點,分析課堂管理的諸多影響因素,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新的課堂管理方向,進一步探討課堂管理的優(yōu)化策略,以期為課堂管理提供理論支撐。
關鍵詞:小學課堂 ? 課堂管理 ? 優(yōu)化策略
一、小學課堂管理的問題及影響因素
(一)班級物理環(huán)境和制度環(huán)境的現(xiàn)狀及影響
1.物理環(huán)境對課堂管理的影響
目前,我國基礎教育階段的班級規(guī)模普遍較大,整體班級規(guī)模往往在40人以上。規(guī)模容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座位編排的方式,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間,大規(guī)模班級的座位編排方式通常會采用“秧田式”。從大規(guī)模班級和“秧田式”座位編排這二者來看,高效的新型教學模式難以在這種條件下開展。在這種座位編排方式下,教師對課堂管理的改變和創(chuàng)新的主動權降低,從而不得不采用“專制型”的教學方法,導致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受限,學生在課堂中的主動性不能被激發(fā),長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tài)。
除去班級規(guī)模和座位編排方式的影響,教室的主色調、噪聲等物理因素也會對課堂管理產(chǎn)生影響。目前,我國中小學教室的環(huán)境通常具有簡潔、明亮的特點,有利于維持人的情緒平穩(wěn)。合理的顏色搭配可以降低環(huán)境帶來的壓迫感,因此對教室環(huán)境進行布置時,應避免選擇過于濃烈的顏色。同時,教室中的噪聲來自多方面,例如,在課件中,教師通常會加入聲音元素,以抓取學生的注意力,而過多的聲音元素可能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反而為課堂管理帶來障礙。因此,在采用聲音元素作為課件組成部分時,教師應對其進行篩選,刪去不必要的干擾元素。
2.制度環(huán)境對課堂管理的影響
目前,我國部分學校的教學考評、教師激勵機制仍然比較單一。在這樣的制度下,一方面,教師的教學積極性難以提高;另一方面,教師為了應對考評,不得不選擇看似最高效的傳統(tǒng)授課法。這不僅意味著教師在推進教學改革、促進教學方式多樣化方面處于被動的地位,還意味著剝奪了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因此,學校應制定多樣化的教師考評制度,完善教師的獎懲制度,為教師提供良好的制度環(huán)境。
(二)師生權力的影響
師生權力一般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和學生的課堂地位,主要包含教師對課堂的管理權和學生質疑、評論課堂的話語權。師生權力是否平衡,將影響課堂管理的效果。若能將師生權力做到合理分配和讓渡,就會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便于課堂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若教師擁有課堂上的絕對權威,則表示師生權力失衡。傳統(tǒng)教育理念下的“滿堂灌”就是一種師生權力失衡的表現(xiàn),即教師對課堂擁有絕對控制權,嚴重忽視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對知識的接受程度。這種方式不利于學生主動思考和創(chuàng)新,也不利于師生之間信任關系的形成。
二、有效的課堂管理方向
(一)多方共同管理
一場教學活動通常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完成,因此在進行課堂管理時,教師不能忽視學生在課堂管理中的重要地位。教師通過將權力下放、權力讓渡、建立良好的溝通機制等方式,可以讓學生感受到被尊重、被傾聽,增強學生的自我管理意識和團隊責任感,同時減輕教師的管理負擔,形成良性循環(huán)。同時,家長也是不可忽視的一方力量。家長雖然不直接參與課堂管理,但是能通過督促學生完成課業(yè)任務,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自主學習意識,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等,與教師的管理形成教育合力。由此可見,有效地發(fā)揮合作管理的作用,可以產(chǎn)生“1+1>2”的教學效果。
(二)從控制問題行為到促進正向行為
