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喪失;心理輔導課;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44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2)32-0075-04
【作者簡介】王鶴,廣州中學(廣州,510520)教師,一級教師。
【設計理念】
生命歷程中總是伴隨著喪失。喪失可以歸納為3個層面:喪失親人、喪失各種可能性、喪失生理的某些部分。本節(jié)課討論的層面主要是“喪失各種可能性”。喪失會破壞我們基本的生活信念,破壞安全感、信任感、掌控感和自尊,這些都是我們的重要心理需求。因此,喪失會帶來情緒、認知及行為的相關反應,這些都是正?,F(xiàn)象。如果不能很好地應對喪失,則可能發(fā)展為危機;如果在喪失中能夠完成一定的心理任務,將被破壞的信念、關系和自我等重新修復和建立起來,則是一次轉(zhuǎn)機。
本節(jié)課通過典型案例引導學生看到喪失引起的基本心理過程,覺察情緒背后的信念和想法,降低認知易感性;通過認知解離提高學生解釋應激與壓力的能力;通過自助和求助他人提升學生應對喪失及重新建立聯(lián)結的能力,從而減少心理危機的發(fā)生。
【教學過程】
一、團體熱身階段:組詞游戲
教師:同學們,我們一起來玩?zhèn)€組詞游戲,請每位同學以“喪失”為開頭進行組詞。
學生:喪失工作、理智、財富、機會、名譽、生命、夢想、親人……
教師:大家列舉了非常多與“喪失”有關的詞語。我們的生命歷程中總是伴隨著喪失。在不同的人生階段可能會有不同的內(nèi)容,當下我們可能會面臨哪些喪失呢?
學生:喪失學習動力、朋友、好成績等。
教師:這些喪失可能會給我們帶來哪些影響,我們又應該如何應對呢?這節(jié)課老師將和大家一起來探討這個話題。
設計意圖:通過熱身活動引出本節(jié)課主題,同時幫助學生理解喪失的含義及范疇。
二、團體轉(zhuǎn)換階段:創(chuàng)設情境
1.故事演繹。
教師:學校的心理信箱收到一封小A的來信,經(jīng)當事人同意修改后分享給大家,我們一起來看看小A遇到了哪些挑戰(zhàn),并一起為他出謀劃策。
PPT展示小A的來信:老師您好!我叫小A,是一名高一學生。我最近遇到了很多困擾,希望您能幫助我。我中考時沒有發(fā)揮好,沒能被第一志愿錄取才來到這里,我的幾個好朋友都去了名氣更高的L中。我想結果已經(jīng)這樣了,來到這里也是一個新的開始??墒?,剛剛過去的期中考試中,我考得很糟糕,只排到年級中等水平,這是從來沒有過的。我初中的成績在年級里一直都是名列前茅,想打一個翻身仗的希望也破滅了。來到高中后,一切都是陌生的,我?guī)е裤酵度敫咧械膶W習生活,希望可以找到像初中那樣的好朋友,可是我感覺身邊的同學都很忙,很難說上幾句心里話。初中的時候是走讀,有些話平時回到家還可以跟父母說,可現(xiàn)在住校,與原來的好友也難得見面,心里話不知道該向誰說。
學生:這說的不就是我嘛!
教師:看來有不少同學感同身受。接下來請各小組以教育戲劇的“定格畫面”技術完成下列任務——故事中小A遇到的喪失有哪些?在這樣的情況下他的情緒是怎樣的?
