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復成
摘? 要:散文的敘事形式有別于小說,其中并不具備非常明顯的故事性特征。尤其是對于需要面對繁重學業(yè)壓力的高中生而言,他們很難靜下心來閱讀這些辭藻華麗且看似晦澀難懂的文字,無法調動閱讀積極性。另外,如果學生不具備正確的審美能力,那么在理解散文時也會出現(xiàn)問題,并不能準確把握作者的思想內涵與情感意圖。為此,教師要基于散文閱讀現(xiàn)狀,找出突破學生審美困境的渠道,豐富教學資源的同時,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基于此,文章對高二語文散文閱讀教學有效方法進行探討,以供相關從業(yè)人員參考。
關鍵詞:高二語文;散文閱讀;教學方法
散文在我國高中語文教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時也被認為是閱讀教學的重要對象。形散而神不散、意境深邃、語言優(yōu)美凝練等特征讓散文產(chǎn)生了獨特的審美和閱讀價值。但在目前的語文課堂中,散文的閱讀教學往往缺乏審美性,教學效果不容樂觀。
一、散文的概念
散文是一種比較重要的,且歷史深遠的文體。關于散文,郁達夫有言“中國的文章大多是散文”。散文這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南宋的一部著作中,并且其對散文的行文結構特點做出了比較客觀的解釋。自五四運動興起的白話散文逐漸演變成如今更加生動活潑的現(xiàn)代散文。關于散文的行文方式,或是言物,或是言景,或是抒情,這些都是對時代的一種比較真實的寫照,表現(xiàn)出人們的思想以及情感。時間雖然在變化,但是關于散文的內涵外延卻是一直不變的。從時間上可以將散文劃分成古代以及現(xiàn)代的散文。如今,現(xiàn)代散文又發(fā)展成為當代散文,對寫作以及教學而言都是一個極大的變革。
二、散文教學的價值
一是學會理解分析,解讀文章內核,理解文章情感。高中教材中涉及的散文,有說理散文、敘述性散文、說明性散文等多個方面,這種能力推而廣之,學生就能夠良好地閱讀日常所接觸到的各種類型的散文,并且理解其中的情感。二是寫作能力的提升。學生從散文中學習到不同體裁的寫作技巧,是可以反過來運用到其日常寫作中,掌握了這些能力之后,學生就能夠基本應對生活中可能面對的多種寫作的需求。三是審美能力的提升。審美作為一種看不到摸不著的能力卻對人生有深刻影響,這種影響對學生看待人生的態(tài)度,看待世間萬物的態(tài)度,都會擁有非凡的意義。事實上,每個人都有著審美的能力,但是這種擁有并不是說學生可以直接地進行審美,而是要經(jīng)過一定的訓練。學生在散文中所感受到的,有很多前人對審美的感知。學生對這種情感的學習,是可以將其變成自己的審美能力的。所以說,散文的教學,是一種對學生整個人生能力的提升、人生價值觀的構建有著重要意義的教學。
三、高二語文課堂散文閱讀教學的現(xiàn)狀
(一)教學模式僵化、單一
縱觀現(xiàn)階段的高中散文教學,很多教師容易形成一種教學模式,即這篇文章描寫了怎樣的人、物、事、景,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情感,似乎所有的散文都是按照如此套路去分析和講解。這種教學套路雖然可以適用于大部分的散文閱讀教學,但是顯得宏觀有余,微觀不足,在散文閱讀教學中忽略了文本本身的審美因素,對散文本身不能進行個性化解讀,教不出散文的“美味”和“語文味”,很容易使散文教學陷入僵化尷尬之地。
(二)教學設計缺乏邏輯性
在開展高中階段的語文散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一般要在教學之前就進行教學設計,但是教師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就是缺乏邏輯性。在對教學內容進行具體設計的過程中,教師只是以過往自身的習慣為依據(jù),對具體的散文內容沒有更加深入地探究和分析,也沒有對其與實際的聯(lián)系進行重視。因此,不論是對具體的教學內容的設計,還是對具體的問題設計,都嚴重缺乏邏輯性。而此種教學設計方式,與高中階段學生的認知心理完全不符合,也無法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此外,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教學跳脫的問題,導致學生思維跟不上,理解極為困難。又或者一部分教師并未對教學內容進行相應的設計,知識照本宣讀,全面回歸到以往的教學模式中,無法使學生的散文學習能力提升上來,還制約了學生的綜合全面發(fā)展。
四、高二語文散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方法
(一)重視對語言的把握
