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面培養(yǎng)人”和“培養(yǎng)全面的人”教育理念的驅動下,長興縣實驗小學結合小學低年級學生特點,通過多角度了解找準課后服務切入點,通過多維度融合明晰課后服務著力點,通過多視角評價穩(wěn)固課后服務生長點。建構小學低年級課后服務模式。
關鍵詞:課后服務;小學低年級;“雙減”政策
中圖分類號:G62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2)04B-0068-04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其中主要任務和重大措施之一便是提升學生課后服務水平,滿足學生多樣化需求。面對沒有書面作業(yè)的小學低年級學生,改變常態(tài)的課后服務現狀,不斷優(yōu)化課后服務模式,實現課后服務的育人功能尤為重要。
長興縣實驗小學的課后服務從育人理念來看,是在“五育并舉”指導思想下,以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為核心,指向兒童發(fā)展中的三個維度(品行發(fā)展看文雅,學習發(fā)展能靈動,身心發(fā)展能陽光);從課后服務育人路徑來看,是一周5天中,內容分為3天走班選課和2天非走班主題項目;從課后服務活動的開展情況來看,是學校關于課后服務的管理一直都在根據學生的需求進行不斷優(yōu)化與調整,是動態(tài)的。
一、多角度了解,找準課后服務切入點
為了能讓低年級課后服務的育人活動充分滿足學生的需求,長興縣實驗小學以交互思維與行動研究理論為基礎,構建了“以被動調研者為中心”的多維交互問卷調查模式,設計了《關于課后服務問卷調查表》以及《課后服務選課》等問卷,開展調查并做了詳細的數據分析:從學生已經具備的特長來看,75%的學生都在入學前已經上過一些課外興趣班,運動類的興趣班占比22%,藝術類占比最高,達55%,其中部分學生參加多項興趣班的學習。多項數據從不同角度了解學生學習起點和興趣特長,為課后服務內容與主題的設置提供了參考。
在學校育人理念“陽光品質,未來視野”指導下,建構了低段學生課后服務的具體目標,細化為“陽光、靈動、文雅”三個維度的子目標,為教師課后服務活動的設計與開展指明方向。
在育人理念的指導下,學校結合一周的實踐安排,整體設計了每天的課后服務育人活動,為學生需求和學習過程提供源動力,實現個人素養(yǎng)的提升。學校將一周5天分為3天走班選課和2天非走班主題項目:3天的走班選課主要設計了“大體藝”,通過豐富多彩的體藝活動,來滿足學生個性化發(fā)展的需求;2天的非走班選課主要設計了“大實踐”和“大閱讀”,來滿足學生對探究的興趣,拓展學生在課后服務活動中的學習內容。
二、多維度融合,明晰課后服務著力點
(一)橫向擴容,豐富課后服務的育人內容
1.走班選課豐富多彩
每周課后服務3天的走班選課主要指向“大體藝”,從體育鍛煉、藝術欣賞兩個維度入手,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在自我選擇和師生雙向選擇中達到學習興趣點與學習動力點的不斷增量。目前已安排選課內容有妙語聲花、玩轉手工、舞蹈風暴等10余項。
2.非走班項目主題鮮明
非走班安排一天的“大閱讀”和一天的“大實踐”,分別稱為“閱讀起航”和“綜藝天地”?!伴喿x起航”共開設“繪本閱讀”、“國學誦讀”、“童話賞讀”和“科幻聯讀”四個主題;“綜藝天地”的四個主題分別是“生活妙招”、“媽媽有約”、“一米菜園”和“文墨飄香”。其中“大實踐”主要指向五育并舉理念下的主題活動,活動涵蓋體育、勞動教育、美育等,在實踐體驗中提升學生素養(yǎng)。如“一米菜園”就是勞動課程,“文墨飄香”就是美育課程,“媽媽有約”指向德育課程。[1]
(二)縱向擴展,探索課后服務的活動路徑
探索低年級課后服務活動路徑,對學校來講是重點也是難點。低年級學生學習能力比較弱,持久力難以維持,所以整個課后服務的活動,遵循讓學生“動起來”的特點,以“動”為原點,架構了“進階式驅動”和““跨界式探索”兩條活動路徑。
1.大體藝:“進階式驅動”的實施路徑
堅持“讓學生動起來”的原則,3天走班選課關于“大體藝”的活動一般采用“問題驅動、情境調動、工具撬動”等方式讓學生參與到其中。參考了目前流行的項目化學習活動,力求在每一次課后服務的活動中,都能以任務驅動的方式去推進學習與思考,實現思維的進階。
以“萌音閣”走班選課活動為例,每次活動設計的具體操作步驟都不相同,圍繞課后服務階段目標與低年級學生音樂素養(yǎng)能力目標,一般會設計“節(jié)拍、旋律、音準以及演唱”等音樂活動環(huán)節(jié),而每個環(huán)節(jié)之間又是緊密相連的,“問題驅動、情境調動、工具撬動”三種活動路徑往往以進階式驅動的方式出現(如圖1)。
“進階式驅動”的學習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根據課程內容的需要,以及學生特點靈活調整學習順序,可以是“問題驅動—工具撬動—情境調動”,也可以是“情境調動—問題驅動—工具撬動”。有時還可以在以上三個核心環(huán)節(jié)的基礎上,適時加入“成果展示”以及“反思互動”等環(huán)節(jié),豐富活動內涵,擴展活動廣度。
2.大閱讀和大實踐:“跨界式探索”的實施路徑
