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瑜
摘 要:筆者經(jīng)過對人教版歷史與社會八年級下冊《民族和睦與對外交流》一課的教學實踐,認為可以運用三種途徑對教材進行處理。首先教師可以對教材內(nèi)容進行重新選擇和組合,創(chuàng)設合理情境突破重難點。其次教師可以借助課標,學生在分析思維的基礎上進行新的綜合思維的重建。最后,教師有必要對教學知識進行適當拓展延伸和遷移,以增加知識的寬度和廣度。
關鍵詞:歷史與社會;教材處理;情境創(chuàng)設;課標鉆研;知識遷移
一堂課的好與壞,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材處理是否適當。處理教材就是指在深刻理解教材內(nèi)容的基礎上利用教材資源選擇適當?shù)慕虒W方法來設計教學的過程。這個處理過程包括對教材的理解和教學設計兩個方面的內(nèi)容。
一、吃透課本,創(chuàng)設情境,讓教材“明”起來
[第一次磨課]筆者在上《民族和睦與對外交流》一課中,教材的編寫順序為先提出唐朝開明的民族政策,再講述唐與吐蕃的關系中文成公主入藏和金城公主入藏的事件。
[分析]這樣的課堂教學學生的學也只是圍繞著記誦教材而展開,并不能理解唐朝的民族政策為什么是開明的?也不能體驗離學生生活實際如此遙遠的文成公主到底是如何入藏的?為什么要入藏?
“沒有體驗就不會有情感生成,當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醒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盵1]如何讓學生能更好的感知和體驗呢?創(chuàng)設一個極具畫面感的情境是一種合適的選擇。基于這一想法,我對教學教材內(nèi)容進行了如下重組創(chuàng)新。
[第二次磨課]在導入環(huán)節(jié),筆者播放講述文成公主入藏的視頻。并設計了兩個問題“簡要講述文成公主入藏的故事?”、“視頻中藏族人民是如何評價文成公主的?”。學生感受了聲勢浩大的文成公主入藏的畫面后,筆者引導學生:“從唐蕃和親中,你覺得唐蕃關系又什么特點?學生回答:“和睦、融洽,合同為一家……”筆者追問:“為什么當時的唐蕃關系這么好呢?學生馬上想到“開明的民族政策”。
[意圖]對教材進行這樣的處理和設計體現(xiàn)了堅持以學生發(fā)展為本,既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礎知識,又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觀察提取重要信息的能力。
二、鉆研課標,體現(xiàn)綜合,讓教材“活”起來
[第一次磨課]在學習唐朝對外政策時,筆者出示了波斯琉璃盤、羅馬金幣等實物圖片,設計了這樣的問題:“大家猜猜當時唐朝主要與哪些國家積極交往?”學生合作討論玄奘和鑒真身上有哪些優(yōu)秀品質值得我們學習。
[分析]上述教學設計,學生能說出這些國家,但不能感知這些國家在唐朝的什么方位?唐朝為什么要會和這些國家有密切交往?
根據(jù)新課標要求,歷史與社會學科注重史地知識的關聯(lián)性、整體性。在統(tǒng)籌相關學科知識、優(yōu)化課程內(nèi)容結構的基礎上,促使學生具有綜合觀察事物的眼界、掌握綜合運用知識的方法、獲得綜合認識問題的能力。本著綜合性的特點,筆者對教學作了如下調(diào)整。
[第二次磨課]筆者先出示世界地圖,讓學生沿著唐朝對外的海、陸交通線,找出哪些國家與當時的中國交往密切。然后讓他們辨別一下當時的這些國家就是今天的哪些國家這一環(huán)節(jié)基礎上,筆者在地圖上演示:“在對外交流的過程中,唐朝有兩位高僧(玄奘、鑒真)做出了重要貢獻。
同時在講授玄奘和鑒真身上具有哪些優(yōu)秀品質值得我們學習時,筆者出示了玄奘西行和鑒真東渡的路線圖,學生說出這些路線要經(jīng)過哪些地形區(qū)。結合《西游記》中唐僧西天取經(jīng)的文學故事,想象去天竺和日本的路上會遭遇哪些惡劣的天氣和困難?此時學生說道:“沙漠缺水、高原反應、雪山雪崩,又有沙塵暴、海嘯、臺風……通過鋪墊,學生就能說出他們的優(yōu)秀品質。
[意圖]歷史與社會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學生通過歷史與社會學習能夠體現(xiàn)出的,帶有本學科特性的必備人文品質和關鍵綜合能力,包括“空間感知”、“歷史意識”、“綜合思維”、“社會實踐”等[2]因此,教師應把教學目標定位在學生素質的發(fā)展上,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jīng)驗,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上述教學把歷史事件放在一定的空間地理中,不但幫助學生身臨其境地知道唐朝時中外交往的過程,而且識記相關區(qū)域的范圍和地理位置。
三、遷移知識,拓展提升,讓教材“近”起來
[第一次磨課]課后大部分學生只能說出:“我知道了文成公主、金城公主、玄奘和鑒真?!钡荒芊治鏊麄兊氖论E對于我們今天有什么影響?
[分析]教師在實際教學時應該在深入鉆研教材的基礎上加以探索,依靠教學智慧對教材進行適當拓展延伸,力求在教學中凸顯教學思維、教學思想及教學文化,以增加教材的寬度和廣度。
[第二次磨課]講到唐朝開明的民族政策時,讓學生與唐之前“貴中華、賤夷狄”的民族政策對比,聯(lián)系到今天國家把民族平等、團結、各民族共同繁榮作為處理民族關系的原則。教學的最后環(huán)節(jié),筆者先出示四幅圖作為材料,圖一盛唐繁榮圖、圖二文成公主入吐蕃壁畫、圖三唐僧取經(jīng)壁畫、圖四中日交流圖。 這樣學生就可以從政策、經(jīng)濟、文化等角度回答了。
[意圖]在教學中設計以史為鑒、今昔對比的拓展提升環(huán)節(jié),可以幫助學生把握生活時空,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國家認同和全球視野的意識。也有助于學生依據(jù)材料,合理想象,多角度、多層面思維,大膽提出自己的創(chuàng)見。
教材并不是供教師傳授的“權威圣經(jīng)”,也絕非是學生記憶的“知識倉庫”,而是一個有待于師生共同發(fā)掘的開放性文本和探究性材料。[3]通過幾次磨課,自覺教學中應把教材吃透鉆深,準確把握教學重點與難點,做到既不流于膚淺,又不無限延伸。對教學設計的要求則是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對教材內(nèi)容進行必要的增減與重組,圍繞教學目標確定教學內(nèi)容,精心設計好各教學步驟之間、各重點內(nèi)容之間的過渡環(huán)節(jié),選擇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面對具體的教學任務,老師就有責任通過對教材進行重新選擇、調(diào)整處理、遷移和拓展。既然教材是材料,不是成品,就需要對它進行加工,使之變成易于被學生接受。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杜殿坤,譯.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2]牛學文.從學科核心素養(yǎng)到歷史與社會教學關鍵問題[J].教學月刊·中學版(政治教學),2016(4):13.
[3]李偉雄.優(yōu)化教材“供給側”,增強學生“獲得感”[J].教學月刊·中學版(政治教學),2017(1/2);44.