散文的語言特點決定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要格外重視對語言的把握。葉圣陶先生有言:“對藝術的鑒賞必須要從文字語言著手,從最基本的地方開始?!闭Z言是一篇文章最重要的部分,這也是語文這門學科區(qū)別于其他學科的最重要的特點。只有學生深入了解文本中的內涵之后,才能學會將這種內在的感情通過語言的方式展現(xiàn)出來。對于散文的行文方式而言,語言就是一種更加藝術化的形式,在進行散文的教學過程中尤其是要加強對語言的理解與分析,通過這種方式能夠讓學生在腦海里面對文章描述的景物有一個生動的想象的過程。例如在學習《談中國詩》一課時,通過對文章內容的精讀,可以發(fā)現(xiàn)作者錢鐘書總結中國詩在表現(xiàn)形式上的兩個特點,“富于暗示”和“詞氣安和,筆力輕淡”。文中作者舉例談到了中國詩“富于暗示”“言有盡而意無窮”的一些表現(xiàn),比如愛用問句結束收束全詩,“問而不答”“以問為答”;很多的“不知”“忘言”在寫作時習慣給人留下想象空間,讓人去品味其中的深意。在分析了這些細節(jié)性的內容后,學生可以在課堂上談談自己對中國詩的觀點是否和作者一致,與教師和學生展開充分的交流互動。
(二)拓展課本,提高閱讀量
語言存在輸入和輸出成正比關系的特點,該觀點多年以來一直得到教育界的普遍肯定。閱讀量能或多或少地影響一個人的語言文學修為,其重要性在高中語文教學實踐活動中不言而喻。廣泛閱讀可利于學生全面地認識世界,在高中語文課本中,有大量優(yōu)秀的范文。例如在《拿來主義》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繼續(xù)為學生拓展魯迅的其他文學作品,諸如“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詞句,正好和《拿來主義》所表達的對現(xiàn)實的批判精神如出一轍。再如在教學史鐵生《我與地壇》時,教師可帶領學生延伸閱讀作者的個人經(jīng)歷:史鐵生自癱瘓以后,一直堅持文學創(chuàng)作,直到生命的盡頭。在他的散文中,匯藏著他對人生深邃的思考與見解。通過對作者生平的了解,學生能夠切實地理解《我與地壇》中較難的哲理問題。
(三)積極打造多元化群文閱讀課堂
群文合作閱讀是教師在確定好閱讀主題、閱讀目標、閱讀基點的基礎上,以小組為基本單位展開的開放性閱讀活動。在群文閱讀教學中,要注重制訂閱讀流程,主要包括擬定學習目標、選取文本、設計閱讀形式、展開小組閱讀、教師點評等多個環(huán)節(jié)。各閱讀小組組長劃分對應的閱讀任務,積極鼓勵各位學生參與到群文閱讀中。通過多項知識的有效構建,全面實現(xiàn)群文閱讀目標。基于小組合作探究掌握各項問題,實現(xiàn)自身學習素養(yǎng)的有效培育。為了給學生提供更廣闊的思維空間,教師在此階段要針對性引導、評價。比如在各小組展示群文閱讀成果中,要注重集中展示各小組合作學習成果,提升學生閱讀質量,拓寬閱讀視野,確保學生在群文探究中能積極思考,感受到文本學習魅力。
(四)閱讀文章內容,掌握寫作手法
寫作手法教學是語文教學過程中的重要內容,更是發(fā)展學生語文綜合水平的關鍵因素。傳統(tǒng)的語文寫作手法教學,教師習慣體現(xiàn)文章的重點寫作手法,將其灌輸給學生。這種教學方式雖然教學效率較高,但是效果與質量卻有所欠缺,因缺乏主動探究的過程,學生無法深度掌握其寫作手法的運用方式。在寫景散文鑒賞教學工作中,教師可通過鑒賞教學方式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其中的寫作手法,深度掌握其寫作手法的運用方式,進而提升語文寫景散文鑒賞教學的效果,同時強化發(fā)展學生理解能力與探究能力。例如《荷塘月色》一文,文章所采用的寫作方法是比較全面的,其中主要以通感的修辭手法為核心,充分體現(xiàn)了作者的主觀情感。這種比喻手法的運用與普通比喻方式具有一定的區(qū)別,其將視覺、痛覺、觸覺、嗅覺多感官結合的方式表現(xiàn)了真實感受,既充分體現(xiàn)了文中美妙的情境,又激發(fā)了讀者的想象力。這種寫作手法在寫景散文中經(jīng)常被運用。語文教師可以著重引導學生感受文章內容,掌握其中具體的寫作手法,從而運用至實際語文寫作和學習中,實現(xiàn)學生語文學習上的進步。
(五)提升教師素質,促使教學相長
新課程改革對教師的發(fā)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需要更好地發(fā)揮指導學生的作用。由于現(xiàn)代散文語言優(yōu)美、意境悠長,需要創(chuàng)設豐富的人文主義情感環(huán)境才能激發(fā)學生的感性思維,所以現(xiàn)代散文的教學活動對教師文學素養(yǎng)的要求相對更高,這需要教師在教學時和工作外注重自身能力的提高,多分析與總結自身的教學特色與不足。在閱讀和解析散文時,教師應當感情充沛,富有激情,把學生帶入文章的情景與思想中。
(六)普及散文創(chuàng)作背景
在學習散文《說“木葉”》時,這是一篇議論性的散文,學生在學習這篇課文時,會對文章的題目產(chǎn)生疑問“什么是木葉?為什么不說樹葉?”學生產(chǎn)生這樣的想法后,就能夠順利地進入這篇文章所要表達的核心。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給學生進行作者的介紹,這與閱讀過程中去理解和品味作者所列舉的一些案例具有很強的關聯(lián)性。作者林庚是現(xiàn)代詩人,也是古代文學學者。這就不難理解作者為什么會寫下這篇文章《說“木葉”》。文章的開篇引用詩人屈原的詩句“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其中就用了“木葉”,這樣的表達方式也對后來的詩人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通過作者背景的介紹,學生能夠通過閱讀課文去建立起關于“木葉”在詩詞中的藝術形象,從而進一步讀懂和掌握作者在文中所表達的中心思想。
