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亮
摘要: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以及解決問題能力是小學數學教育的新課改目標之一?!熬C合能力”是以問題為載體,通過學生自主參加學習活動,并在此期間綜合運用“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等知識去解決問題的能力。如何引導學生發(fā)現問題,設計解決問題的辦法,逐步積累運用數學解決問題的經驗,是教師教學工作的重點。
關鍵詞:小學數學;綜合能力;教學
嚴格意義上,綜合能力是一門單獨的“課程內容”,相較于教學計劃中的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來說,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的目的就是讓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與其生活實際和其他學科進行結合,從而回歸學習的本質。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強調教師在進行小學數學的開放性、綜合性、實用性。
1.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的價值
1.1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強調將數學“生活化”,這也是數學這門學科的特性決定的。綜合能力的內容涉及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tǒng)計與概率三個領域,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就是讓學生對這些內容進行整合,了解其中的聯系;此外,需要學生將數學與其他學科知識、生活進行聯系[1]。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面向的是每一位學生,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對教學活動涉及的時間、空間、形式、主題沒有限制,評價要盡量多元化。從中培養(yǎng)學生觀察力、辨別力、閱讀水平、數據分析能力和動手能力,讓學生實現全方位發(fā)展。
1.2推動教師教學發(fā)展
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的教學對教師本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提出了更高的標準,要求教師掌握綜合的知識儲備與教學組織能力。在此影響下,提升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實現教育理念與教育手段的變革。毫無疑問,教師的教育理念對學生的學習方式有深遠的影響,甚至直接關系學生的學習結果。對學生進行綜合能力的教學,體現了新課改下數學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動教師對教學方式的重新認識[2]。
1.3完善教學計劃
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是如今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領域之一,它強調將生活中的數學場景和課堂所學的數學知識進行緊密結合,極大的完善了教學計劃,豐富課程結構,更有利于教學探索出一條新的教與學模式。同時,學生綜合能力的教學也要求了學生對知識點有基本的掌握,可以靈活綜合運用學過的知識。教師須關注學生實踐能力,在教學活動中健全教學內容。
2.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的策略
2.1設立小組合作機制
通過小組合作機制,學生可多角度思考和解決問題,教師要給學生探究問題的時間與空間,培養(yǎng)他們的團隊合作能力[3]。以人教版小學數學《小數的性質》為例,其中一個問題是比較0.3和0.30的大小。教師可以將學生進行分組討論,讓學生之間充分互動交流,再選出代表回答。有的小組會說,可在分數模型上將小數用涂色方法表現,0.3就是3/10,將正方形平均10份,平均3份,每份就是0.3,也就是30/100,將另一個同樣的正方形平均100份,取30份就是0.30,結果得知涂色的面積相同,表示0.3等于0.30;有的小組會說,由于0.30等于30個0.01,10個0.01等于0.1,因此,30個0.01等于0.3,所以0.3等于0.30。通過小組合作,每個學生的學習思維都能得到鍛煉,學生在發(fā)現和自己不一樣的思維時,也打開了自己的思路,學生之間相互學習,促進綜合能力的提高。
2.2鼓勵學生學習策略多元化
教師要鼓勵學生學習策略的多元化,因材施教。教師對學生之間不同的解題方法既要作出客觀評價,也應該肯定學生的解題思路,評價情感、態(tài)度。以人教版小學數學《雞兔同籠》為例,其實這章節(jié)的重點不在于具體的答案,而是讓學生學習解決問題的策略[4]。題目如下:有若干只雞和兔,它們一共有15個頭、48只腳,雞和兔各有多少只?教師可以讓學生發(fā)揮自己的才干自行解題,在這過程中,去引導他們發(fā)現隱藏的條件:例如雞、兔都是一個頭,因此,“15個頭”就代表雞、兔共有15只,從而提示“0只雞15只兔、1只雞14只兔······14只雞1只兔、15只雞0只兔”列舉出所有可能的答案,再和題目題意進行比較,得到正確結果。有的學生會先假定7只雞、8只兔,之后逐一調整,求得雞6只、兔9只。有的學生會先畫15個圓圈代表頭,給每一個圓圈畫2只腳,得到30只腳,再將18只腳逐一添上,最后也能得到正確答案。教師應該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思維去解決問題,倡導解題思路的多元化,因材施教,充分激勵學生。
2.3合理運用信息技術
信息技術教學也可以稱為微視頻、微課。教師將某章節(jié)的教學內容制作成視頻,發(fā)布在資源庫中。學生可以拿來做課前預習,讓學生在學習中各有側重,對預習時沒理解的內容可在課堂上重點學習。微視頻、微課也可以用來做課后復習,學生對沒有完全理解的知識點進行重新學習。近些年,微視頻、微課的教學形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廣泛,不僅便于教師教學,也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5]。以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畫平行線》為例,很多教師發(fā)現有學生不會畫兩條互相平行的直線,最開始只能一個一個進行課后輔導,費時費力。在將畫平行線的辦法錄成微視頻后,可供學生在家學習,重復觀看,直到完全學會。綜合來看,小學生們對觀看視頻的形式是非常有興趣的,因此學習成效較好,學生也會通過視頻去愿意了解更多知識,提高自身的信息檢索能力。
4.結語
實踐發(fā)現,通過構建情境、小組合作學習、鼓勵學生學習方法多樣化、合理利用信息技術,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發(fā)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每一教學活動的多功能性與教學環(huán)節(jié)進行組合,以此收獲滿意的教學成果。
參考文獻:
[1]邱靜. 芻議小組合作學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 求知導刊, 2021(41):3.
[2]許金花. 芻議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J]. 學生·家長·社會:學校教育, 2021(8):1.
[3]梁慶陽. 芻議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J]. 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與研究, 2021(4):1.
[4]羅冬華. 基于數學語言表達能力培養(yǎng)的小學數學教學策略芻議[J]. 學苑教育, 2021(35):3.
[5]孫海云. 芻議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J]. 讀天下:綜合, 202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