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賢志
摘 要:作為生命教育的載體,語文教學受到廣大師生的普遍關注。在初中語文閱讀課堂上,我們要充分挖掘文章的豐富意蘊,開展生命教育,在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的同時,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生命意識。為了使得教師在語文課堂上更好落實生命教育,本文立足初中語文課堂,以生命教育為出發(fā)點,結合初中閱讀教學的特點深入探討,進而總結出一些具體可行的措施。
關鍵詞:生命教育;初中語文;閱讀教學
語文是一門工具性與人文性兼?zhèn)涞膶W科,新課改要求語文教學不僅注重工具性,使學生扎實掌握基礎知識,更要兼顧人文性,引導學生構筑自己的精神家園、培養(yǎng)正確的思想觀念。而閱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板塊之一,它既能不斷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更是引領學生感悟真善美的過程,這一過程能夠引領學生不斷地去認識、熱愛生命,是實施生命教育的極好途徑。從這一教育重點出發(fā),探究閱讀教學中生命教育的可行性措施十分必要。
一、生命教育的內涵及意義
生命是珍貴的,而初中時期的學生年歲尚小、涉世未深,對生命還未有深刻認知,更別說發(fā)自內心珍惜生命、形成積極樂觀的價值觀念。而語文教學,特別是閱讀教學蘊含豐富的生命教育內容,是對學生性格、價值理念進行引導完善的一個過程,對學生深刻理解生命,形成正確健全的三觀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語文的人文性要求語文教學要求注重學生的思想健康和心靈滋養(yǎng),這與生命教育的宗旨殊途同歸;而語文人文性特征則要求學生通過對生命正確理解深刻認識來培育人文精神。由此可知,語文教學與生命教育是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二者互相融合,共同促進。
二、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實施生命教育的原則
生命教育對學生具有深遠影響,我們在進行這一項重要工作時,要系統(tǒng)科學地開展,要注意以下要點:首先,要尊重接納。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營造一種平等和諧的氛圍,引導學生積極多元對話,獲取個體對生命的獨特體驗和感悟。第二,要注意因材施教。初中學生群體具有本年齡段非常鮮明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我們要從實際出發(fā),結合文本進行合理的生命教育活動;而學生個體間也存在非常明顯的差異,需要我們根據(jù)每個學生的特點具體的開展生命教育。第三,要使學生充分體驗。從課文中得來的生命感悟是間接抽象的,需要我們進一步聯(lián)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和人生閱歷,將已有的認知生活化具體化,融入學生自己的思想觀念中。
三、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實施生命教育之樹立生命教育意識,創(chuàng)設生命教育情景
教師不僅是教學活動的主導,初中教師更是學生生命的引路人。因此,想要使得閱讀教學中的生命教育獲取良好效果,從教師角度而言,要求教師個人具備良好的生命意識,以自己的積極正確的理念、獨特的人格魅力去感染感化學生,更要求我們不斷學習提升,具備較強的業(yè)務素養(yǎng),才能更好的進行生命教育。此外,從教學角度而言,需要語文老師獨具慧眼深入挖掘閱讀資料,尋找契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的生命教育節(jié)點,引導學生展開多元對話,在和諧有序的課堂氛圍中完成教學任務,從而獲取思想的啟迪生命的滋養(yǎng)。這樣,首先需要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每一堂閱讀課都是一場生命教育的體驗。其次更要充分挖掘文本內涵,使得學生獲取情感態(tài)度的收獲,如學習文天祥、屈原、岳飛、林則徐等人的事例篇章時,可引導學生加深對責任、對愛國情懷的認知,既很好地完成了思想維度的教學目標,更使得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了生命教育。
四、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實施生命教育之尊重學生個體,有針對性地開展個性化閱讀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對同樣的閱讀素材會獲取不同的生命感悟,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首先教師要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創(chuàng)造平等和諧、寬松有序的教學氛圍,開展個性化閱讀,獲取獨特的情感體驗和生命感悟。其次,教師要提供合理豐富的教學資源,引導學生認真閱讀相關文本,如教師可以以課文為精讀范本,延展相關的課外篇目作為補充,使得學生有更為廣闊的閱讀空間,保證學生可根據(jù)自身的水平愛好選取與自身情況吻合的作品進行閱讀,如在名人的生命力量專題補充《居里夫人》《林肯傳》等、在熱愛自然專題《我們的樹》等。
五、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實施生命教育之豐富教學活動與方法,為生命教育創(chuàng)造機會
生命教育任重道遠,要想生命教育得以更好施行,我們不僅要豐富閱讀內容,更要拓展空間、創(chuàng)新方法,進而鞏固教學成果,升華生命感悟。語文聽說讀寫板塊是互相促進不可分割的,特別是閱讀和寫作板塊關系更為密切。而在閱讀教學過程中,經(jīng)過教師充分發(fā)揮主導作用,對教學內容進行了精心的預設,再加上學生積極投入開展既合作又極具個性化的閱讀,獲取了豐富而獨特的生命感悟,此時可趁熱打鐵,將閱讀和寫作結合,順勢引導學生將這些收獲進行梳理總結,寫成文章,不僅提升了他們的思考表達能力,更能將他們對生命的感性認知升華為理性的價值觀念,從而達成生命教育的最終目的。如在教授課文時,孟郊的《游子吟》、朱自清的《背影》、魯迅的《滕野先生》等篇章都可以由文本延伸開來,與生活銜接,寫自己的父母師長,從而使得學生深刻理解文章,同時深化他們對于父母師長恩情的理性認知。
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是一個長期堅持、積累的學習過程,生命教育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兩者同樣容不得急功近利。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要想更好地實施生命教育,需要我們腳踏實地創(chuàng)設良好學習氛圍、不斷豐富教育資源、充分挖掘教育元素、升華教育成果,如此方能不斷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以及構建他們積極健全的人生價值體系。我們齊心協(xié)力,力使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生命教育取得更大成效。
參考文獻:
[1]王超.構建充滿活力的“生命課堂”——特級教師課堂教學片段賞析[J]. 教育科學論壇, 2007(02)
[2]邵子華.語文教育應重視學生的生命教育[J]. 語文學刊,2005(15)214E17A9-B971-4AC5-8E90-542939D4AFF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