(七)運用角色飾演閱讀模式
一個人的心靈發(fā)育史基本等同于閱讀史,而閱讀的主要意義就是超越世俗,在精神層面建設更加廣闊的世界。通過有效的閱讀,人在精神世界層面獲得較大的滿足,高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思想發(fā)展趨于成熟的階段,在這一環(huán)節(jié)加大閱讀學習力度,可以有效熏陶高中生的思想,使高中生的人格更加完善。新課改大背景下,高中語文的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健全人格和健康個性。語文教學活動并非單純學習語文知識的過程,而是師生之間的雙向互動,由于語言原本就是人生命活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學生的語文閱讀過程實則就是以自己的生命意識、情感和體驗與課文后面那個潛在的生命進行對話的過程。因此,在高中語文閱讀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為提高學生對閱讀內容的深刻理解,教師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些引人入勝的閱讀場景,并通過角色閱讀的模式,讓學生體驗閱讀內容,激發(fā)學生的閱讀共鳴,以此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比如,教師可以在閱讀之前,將閱讀角色分配給學生,然后讓學生以角色人物的身份朗讀課文,這會增加學生對課文內容的代入感,使學生可以更進一步地揣摩故事情節(jié)中人物的思想內涵,也使學生對課文的中心內涵有一個形象化的理解。
(八)完善散文閱讀教學評價形式
所有學科的順利開展都離不開評價,有效的評價是增強學生自信心的有效途徑。在散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改變以往陳舊的教學評價方式和思維,敢于結合學生實際的認知水平和教材內容,不斷地完善教學評價,將評價重點放置于學生審美能力方面,關注學生在審美方面的優(yōu)點和不足,并結合實際情況,分別進行針對性的有效評價,從而讓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并及時改正,具備更強的審美能力。
綜上所述,散文是高中語文課堂的重要部分,教師應采取正確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讀懂散文的內涵,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促進自己人文素養(yǎng)的提高。教師通過組織朗讀、創(chuàng)設情境等方式,引導學生仔細研讀課文,抓住散文的寫作特點,深入淺出地學習散文,不斷增強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增強語文素養(yǎng)。身為教育工作者,應該尊重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并不斷加強自身教學素質,創(chuàng)設多元化的教學模式,為培養(yǎng)高素質的人才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高睿. 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高中語文散文教學研究[J]. 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12):251.
[2]劉世旺. 針對高中語文散文閱讀教學審美困境的突破策略[J]. 學周刊,2020(36):69-70.
[3]丁仕芳. 高中現(xiàn)代散文整體閱讀的實踐策略[J]. 中學語文,2020(33):18-19.
[4]楊迅. 高中語文現(xiàn)代散文的教學價值與實現(xiàn)策略[J]. 語文教學通訊,2020(28):78-81.
[5]陳誠. 高中語文散文閱讀教學的審美困境與突破[J]. 課外語文,2020(27):127-128.
[6]馬淑君. 高中語文散文閱讀教學審美困境與突破[J]. 新課程,2020(33):64.
[7]韓云霞. 詩情畫意議散文——高中語文散文教學策略探析[J]. 新課程,2020(33):68-69.
[8]張榮華. 高二語文散文閱讀教學有效方法初探[J]. 中國校外教育,2020(05):65-66.
(責任編輯:向志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