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蓉
中圖分類號:G807.4? ?文獻標識:A? ? ?文章編號:1009-9328(2022)03-102-02
摘? 要? 素質教育的開展,使得人們開始重視體育教育。體育教育與思政教育的結合成為教育發(fā)展方向,各高校要加快思政教育改革步伐,將其與體育教育相融合,在保證學生審題素質基礎上,豐富學生素養(yǎng)。學生只有具有良好品質,才能得到全面發(fā)展。這就需要高校加強教學資源整合力度,注重體育教育思政教育的融合,讓學生在體育教學中增強自身素養(yǎng),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 高職院校? 體育課程? 思政教育
高校教育作為學生走出校門,進入社會的最后一個教育環(huán)節(jié),高職院校作為推動社會的主要力量之一,其教學水平影響著社會發(fā)展。所以,高職院校要加強學生道德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將思政教育與各學科融合,鼓勵學生養(yǎng)成良好行為習慣,樹立正確觀念,符合社會需求,達到教育目標。
一、高職院校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融合重要性
高職院校開展思政教育主要就是為了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教育,豐富學生人生觀、價值觀,養(yǎng)成良好習慣,提高學生人文素養(yǎng)。要想加強對學生的思政教育,僅僅依靠理論教育是不夠的,還需要與實踐教育相結合,創(chuàng)新思政教育方法。在建設過程中,不要局限于傳統(tǒng)的題材。傳統(tǒng)題材教學內容比較乏味,很難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現(xiàn)階段,我國思政教育主要是以理論教育為主,忽略了學生的實踐能力。思政教育課程評價體系不完善,所以在現(xiàn)階段的高職院校體育教育中要加強體育教育與思政教育的融合,借鑒國外經(jīng)驗,進行改革創(chuàng)新,擴大體育教育思政教育融合程度。
二、高職院校公共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融合存在的問題
(一)組織和教育質量評價標準不夠完善
一些高職院校缺少公共體育課程組織機構,教育質量評價體系不完善,公共體育課建立在公共基礎部中,有系部門領導來進行管理,并由系部門領導設計課程表?,F(xiàn)階段,部分高職院校教育質量評價過于單一,主要有教育單元評價和學校學生評價這兩部分,很少從資源建設、教育組織實施、投入、目標實現(xiàn)等教育來開展評價。評價體系不夠明確,評價標準達不到相關要求。為此,需要建立完善、科學的評價體系,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二)教育理念和方法比較傳統(tǒng)
在教育方面,教師教學方法與理念過于傳統(tǒng),對思政教育的認識存在誤區(qū)。思政教育不是一味地講解道理,也不是記住故事和警句,是要將知識、人生哲理等植入到學生心理,讓學生在不斷學習中豐富自身涵養(yǎng),活躍學生思維。在體育教育中,教師要注重教學方式,防止學生對思政出現(xiàn)抵觸心理,如何講解相關知識,還需要教師進行深入研究。另外,教學時間不要只局限在一堂課45分鐘上要靈活教學,借助課余時間,線上與線下教學同步進行,將新媒體當作是思政教育平臺。
(三)重視程度有待提升
與其他職業(yè)培訓體系相比,思政教育和體育教育在人才培養(yǎng)體系方面還存在一些不足,如成效不足,缺少評價等。由于對這兩門課程考慮不足,發(fā)展投入的人力物力有限,指導和監(jiān)督不足,難以提高教育質量,阻礙了這兩門課程的發(fā)展。現(xiàn)階段,一些高職院校對這兩門課程給予了高度重視,但仍停留在課程的地位上,不重視課程內容的基本設計。還有一些高職院校過于注重體育教學團隊的創(chuàng)建,忽視了公共教育,過于注重榮譽和競爭活動。因此,“思政教育+體育”不僅要有足夠的財力和人力資源,還要注重教育的組織和建設,促進教育的有效發(fā)展。
三、高職院校公共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融合策略
(一)建立長效組織機制,提高培訓質量評價標準
首先,要注重思政教育與體育教學的融合,健全長效機制,組建相應的組織結構,開展“體育育人計劃”。在體育教師的帶領下,將該計劃落實下去,在體育教育中創(chuàng)造思政教育途徑,加強兩者的整合。其次,每周要舉辦一次研討會,組織教師集體備課,互相交流,挖掘體育教育中的思政因素,定期邀請思政教育專家參與研討,開展“思政”研討會,闡述思政教育含義與內容,便于教師在相互碰撞中進行思想交流。再者,完善教育質量評價體系,開展以思政教育為主的專題,完善教學評價標準,為后續(xù)的評價打好基礎。改善校園文化環(huán)境,注重師風建設,每學習制定體育教學計劃,鼓勵教師完成教學計劃。在進行評價時,可以增加素質教育評價規(guī)則。通過客觀分析學生課堂學習效果,便于思政教育與體育教學的融合。在不斷改進與探索中,讓教師知曉評價的價值,加快思政教育與體育教育融合速度。
(二)提高教師思想政治教育質量與教學技巧
對于體育老師來說,自身要具備思政素養(yǎng),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了解現(xiàn)階段政策。要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與模式,發(fā)揮榜樣力量,以此感染學生,引導學生。同時,體育教師還提高自身教育水平,了解學生身體狀況與發(fā)展規(guī)律,在體育教學中進行思想要素訓練,便于學生對此感興趣。傳道解惑授業(yè)是教師的工作,是教師的價值體現(xiàn),引導學生解決學習與生活中的問題。重視培養(yǎng)效率性全日制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建立健全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統(tǒng)激勵機制。教師要改變以往的教學方法,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運用現(xiàn)代先進教學方法,提高體育教育與思政教育融合效果。針對教學態(tài)度與難點,對歷史錯誤思想進行案例討論,結合當代學生的思想政治狀況來幫助學生,了解問題的根源,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體驗的重點是強化教學情境的感受,再現(xiàn)情境。體育教育與思政教育的融合,可以豐富學生內心世界,加強對學生的教育,在學校允許情況下,組織學生進入社會,在激發(fā)學生興趣的基礎上,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通過不斷實踐達到教學目標。