學生表演,并表示小A的喪失可能包括:失去上更好學校的機會、失去初中時的學習優(yōu)勢、失去與好朋友的密切聯(lián)系、與父母分離??赡艹霈F(xiàn)的情緒有崩潰、絕望、悲傷、孤獨、無助、迷茫、焦慮等。
教師:通過各組的表演,我們看到了小A的喪失及可能引發(fā)的情緒。喪失為什么會對我們產(chǎn)生如此影響呢?因為喪失往往會破壞我們的安全感、信任感、掌控感和自尊,而這些都是我們的重要心理需求。因此,喪失會帶來情緒、認知及行為的相關反應。
設計意圖:通過典型案例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表演并理解喪失的內(nèi)容及帶來的情緒;通過教師總結,引導學生認識喪失對個體的影響,理解這些影響都是正常的心理反應,達成部分認知目標和情緒情感目標。
2.書寫想法。
教師:在事件和情緒的背后,還有一個關鍵因素——想法。它會影響我們對事件的解讀。假設我們在排隊的時候被人踩了一腳,可能會很憤怒,覺得這個人怎么不長眼睛;也可能覺得無奈,誰讓自己這么倒霉;也可能會無所謂,認為對方只是不小心而已。對于剛才定格畫面里呈現(xiàn)的小A的各種情緒,你覺得這些情緒背后的想法有哪些?請你用老師給出的句式寫一寫。
PPT展示“書寫想法”句式:
為什么我? ? ? ;
我怎么? ? ? ?;
我無法? ? ? ?;
我覺得自己? ? ?;
我的生活? ? ? ;
我的未來? ? ? ;? ? ? 。
學生活動并分享。
學生:為什么我這么失敗;我怎么這么沒用;我無法重新開始;我覺得自己失去了學習的動力;我的生活充滿絕望;我的未來看不到希望;我好想逃離這個世界。
教師:如果這些想法一直伴隨著小A,一年后他會有什么變化?
學生:躺平、無所事事、更沒有動力去學習、更加孤僻。
教師:是的,消極想法會阻礙我們的有效行動。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種新的與想法相處的方式。
設計意圖:通過“書寫想法”環(huán)節(jié),澄清情緒背后的想法,幫助學生認識到頭腦中的很多想法有時會阻礙我們的有效行動,達成部分認知目標,降低認知易感性,突破重點。
三、團體工作階段:認知解離
教師:我們來做個體驗練習,評估自己在不同狀態(tài)下對想法的相信程度。上述的哪些想法是你在面對喪失的時候曾有過的呢?請你先標記一下。然后,請你回想,在你最郁悶、傷心、難過的時候,你會多相信這個想法?請在0~10分之間打分。再回想自己一點也不感到郁悶的時刻,那些時刻你對這些想法的相信程度又如何?
學生1:我曾有的想法是“我為什么不能像朋友一樣考到L中”。在我心情比較糟糕的時候,我對它的相信程度有8分;心情好的時候,相信程度只有2~3分。
學生2:我曾有的想法是“我的未來一片迷茫”。在我心情比較糟糕的時候,我對它的相信程度有10分;心情好的時候,相信程度有2分。
教師:對于這樣的評估,大家有什么感受和發(fā)現(xiàn)?
學生1:同樣一個想法,有時候好像很真實,有時又并非如此。
學生2:想法并不一定是客觀的。
教師:是的,想法不等于事實。但我們經(jīng)常會陷入想法之中并允許想法支配我們的行為,就好像被這些想法套住了一樣。接下來,我們來學習一個技術給想法“解套”。
PPT展示活動要求:(1)請把對你影響最大的想法用第一人稱寫下來,然后看著這個想法10秒鐘,完全相信它,感覺如何?(2)在這句話前面加上“我有這樣一個想法”,看著它,感覺如何?(3)再在這句話前面加上“××年××月××日××點××分,在××(地點),我注意到我有這樣一個想法”,看著它,感覺如何?
學生活動并分享。
學生1:一開始感覺特別壓抑,后面越來越覺得其實并沒有什么,就只是個想法而已。
學生2:一開始感覺想法就是我,我就是想法,后面覺得我從想法里面出來了,豁然開朗。
教師:當你體驗到和想法分離后,你想對小A說些什么?