問題行為是指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出現(xiàn)的擾亂課堂秩序、干擾教師授課、影響自身及他人學習的行為。面對問題行為,教師通常使用的方式有批評、懲罰、冷處理等??刂茖W生的問題行為需要一定的課堂時間,會打亂原來的教學節(jié)奏;若置之不理,則場面可能變得難以控制。因此,筆者認為,教師可以改變思路,促進學生正向行為的發(fā)生,從而抑制新問題的產(chǎn)生。
要促進問題行為向正向行為轉化,需要教師在平日里了解班級學生的個性,建立和諧、良好的師生溝通機制,理解學生的 “不正當行為”背后的原因,采取合適的方式進行提醒和懲罰。教師也可以設立激勵機制,對學生的正向行為做出表彰,從而吸引其他學生模仿,促使學生的問題行為向正向行為轉化。
(三)靈活安排課堂節(jié)奏
小學生的注意力有限,難以整堂課都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對此,教師可以靈活安排課堂節(jié)奏,例如,在課堂的前25分鐘,學生的思維往往處于活躍狀態(tài),因此這是教學的黃金時間,教師可以設計有趣的導入環(huán)節(jié),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將重難點教學放在黃金時間段內完成。教師還應盡量照顧不同層次的學生,既不能只專注難題、拔高題,也不能只講基礎題。為了班級整體的進步,教師在課堂上應合理分配時間,靈活調整課堂進度,以適應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
(四)多方協(xié)商課堂行為規(guī)范制度
在傳統(tǒng)的教學管理模式中,課堂行為規(guī)范制度通常由教師制定,對學生的課堂行為起約束作用。實際上,如果課堂行為制度規(guī)范能由師生雙方共同制定,那么將打破教師的絕對權威,體現(xiàn)民主管理,同時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主人翁精神、集體榮譽感、團體合作意識和自主管理意識,提高學生對課堂行為規(guī)范制度的認同感,促使學生自覺遵守制度。
三、提高課堂管理有效性的策略
(一)課堂環(huán)境建構策略
課堂環(huán)境包括師生的心理環(huán)境、信息環(huán)境、制度環(huán)境、物理環(huán)境等。其一,從師生共建心理環(huán)境來說,在努力發(fā)展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的基礎上,教師應充分考慮學生的需要,堅持以學生為課堂的主體,打破傳統(tǒng)的“二元對立”課堂管理模式。其二,從制度環(huán)境來說,教師應關注學生的需要,通過權力的下放、讓渡,和學生形成權力制衡,與學生共同制定班級規(guī)范、課堂規(guī)范制度等,保障學生在班級內的話語權,提升學生的自我認同感、班級認同感。其三,物理環(huán)境的布置主要是指班級硬件設施的布置,教師和學生可以共同商量座位編排、讀書角擺放、黑板報的布置和勞動工具的整理等事項,通過共建班級物理環(huán)境來提升師生對班級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營造和諧的班級氛圍,消除不利于學生專注學習的因素。
(二)行為激勵策略
教師應針對學生的個性特點,采取合理的激勵手段,促使學生在課堂上找到歸屬感、認同感。例如,在給低年級學生授課時,教師常用的激勵手段是用貼紙、小紅花等來強化學生的積極行為;在給高年級學生授課時,教師會通過口頭夸贊、打高分等來表達對學生的肯定。良好的激勵機制可以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性,也有利于班級內部形成良性的競爭,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班級榮譽感。
(三)平等交流策略
在進行師生互動時,師生應處于平等的地位。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有意識地以學生為中心,在與學生探討問題時,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勇敢質疑權威。如果學生的回答并不是教師期待的答案,那么教師應站在學生的角度,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為基礎,通過循循善誘的方式引導學生。在師生雙方的觀點發(fā)生沖突時,教師和學生都應將平等交流作為解決問題的主要途徑,消除彼此之間的誤解。長期的平等交流可以在師生之間建立良好的溝通渠道,促進信任關系的形成,對課堂的高效管理大有裨益。
參考文獻:
[1]黃麗輝.小學課堂有效時間的管理策略[J].教學與管理,2018(17):1-3.
[2]張東,李森.課堂管理創(chuàng)新:內涵、方向、策略[J].教育探索,2005(10):8-10
(作者單位:江西省新干縣七琴鎮(zhèn)小學 ?江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