(三)建立以生為本的育人觀念
社會在不斷變化,我國高職院校改革也在進一步深化和發(fā)展。在新時期,高職院校必須堅持素質教育的基本理念和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這是素質教育的基本理念。體育教育的主要教學目標就是強健學生體魄,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這也是高質量教育的需要。因此,高職院校師生必須充分認識體育教育的道德價值,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保證體育教學模式符合學生成長需要,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此外,教師必須為學生之間建立交流場所,根據(jù)學生的不同學科,針對學生實際情況制定一個專業(yè)化、個性化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體育教學中有所進步,加快體育教育與思政教育的融合。
(四)建立完善的藝術教育與思政教育融合評價體系
建立完善的教育教學體系和質量評估機制,保證思政教育與體育教育的完美融合。高職院校要考慮學生實際情況、教師的專業(yè)技能和課程整合的發(fā)展方向,不斷完善教育體系和質量評估機制。如果教育中存在缺陷,我們應與教師進行有效溝通,并制定適當?shù)母倪M措施,將其落實到教育中,如果成效更好,可以在全校推廣。其中,整合體系和教育方法應不斷進行調整,綜合體系主要包括課程體系、活動體系、培訓體系和知識學習體系。高校在進行體育改革時要注重與思政教育相結合的意義,管理教師采用具體的實施方法,增強學生對體育教育與思政教育的關注度,便于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中。
(五)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提升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
一方面,教師在學生學習中起著關鍵作用,教師的教學能力對學生今后的發(fā)展有很大影響,如果教師不能理解思政,那么在教學中難免會遇到學生的困惑。另一方面,高質量的教育要求對學生進行全面、具體的培訓,這也對教師的教學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培養(yǎng)綜合素質優(yōu)秀的人才,教師要不斷豐富自身,拓展相關知識,改變以往的教學方式,豐富涵養(yǎng),增強自身素質。學校定期開展教師培訓交流會,給學生提供學習的平臺,增強體育教師教學水平,保證教學質量。為了實現(xiàn)體育教育與思政教育相結合的目的,需要教師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在教學時,體育教師不僅要重視體育項目與運動技術,還要在思政教育理念的引導下,保證學生身心全面發(fā)展,在日常的教學與競賽中達到教學目標,促進體育教學的發(fā)展。
(六)開拓與創(chuàng)新體育教育資源
一些高職院校之所以無法理解思政教育思想與內容。這與學校教育環(huán)境、資源以及教育渠道有著很大聯(lián)系。一些高職院校體育教育比較單調,缺乏創(chuàng)新,學生很難在枯燥的環(huán)境下開拓思維,理解思政教育。體育教師缺少相應的條件與空間,很難發(fā)揮出體育教育的作用,所以體育教育與思政教育在融合過程中出現(xiàn)許多問題。要想與時代發(fā)展同步,就需要創(chuàng)新教育渠道,增強學生核心素養(yǎng)。體育教育要合理運用思政教育元素,并以此作為切入點,完善教育形式,拓寬教學內容。學校要了解學生實際情況,開展趣味性活動,吸引學生注意力,鼓勵學生參與課堂活動,提高體育教育成效。
四、結語
要想體現(xiàn)高職院校體育教育精神就需要加強與思政教育的融合,兩者互相統(tǒng)一,相互幫助。高職院校體育教學不僅要注重教師教學能力,還要激發(fā)學生潛能。高職院校要創(chuàng)新體育教育模式,改善教學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興趣。另外,高職院校還要注重校園環(huán)境建設,弘揚體育教育精神,強化教學的有效性,學生可以在體育教育中豐富自身素養(yǎng)。教師要與學生一起開展體育活動,采取相應手段,便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為社會培養(yǎng)優(yōu)質人才。
參考文獻:
[1]楊福軍.“課程思政”視域下高校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融合研究[J].北京財貿職業(yè)學院學報,2019(04):65-68.
[2]胡啟權.“體育思政”理念下高職體育教育與思政教育融合探析[J].科技資訊,2019(23):169-170.
[3]金文慧.淺談高校體育課程的體育文化含量[J].巢湖學院學報,2004(03):102-104+112.
[4]解璽,孫增春.高職院校體育教學課程思政的教學實踐與思考[J].科教文匯(上旬刊),2020(34):514-515.
[5]熊錦秀,段愿.高職院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優(yōu)勢和路徑[J].綠色科技,2020(19):238-239.
[6]范鳳蘭,孫克軍.論高職院校體育課程實施思政教育的路徑[J].現(xiàn)代職業(yè)教育,2020(39):154-155.
[7]陳華.“課程思政”在高職體育課程教學中實施的有效途徑[J].山西青年,2020(14):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