非走班主題項目一般是班主任和家長來組織,所以互動性會更強,涉及面會更廣,采用“創(chuàng)意調動、公益互動、文化推動”三環(huán)相融的方式推進,讓學生在更大的視域里,開展不同形式的活動,提升綜合素養(yǎng)。如體現勞動教育和美育為主的主題活動,一般會采用“創(chuàng)意和制作”;如“一米菜園”會通過“觀察+動手”“創(chuàng)意挑戰(zhàn)”等活動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興趣;在德育層面,活動內容以公益互動為主,一般提倡師生共同參與各項公益服務;在“媽媽有約”這一活動主題下,通過“文化推動”帶領學生以參觀、考察、走訪、聆聽等方式加深對傳統(tǒng)文化和民間風土人情的直觀認識和理解,開闊眼界,拓寬視野。
以上三種方式并不要求每個活動都要全部采用,而是根據主題活動的實際需求來選擇,在相互融合中,在不斷動態(tài)調整的過程中逐步完善,以達成活動目標。
(三)縱橫聯合,優(yōu)化課后服務的活動保障
學校堅持“應托盡托、不設門檻”,成立“小銀杏”課后服務托管中心,組建課后服務團隊,建立學生課后服務檔案,多層次、寬維度保障課后服務實施有序推進。
1.師資不斷優(yōu)化
“雙減”相關文件指出,學??梢胄M鈨?yōu)質資源共同做好課后服務。學校鼓勵教職工發(fā)揮特長或者跨學科指導參與課后服務的學生,并且發(fā)揮家長委員會的作用,廣泛動員學生家長、民間藝人和能工巧匠、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等參與課后服務,聘請文化、體育、科技、衛(wèi)健等部門及組織的專業(yè)技術人員,到學校組織課后服務活動[2]。根據《課后服務教師滿意度調查表》,每隔兩個月都進行一次課后服務活動教師的更替,結合問卷,及時調整校外師資。
2.資源力求多元
在前期調查和分析的基礎之上,不斷挖掘、補充、整合、優(yōu)化課后服務資源。在確保校內資源充分利用的基礎上,利用線上家長會,廣泛征集課程內容,從幾百條熱心家長的回復中,篩選出適合學生年齡段、認知水平、興趣特點的優(yōu)質課程資源。
結合學校周邊教育資源,不斷引入非遺項目到“媽媽有約”項目中,積極爭取社區(qū)活動移植到“生活妙招”中,讓資源從校內擴展到校外;結合年段特點,學校引入“之江匯”同步課程,專題打造“課后服務專區(qū)”,面向師生推出免費且優(yōu)質的線上學習課程,為“雙減”政策的落地提供助力。
3.時間長短交叉
低年級學生堅持兩個小時參加同一類型的課后服務是有一定難度的,學校結合學生的身心特點以及入學適應期教育特點,減緩小幼銜接的坡度,課后服務時段采用“長短課交叉”的形式。如排球、籃球、足球等體力消耗較大的體育類項目,“超長待機”對學生來說不利于健康成長,因此會用“1+1”的方式,一般是“室外訓練1小時+室內學習1小時”的時間安排;如校外公益類活動項目、創(chuàng)意設計類活動項目等,需要2個小時甚至更長時間來完成,從時間上靈活調整,適當延展,保障課后服務活動的開展。
三、多視角評價,穩(wěn)固課后服務生長點
(一)開展“小達人”評比,關注每月進步
學生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在其成長過程中需要有張揚個性的個體評價方式。結合課后服務具體內容以及服務教師的課堂評價進行階段總評,設計了“小達人”激勵方式。做到一月一公布、一月一展示,幫助每一個學生成為最好的自己,倡導人人都是閃亮之星。例如“閱讀小達人”的評選,在學生每天自我記錄的基礎上,“大閱讀”課后服務活動再結合活動內容設計相應的評價細則,進行課堂積分獎勵,一個月一統(tǒng)計,積分多的學生有機會評選“閱讀小達人”。
(二)評選“小七彩之星”,記錄學期風采
在低年級課后服務育人模式的架構和實施過程中,始終以學?!捌卟抒y杏”評價機制為依據,在此基礎上設計適合低年級學生身心特點的“小七彩之星”評價模式,確保人人都能在課后服務活動中得到發(fā)展,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課堂學習質量的提升(如圖2)。
在三維目標的指引下,制定了“小七彩之星”評價細則,從七個考核主題制定符合低段學生能達到的“小目標”,由課后服務教師、同學以及班主任對所有參加課后服務的學生進行過程評價,一周一匯總、一月一反饋,學生們的成長經歷有跡可循。
在整個評價過程中,既有基于課后服務活動內容的階段性量化評價,也有學生自主對成長中重要經歷的質性描述,還有讓自己成為他人榜樣的激勵性評價。如此多樣的課后服務給學生提供了學習和創(chuàng)造的空間、展示的平臺,讓每個學生在課后服務中都能體驗到成就感和獲得感。
小學低年級課后服務活動既是一個便于知識傳授的學習過程,更是一個適用于學生們進行交流互動的學習平臺。基于輕松、和諧的活動氛圍,很大程度上拉近了師生之間、親子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在課后服務活動動態(tài)的優(yōu)化、調整中學生們逐漸養(yǎng)成了敢于分享、樂于分享、善于分享學習成果的良好學習品質;同時在“小七彩之星”評價的激勵下,學生們參與課后服務的熱情也格外高漲,每一位學生都是課后服務項目活動中的小主人。
參考文獻:
[1]蔣新秀,田夏彪,張一波.小學精準化課后服務模式的探析與啟示[J].教學與管理,2022(2):9.
[2]黃曉玲.“雙減”背景下學校課后服務的課程化實施[J].教育科學論壇,2022(4):27.
責任編輯:石萍
*本文系湖州市2022年度教科規(guī)劃(教研)專項研究課題“基于課后服務的小學低年級‘3·D’育人模式的實踐研究”(HGLSSJ28)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2-01-11
作者簡介:俞飛英,長興縣實驗小學,高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小學音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