學生1:其實遭遇這些喪失沒有什么大不了的,大家都會經(jīng)歷這個階段。
學生2:不能只停留在想法上,要行動起來。
學生3:面對這么多變化,有情緒是正常的,但是不要讓情緒控制自己。
教師:看來大家對小A的喪失有了新的認識和理解。當我們面對喪失時,很容易陷入一些消極想法中,無法投入當下的生活和學習。我們要學會與想法分離。
設計意圖:通過認知解離,幫助學生理解想法會隨著心境不同而有所變化,當想法影響到自己時,要學會與想法分離,達成部分行為目標。認知調(diào)整后重新理解和看待喪失,增強解釋應激與壓力的能力。
四、團體結束階段:促進有效行動
教師:當小A與自己的想法分離后,他決定采取一些行動應對當下的挑戰(zhàn),請大家針對小A的情況分組討論。
學生分組討論并分享。
學生1:重新定位自己,設置合理的目標。
學生2:揚長補短,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科目,彌補自己的弱勢科目;向同學、老師多多請教。
學生3:結交新朋友,不忘老朋友。孤獨的時候可以找老朋友聊聊天,嘗試突破舒適圈,建立新的朋友圈。
學生4:可以經(jīng)常與父母聊天,畢竟長輩的生活經(jīng)驗更豐富;還可以找心理老師聊聊,也許會有不一樣的收獲。
教師:積極發(fā)掘身邊的資源,學會尋求他人的幫助也是一種能力。希望大家可以與新環(huán)境、新伙伴、新自我建立聯(lián)結。假設小A采納了大家的建議,那么一個月、三個月、一年以后,分別有什么變化呢?
學生:一個月之后,他可能會有新朋友、新目標;三個月之后,他能逐漸融入新的環(huán)境;一年之后,他會朝著自己期待的方向發(fā)展。
教師:我們應該拉長時間線、跳出當下的困境來看待喪失,無論在什么情況下,我們都有能力去行動,行動就可以帶來改變。喪失與成長共存,我們可以以此為契機,重新適應環(huán)境、建立關系,也重新看見自己。
設計意圖:通過討論具體的行動方案,讓經(jīng)驗落地,引導學生學會通過自助和尋求他人幫助的方法提升應對喪失的能力,達成行為目標,提升學生的信念感和希望感。
【教學反思】
學生進入高中后,需要適應新的環(huán)境,學業(yè)壓力增大,面臨的喪失也隨之增多,存在潛在的發(fā)展性心理危機。本課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和角色帶入,讓學生體驗到喪失引發(fā)相關的情緒反應是正常的,從而降低認知易感性;通過體驗和練習“與想法分離”,增強學生解釋應激與壓力的能力;通過小組討論對策,提升應對能力,從而降低危機風險。由于高一學生的自我意識發(fā)展日趨成熟,他們對自我認知、情緒、感受和行為均具備相應的經(jīng)驗和覺察力,在課堂中可以通過體驗和練習理解本課的相關概念、掌握相關技能。但是,在課堂時間把握上還需要改善;對于課堂中所學技術也需追蹤反饋學生的應用情況。
【點評】
本課聚焦高一學生面臨的喪失問題,為學生提供相應的指導,提高學生應對喪失及重新建立聯(lián)結的能力,從而減少心理危機的發(fā)生。本課有以下亮點。
1.教學主題直接,呈現(xiàn)人生常態(tài)。本文主題為“學會接納喪失”,主題直接不避諱,呈現(xiàn)出接納人生??嗟膽B(tài)度,引導學生直面喪失。
2.教學設計流暢,邏輯清晰。本節(jié)課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緊湊,由組詞游戲引出本節(jié)課的主題——喪失,并介紹喪失的含義及范疇;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理解喪失的內(nèi)容及帶來的情緒反應;通過“書寫想法”澄清情緒背后的想法,并用認知解離將想法與人分離;通過討論具體的行動方案,讓經(jīng)驗落地,提升學生應對喪失的能力。
3.輔導技術扎實,落地有深度。本節(jié)課以詞語暴露、個案剖析和認知解離的方式,從技術層面將喪失作為一個客觀事物來認識,避免了學生情緒上的過度卷入,為學生確立了面對喪失的基本框架。團體結束階段通過拉長時間線,幫助學生跳出當下的困境來思考如何應對喪失,從而轉(zhuǎn)危為機,將本節(jié)課推到了一個新高度。
(點評嘉賓:劉秋紅,廣州開發(fā)區(qū)外國語學校學生生涯規(guī)劃與發(fā)展指導中心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