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摘要:小學是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的黃金時期。由于小學生的年紀較小,他們對于世界還沒有形成某種固定的認知,想象力非常豐富,因此其發(fā)現(xiàn)美的能力與對美的感受能力都比其他年齡階段更強。小學音樂教師需要充分抓住這一時機,利用“每周一歌”實現(xiàn)對學生的美育教化。
關(guān)鍵詞:小學音樂;每周一歌;美育功能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前言
注重學生綜合發(fā)展、提高學生素質(zhì)水平已成為當今教育界的普遍共識。在此基礎上,我們的國家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新的教學政策,而“雙減”就是其中之一。在雙減背景下,教師需要為學生減輕課業(yè)負擔,為學生留下充足的培養(yǎng)個人興趣愛好、挖掘個人潛能的時間和空間;同時,教師也需要讓學生真正感受到知識學習的魅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音樂教學中,我們將“每周一歌”活動引入教學當中,以此培養(yǎng)學生音樂學習的興趣,加強美德教學。
1在小學開設“每周一歌”活動的意義
首先,“每周一歌”的活動形式更加新鮮,因而能夠有效激發(fā)學生對于音樂的好奇心。在以往的音樂活動中,教師通常都會將課堂作為音樂活動展開的基本點,從而設計一些致力于提升音樂教學有效性的活動。但這種活動的開展往往具有強烈的目的性,學生在進行活動體驗時會明顯地感覺到參與活動的目的是為了進行音樂學習,進而始終不愿意積極參與到活動當中,往往需要教師花費大量的時間對其進行引導。可想而知,這種被教師推著走的音樂學習活動必然無法對學生的個性形成產(chǎn)生有效的促進作用。而在每周一歌中,教師這一身份消失在了音樂學習中,這會讓學生有一種并非在進行音樂課程活動的錯覺,因而不會使其產(chǎn)生加大的學習壓力,學生可以以一種更加輕松的心態(tài)進行音樂的聆聽、鑒賞與學習,這不僅能夠提升其對音樂的興趣,而且還給了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進行音樂探索,豐富了學生的音樂知識儲備。其次,每周一歌可以有效促進教師的美育開展。美育的并非是一朝一夕能夠達成的,有些教師急功近利,往往寄希望于通過幾堂集中的音樂課程提升學生的審美意識。但這樣做只會讓學生背負較大的學習壓力,與當今雙減政策的落實目的相違背。教師應當換一種思路,利用每周一歌為學生進行持久的音樂教育,以細水長流的方式實現(xiàn)對學生的美德教化。
2在小學開設“每周一歌”的有效策略
2.1選取學生喜歡的曲目作為開展基礎
在“每周一歌”活動的進行過程中,有不少教師都會產(chǎn)生這樣一個疑問,那就是自己明明為學生制定了比較完善的每周一歌活動開展計劃,但學生對這一活動卻缺乏教師想象中的熱心,教師沒有辦法完成對學生的音樂教學目標,自然也就不能夠進一步展開審美道德方面的教學。這種情況的發(fā)生一般源于教師沒有對活動歌曲的內(nèi)容進行準確的把握。教師與小學生的審美水平、對待事物的分析能力都存在差異,如果教師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音樂的選擇,而忽視了學生在活動開展中的重要地位,那么每周一歌中的曲目很有可能并不能滿足學生的真正需求,學生不僅對教師選擇的歌曲沒有興趣,時間一長甚至還會對音樂鑒賞這一活動本身產(chǎn)生抵觸。因此,教師在進行每周一歌活動時,必須要用學生的思維進行歌曲的選取,按照學生的眼光對音樂進行欣賞,以此找出學生喜聞樂見的曲目,并在活動中為學生播放,引導學生鑒賞并學習,提升學生的審美意識與感受音樂美的能力。
2.2引導學生對每周一歌中的歌曲進行深入探索
在每周一歌的活動當中,我們需要以周為一個學習周期,帶領學生進行音樂學習與體驗。而一些教師可能會覺得疑惑:學習一首歌并不需要花費太長的時間,我們?yōu)槭裁疵恐苤粚W習一首,而不能多學習幾首呢?有這樣疑問的教師往往并沒有深刻理解在音樂教學展開美育的意義。誠然,小學生的學習能力很強,學習歌曲時往往只需要聽過幾遍,就能將歌曲的旋律準確地模仿出來。但“學會”并不是我們進行音樂美育的終點,而是我們進行美育的起點。在學生學會一首歌之后,教師需要為學生講解歌曲的創(chuàng)作背景,聯(lián)系背景對樂曲進行分析;讓學生進行積極討論,說一說自己在歌曲欣賞中的感受,作曲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是什么;同時,教師還要引導學生立足于本周所要鑒賞的歌曲,探索更多同一時代或者同一主題的其他歌曲,從而加深學生對于本周所學歌曲的感受能力??梢?,讓學生學會一首歌容易,但要讓學生學透一首歌、通過歌詞與旋律感受歌曲中的美并在此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是非常困難的,一周或許根本不夠。教師需要從多方面發(fā)掘歌曲的價值,并帶領學生一同對歌曲進行更加深入的探索。
2.3注重引導學生進行審美實踐
美育并不能只局限于理論的教學,在學生已經(jīng)對每日一歌活動中的歌曲有了足夠的了解之后,教師就需要為學生設計一些能夠體現(xiàn)審美教育成果的實踐活動。實踐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梳理自己在歌曲鑒賞與中獲得的審美體驗,進而形成具有自己獨特風格的審美體系;另一方面也能讓教師準確了解美育的進行情況,從而在接下來的每日一歌活動中進行有側(cè)重的調(diào)整。在實踐活動的選取中,教師可以讓學生以繪畫的方式表現(xiàn)自己對于歌曲的感受,也可以讓學生將自己的見解寫成作文,實踐活動的形式不必局限在特定的范圍之內(nèi),重點要使學生能夠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感受。
結(jié)語
綜上所述,“雙減”政策要求教師轉(zhuǎn)變以往的理論教學,而小學音樂教師不妨趁此機會轉(zhuǎn)變以往的音樂教學形式,通過開展“每周一歌”的活動,將學生的審美意識養(yǎng)成作為教學的中心,增強學生對于音樂、對于任何事物的審美感受能力,在此基礎上實現(xiàn)美育的功能目標。
參考文獻
[1]蔡志奇.校園文化的美育功能及其強化[J].廣東藥學院學報,2006,22(4):470-471.
[2]聶在垠.試論雙減背景下如何體現(xiàn)學生的美育功能[J].學術(shù)論壇,2005,(5):18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